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08800000031

第31章 名人剪影(6)

北大荒给魏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后写的一篇名叫《今日北大荒》的散文中写道:

“对于北大荒这块天上人间难寻的神奇的土地,我一直是向往的,可是从来没有去过。今年(指1988年)8月,我们应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的邀请,和几位同志结伴而行,穿过了三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一湖(兴凯湖)间的广袤原野,访问了四个农场管理局的十二个农场,才知道诗人(指郭小川)所赞颂的确非虚话,我也被这块黑土地的魅力吸引住了……今天北大荒的面貌究竟如何?也许外面的人还不是太清楚。我可以概括地说,创业者的血汗没有白流,先行者的青春没有虚掷,今日的北大荒,已经是雄踞祖国北疆拥有农业、工业、林牧渔业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农场了。人们告诉我,北大荒的土地面积约等于一个浙江省,已经开垦出的耕地达三千万亩,和福建的现有耕地面积差不多。自北大荒开垦以来,除个别年头外,粮豆是年年上升,近年来已达60亿斤,交国家的商品粮每年约30亿斤,北大荒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了。”

他在结尾这样写道:“我相信,有这样光荣历史的土地,有久经锻炼的干部和人民,如果他们不愿意丢掉他们的北大荒精神,他们是一定会有灿烂的前程的。”

李准与他的《老兵新传》

年龄稍大一点的读者,都能记得电影《李双双》吧,今天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电影编剧奖殊荣的著名作家李准。

四十多年前,李准写的另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老兵新传》,使他成为我国第一个在银幕上塑造北大荒人光辉形象的作家。从此,李准和北大荒人的感情日益加深。

李准坚持四十多年进行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塑造出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一名高产作家。他除了创作一系列反映新农村的中短篇小说外,仅电影剧本就有二十来部,其中观众比较熟悉的有《老兵新传》、《李双双》、《龙马精神》、《小康人家》、《耕云播雨》、《大河奔流》等;二十年来,他与著名导演谢晋合作拍了四部电影,即由他改编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清凉寺的钟声》、《老人与狗》。在这些著名影片中,他为广大观众展现了新中国的广阔画卷和绚丽多彩的生活。

说起《老兵新传》电影的当初创作,那是1956年5月的事。李准到友谊农场采访,遇见从通北农场调到友谊农场的当分场场长的周光亚。

当年,友谊农场正办得热火朝天,作家、记者不断来访。那次采访,李准是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来的。后来,说起这次采访,李准说:“临来时,邓拓嘱咐我,要搞报道,反映农场的大机械生产,不要写作品。谁料来了之后,遇到周光亚这个人物,我就按捺不住,写起电影本子来。”

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将《老兵新传》拍成,在全国公映后,立即引起轰动。当时,被评为建国十周年优秀影片;不久,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奖。李准获得最佳编剧奖,崔嵬获最佳男演员奖,电影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奖。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曾在《大众电影》杂志上著文给予高度评价:

“我非常喜欢这部宽银幕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是从胜利的武装斗争战线上下来的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影片中的老兵——国营农场场长战长河(人们亲切地称他老战同志)的形象是有普遍性的,但他又是集中的典型……从北大荒可以找到,在新疆、青海、海南岛、江西及其他各地区都找得到。他的传记是一篇从国防最前线走向经济建设最前线的动人的真实的传记,使人激动心弦。他的一些缺点是粗鲁,得在前进中不断克服着的……老战同志的扮演者崔嵬同志的杰出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可贵形象。《老兵新传》是一部艺术为现实主义服务的出色的影片。”

郭小川曾为此发表了评论文章,指出老战这个人物形象的独创性,突破了当年塑造英雄人物的某些框框,具有鲜明的真实感。

有一次,王震专门请李准上他家吃饭,席间,将军夸奖影片写得好,然后忽地问道:“老战这个人物,是不是写的我呀?”李准听了,笑而不答。

四十多年来,李准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荣誉,他曾代表中国出访不少国家,参加了各种国际活动,除了《李双双》、《老兵新传》分别获大奖外,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他还主持金鸡奖评委会工作,又是全国政协委员、当代文学馆馆长,是备受尊重的名人。

然而,李准对文学创作有着刻意的追求。他对别人说:“文学创作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第四是鲜明,第五是生动。”真不愧是经历四十多年的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茅盾曾这样评价李准的创作风格:“洗练鲜明,平易流畅,有行云流水之势,无描头画脚之态。”

1994年8月,李准应农垦总局党委领导的邀请,重访北大荒,在友谊农场见到了当年接待李准的团委书记刘焕高。两人重逢,分外亲热。当年他俩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如今年过花甲、鬓发斑白了。刘焕高是北大荒的知名人物,是东北农垦总局时期的五好指导员标兵。李准来采访时,曾被安排在场部小红楼二楼住宿。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有一个叫白薇的女作家,住在隔壁一间。刘焕高激动地拿出当年的照片,抚今追昔,两人感慨万千。

在农场召开的座谈会上,两代北大荒人向这位阔别已久的作家倾诉他们的心声:农场四十年来的成就和曲折,职工的干劲和困境,个人和事业上的风风雨雨……接着,李准冒雨参观了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窗口——五分场二队,并聆听了这个生产队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农业、大科技的效益,李准不禁欣然命笔:“老兵白发,北国绿野。”继而,他沉吟良久,泼墨成诗,写下了:“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

我认识的郑加真

在上中学时,我就听说兵团五师宣传科有个作家,叫郑加真,他写的长篇小说《江畔朝阳》在上海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从那时起,我就想认识这个人,可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一天,我去粮店买粮。刚走进粮店,就听到有几个营业员在议论,大体是说刚来换粮食供应本(当时买粮用的一种证件)的那个人,就是作家郑加真。那人很能写,他写的书在咱们书店就有卖的。那人跟平常人一样,从外表真看不出来……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跑到门外,只看见一个人的背影,追了一段路,觉得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跑回粮店了。

从那时起,我也做着当一个作家的梦,常常梦见自己的诗歌在师里的报纸上发表了(当时《九三报》还没有复刊),我是全师部诗歌写得最好的。每天见到报纸我就找副刊,找到副刊我就看诗歌,发现好的我就剪下来,贴在一个大的旧账本上,想起来就翻一翻。

一次,我的大妹妹赵杰领回一个女同学,叫郑志红,说她爸爸是个作家,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郑加真先生。文静的郑志红朝我一笑,我觉得这个小妹妹真有福,生在一个作家的家庭,一定会有许多书看。从那时起,郑志红经常到我家来玩。

我参加工作不久,调到九三修造厂,分配在木型班当木型工。业余时间我常写点小“豆腐干”、“火柴盒”大小的新闻稿件,跑到一道之隔的《九三报》社去送稿。第一次接待我的是齐齐哈尔市下乡女知青汤劲松。第二次去送稿,跟我谈稿的是刘安一老师,她待我很热情。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我仰慕已久的作家郑加真的夫人。听说她当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工地上,和张百发、李瑞环在一起工作过,后来跟着郑老来到了北大荒。她看到我那很不成形的稿件,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存在的问题,而是先肯定成绩,再提出不足。她一次给我提出几个问题,我拿着稿子回来改,第二天再送去审。在刘老师的帮助下,我一连发表了几篇小文章。

没过多久,听说郑加真调到了总局宣传处任副处长,兼《北大荒文艺》主编。一天我又到报社送稿子,刘安一老师问我星期天有没有时间,我说您有什么事尽管说。后来才知道,她是让我帮助她把家里的书打一下包装,准备往总局搬家。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帮他们打完包后,在他家吃的是炸大虾,喝的是大米粥。

后来,我又到他家去,见到了郑加真先生。他听说我爱好文学,平时喜欢写点东西,他让我写一个短篇小说,等他回总局时带给《北大荒文艺》。听了这消息后,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写了几个开头,都不理想。后来,他听说我家里养了几箱蜜蜂,围绕着蜜蜂有许多故事,他就让我写一写。结果还是很不理想,因当时我的写作水平实在不高,后来我又写了一个知识小品,拿去给他看时,还是达不到发表水平。当时我觉得很遗憾,刚刚认识这么一个老师,马上又要调走了,那几天我的心里很难受。

我回到家里,把郑加真搬家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非常理解我当时的心情,跟我说:“咱们请他来吃顿饭,就算给送行了。”

提前好几天,我把这个想法跟刘老师讲了,刘老师开始不同意。经过我的说服终于答应了。父亲做了一辈子饭,这次拿出纸来写下了四个菜的菜谱,又买了一盒当时很讲究的“凤凰牌”香烟。当时我家很困难,每年都接受单位的补助,就这样一顿简单的饭,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可当时也让家父为难。

请郑老那天,我去接他。他家住在当时师首长房子的后面,第一小学左后角处。我们从一小院里走时,路过院里的一个大厕所。他看到厕所大敞四开时说:“北方这种厕所,到了冬天,南方的知青们都用不习惯,尤其是一些女青年都冻病了。”

到了我家,郑老还问了一些我父亲的情况,我父亲也向郑老说了我在家里刻苦学习写作的情况。我听后更鼓足勇气了,从那以后,我更努力学习了。我想总会有一天,我也能和郑老一起共事,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刘安一老师调到总局《农垦报》报社后,我也一直给她写稿。她对我也很关心,我常常接到她的电话或回信。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数,她那认真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1年春天,我从九三局宣传部调到总局党委宣传部。在第二届文代会上,我当选为北大荒文联副秘书长,郑老是文联副主席,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向郑老学习。我写的《北大荒风情录》一书杀青时,请郑老帮我把把关,挑一挑毛病。郑老放下手中自己的作品,帮我看了两遍,每看一遍都给我写一封信,还为我的这本书作了序,给我以充分的肯定,又毫不留情地挑出了许多毛病。

去年,我在出版人物传记《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一书时,把写郑老的一篇文章《从“马架子”走出的作家郑加真》收进该书,这篇文章后来还在《奋斗》等报刊上发表。

今年,我撰写人物传记《丁玲在北大荒》一书时,郑老顶着夏日的高温,站在椅子上翻箱倒柜为我找资料。看到这一幕,我真是不忍心再有劳他老人家。书稿完成后,他又认真地为我把关,最后这部作品在《农垦日报》上连载时,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今年11月中旬,我和夫人有幸和郑老夫妇一起去湖南常德参加第五届丁玲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他的作品《中国东北角》荣获二等奖。一路上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文学创作,尤其是北大荒将来的文学创作事业,这使我又有了收获。

当然,有时我也会听到:郑老的写作手法旧了,写作速度也慢了。可毕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等我们到了这把年纪后,很可能还不如郑老呢。听了这些话,丝毫不会影响郑老在我心中的形象。

张抗抗重返北大荒

金秋时节,大豆举起了小铃铛,麦穗扬起了笑脸,欢迎着北大荒的女儿归来。“抗抗回来了!抗抗回来了!”

著名女作家、当年从杭州下乡来北大荒的张抗抗,回到了阔别20年的宝泉岭分局。当年和张抗抗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奔走相告。

1950年7月,张抗抗出生在杭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69年春天,她在父亲的支持下,到外婆家附近的一个水乡插队。一天,正在蹲牛棚的妈妈托人偷偷带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小鹰长大了,你飞吧,飞到高高的蓝天中去练翅膀。”捧着这封信,想到临走时竟不能见妈妈一面,她鼻子一酸就哭了起来。

张抗抗很快就厌倦了为争工分吵架和种自留地的小日子。当支援边疆农场的名额一下达,潜伏在她心里已久的那种远走高飞的思想就马上活动起来,她毫不犹豫地去了北大荒。当时,她一点也没有想到,这个勇敢的选择会决定她一生文学创作的前途。上火车的时候,她的书包里有一本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是从家里“偷”出来的。车开的时候,月台上一片哭声,而她却没有掉泪。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的心理活动:“火车向前奔驰,前面是什么呢?在我想来,自然是铺满鲜花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在草地上打个滚儿,草地是有弹性的,花蜜会落在你的唇上。……然而,一切都同想像中的很不一样,太不一样了。”

33年前,张抗抗这个文静、秀气的江南女子,怀着对北大荒神奇土地的向往,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了北大荒。

今天,她再次来到这里时,忍不住惊叹了:瞧,那片树林多绿呀!那片麦田的颜色多美呀!

那年,张抗抗刚来到鹤立农场(现已归新华农场)时,最先吸引她的是插在瓷缸里、摆在窗台上的野百合花。

同类推荐
  • 花吹雪

    花吹雪

    回想起来,我可能是一个受古书旧书浸太深太重的文人,我更喜欢中国传统文人那种疏朗和纤婉的情调,那种芭蕉绿竹的情调,那种古琴古萧的情调,那种唐风宋雨的情调。
  •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
  •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这本书中记了很多,节日、物品、礼节的由来。
  • 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

    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

    本书为论文集。收录了作者1988~2002年间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若干问题”、“鲁迅的思想与作品”、“其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阅读记录”、“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化问题”四个部分,集中展示了作者关于中国新诗、鲁迅、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等问题的思考。
  • 从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赎

    从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赎

    本书主要选取当代城市小说的欲望与审美之关系作为研究视角,分时期进行论述:20世纪50-70年代是欲望的政治化与审美贫困化的时期;20世纪80~90年代是欲望的释放与审美的调节时期;世纪之交是社会转型与精神救赎;寻找救赎之道。
热门推荐
  • 寓意编

    寓意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有意

    花有意

    少主,良月自小领略中原风情,此番南巡又见识了江南风情,若说心中还有遗憾,那便是还未曾见过大漠孤烟!傻丫头,你怎么可以,为着我不肯说一句爱你,就这么让我孤零零活在世上——不知道过了多久,塞外的人们总是见着一个满脸伤痕、背后背着一把利剑的男子徘徊在草原沙地,他貌似身染重疾,时不时咳出一滩浓血;又不知过了多久,黄沙蚀骨,残月长眠——他终于可以结束此生的一切,了无牵挂地去见那个傻傻的一直守在他身后的丫头。
  • 上玄

    上玄

    传闻“一入圣玄,即告永恒”不知多少强者葬身在这大陆禁地之一的圣玄之中,柳凡意外进入圣玄,一段巅峰就此展开!新时代的降临,又将带来什么变革?传说禁地,大陆彼岸,天之极端,无尽神秘,引领无数强者前去探寻!踏破天之端,追求巅峰路!——柳凡残云书友群:80478496(目前没几个人)欢迎各位加入!
  • 闲情漫寄

    闲情漫寄

    收录了作者自1988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的300多首诗词,都是古体诗。有古风,有近体;或展现社会生活,或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思,包罗万象,感情丰沛。
  • 眷伊人久安

    眷伊人久安

    穿越过来之后一切都没有变,现代的服装现代的容貌,只是为何……变回了小时候?被封公主、成为杀手。这一生注定要活的精彩!
  • 天黑,别讲诡故事

    天黑,别讲诡故事

    游走在繁华都市与乡野荒村的古怪魅影,渗透进字里行间的惊悚传奇。听乡下姥姥讲那早已经被人遗忘的鬼怪故事,揭开平静生活外衣下潜藏的汹涌杀机……看疯魔君惊悚怪异短故事集,每天为你带来一个精彩又好看的诡异小故事。天黑之后,活人勿近!现在,请你锁好门窗,拉上窗帘,吹熄蜡烛,嘘~~一些不可思议的故事正在发生,听我给你娓娓道来…………
  • 心仪天地

    心仪天地

    出了旅游局再来写游记,更觉得游记难写了。难在若是写不出新意,还不如不写。干脆换个招数,将人生感慨融进去,将历史沧桑揉进去,写了《相思太行山》,再写《东临碣石观沧桑》,积累起来竟够一本书了,起个名《心仪天地》。不管内文如何,对这个名字我是不无满意。常人是四十而不惑,我是六十而多惑,才觉得天地之道不是过去自己学习、贩卖的那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因而才心仪天地,师法自然,恭恭敬敬从头学起。权且用《心仪天地》表达我迟到的醒悟吧!
  • 白话六韬

    白话六韬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 神话之三国

    神话之三国

    “大兄,我要学太平要术!”张表愤愤然!“没有。”张角面无表情。“二兄,我要学太平要术,否则我告诉大兄说你欺负我!”张表愤愤然!“你还小,过几年再说。”张宝斜眼,粗壮的胳膊貌似无意的晃了晃。“三兄,我要学太平要术,否则我告诉二兄你在他的酒坛里撒尿。”张表愤愤然!“好吧~~”张梁脸抽抽~~“叮~,获得《太平要术—人遁书—上卷》,系统开启,解锁身份【张角四弟】,解锁天赋技能【不屈】”张表的囧脸写满了卧槽。
  • 邪魅总裁偷心计:乖萌小逃妻

    邪魅总裁偷心计:乖萌小逃妻

    十二岁被爷爷接到司空家,把照顾她的任务交给了这个俊逸妖魅的哥哥后,爷爷他老人家就环游世界去了。这个俊逸妖魅的哥哥异常宠爱她,“翼哥哥,我不喜欢你把女人带回家里。”“珊珊不喜欢,那哥哥就不带了。”“翼哥哥,你会和你的未婚妻结婚么?”“要是珊珊不喜欢的话哥哥就不结。”“翼哥哥,我终于恋爱了,我要和修哥哥结婚”司空翼彻底怒了,结婚?想都不要想!他辛辛苦苦守护了这么多年,不就为了做她的准老公么?一切觊觎他准老婆的人都该死!(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