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老了以后
等我老了以后,我要和我暂时还没找到的老伴儿,在一个风景如画,有山有水的村里修一个大院子,院子里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再载上几棵大树;没事儿的时候,拉着老伴儿在大树下的竹凳上摆几盘棋,边乘凉,边看着孙子爬在地上和猫和狗抢玩具。
等我老了以后,如果我有钱,我会在美国的夏威夷岛或着西班牙的帕勒莫岛,买一个带有游泳池的大别墅,再雇一两名菲律宾女佣和印度男佣照料家务;而我呢,则在周围摆着高档躺椅和插着阳伞的游泳池边游泳,边写作。我要写的太多了,承诺了别人好几年要出版的专业书,还有我这一生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写专业书是让本领域的后人看到并能运用你的成果,哪怕是一小块砖头;写生活的书是告戒你的后代别再走弯路。
等我老了以后,我会到HBS或LSE再把MBA读上一遍,然后用双语到中国的大学,工商各界讲学。到那时,尽管是一个70岁的老翁,满头银发,但是他的经验、学识、风度,必然会换来学生的尊重,甚至崇敬。用双语讲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30年后每小时的讲课价值必定在2000元以上。想想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还能发挥这样的热量,谁不愿意跑着进入老年人的行列呢?!
等我老了以后,如果丧失了工作能力,没有人再愿意剥削我,我没了工作,没了钱,我会生活在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公寓里,每天等者孩子们的施舍,政府的救济。我会把自己锁在家中,直到饿死,冻死或老死。
……
每个人都在想他(她)老了如何如何。实际上,老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过程。当你不满30岁时,突然看到镜中的你,眼角和嘴角都长出了细细的皱纹;当你40了,奋力的向上一跃,发现自己跳的还不如一根烟高,这时你就意识到了——你正在变老。因此要根据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争取让你的每一天都是高兴的。如果是这样的,那么无论你是只活到30岁,还是活到90岁,你这一生简单的加总,就是你HAPPY的一生。
鼓浪屿情怀
2004年12月初我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厦门和鼓浪屿岛,印象颇佳。厦门整洁的街道令人想起了法国的尼斯城;和煦的海风吹拂着宽宽的香蕉叶子,你犹如置身于海南的三亚;鼓浪屿岛上的万国建筑却把你的思绪带到了美丽的威尼斯。乘船行驶至距金门50米的地方,依然由台军占领的小岛上布满了碉堡和障碍物,似乎海水的腥味随时会被火药味取代。不经意地给网友百合简单地介绍了我刚刚去过的厦门,没想到却勾起了她10年前那次旅行的回忆。
我曾在93年的时候和家人去过鼓浪屿,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也体会到了海天一色的描述。因为是在夏季去的,虽然太阳火辣辣地,因有了海风的吹佛,却也能感到无比的清爽舒畅。
小岛与厦门市区隔海相望,象一粒自然天成的珍珠,脱俗地落在繁华喧闹旁。整个岛上只能步行,没有汽车的轰鸣,加之又树木丛生,更是静谧幽雅。那里也是著名的钢琴之岛,可惜我去时没有听见哪家的小窗里飘扬出如淙淙流水般的琴音,如能有幸听到,与小岛的祥和宁静相映,将会让心灵得到淡然出尘的洗礼。
印象最深的是看到郑成功的塑像,让我心怦然一动,豪情四起,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金戈铁马、炮轰弹鸣的历史,也因为特殊的情感,凝望了一会儿据说是能鸡犬相闻的金门岛,心潮的澎湃让眼眶刹那间湿润……于是,留了影在塑像下,我敬重的民族英雄,是你从荷兰人手里完整地收复了台湾,终于使中国的版图完整统一,可你能想到今天台湾依然和我们分离着,而且是自家人在历史上和你开了个多大的玩笑吗?你完成了你的使命,而现在这个使命该由谁来完成呢?
在厦门市,看到的是洁净的街道,两边翠绿的植物和成都的常青植物不同:那是一种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绿,清翠得赏心悦目,轻轻地随着柔和温暖的海风摇晃;而成都的绿是一种暗哑的墨绿,似有一层厚重的尘埃(好在现在成都的空气环境治理也有些成效了),因夏季闷热少风,沉重地矗立着,偶而无力地晃悠一下,让人感到烦燥和压抑。
入住的第二天早晨下起了雨,开始还不算太大,但也能听到雨点有力叩击窗户的声音,碎散在玻璃窗上也是很大一片,像片片的冰花,风越来越大,能听到呼啸声了,小树已弯折了腰,树叶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地飘扬着,好似随时会吹离枝头,街上行人的伞也被吹来翻转,这就是台风吗?我猜想着。雨终于意地泼撒,哗啦啦的声音清晰地从紧闭的窗户传进我耳里,天也阴沉得快蹋下。这是怎样的飘泼大雨呀,像有人恶意地在天上倾倒,一盆紧接一盆。这样的雨天是无法出门的,任何的雨具都失去了作用。与昨日的阳光灿烂全然两副面孔。在内地是看不到这样的场景,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天,当然,我们被困在酒店里也只半天,因为下午又象是没发生任何事的晴朗天……
因为过去很多年了,当时年轻,感受不到那么深刻,观察不到那么细腻,也没写什么随笔,现在提起,就凭着渐已模糊的记忆随写一笔吧。
活着的目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仔细想一下,也许你每天见到最多的就是人了。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如果你住在中国的某个城市,每天平均出行两次,那你每天至少要见到90人,一个月就是2700人,一年就是3万多人,如果你能够健康地活70岁,那么你整个一生中就会见过200多万人。如果你生活在中国人口稠密的城市,也许这个数字还要翻上几倍。在这里我不准备讨论这些数字的准确性,只想说明你走到那里都能看见人。在机场和火车站,你看见的是黑压压一眼望不见尽头的人;在济南、武汉、郑州、成都这些大城市新修建的步行商业街上,总可以见到一些人一整天都蹲在那里,无所事事;在不少的城市还经常会有一些有组织的乞丐拉着你的衣服不让你走……每当遇到这些情景,我就会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如果要活,应该怎样去活?
有一首英文歌曲叫做《WHEN A CHILD IS BORN》,中文是《当一个孩子诞生的时候》。这首歌的曲调非常优美动听。而实际上孩子出生时不论是母亲还是婴儿都是非常痛苦的。所有的婴儿全是哭着从母体里出来的,没有人听说过哪个婴儿是拍着双手,大笑着出来的。每个人都不愿意降临到这个世界,因为一出生你就要受苦,饱受磨难,以便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你要生存的社会。可是既然你的父母把你带到人世,不论你的肤色、种族、信仰、性别如何,你都有和别人一样的生存权利,你不但要活在这个世上,而且还要活的更好。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你应该怎样的去生活。
从我个人的角度,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至少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最高的,另一个是最低的。最高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最低的目标是做一个不让别人和社会讨厌你的人。这两个目标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非常不易。
先来看看最高的目标,即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分子,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个人都会有他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对于这个社会就是多余的了。我认为可以根据人的能力和自愿程度,把人对别人和社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大小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就是你有能力而且愿意为别人和社会付出。这类人是社会的优秀分子,因为他们有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扩大自身的价值,而且愿意将自己的价值通过对别人和社会的付出来实现自己的使用价值。如果把我们所处的社会比喻成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这部分人便是支柱,是房梁,是社会这座大厦的主体。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的,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
第二层就是你虽然没有能力,但是你却愿意为别人和社会付出。这种没有能力是相对而言的,你虽然没有达到第一层的能力,可是你却有一般的能力和父母给予你适应自然的能力。最简单的例子是你至少可以帮助你的邻居扛煤气上楼,或者每月查查电表吧。这一层是社会这个大厦的砖瓦,是众数,没有他们就永远没有一座完整的大厦。
第三层是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不愿意付出,或者永远是被动地付出。这一层的人即使自己有价值,如果不去为社会和别人付出的话,那么他的使用价值永远也实现不了。不妨把他们比喻成这个社会大厦的备用品,如果这个大厦永远是坚固的,那么他们永远就会在仓库里囤积。
第四层是没有能力又不愿意对别人和社会付出的,那么他们就如建设社会这座大厦的废料,只能放到垃圾堆中了。
因此,如果你有能力,你就要付出,让别人和社会认可你的价值;如果没有能力,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价值,争取在这个社会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如果实在没有能力,那你就要做一个好人,助人为乐。
再看看活在世上的最低目标,即做一个不让社会和别人讨厌和嫌弃的人。这就要看你自身的修炼和修养了。除了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以外,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不让别人讨厌吧。
首先,在这个相互依存的社会里,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伤害别人;
其次,不要太吝啬,太贪小便宜;
第三,注意自己的修养,千万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
第四,吃饭的时候,如果有生人在旁边,别发出‘咕噜,咕噜’很大的吃饭声音;
第五,别在公共场所大声地打手机。
第六,抽烟的时候,也要选择好地方。
一个人一生中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按这两个目标来要求自我的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但愿在年迈寿终正寝之际大笑着走向天堂。
2005年2月26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