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清晰、幽默健谈的华君武先生,妙语连珠,慈祥的目光里透出坚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在《东北日报》工作期间,画了大量的政治讽刺画。他画了一幅蒋介石身穿美军服,名为“磨好刀再杀”的画。蒋介石恼羞成怒,把他列入要暗杀的黑名单,从此,他成了“名人”。
华君武在学生时代,就目睹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在上海沦陷后,他长途跋涉四个多月,于1938年底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校从事美术工作。他说:“在延安的七年我获得了新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华君武先生虽然第一次在北大荒举办漫画展,但是很早就关心北大荒的版画事业。五十年代末,他在任中国美协秘书长时,曾多次向国内外推荐北大荒版画作品。1982年,郝伯义带着《新北大荒版画》进京“探路”,当时,美术界有人对《新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颇有微词,而华老则对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当时已临近国庆节,名目繁多的展出已排满了。而在华老的多次努力下,终于在国庆节这天,当打开中国美术馆的大门时,人们惊喜地看到一百余幅散发着墨香的《新北大荒版画作品》,以它迷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
77岁高龄的华君武先生,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在六十余年漫画创作生涯中,先后发表了数万幅作品。出版了《我是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的》、《华君武漫画选集》、《多刺的玫瑰》、《华君武漫画》、《华君武政治讽刺画集》,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如《死猪不怕开水烫》、《老鼠写匿名信》等。他的漫画作品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思想深刻,构思巧妙,笔墨洗练,富有很强的幽默感和战斗性,艺术风格独特,不落窠臼,做到雅俗共赏。
当人们谈起他丰厚的创作成绩,称他为大师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虽画了一辈子漫画,但不能称大师,也不要叫我先生,我是共产党员,叫同志很好。”他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历任中共八大代表,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华老说:“艺术为人民服务,我要把画送到农场去。”当谈到许多群众看到《大鬼小鬼都进来》这类抨击伪劣商品的漫画时,都拍手叫好。华老微笑了,他说:“这就足够了。我将不遗余力地为人民多画好画。”
当华老一行来到宝泉岭分局赵尚志纪念馆参观时,华老的夫人、文化部退休干部宋琦默默地肃立在赵尚志烈士的弟弟赵尚武夫妇大幅历史照片下,她对工作人员说:“尚武同志是我的战友,这几行说明文字应改一下,尚武同志是为掩护战友而挡住了日寇飞机扫射出的子弹,他不是牺牲在大扫荡。”说到这时,宋老的泪水已湿了衣衫。参观结束后,宋老又从车里出来,对记者说:“请在尚武的照片下为我们几个合个影吧。”照完相,宋老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展厅。
华君武一行来到普阳农场丁玲纪念室参观时,华老满怀深情逐件观看了丁玲在北大荒生活的照片、历史资料等。展厅的出口处,早已摆好了笔墨、宣纸,华老来到案前,对身边的黑龙江省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晁楣,总局副局长孙勇才说:“我要写检查。”他迅速挥毫:“我在反右时画了丁玲同志的漫画,在此向丁玲同志致歉。”“我犯了错误,应该检讨自己。”华老夫人宋琦也留下了肺腑之言:“我1938年在延安参加丁玲同志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在丁玲同志的引导下,我由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成为一个革命文化战士。”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锡禄说:“华老来垦区办展览,这是对我们的肯定,北大荒人永远忘不了您。”华老深情地说:“北大荒人是真正的英雄,我七十多岁了,但我还要奋斗!这是我来北大荒的感受。”
华君武漫画展在宝泉岭管理局局直机关和普阳农场展出时,观众爆满,华老所到之处都被热情的观众围住签字留念。华老得知一位漫画爱好者从四十多里外赶来观看展出时说:“人民看了我的作品点头后,我才真正地高兴,这才实现了我的艺术目的。”黑龙江省美协主席晁楣说:“华老这样有名望的艺术家能到基层展出,这是少有的,他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华老说:“这次来北大荒,我深深地受到了教育,在北大荒面前我感到了渺小,北大荒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马季北大荒选才记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以识才、爱才著称。三十年前从北京下乡来北大荒的知识青年姜昆、赵炎,当年就是由马季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们调回北京的,后来,他们在马老先生的栽培下,又都夺得了全国著名的“十大笑星”桂冠。
1968年1月,姜昆从北京下乡来到北大荒,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六团(今天的宝泉岭农垦分局的新华农场)三队当农工,后来当团文艺宣传队员,经常参加演出活动。1979年9月,有一次马季、侯宝林、郭全宝等十来个名家来黑龙江慰问演出。姜昆头一次观看马季的表演,立刻像被磁石牢牢地吸住一样,他紧盯着那独具魅力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为春雷般的掌声和潮水般的笑声所激动而暗下决心:一定要像马季那样,登上相声舞台。
1976年,他和师胜杰一起,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这时,突然发生唐山大地震,打乱了人们的许多正常安排,全国曲艺调演当然包括在内,姜昆等被迫返回兵团。然而,马季却念念不忘,说什么也要把姜昆调到北京来。当时,姜昆在黑龙江已小有名气,马季以独具的慧眼相中了这棵新苗。本想加以帮助和提携,可惜,调他到北京对马季来说,属于伯乐识才、聚才,而对兵团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不可贸然行动。于是,斟酌再三,他在北大荒的一个金色秋天里,带领一支曲艺演出队,由北京直奔北大荒,此时,兵团已经被撤销,成立了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打着慰问演出的旗号,走了一处又一处,演了一场又一场,一直搞得总局领导同志满腹疑团:“嗯?马季这是干什么来了?”军人胸怀坦荡,直言快语,当面质问,马季也就开诚相见,坦然相告:目标是调姜昆。总局领导同志深为其识才、爱才的精神所感动,慨然允诺。和总局谈成了之后,还有管理局和农场两关,马季便专程去跑,放弃了随队参加慰问演出活动。
马季跑到宝泉岭管理局后,人们看到大家喜爱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来了,怎能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于是,在群众的要求之下,马季就为众人献艺,在俱乐部演出满足不了,又在露天灯光球场加演一场。
《宝泉岭农场志》是这样记载的:
“1976年10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等来农场表演相声,受到农场广大职工的欢迎。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除在工人文化宫大厅演出外,还在室外灯光篮球场加演一场,观众把篮球场围得水泄不通,阳台、树杈上都坐满了人,真可谓盛况空前。”
名人外交,又多次献艺,管理局这关顺利通过了。马季接着来到新华农场,在农场管这事的是一位老领导,姜昆和这位老领导一向很好。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姜昆去那么好的单位岂能不放,何况总局、管理局都同意了。那位老领导当即答应:“放!”但是,有一个条件,姜昆和李静民恋爱已久,要调就将李静民一起调走,别使他们长期分开,关里关外两地相思。马季是个明白人,又知道李静民也是难得的人才,就当即回答:“行!”就这样,姜昆于1976年8月调到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工作。
马季在北大荒选的第二个徒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赵炎。1968年7月,在一片金黄的季节,赵炎和他的同伴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到了北大荒,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三十二团(今天的北兴农场)五连,当时他只有16岁。
刚到北大荒那会儿,正赶上麦收,一天累得够呛。后来,像他说的:“我这个人呀,养过猪、盖过房、种过地、修过车,这辈子过得还挺有意思的。”
当年五连是新建连队,没有电,编排节目,演出节目,都靠“马灯”。大城市的孩子见识广,又能说会道的。当时晚上没有电视,文化生活贫乏,几个小青年凑在一起,写个顺口溜,编个故事,串几个小节目,真叫那些与外界几乎隔绝的老职工们开眼。节目水平不高,但大伙挺爱看。没想到他们这么蹦?e342蹦?e342的在团里竟获了奖,赵炎也在团里露了脸,初步显示出他的文艺方面的才华。
1973年,他讲的《西门豹除巫》的故事在黑龙江省还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呢!他是个业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什么样板戏、对口词、数来宝,样样都不含糊,尤其是相声最为拿手,在东北一带也是小有名气。
1976年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同样被马季看中了,马季哪肯放过这样的英才,几经周折,费尽心力,好不容易对方答应放人,赵炎却离开了北大荒,因招工调到河北廊坊石油管理局了。因为误会,马季以为是北京的廊坊,就在前门外从头条、二条、三条,逐条街道查找。
然而,这个地区人口多、单位杂、流动性大,查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但为了招贤纳士,哪怕上天入地,也要弄个水落石出,连相邻大栅栏什么的,都像过筛子似的过了一遍,可赵炎仍无踪影。
最后,总算打听到赵炎的下落,原来已调到河北省的廊坊市。于是,马季马不停蹄,终于在河北廊坊找到了赵炎,并如愿以偿,把赵炎调到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
魏巍称赞北大荒人
著名老作家、《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原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魏巍和陈明等一行,于1988年8月5日,来到北大荒做短暂的访问,对北大荒人给予高度的评价。
魏巍,原名魏鸿杰,河南郑州人。生于1920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第二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赴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等反扫荡战役和狼牙山战斗。1944年调到冀中军区,至抗战胜利,先后写下了不少报告文学。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教育科科长,随军参加了历次战役。后任骑兵团政委,率部进军大西北。建国以后不久,随志愿军三次赴朝鲜,写下了许多反映抗美援朝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先后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总政文化部部长,以及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编委等职务。出版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朵为勇士而开》,长篇小说《东方》等。代表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最为著名,曾传诵一时。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英雄事迹的优秀通讯,1951年4月11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作品通过松骨峰战斗真实而又典型的故事,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具有的英雄气概、高尚的品德,赞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发表后,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赞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在谈起写这篇文章的体会时说:“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这篇东西的经验又告诉我:一篇东西的目的性,要简单明确。一篇短东西,要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这些经验之谈,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指导意义。
来访北大荒的第二天,作家一行渡过松花江,来到宝泉岭管理局。当天下午,这些年近古稀的作家们不顾一路奔波的疲劳,观看了反映当年开荒的录像片。第二天一早,他们沿着山路直奔抗联英雄赵尚志纪念馆。在墓碑前,魏巍默诵着碑文,追思当年在宝泉岭一代英勇杀敌、血洒三江的一代名将、抗联老战士——赵尚志将军。魏巍同志在题词中写道:“三江风光好,不忘开天人。”
在普阳农场的欢迎晚会上,人们再次看到了当年的老荒友、著名作家丁玲——这个“大右派”的丈夫陈明的同时,又亲眼看到了五十年曾催人奋发向上、充满战斗激情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著名作家魏巍同志。
在八五九农场召开的座谈会上,作家们认真听了当年开荒建场的老铁道兵、老农垦职工、知识青年的发言后,魏巍同志激动地说:“你们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垦出这么多的良田,为国家打了那么多的粮食,是有功劳的,垦荒事业是光荣而神圣的,当然,艰苦的环境使不少人离开了这里。我认为,至今仍留在这里的,为垦区事业而继续辛劳的人,你们也是最可爱的人。”他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个著名的作家,对北大荒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不能不说是作家对北大荒人怀有真挚的感情,当然,也是北大荒精神感动了他。
作家们到了燕窝岛,当魏巍同志站起来看着墙上镜框里镶着的《燕窝岛规划图》时,兴奋地写下了“英雄的土地,灿烂的前程”这十个对北大荒寄予希望的大字。
临别时,魏巍给北大荒题词:
名将率铁兵,
荒原建奇功。
接力有年少,
前途更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