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08800000032

第32章 名人剪影(7)

33年后,这里迎接她的何止是鲜花,更多的是北大荒人的热情和2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人生易老天难老啊!在与老连长默默地拥抱中,张抗抗流泪了,泪水中浮起了她脑海中多少的往事啊!

在北大荒的八年,张抗抗曾扛锄头种过菜,压过瓦,上山伐过木,搞过科研,当过通讯员,也有过恋爱……引起了她极大兴趣的是伐木工人的号子。她曾搭车走了好长的山路去听伐木工人的喊号。那悠扬、豪放、充满活力的声音,在大山深处、在她的作品里,也在她的心头回荡。

如火如荼的北大荒生活感染了她,促使她拿起笔。在一张小炕桌上,她铺上鲁迅先生的画像,再蒙上一层塑料布,四周钉好,就修饰成了一张不错的新桌子。“我每天在上面作笔记,好像鲁迅先生在看着我。这张桌子居然一直用到我离开农场。”

有一次下大雨,宿舍漏得稀里哗啦,张抗抗用一块大塑料布撑起了一个“临时屋顶”,坐在那块塑料布下继续读书。结果雨水又从“屋顶”上漏下来,钻进鲁迅先生的头发里,叫她心疼了好久。

张抗抗从那时起一写就是30年。从她1972年在《解放日报》发表处女作《灯》至今,已有五十多部作品问世。也是在这个小炕桌上,她写就了长篇小说《分界线》的提纲。她说:“从我第一次往外投稿到我去上海修改长篇,到后来上学,所有的成就确实同黑土地的养育分不开。对苦难、对人生的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我写作的这条河越来越广。”她又说:“我的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意味着对我下步创作的挑战,你不能重复自己,应该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每一部作品。你呈现给读者的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新的。作家是内容,不是皮儿。作家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得到的。一个好的作家就在于能够用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把蕴藏在生活中的‘核’提炼出来——一部文学作品就像一个果子,丰满的果肉和甜美的汁液固然可爱,但藏在其中的果核才是最有生命的东西。”

在张抗抗眼里,北大荒给她的印象最深的,是那长长的地垄沟,总是望不到尽头。面对那长垄,她恐惧过、厌烦过,而今再回到这里,望到那镶嵌在浓绿玉米地间的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色麦田,她激动了,她兴奋了:多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啊!她忍不住弯下腰去亲吻麦穗,去咀嚼那成熟麦子的新鲜味!好像在寻找一种当年的感觉。

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摔打,张抗抗自豪地说:“我很幸运,每一次都是我主动选择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1979年,我从编剧班毕业,再次面临回杭州还是留下当专业作家的选择时,我没有犹豫,再次选择了文学,选择了黑土地。”

张抗抗从80年代初期成为专业作家开始,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了高峰,她先后创作的《夏》、《淡淡的晨雾》等小说都获得了全国文学奖。但她创作的第一部反映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情爱画廊》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她说:“我觉得中国文化缺乏对爱神和美神的崇拜,‘文革’中制造了一个政治上的神,然后到90年代开始崇拜起财神来,所以我觉得应该创作一部比较美的爱情小说,来告诉人们,爱情是一个人追求的高尚的情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我完全是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写,结果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就是这种争论,使我觉得我写对了。”前些天,张抗抗又把一部长篇新作《作女》呈现在读者面前。她说:“这是我继《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之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我把我的‘作欲’都通过文学表现出来了。”这是张抗抗对自己的又一次挑战。张抗抗认为,好看的小说也并非就是商业小说,“人们总是认为,好看、好卖的东西就是商业性的,其实很多经典名著读起来也很美。追求文字的精美、表达方式的大众化,绝不同于商业作品的低俗和功利。”

“你回来干啥?”张抗抗好久没回北大荒了,这次突然回来,很多人都问她。她回答说:“我不干啥,就想看看朋友,看看这儿的人现在怎么生活。”

二十多年了,本来很熟悉的第二故乡,她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一个“看”字,拉近了她和北大荒人的距离,体现了这位江南才女的柔情与率真。

在北大荒活动期间,张抗抗应《农垦日报》之约,到报社为编采人员讲了一堂“生活与创作”的课。张抗抗来到报社,看到当年的《兵团战士报》已变成对开四版、彩色印刷的《农垦日报》时,心情格外高兴,她向大家回忆了当年给报社当通讯员的经历。还为《农垦日报》写下了“《农垦日报》是哺育北大荒作家的摇篮”的题词。

张抗抗说:“我已经整整20年没有回北大荒了,但我没有忘了当年农场职工群众对知青生活的关心和爱护。更忘不了农场的工作与生活。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是我创作的一部分,但简单地说我是知青作家又是不准确的。因为后来我创作的反映其他方面的作品则是大量的。”

张抗抗成了名人了,可她还深深眷恋着北大荒。1998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长篇回忆录《大荒冰河》,详细记录了她在北大荒八年的经历与感受,她在北大荒的苦乐与得失。

在宝泉岭分局逗留期间,张抗抗还为第二故乡的近百名文学爱好者讲了文学创作课,有些远在百里外的青年,也都早早搭车来听课。最后,张抗抗还回到了当年生活工作过的新华农场,看望了仍在那里工作生活的老职工们。

怀念傅道春老师

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实在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那天,一个同学从九三局打来电话说傅道春老师走了,这怎么可能呢?

年前,我在省里参加一个会议,听哈师大的一个朋友说:“傅道春老师在杭州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从那以后,我虽然未能和他通上话,可一直惦记着他,关心着他的病情,没想到再次听到有关他的消息时,传来的竟是噩耗。

傅老师真的走了,走得是那么地突然,走得是那么地令人伤心。每当我想起他对我的帮助,我的心就难以平静。几十年前的校园生活,历历在目。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刚上初中时,傅道春老师参加工作不久,刚从九三局砖厂调到中学,担任我们初一·二班的班主任,还给我们讲语文课。我那时候就愿意学语文,语文成绩自然就好一些,傅老师也喜欢我。

我愿意听傅老师讲课,不光因为他讲的是我喜欢学的语文,更重要的是他讲课时教法新,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课余时间,我也愿意去他家里求教。记得他家当时住在老“十一户”,有时候他很忙,可我去了他都认真地对待我,认真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几乎是有问必答,他的知识是那么渊博。从那时起,傅老师是我心里最佩服的人之一。

后来,傅老师被九三中学选送到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进修去了,我们刚一换老师时还很不适应,一直想等他回来还能教我们。1974年,傅老师毕业回来时,我们已经高中毕业了。他先后担任九三分局一中教导主任、九三分局一小校长、九三分局教师进修校副校长、九三分局一中校长。1986年他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6月,调到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任副校长。调入师专后,他从当教师、用教师的职业的岗位,变为培养教师。使他能够从里到外,从微观细节到宏观背景,对教师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深感许多现行的教师行为需要理论上的说明和解释,乃至矫正和完善。他在从事高师教育学的教学中,涉猎了一些行为科学知识,寻找了一些开掘这一领域的工具,终于在教师与行为科学的结合上找到了问题研究的切入点。

参加工作不久,我一直坚持自学中文,不满足于当工人,非常想到局宣传部从事我热爱的工作。一天我到他家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后,傅老师略沉思一会儿便婉转地跟我说:“社会是不埋没人才的,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你目前重要的不是找单位,而是抓紧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从那时起,我牢记老师的教诲,默默地学习,1979年9月,我就从修造厂被选拔到九三分局的公交党委办公室。

1991年我从九三分局调到总局工作后,在佳木斯市我们多次见面。记得1994年5月29日,我在总局办公楼里见到傅老师,他送给我两本他的教育学研究专著。一本是《教师的组织行为》,一本是《教师的教育行为》。1991年,他的“教师行为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高师培训上,被列为省“七五”期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次年得到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我真为他取得这样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他三十多年的汗水没有白洒。

从傅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做人。他出身工人家庭,全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了令人折服的成绩,后来成了博士生导师。就在他事业上飞黄腾达的时候,工人出身的妻子一直陪伴着他,这与当今许多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因为取得了成绩就固步自封。如果说我到今天能在创作上取得点儿成绩的话,是与傅道春老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1997年3月2日,我和总局机关在哈尔滨参加公务员培训的几位同事,来到了傅老师担任副校长的阿城师专。傅老师见我们来了很高兴,看到我后也很亲切。我单独来到了他的办公室,他嘱咐我要抓住北大荒这块富饶的宝藏不放,多研究研究北大荒文化。给我出了许多题目,还把石方先生著的《中国人口迁移史稿》、《黑龙江移民概要》等送给他的书给我选了几本。后来,又把他新编著的《教师行为访谈》、《中国杰出教师行为访谈录》、《情境教育学》等签上他的大名后送给我,这几本书我一直保存着,我将永远保存下去。他的研究成果,分别荣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曾经为我有这么个好老师、有取得这么大成就的老师而骄傲,九三分局也为他的成就而自豪。

记得我们见的最后一面,大约是1998年春天。一天晚上,他从家中打来电话,说明天一早就到总局(所在地佳木斯市)来取档案,因为浙江师范大学要调他,他怕熟悉他的人宴请他耽误工夫,嘱咐我千万不能跟别人说他到了总局。第二天,他给我打来电话,我匆匆忙忙赶到他住的站前招待所,我给他点了两个炒菜,可他坚决不同意,只要了一个炒榨菜,匆匆忙忙地吃了一碗面条。但他没有忘了鼓励我,没有忘了给我的写作出题目。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没想到那次分手,竟成永别。

去年六月,我和妻子去南方休假,在杭州待了一天,那一天总是阴雨连绵,就连游西湖也是顶着雨。我突然想起了傅老师,我就一连打了几个电话,询问他的电话号码,都没有找到。据说,那时候他的病已经查出来了。

2002年12月8日,52岁的傅道春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他在远离北大荒的南国,悄悄地走了。一切都没来得及告别,一切都没来得及安排。我和我的同学们,只好在布满星辰的夜晚,向着南方的星空,遥寄对他的哀思。

“生正逢时以至此”——悼念吴祖光先生

看到新华社发的《著名剧作家吴祖光逝世》的消息后,我既感到惊异,又深感悲痛,不由得回想起当年吴先生回访北大荒时的情景:

那是1994年8月的一天,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接待并全程陪同回访北大荒的文化名人吴祖光和丁聪。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领导们去佳木斯火车站,把他们接到了农垦大厦。

当天下午,总局有关领导就陪同他们参观了农垦科学院、肉联厂和三江食品公司,所到之处都准备好了笔墨,请他们给留下墨宝。吴老给三江食品公司题写的是“弘扬硕亚文化,生产大豆精品”。

北大荒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因为他们与北大荒是有着深厚感情的。1958年3月,吴祖光和国务院各直属部、委、局的六百多名“右派”乘“专列”来到了北大荒。在这里,他劳动了三年。这次来到北大荒,吴祖光来到了当年劳动过的“右派队”——八五三农场二分场六队,见到了阔别34年的队长李富春。这个当年从杭州转业来的上尉参谋长,见了吴祖光分外亲热。吴祖光双手紧紧握住李富春的手说:“你还认识我这个战士吗?”“认识!认识啊!”李富春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们还能见面,当年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来建设北大荒的,没啥区别,王震部长开会时还称你们同志呢。”

其实本来就该称同志,更是难得的人才。吴祖光原籍江苏常州,1917年生于北京。他做过南京国立戏剧学院的教员,主编过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和《清明》杂志。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电影导演工作,先后拍摄了戏剧艺术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荒山泪》等。20世纪60年代转向戏曲创作,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剧本和大量散文、杂文。20岁时创作了全国第一部反映抗日的戏剧作品《凤凰城》并轰动一时,被周恩来称为神童剧作家。

三年的北大荒特殊生活,为吴祖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北大荒他除了帮助话剧《北大荒人》修改剧本外,还与人共同创作过大型话剧《卫星城》、《光明曲》,还为牡丹江农垦文工团写了京剧剧本《夜闯完达山》。

同类推荐
  • 一灯如豆

    一灯如豆

    本书是短文集,收集了作者近年的小品、散文八十多篇。作者以清丽、细致、沉思的笔触写出对寻常生活的点滴感悟。视角独特,耐人寻味。作者为自己的文字画了二十余幅插图。尽管稚拙,与文配合读来仍能感到更为亲切动人。
  • 杜甫文集1

    杜甫文集1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走马看黄花

    走马看黄花

    对于农业发展是这样,对于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这让我想起经济学上讲的“木桶定律”。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工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此外,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到世界去

    到世界去

    一个花甲之年的学者在世界各地的游走笔记,在路上,他经历了可能遇到的各种惊奇、刺激和彪剽悍的事,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人物,自然景观固然美不胜收,人文遗迹固然别具魅力,但这个世界到底是由“人”组成的,而这些人国籍不同,生活阅历、背景、见识想法各异,很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热门推荐
  • 四巧说

    四巧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独一学院

    独一学院

    学院不管是在小说里还是现实世界里都有,但是在《独一学院》里和现实世界中的学院呈现的不同
  • 婚宠天成:蛮妻养娇娇

    婚宠天成:蛮妻养娇娇

    明小小父早逝母多病,她以为自己命苦的不行了。结果一天吃饭的时候,突然某人抬头跟她说:“我今天帮你拿了块地。”明小小瞬间激动的快崩溃了,难不成她其实是天生富婆命!之前的贫困都是为了磨砺她!现在时机终于成熟了!结果某人继续说道:“想要那块地,请把这份合约签一下。”果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呀,看见合约里的霸王条款。明小小咬了咬牙,从还是不从,是个问题!
  • 梦煞乾坤

    梦煞乾坤

    身后的身着黄金甲虚影到底是谁?背后的胎记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朱子豪可以梦中修?为什么是‘残缺记忆’?三界候主,美女、修为、争霸,应有尽有、管你什么修为,照样灭了你。我是战神再现,看我怎么NB!
  • 终于遇见你之费阿城往事by言北欢

    终于遇见你之费阿城往事by言北欢

    此文是本人的私心YY文,不喜勿入!他站在台上唱着“是否一颗星星变了心,从前的愿望也全都被抛弃。。。”,脸上的落寞没能躲过言北欢的眼睛,几万人的广场,她的眼睛只看得到他。一个平日轻狂冷漠的女子只为那个闪耀在舞台上不可企及的男人露出真心的微笑,她的暗恋是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单恋,只能对着天空大地,说“我爱你”。费阿城城主有着一张与他极其相似的脸,因为一次意外,她坠入另一个旅程,她疯狂的爱着费阿城主,想要靠近他,却一次次被推开,如她的世界一样,她只能一直站在遥远的地方,看着他,却得不到他一瞬的目光。她还是她,他又不是他,谁主导了这场命运的追逐?作者极度严重喜欢王力宏,所以本文只是作者对于王力宏的无数个幻想当中的一次相遇,仅以此纪念过去多年和未来对王力宏的爱,也纪录作者的年少岁月。
  • 尊胜菩萨所问一切诸法入无量法门陀罗尼经

    尊胜菩萨所问一切诸法入无量法门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地孤皇

    天地孤皇

    莫名奇妙穿越到一个充满神魔传说的大陆.蕴涵在脑海中神秘的封印,一段残缺的记忆,这代表着什么......与生俱来的噬天之体,废物与天才的结合体,究竟是福还是祸......自天地以来,所诞生于世的十大神兵与十大魔兵,谁会是真正的兵中王者......十部可令人拥有无边神通的惊天奇书,谁又会是天地间最强法诀.....以身凝天地,化无穷领域,谁又能主宰苍穹......——问世间谁主沉浮!!!
  • 女人三十转大运

    女人三十转大运

    单身大龄变态女青年梅林在算命先生说过的时辰极旺的时刻得到了老天送她的三十岁礼物——透视眼。本以为从此顺风顺水发大财拥美男,事到临头才发现……
  • 剑荡九天

    剑荡九天

    肉四重,神通九重,五行至尊!三千大道便有三千世界,昊天乃是三千世界之中一方小界。因为弱小,竞争变得更加残酷。楚昊本为楚家庶出弟子,郁郁不得志。却因母亲遗愿不愿自甘堕落,机缘巧合之下融合了一枚远古留存的滴血琥珀,从此学什么都比别人快。狂蟒天罡,问道难寻,轮回纪元。以低劣资质,寻得大道三千,踏足武道巅峰,一人一剑,仗剑天涯,横扫环宇,名震八荒,问三千世界,诸般新奇,谁能挡我剑荡九天。
  • 璁珑记

    璁珑记

    身为武林名门世家宗子,现任家长独子,尹峻因生来经脉缺陷,无法修炼内力,在家族中地位处境暧昧,受到同辈中武功最为出众者尹岳轻视嘲笑,后者欲取代其宗子地位,并在同辈中颇受支持。尹峻于机缘巧合下在家族藏武阁获无名武诀,好奇携出偷练,功法初见其效之际,家族内乱,父死母散,被迫流落江湖。江湖飘泊中巧遇各种机缘,武功大成,爱情初至,之后挟仇复返家族,在族内同盟者帮助之下,夺取家长之位。时武林风波迭起,家族面临重重危机,尹峻整合家族实力,全力对抗风波,情形渐转之际,孰料身世之谜被揭出,引起族内轩然大波。尹峻内心迷茫痛苦,再次离开家族,流落江湖,又遭遇奇变,功废失忆。后揭露身世真相,恢复武功,再次夺回家长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