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客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传佛教6大寺院之一,已有400多年历史,全盛时期,共有僧众3600多人。如今,这座占地600多亩,几十座殿宇,数以千计的僧舍宅院,错落在山间谷地,参天古树和塔林形影相映,鎏金殿瓦与夕阳争辉,佛间仙景,壮丽非凡。金殿中的佛像、法器、壁画,堆绣以及稀世瑰宝,向人们展示着登峰造极的佛教艺术。
青海省和湟中县的文管部门对黄镇部长,来寺视察非常重视。“文革”中封存的文物全部开放。多年未举办的祭神拜佛宗教仪式,隆重举行。寺院管理人员,带领黄部长一一参观寺院的建筑群,解说着这座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内涵的渊源与精彩。
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主殿,始建于1577年。这座用绿色琉璃砖砌成的殿宇,高19米,面积为456平方米。18世纪初,由蒙古王和藏王布施巨资,用白银1万两和黄金1300两修建起来的。安装在殿堂上的鎏金铜瓦和殿脊上的金轮、金幢、金鹿等装饰,使整个殿宇金光四射,殿内高悬着清乾隆皇帝亲笔题赐的“梵教法幢”巨匾。殿中有11米高的塔,整个塔身包金裹银,并镶嵌各色宝石,塔内其实是宗客巴的自画像和衣冠冢。塔的上方有一个龛,内供宗客巴塑像。下设无数莲花台,陈设着数十盏永世不熄的灯火,大金瓦殿是塔尔寺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千灯之供”就在这里举行。这种祈祷是应施主的请托,为超荐亡灵而设的。佛像前,摆放着数千种贡品,殿内烟雾缭绕,灯火荧荧,把这个梵天佛地烘托得庄严肃穆。
小金瓦殿是护法神殿,也是一座歇山式的鎏金筒瓦顶的建筑。殿前院内修有双层廊楼,陈设着野牛、黑熊、石羊、猿猴等野兽标本,是祭礼用的牲畜品。殿内有多尊护法神塑像,还供奉着九世班禅却吉尼玛所骑的白马遗体。在护法神的脚下,陈列着虎、豹等猛兽的皮,象征着天尊们制服恶魔的凛凛威风与战果。
寺院内还有许多高大的殿堂,像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金刚殿等都是金碧辉煌的宏大建筑。其中有一个殿是久存密封不对外的,内有金牛戏民女的鎏金铜塑,也特为部长开放,看后让人震撼心灵,历久不忘。
大经堂是座两层藏式平顶建筑,可供千名僧众集体诵经,经堂四壁神龛中,供有一千尊宗客巴的鎏金铜像,两侧的经架上,陈放着数千卷经书。经堂里有精雕图案的168根木柱,外裹龙云纹毛毯,地上铺有供僧侣们集体诵经时盘坐的毡垫。各色经幡、法幢、帐帷、绫带和唐卡,从梁房上空飘垂而下,仿佛是天上的彩虹落地,点缀着高大殿堂空间,微风和香烟缭绕中,使这里的环境变得更加虚幻神秘,让人对佛、法、僧三界,更加敬畏和虔诚。
塔尔寺还有大小宝塔数10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寺前一字排开的8座如意塔。这8座等高6米的白塔是为了颂扬释迦牟尼一生八大业绩而建立的。塔尔寺中的唐卡、酥油花、堆绣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三大瑰宝。塔尔寺还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有严格的戒律和对僧人卓有成效的造就。这里大多数僧人终生都是莘莘学子,在寺院4大专业学院里学习经文、医术、绘画、佛理。
谭书记陪同黄部长,参观考察完塔尔寺各个殿堂后,来到寺外广场,只见众僧簇拥着一乘内供弥勒金像的彩轿,轿前经幡猎猎,几十支长杆大法号齐鸣,号声低沉激越。在仪仗队的前导下,上百名僧人各持手中宝物和法器,如象牙、犀牛角、珊瑚树、玛瑙珠等跟在轿后,绕行寺院外墙“转金佛”。还有的僧人带上虎豹头的假面具,披上各种猛兽皮,跳起法王舞,向人们展现美妙的神话故事。这场景,在那个年代,怎能不让人沉迷振奋,引来了上千名信男信女,在鼓声、钹声和唱经的声浪中,信徒们陶醉在虔诚的宗教境界里。
1978年,举国上下都在拨乱反正,百业待兴,形势向好。这一年,对我来说,则是命运转折年。因老家小弟突然去世,父母哭天抢地,痛不欲生,家中双亲的处境,让我这个长子陷入抉择的困境。还有蓬莱城里的老岳母,也是孤身一人,80多岁没人照顾,思前想后,不得不放弃在青海电视台11年期间的资源优势:上下左右的人脉网系中的人际关系和业务功绩。再到新环境建立,需要付出时间和经历,会失去升迁时机。另外,青海高原这块“故土”,也让我难舍难离。这年的夏天,是我心中最纠结的时间。作了一首古诗记录我当时的心情:
《居宁思乡盼东迁》
——古言七律一九七八年五月
春秋十度青海头,羌乡异国风年忧。
愁思浩茫胡天恨,骨肉流离各西东。
棘榛重遮故园路,河曲迴塞黄龙游。
心随仙女蓬瀛去,跃跳龙门会登州。
经与爱人商量,我写了一封信给济南同学,让他帮忙内调回山东工作,还算顺利,这年的10月19日,调令一到,我举家四人,于10月末回到烟台。先回蓬莱老家看了几天,11月6日,我俩到山东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报到。我在学校担任语文教师,两年后,才调进山东电视台,又重操旧业,继续做电视记者工作。
回眸这前半生学习和工作的历程,心灵深处总觉得有一双神秘的手在掌控着自己,忽而东、忽而西,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冥冥之中,仿佛有根命运线,已把自己缠拽住,能升高时不让你升,逢沟壑时又扯拽着你,只能听天由命,沿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轨迹,小小心翼翼地前行。
2014年3月
六、跑遍齐鲁
1978年12月份到1981年元月初,两年时间里,我因工作调动原因,曾在山东第二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教了两年书。学校住址在烟台,家也就搬到了烟台。我任语文教师并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我爱人任物理力学老师和教研室组长。两年来,业务从头开始,人际关系重新建立。当时政治形势是三中全会刚开,各行各业都在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拨乱反正,百业待兴,这个学校也不例外,虽说是省级专科学校,可连语文教科书都没有。为此,我们3名语文老师,参考大学中文系教材,突击了1个月,编选出一本适合中专生和普通高中生的语文教科书,满足了教学需要。
两年之中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师生关系很融洽。后来,我因工作需要调到山东电视台,学生们还没忘记我,2001年,他们毕业20年后,在济南举办第一届师生联谊会时,来函和电话邀请我,因工作脱不了身,未能参加。2006年,他们第二次聚会选址来烟台母校举办,我应邀参加了他们的聚会,并即席讲了话,抄录如下,也是一种记忆。
在座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应邀参加原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学校,79级301机械班全体同学毕业25周年师生联谊会,很高兴。
25年,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个瞬间,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那是个漫长的生命过程。25年来,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拼搏奋斗,思索创新;经历磨难,体验收获;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都闯出了一番事业。有的已成为国营企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有的是民营企业家、成了中产阶级;还有的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和媒体编辑记者。看到你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精神昂扬,我由衷的高兴。
记得25年前即1979年,我从青海电视台调回山东电视台之前,曾来学校过渡两年,有幸担任你们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那年冬天的晚上,301班开班务会时,就女生宿舍同学因生活习惯和个性不同,闹了一点误会,出现一点小摩擦这件事,我曾很动情地开导大家,我们走到一起是个缘分,要相互尊重,加强自我修养,珍惜同学同窗同友这份情意,十年二十年后再聚首时,那种情感是很厚重的。
今日,这是同学们分别25年后的第二次集体聚会,从你们激动的情绪,热情的话语和灿烂的笑容中,我解读了大家心中的喜悦是多么深情和有分量。因为你们重聚在烟台,来到母校和老师身旁,话改革谈开放,交流信息、畅叙感受,沉醉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正在体验同窗之情,收获师生之谊。这种情感和友谊,经历了25年岁月的沉淀和磨砺后,更值得回首和记忆。
应该说同学们是幸运的一代,赶上了好时代。你们1979年来烟台上学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不久,全国正在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百兴待兴,急需专业人才。我们从全国各地来的教师会聚在烟台,大家都在为山东轻工业学校扩校,增加新专业忙碌不停。有的老师为了新专业教学需要,放弃了多年轻车熟路的教学课程,又重新接受新的教学课题;我还记得语文基础课,连教材都没有,是我和孙佩伦、范培友老师,用了一个月连编带校对编写出来的,这份教材,有好多中等专业学校前来订购,说明当时教育的窘境。同学们幸运的第二个机遇是毕业后都被分配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去了,充分发挥了你们的技术优势,都成了技术骨干中坚人才。第三个机遇时赶上了企业转制。这是历史上不多见的一次机遇,有的同学抓住了,成了民营企业家。今后几年,还会有国营转民营、股份转制的机会,有条件的同学,要适时把握,抓住商机。你们中间也存在东西部差距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联谊会的平台,相互交流,传授经验,共同发展;趁着你们年富力强,在现有的智力技术和财富的基础上,重新开辟新的发展之路,再拼搏25年,以便积累更多财富,回报社会,回报时代。愿你们诚信为人,家庭幸福。
1981年元月6日,我正式调进山东电视台,重操旧业做电视记者工作。因家住烟台,常住在烟台记者站,可就近照顾家庭,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
烟台当时是省辖地委行署,共有16个县市区。记者站共有3人,电视台记者2人,广播电台记者1人,办公地点设在地委行署大院内。80年代,电视媒体尚属新兴媒体,具有形声合一,音画同步的优势,很受观众喜爱。所以电视记者业务很忙,重要的新闻现场必须到位。我们除了报道烟台地委行署的重大时政新闻外,还要顾及到16个县市区的典型事迹和重要活动。省台要求我们驻地记者,每月要发15条电视新闻,不能漏掉驻地重要活动。我和王友国两人分了一下工:我跑蓬莱、长岛、牟平、乳山、栖霞、文登、威海、荣成,他跑海阳、莱阳、莱西、招远、掖县、龙口、福山,烟台市芝罘区时政活动两人共同负责。当年记者站没有汽车,出门采访都要坐公交车,特别重要的活动,由邀请宣传部门来车接。烟台离济南又比较远,回去开会或发送新闻非常让人头疼,拍完电视胶片连同写好的新闻稿件,必须通过邮局寄走。急性的重大新闻,就让有关单位派人送,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跑遍了烟台各个县市,几乎整天不着家,奔波在所谓的新闻现场。
80年代初,烟台有两件大事让人记忆深刻:从1981年夏季到1983年秋,烟台城乡普遍持续干旱,河水断流,水库干涸,人畜吃水困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各地开展抗旱保种和兴修水利活动成了重要新闻源;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农村推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
为了报道这两件大事相关联的人与事,我有机会跑遍了烟台地区主要几个大水库,如文登的米山水库,莱阳的沐浴水库,龙口的王屋水库,蓬莱的战山水库和福山的门楼水库。看到了水库干涸无水,库内龟裂萧条的景象,我记录了那个真实苍凉的现实,也记录和报道了各地因地制宜,挖井修渠,兴修小型水利,抢收抢种,抗旱保苗,与天争粮的典型人和事。
这期间,我以省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应邀参加了一次在烟台山宾馆举行的全地区各县市书记会议,地委书记路升云做了长篇讲话,坚决主张烟台不搞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仍然坚持走集体经营老路。这个顶风违背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讲话,让我印象深刻。果不然没多长时间,1982年,山东省委派王济夫来接管路升云的工作,烟台地委行署改为烟台市委市府,实行了市管县新的行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