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列国吞并的往事是无须回首怅惘的。然而西施们作为昔日的间谍、棋子和争夺政权的美丽凶器,却用她们自己独有的谋略与侠义为我们留下了史上为数不多的清丽风景。
吕后的“谋位”之局——一段腥风血雨的上位史
相传,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与结发妻子吕雉的情缘始于单父这个小县城。
当时,有一位吕姓绅士为了躲避仇家,前来投靠该县县令,县令便在家中大宴宾客,请各县吏出资相贺。吕公素善相术,见刘邦生就贵相,便也不计较他囊中羞涩、拿不出贺礼,仍然将其引为上宾。席间,两人相谈甚欢,吕公不失时机地开诚布公,提出想要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刘邦。刘邦顿觉喜从天降,当即跪谢了这门亲事。
吕雉嫁给刘邦之后,跟着他南征北战,吃尽了苦头。斩蛇起义之后,吕雉和两个幼子均被逮捕入狱,后来多亏萧何及狱吏解救,才得以重回刘邦的身边。在之后的楚、汉争斗期间,刘邦兵败彭城,再次抛家弃子、仓皇逃走,吕雉被掠入敌阵,幸而不久便被项羽放还。生活的曲折,就是这样将这对患难夫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即便日后荣华富贵也未得松动。
然而,刘邦虽勉强称得上英雄,却也难过美人关。在兵败彭城后的逃跑途中,他流落到一户农家乞食借宿,这户人家一听说借宿者是汉王,便将女儿许配给他,这便是日后的戚夫人。戚夫人要比吕后年轻不少,生就姿色出众,又能歌善舞、粗通文墨,令刘邦眷恋不已。大败项羽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派人从昔日落难的乡间接回戚夫人,从此专宠她一人,渐渐地疏远了年老色衰的吕后。
随着戚夫人的恃宠而骄,一开始只是略感醋意的吕后也日益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在漫长的封建史上,同一宫阙之中也从来容不得两位精明貌美的妇人。考虑到自己的未来,戚姬三番五次祈求刘邦立她的亲生儿子如意为太子。
一来二去,起先还不大同意的刘邦也渐渐动心。刘盈的性子太过软弱,历来为其父所诟病;而如意打小就聪慧刚毅,深得父亲的喜爱。于是,刘邦开始酝酿废立太子之事,认为这样既有利于国家社稷,又能安慰爱妃。对此早有察觉的吕后心惊胆战、如坐针毡,一时间却也只能兀自焦虑、别无他法。
如意十岁这年,事情走到了节骨眼上。按照先律,此时若不将他改立为太子,便只能封他为诸侯。如意一旦到了自己的封地上,与父皇见面的机会就十分有限了。
都说皇家最是无情,如意一旦远离父亲,感情势必疏远,到时候就再没有机会讨得刘邦欢心了。戚姬深谙这一点,每次见到刘邦都只是跪在地上痛哭不已。刘邦当然了解爱妃的心意,只是觉得此事名不正、言不顺,他仍然处在犹豫不决之中。
然而,虞姬哭得实在是梨花带雨、楚楚可怜,为了不再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受伤,刘邦最终决定与群臣商议改立太子的事宜。
这件事当然毫无疑问地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御史大夫周昌甚至不顾自己的口吃,结结巴巴地劝诫刘邦:“臣口不能言,但期、期知不可行。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之前刘邦还一脸严肃地催促文臣拟诏,这时却被周昌逗得哈哈大笑,满朝文武也随之莞尔。刘邦这一笑之后,便不再催写诏书,罢朝而去。
此刻,等候在东厢门外的吕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她一见到周昌,便急忙上前行跪谢大礼,吕后一方面确实是感激涕零,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故作姿态,让群臣知道太子不能轻易废除。
吕雉虽然暂时缓解了危机,却远非一劳永逸。哪天刘邦心情一好,说不定又要重提旧事。于是她便求助于军师张良,希望张良替自己出谋划策。
张良说:“如果能让一些名士贤人围绕在太子身边,皇上就会觉得太子深得人心,也就不会轻易将他废掉了。”于是,在张良的建议之下,吕后千方百计地请来了皇上多次邀请未果的四位隐士,因为这四位老者都住在陕西的商山一带,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的到来,让吕后紧绷的神经得到了稍许的舒缓。殊不知,朝中更大的变数即将来临。
刘邦平定了英布等人的叛乱之后,旧伤复发,病情严重。戚姬日夜守在病榻前,生怕万一高祖驾崩,自己母子求生无门,便委婉地请求刘邦设法保全她们母子的性命。刘邦思前想后却别无他法,只有重提改立太子一事。
作为太子刘盈的少傅,张良即刻前去拜见刘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高祖不要一意孤行,没想到刘邦居然毫不理睬。张良劝诫无果,只得称病在家。太子的太傅叔孙通听说此事,便进宫直言抗谏,举出了晋献公宠爱骊姬废去太子而祸乱国家的事例,又声泪俱下地代刘邦回顾了他与吕后之间的患难情分。最后,叔孙通拔出佩剑,决绝地说:“大王如果不听,我便以死明志。”
刘邦见状如闻惊雷,不敢再提废太子之事。几天之后,他故意邀请太子宴饮,“商山四皓”不失时机地同太子一起进宫,刘邦见自己邀请未果的四位圣人居然围绕在太子身边,着实地吃了一惊,连忙问道:“我曾经多次访聘诸位,你们都不给我面子,现在难道是在同吾儿交游吗?”四位老者器宇轩昂地回答说:“天下士人都知道太子仁厚爱贤,我们特意远道而来就是想敬奉辅佐太子,为太子效命。”
刘邦听后,当即叹息不已。饮宴结束,刘邦急忙叫出戚姬,指着“商山四皓”的背影说:“不是我不愿意改立太子,实在是太子羽翼已丰,无法废弃了。”这句话无疑宣判了戚姬的死刑,她自知命薄,泣涕涟涟。刘邦,这位暮色中的一国之君,也颇为伤感,只好作词一首赠予戚姬。这首凄楚的词唱的是“鸿鹄高飞”,抒发的却是刘邦对身后不能左右之事的怅惘和遗憾。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吕雉操纵了朝中大权。这个女人将曾经的嫉妒换做了阴毒的手腕。不仅加紧排挤刘氏势力,更是变着法子逐步摧残戚姬。吕后将戚姬的满头乌发剃光,逼她换上粗布衣服,赶入永巷之内圈禁起来,罚她成天舂米。
从小备受呵护的戚姬哪里受过这等苦,于是她只好怀着满腹的忧愤,一边舂米,一边哭,一边悲伤地吟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没多久,这首歌谣便传入了吕后耳中,她大声叫骂道:“这样的贱婢,还一心想指望她的儿子?”为了让戚姬彻底坠入绝望的深渊,吕雉派人毒杀了赵隐王如意。
从此以后,吕后更加肆无忌惮,最终在戚姬身上实施了一场残忍至极的“酷刑试验”。今天回过头去检视这场血腥的惨剧,仍然能让人感受到彻骨的寒意。吕雉将戚姬的手指、脚趾、乳房统统砍掉,又挖出了戚姬的双眼、熏聋她的耳朵、毒哑她的声带,最后扔进了厕所之中。吕后得意地将自己的这个“作品”命名为“人彘”,还带领惠帝前来参观。第二天,戚姬便在痛苦和惊恐中死去。
在目睹自己母亲的暴行和戚姬的血腥遭遇之后,生性善良宽仁的汉惠帝无异于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心灵浩劫。他回到宫中之后便大病一场,卧床一年,后来托人传话给吕后:“我作为您的儿子,终究还是干不出那样的事,大概也是不适合治理天下的吧。”从此以后,汉惠帝不理朝政,只顾纵酒淫乐,终于在公元前188年郁郁而亡。
刘盈死后,吕雉找了一个宫女的私生子来继位,同时杀掉了男孩的生母,由此开始了自己临朝称制的生涯。
从争风吃醋到大权在握,眼泪与酸楚到底是怎样变成鲜血与残酷的,也许只有吕后自己心里最清楚。在清一色的男性语境下,那些误入朝政的女性总显出一种极端和异色,这实在是令人玩味。
昭君的“和亲”之局——一场换来60年和平的婚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间停留在很久以前某个夕阳西斜的黄昏,面对即将西去的友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用如此苍凉的诗句来劝酒。
当未知的离境就在前方,男人们选择用烈酒和气魄来壮行。但他们可曾记起,再往前追溯八百年,曾有一位女子,与她隆重而盛大的队伍一起,静静地经过这里,一路西行。她的未来在天际弥漫的黄沙中等她,但她没有回望,也没有喝一口薄酒。
这名女子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出生在毗邻三峡的南郡,湍急的长江从那里咆哮而过,江岸峭壁如刻、怪石嶙峋。然而,在险山峻岭的深处,也有香溪清澈、柳烟黛色的地方,那便是王昭君的故居所在——秭归。在茂林修竹、湖光山色的滋养之下,昭君自小生得娇美脱俗。由于家境殷实,昭君有机会学习诗书琴棋和驻颜之术,便又更添了几分高雅的气质。
建昭元年,汉元帝下令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那时年方二八的昭君早已是芳名远扬,很快便被纳选入宫。对于未来,少女心中自然有数不尽的憧憬,殊不知后宫与大漠不过是人生的一线机缘之差。
入宫对于一个妙龄女子而言,有未知的喜悦,也有被历史车轮碾落的宿命和悲凉。正因如此,相传王昭君在离开秭归时,悲伤的情绪感染了灼灼桃花,片片落红混着昭君的滴滴泪珠融入香溪,便幻化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桃花水母。
王昭君进入汉宫之后,按照宫中的规矩须由画工画了肖像,再呈给皇上浏览,皇上则通过肖像来选择想要宠幸的女子。当时主笔的画匠毛延寿大概也是最早的修图师,他不仅具备高超的写实技巧,还具备易丑为美、易美为丑的修片功底。毛延寿这个人生性贪鄙,宫女们为了得到皇上临幸,纷纷掏钱贿赂他。
于是,在这个画师的笔下,无盐成了西施,郑旦成了姨母。心志淡泊、性情高洁的王昭君偏偏无视后宫中的这条潜规则,没有向毛延寿贿赂一分钱,于是毛延寿便在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硕大的媒婆痣。因此,昭君入宫好几年都没有见过皇上。
在闲居宫中的日子里,王昭君将年华寄托在书法古籍和绘画琴韵之中。然而,面对青春一寸寸消逝,午夜梦回的她仍能感到深入骨髓的凄清与孤寂。相传,在一个凄风冷雨的秋夜,昭君曾独抱琵琶,倚在窗前,以一支自弹自唱的《五更哀怨曲》抒发内心的愁苦: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此时的昭君可能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些沉寂无声的日日夜夜,自己的命运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命运的决定性转机终于来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但长期饱受内战之苦。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就曾长期对抗,最终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协助下歼灭了郅支单于。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带着喜悦和畏惧来到长安朝觐,极尽藩臣之礼。汉元帝为了增强两国的友谊,将年号“建昭”改为“竟宁”,取长久安宁之意。与此同时,呼韩邪单于提出了迎娶汉朝公主的请求。
按照以往的惯例,汉朝往往以宗室女子冒充公主下嫁番王。就在汉元帝欣然应允之际,围绕公主的“人选”却生出了一番波折。汉元帝选取所要宠幸的女子,大概不是以毛延寿的肖像按图索骥,就是听命于近臣的推荐。因此,当他准备将“姿色平平”的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的时候,才第一次得见这位绝色女子。此时,他的心中纵有万般遗憾和不舍,却再容不得一丝反悔的余地。
君王无戏言,话一从汉元帝的口中说出,昭君的前路便已经尘埃落定。然而,她也在内心的分岔路口做出了果断的选择:与其自锁深宫,将流年赋予孤独、等待、嫉妒和倾轧;不如勇敢迈向山远路长的异邦,以羯膻为味、毡裘为衣,张开双臂拥抱一个完全未知的新世界。
心意已决,昭君便主动向汉元帝请行。再次见到这位柔弱而坚毅的女子,汉元帝竟嗅到了满室幽兰的芬芳。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常常想起那一日的昭君,云鬓雾鬟、黛眉轻蹙,娇如杨柳迎风,艳似荷花映日。恍惚的对比之中,六宫粉黛仿佛都色彩尽失。
不久,昭君便在大队人马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个娇弱的女子,仿佛一只向西飞去的风筝,风筝线的这头却紧紧地联系着国家的和平与百姓的安宁。过了雁门关,便能看见匈奴的骑士、毡车和女子前来迎接。抵达王庭的那一天,昭君望着天边的大雁,又弹奏了一曲无限伤感的《出塞曲》聊以寄情,而那天边的大雁,听着凄婉的琴声,竟纷纷扑落在黄沙之上,形成了“平沙落雁”的奇景。
弹尽心中最后一丝感伤,便是时候迎接崭新的生活了。当天的草原之上,一座座帐篷内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从此两人举案齐眉、锦瑟和谐。不久,昭君便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称作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两年,年老的呼韩邪单于与世长辞。
那一年,王昭君这位二十四岁的中原女子已经在胡地习惯了羊奶,住惯了毡帐,学会了骑马射猎,也懂得了一些当地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