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对王安石的改革虽然莫衷一是,但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是,王安石变法被取缔不久,北宋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财政运转不灵,司马光向朝廷上书,请求恢复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不知道这算不算抡起巴掌扇自己一个耳光?
第六节朝中双面人,张居正铲除异己
他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推行一条鞭法,改善了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起用名将加强边防,严肃朝廷内纲,可以算作是中国最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他辅佐万历皇帝,使垂垂危矣的明王朝的生命得以延续。但是在起用人才方面,他却任用亲信,打击异己,难道人在高位上真的都会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而残害他人么?
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又称张江陵。他是明代的政治家、改革家,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他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将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并且万历时期是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他的历史功绩是非常卓越的。
张居正前后做了十年首辅,主持国家大政方针十年,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最为着名的就是他实行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其实早在嘉靖十年,就有一个特别能干的地方官在江西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后来御史姚仁忠知道后,便将这种好方法上疏给朝廷,希望可以大范围实施。可是,嘉靖皇帝做着他的长生不老梦,整天拜佛求菩萨,根本没有时间理会这些事情。就这样,这件事情被耽搁下来了。海瑞在应天府任官时,也实行过一条鞭法,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没有荒芜的农田,没有逃窜的农民,也没有拖欠不偿还的钱粮。可见其效果不是一般!
可是,一条鞭法触动了官绅阶级的利益,他们想方设法想要阻止,并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打压,一些实行一条鞭法的官员被关进了监狱,一时间人心惶惶,官员人人自危。幸亏张居正及时派人前往实地调查,发现这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张居正认为一条鞭法不仅不应该反对,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非常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也减轻了农民许多不合理的赋役负担,限制了各种苛捐杂税,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官员的舞弊行为,使农民能够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也许这个政策在今天看来有很多弊病,但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人才能够想到的。
一条鞭法施行没几年后,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国库里的银子越来越多,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他们转而支持张居正施行的这些措施。一条鞭法的实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使明王朝的生命延长了几十年。
张居正也并非贤人一个,他虽然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明朝的官员工资是很低的,可是张首辅却是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你说他清廉,估计没几个人会相信。所以,大家会猜测,改革虽然使国家财政好转,但是张首辅估计也没少往自己腰包里装。虽说张居正做了那么多大事好事,拿几个钱不是什么大事,可你毕竟是首辅,代表的是朝廷的形象。况且,那不叫拿,专业术语称之为贪污腐败,这不是给朝廷脸上抹黑吗?听说此事后,万历大发雷霆,张老师的确不够意思,平时看着那么正义的一个人,对其他人很是严格,为了节省,他甚至将万历的课程从晚上改到了白天,只是为了节省一支蜡烛。可现在,唉!
张居正手中握有大权,难免不会有头昏脑涨的时候,做些不应该的事情。张居正掌权后,就派人给自己制作了一顶专人乘坐的32人抬的轿子,豪华程度更是难以想象,他还乘坐这顶轿子回过一趟荆州老家。最让后人诟病的则是,他在首辅任上,他的父亲去世,无论如何他是应该回去守孝的。可是,他却给皇帝上书,说自己有急事走不开,请求不回去。当时改革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也许他确实离不开,可终究落了一个不孝的名声。
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张居正得势后,他那个家族的人利用张居正这层关系做了不少坏事。抢占别人家的地产,过着奢侈腐朽的生活,等等。虽说这事不是张先生一手操作的,但是那也是他的失察行为。后来张居正死后,朝廷清算的时候,这些账全部记在了他身上。
张居正改革的过程中,遭到了各种各样的反对,张居正对他们采取了极端方法。他一方面任用自己的亲信,用人唯亲;另一方面,打击异己,排除反对自己的力量。张先生待人不善,独断专行,表里不一,这也是他死后,很多人都想来踩他一脚的原因。
皇帝终究战胜了张居正,在他死后,将大权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中。还迫不及待地对张居正实行清算,将他的家人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据说光是饿死的就不少,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差点将张居正从地下刨出来鞭尸。这件事让很多人很有意见,张居正好歹曾是皇帝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况且人家为大明王朝确实做了很多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人死了,你却这样,有点小人之心了,你这皇帝当得有些没水准了。一代能相落得如此下场,实在叫人惋惜。人亡而政息,曾经跟随他的那班同事,有的被贬职,有的被杀头,没几个有好下场的。几十年内,朝中再也没有人提这件事了。最后,他的变法内容被全部废除。
张居正的一生是很复杂,也很难去评价的。他当首辅时,声势显赫,高贵一时。死后不久,便遭人非议,结果家产尽抄,祸及家人,上到八十岁的老母亲,下到襁褓中的孩子。不过,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也可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不过离了张居正的大明王朝,好日子也很快走向了尽头,张先生在的时候,国库里的银子还挺充实,他死后没几年,就已经入不敷出了。什么是中流砥柱,张居正就是,大明王朝虽然人才济济,可离了他,也就气数尽了。这是明王朝的宿命,也是历史的必然!
第七节盛世乾隆,大兴文字狱招骂名
乾隆和他的父亲以及爷爷创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当时的政治、经济、手工业等都走向了巅峰,是一代有为之君。但是他大兴文字狱,很多文人都遭到了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的重罪,给文学带来极其的破坏力。不仅如此,他还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晚年明明已经宣布退位,却一直手握玉玺不放。
过去的一年中,很多历史人物都火了——杜甫很忙,康熙很忙,清宫里的四爷、八爷很忙,狄仁杰和“元芳”也很忙……但说来说去,这些年一直活跃在银幕和小说中的乾隆爷可不能被忽略。说到乾隆,各位看官想起《甄嬛传》中的四阿哥了吗?想起《还珠格格》里的皇阿玛了吗?还是想起大明湖畔夏雨荷至死都不忘的那位公子爷了?
说起乾隆爷很火这事儿,一方面不得不提他在位时清王朝达到其历史最鼎盛时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位乾隆爷是个传奇色彩极重的人——他多情,却也薄情,红颜知己无数,却又转瞬抛在脑后;他才华横溢,却大兴文字狱,给文学发展带来极大破坏;他英明能干,擅理朝政,却不顾国情大兴土木,挥霍无度……这样的一个人,还顶着帝王的身份,又怎能不被各位作者、编剧青睐?
乾隆的情史不好考究也自不必说,古往今来的传奇传记已将这位多情帝王的感情历史撰写到了极致;不妨让我们来说说影视小说中不常涉及的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出现具备一定程度的历史背景。满清入关激起了汉民族的民族反抗情绪,从“反清复明”等标语中不难看出这一点。而遭到了反对的满清政权的统治者们自然也会有一些“外来者”的心态,他们比汉民族的统治者更加担心遭到民众的反对。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比普通民众更具独立思考能力,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对这些读书人实行文字上的管控,不让他们总写一些反对清朝统治的诗词篇章扰乱人心,这大概就是统治者们实行文字狱的初衷了。
其实文字狱并不是乾隆皇帝的独创,早在秦朝之时,始皇帝就厌烦那些个读了些书每天“妄议朝政”“扰乱人心”的穷酸文人,焚书坑儒大概是帝王大兴文字狱最早的灵感。到了清朝,乾隆的祖父、父亲辈(康熙、雍正皇帝)时期就已有小规模的“文字狱”。比如乾隆的老爹雍正皇帝也曾因为某些个不识抬举的大儒写了反对清朝的诗而处死他们。但这些都赶不上乾隆时期的文字狱。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与文字有关的案件共计一百三十余起,且判罚极重,死刑居多。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处死与自己政权作对的人可能没什么错。但就乾隆时期的文字狱而言,其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成分太重,而且多数以皇帝的价值作为全部判断标准,这不仅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更弄得文人们人心惶惶,可谓荒唐可笑,得不偿失。
就拿大名鼎鼎的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来说。徐述夔本是江苏东台的举人,他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为纪念他,整理刊印了他的诗集《一柱楼诗集》。这本集子中有诗句“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诗句。后来,乾隆皇帝说,徐述夔用“壶儿”比喻“胡儿”,恶意贬低满清;而“去清都”也有暗指清朝灭亡之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其中的牵强附会与断章取义,但乾隆偏偏坚定地认为徐述夔就是诚心与大清朝作对。乾隆下旨说,“徐述夔身系举人,却丧心病狂,所作《一柱楼诗》内系怀胜国,暗肆底讥,谬妄悖逆,实为罪大恶极!虽其人已死,仍当剖棺戮尸,以伸国法。”并进一步挖掘徐家的错处,指出徐家两个子弟的名字连起来为“首发成濯”,其意为嘲笑清朝剃发的制度。就这样,徐家不仅遭到灭门,就连同乡的徐姓人都不得不隐姓埋名地过日子,生怕自己也被波及。
这以后,文字狱对象不仅包括了处在社会上层的贵族官员,甚至扩展到了粗通文墨的社会下层普通士子。从这个角度来看,乾隆帝不仅创造了明清时期最大的盛世,更创造了中国封建史上的文字狱“最高峰”。乾隆皇帝是否真如小说影视中描绘的那样宽和英明?这倒的确是历史不忍细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