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潜江县,1910年出生在天津。1924年他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念书,在校期间曾参加该校剧团的演出活动,从此对戏剧产生浓厚兴趣。1928年他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又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供职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学之余开始话剧创作。1933年,曹禺出手不凡,创作出话剧《雷雨》,引起剧坛普遍关注,当年就盛演不衰。1935年、1936年,他又接连创作出《日出》、《原野》等剧本,名声大振,被称为戏剧大师,那时他只有20多岁。
抗日战争爆发,曹禺随国立剧专校西迁,于1938年2月到达重庆,任该校教务主任。同年10月他与宋之的合作,将话剧《总动员》改编为《全民总动员》(又名《黑字二十八》),配合抗敌宣传月,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上演,曹禺本人也在剧中扮演角色,演出场场爆满,轰动了陪都。
1939年日军狂轰滥炸重庆,国立剧专校被迫迁往四川省江安县,在那里,曹禺花了两年时间,先后创作了《蜕变》和《北京人》。
1940年4月中旬,四幕话剧《蜕变》在重庆首演,由留美的张俊祥担任导演兼布景设计,演员均为国立剧专校师生。演出时间长达六个小时的《蜕变》,揭露了当时大后方政治上的黑暗和腐败,呼唤变革,因而遭到国民党戏剧审查委员会的百般刁难,提出了四项修改意见:一不准提“伪组织”,二不准写成是“省立医院”之事,三不准剧中人唱《游击队歌》,四不准用红色兜肚作服装。曹禺被迫作了部分改动,9月复经教育部审定公布为可供演出之剧本。《蜕变》上演之初,重庆《国民公报》即开始连载该剧剧本,次年10月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单行本,深得文艺界好评,被著名剧作家洪深称为“十部必须阅读的抗战剧本之一”。
《正在想》是曹禺根据法国作品《红法兰绒外套》改编的独幕闹剧,公演于1941年6月,但反响不大。
同年10月纪念第四届戏剧节及响应人人捐献一元钱购买飞机运动期间,数易其稿的《北京人》出现在重庆舞台上,再次造成轰动效应。这出三幕剧是曹禺应中央青年剧社之约赶写的,仍由张俊祥执导,名演员沈扬、耿震、张瑞芳、江村等人联袂献演,阵容强大,演出20场,观众达1.2万名。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北京人》单行本,使它走向四面八方。
然而,一些评论家认为,曹禺在写出《蜕变》后忽然又去刻画一个抗战前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令人迷惑不解,是他“于失望之余,悲哀心情的表现”。
《新华日报》对《北京人》作出热情的肯定,陆续发表柳亚子撰写的剧评《〈北京人〉礼赞》、茜萍撰写的剧评《关于〈北京人〉》,盛赞该剧可以“惊醒那些被旧社会的桎梏束缚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助之走向太阳,走向光明,走向新的生活”。周恩来也非常关怀这出戏,在阳翰笙陪同下专到“抗建堂”剧院观剧,并到后台看望导演张俊祥,表示支持。
1942年2月,教育部、中宣部训令各省教育厅转饬各学校禁演《雷雨》,说是该剧“殊不合抗战时期之需要”,向曹禺施加压力。入夏,曹禺来重庆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话剧剧本,准备将它搬上舞台。
1943年初,他来渝参加外国名剧《安魂曲》的演出,在剧中扮演主角莫扎特,再次显露了自己的表演艺术才华。4月,由他改编的四幕话剧《家》在渝首演,受到青年观众的普遍欢迎,年内共演出86场,平均每月演出10场以上,创造了当时各剧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
同年4月21日,中国万岁剧团应邀为三青团中央团部演出《蜕变》,蒋介石也到场观看,事后大发雷霆,说是“看了一出共产党的戏”,命令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主任潘公展去找曹禺修改剧本,否则禁演。曹禺则旁敲侧击,5月间在《国民公报》的《剧坛》周刊上发表《悲剧精神》一文,强调指出:“悲剧的精神绝对是积极的、热烈的、雄性的。”以此抗争,结果遭到报复。8月,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列出查禁不准上演的剧本一览表,共116种,其中包括曹禺的《原野》。血气方刚的曹禺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将法国剧《迷眼的沙子》改编为独幕剧《镀金》,1944年初由中国艺术剧社演出,照样拥有大批观众。
但曹禺对国民党的确没有任何好感了,1945年2月当郭沫若起草《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时,他和陪都文化界名流312人爽快地在那个文件上签名,在国统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毛泽东主席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会见文化界人士,曹禺也在座。
新中国建立后,曹禺先后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著)、《王昭君》等剧本,出版散文集《迎春集》。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全国文联常委、副主席,全国戏剧家协会常委,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1996年12月,曹禺病逝于北京,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