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韩乃寅向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中文系—作家”冲刺的时候,一个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1968年,他在鸡西市第四中学高中毕业后,下乡到了山河农场。命运的安排,生活的波折,并没有泯灭韩乃寅心中文学的种子。在农场生活的六年里,他当班长、排长、连队通讯员、农场宣传科通讯干事;他写黑板报、通讯稿,油印传单、先进人物的“活学活用”的讲用材料,以及领导的大会报告等等。他在完成宣传工作之余,先后在中央和地方报刊发表二十余篇文章,还坚持写散文、特写等,有的作品在省内报刊、电台发表,被《人民日报》、《文汇报》和新华通讯社的报刊转载,有的还被选入了当时的乡土教材。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韩乃寅考入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他再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又重新燃起了当作家的欲望。他在课余开始文学创作,在《少年文艺》、《北方文学》等刊物发表多篇文学作品,1978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阅读了贵州作家叶辛写的儿童文学作品《高高的苗岭》之后,激发了创作热情,于是鼓起勇气,利用业余时间,很快就写成了一部儿童中篇小说《断线的风筝》,寄给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由于缺乏创作技巧,这部小说在编辑的指导下经修改才得以出版。之后,在校期间他又写成了反映鄂伦春儿童生活的中篇小说《箭娃》。与此同时,还在《少年文艺》、《北方少年》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儿童文学作品。在以后的每一年里,他几乎都要创作一部中篇或长篇儿童小说,共完成了七部中篇和长篇。创作的丰收,使他成为我省恢复高考后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位新闻人物。1980年5月23日,《黑龙江日报》在头版的位置,以《为孩子勤于耕耘》的标题对他做了专题报道。紧接着,他的中篇小说《箭娃》,被评为我省1981年度儿童文学创作优秀少儿读物奖。1982年他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年,他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儿童文学讲习班,因其儿童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胡景芳先生亲笔给他写信,高度评价《箭娃》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是民族儿童文学园地培植出的“一朵鲜花”。《哈尔滨日报》还特意发了有关他的专访。
丰硕的成果,没有使他沉醉,韩乃寅大学毕业自愿回到故乡鸡西工作,他被分配到鸡西市文联任《雪花》杂志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之余,他仍然坚持儿童文学创作,陆续出版了《断线的风筝》、《密林虎啸》、《血溅蟒猊峰》、《海峡飞来的信鸽》、《丢了名字的孩子》等作品。
然而,人生之路有时偏偏不按自己设想的路线走。1984年,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共鸡西市委办公室工作。他没有就此中断创作,反而从独特的角度来审视人生、观察人生。文学创作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工作,反而促进了他的工作。以后他相继任鸡西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市委秘书长、鸡冠区委书记、鸡西市委常委兼虎林市委书记。1985年,他的传略被收入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家辞典》。
历时四年多辛勤笔耕,他创作出了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远离太阳的地方》三部曲。新华社就此发表了《展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壮阔画卷全景式长篇小说〈远离太阳的地方〉问世》的消息,称“这是我国第一部全景式描写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小说评论》等报刊也发表评论,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在反映知青生活的完整性、广阔性上,在目前国内的知青作品中还没有第二部作品可与其媲美。”
作品所以被称为是全景式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是因为它以北大荒一片荒蛮之地——小兴安岭农场为背景,展示了知青从下乡到返城的充满艰辛的生活。作品用流畅、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笔塑造了郑凤华、白玉兰、马广地、李晋等栩栩如生的知青形象。描写了正值豆蔻年华的男女知青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春爱情与性欲萌动的相互交织;孩子般性情与艰苦生活环境的尖锐对立,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执著追求。作品还着重描写了在那荒唐的年代,知青们不怕被批判为“唯生产力论”,在农场老干部、老职工的带领下为开发北大荒作出的卓越贡献。所以称它为全景式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较完整的知青生活,还把生活的触角伸向了城市的知青家庭、社会部门,它既是一部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部描写社会的作品。
《远离太阳的地方》的第一部《天荒》最先问世时,1992年被评为东北地区首届文学大奖一等奖。
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从表面看,韩乃寅是当官与创作两不误,可人们很少知道他在解决创作与工作的时间冲突问题上,是牺牲了大量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的。
1997年,韩乃寅从虎林市调到省农垦总局担任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在党委内部分工时,他负责垦区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工作。每天除了下基层指导工作,时间几乎被会议、文件、迎来送往挤得满满的。
业余文学创作是一件苦差事。遇到的普遍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出差的途中,不管是在汽车上、火车上还是飞机上,他都可以闭目构思,谋划作品,他常常把别人用来逛商场、打麻将的星期六和星期日用来写东西。这些年来,他有多少个夜晚是在台灯的陪伴下度过的,谁也说不清,只有他的作品最终告诉了人们。
丰富多彩的领导生活是韩乃寅近年来创作素材的源泉。为了积累生活的素材,多年来韩乃寅坚持白天用心思考,仔细观察,晚上记文学笔记。他说:“如果没有虎林市委书记的经历,我是写不出来《城府》的。”他的东西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可读性强。虽然从事文学创作多年,但他的创作手法不守旧,既能反映改革的这个大主题,弘扬主旋律,又能让出版社选中他的选题,让作品受市场欢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1999年,他的名字和创作被选入《中国作家大辞典》。去年,他仅用了八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完成了33万字的长篇小说《城府》的创作。今年年初,他再次被省文学院聘为特邀作家。
身为一个领导干部,起早贪黑地搞创作,很多人不理解他,有人说这样累得够呛,图个啥呢。一个追求人生价值的人,一个有着自己崇高理想的人,永远不会自满。韩乃寅确定的目标,总是竖在他的前方,实现了一个近期目标,就再确定一个更大的目标,永远没有终点。
新世纪的钟声刚刚响过不久,从北京传来了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韩乃寅创作的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城府》,首版印刷7000册,颇受广大读者欢迎,在北京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订数可观,出版社修订后又再版4000册。
韩乃寅下一个创作目标已确定:写一部反映北大荒开发建设50年辉煌成就的长篇小说,为北大荒的三代拓荒者树碑立传,为第三次繁荣北大荒文艺作出贡献。
文化名流与北大荒
郭沫若作诗为十万官兵壮行
我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同志,当年和十万转业官兵还有着一段缘分呢。
那是1958年元旦,在开罗召开的亚非团结大会闭幕式上,郭沫若跟代表们一起讨论并通过了《告世界人们书》。还跟著名的学者吴晗一起,抽空浏览了向往以久的埃及金字塔。骑在他最喜爱的骆驼身上,行走在一望无际的金色的大沙漠中,去欣赏人类历史的珍贵遗产,心里充满了惬意。
195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成都会议。20日,全体中央委员庄重地通过了一份历史性决议——《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决议指出:“军垦既可以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实行军垦。”
于是,便出现了举国瞩目的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壮举。
一天,王震将军找到郭沫若后,兴致勃勃地向诗人介绍了中央军委关于动员十万转复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精神和有关组织安置等方面的情况,请诗人为此献出大作,以壮军威,并风趣地说:“这是我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对诗人的请求。”
郭老欣然应允,写出《向地球开战》这首诗后,还专为王震将军朗读了一遍,向将军征求意见。
1958年3月23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这首长达80多句的诗歌《向地球开战》,为将赴全国各地参加国营农场开发建设的人民解放军将士壮行。
郭老还在诗的题记中写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士,有不少同志将赴全国各地参加国营农牧场的生产工作,作此诗以壮行色。”
卓越的人民解放军的将士们,英雄们!
你们是六亿人民中的精华!
你们在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领导下,
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军打个流水落花。
你们把中国的天下,
变成六亿人民的天下。
现在你们有不少同志解甲归田,
不,你们是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
郭老的诗,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揭示了十万大军解甲归田的含义,道出了转复官兵们想说的心里话。后来,十万官兵中的一员徐先国,写了一首《永不放下枪》的新诗,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以表达“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的雄心。
郭小川与《永不放下枪》
现代诗人郭小川,1937年参加革命,1941年到达延安。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等职。他的诗歌创作,富于革命的激情,吸收了民歌、古典诗歌和新诗的优点,具有豪放、清新的风格。
1958年的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官兵,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北大荒,参加垦荒建设。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郭沫若同志写了《向地球开战》这首诗,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为转业官兵壮行。原人民解放军信阳步兵学校政治部宣传助理员徐先国同志,读了郭老的诗,深受感动,随后他写下了《永不放下枪》这首诗,回答郭老的称赞,诗中写道:
一颗红心交给党,
英雄解甲重上战场。
不是横戈渡长江,
儿女离队要北上,
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
此诗1958年5月7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王震将军立即给徐先国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唱出了我的心声。”
当天晚上,诗人郭小川到王震家去做客。一见面,将军就告诉郭小川:“今天《人民日报》登了一首好诗。”随后,郭小川拿过报纸看了两遍,觉得确实不错。
王震将军激动地说:“这些话,很动人,也道出像我这样的老战士的心声。”
郭小川后来撰文说:“是啊,用拿枪的手,强迫土地交出粮食,多有气势!多有力量!合乎一个战士应有的革命风格。后四句意境更高,不但使有过亲身体验的老战士动心,就像我这样没有负过伤的老战士,感情上也很激奋。”
王震将军说:“应该请一位作曲家,给谱成歌曲。”于是,郭小川和将军一遍遍地吟唱起来。为了这首诗,他们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但他们却说:“我们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晚上。”
后来,郭小川写了一篇《关于“永不放下枪”的诗评》,发表在1958年5月26日《人民日报》上。郭小川在这篇文章中写道:
“为了这首诗,我们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首先不是这首诗,而是这些人。只有具有这种革命风格的人,才能写出反映这样的人的诗句。作者并不是知名的诗人,然而,生活的力量却使他写出诗人都未必写得出的诗句。我想,如果千千万万在迎风破浪前进的人们都来写诗,那一定会涌现出伟大的天才来。”
华君武来北大荒
“这将是我难忘的一天。”当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得知他将成为“荣誉北大荒人”时,对我们说了这句心里话。
1992年6月18日,华君武继1988年来北大荒参加“黑龙江垦区首届少年儿童版画展览”开幕式后,又一次来到了北大荒。第二天上午,在坐落在佳木斯的农垦大厦举办了华君武漫画展。华君武在开幕式上说:“英雄的北大荒人,英勇奋斗,把‘北大荒’建成了‘北大仓’,并培育出了优秀的版画家,功绩将载入史册。我决定把这次漫画展奉献给向往以久的‘北大荒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为了感谢华君武对北大荒的深情厚意,决定授予他“北大荒人”荣誉称号。
华君武是江苏省无锡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上海大同大学毕业。1940年后,在《华北日报》当编辑。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和文艺部主任、《美术》月刊主编、《中国文学》英文版美术顾问、文化部艺术局负责人、友谊出版公司董事长、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文联书记处书记。曾在东北工作多年,他偏爱北大荒这块黑土地。80年代他曾来垦区,为推动北大荒版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当有人提起北大荒几次版画展他都参加开幕式时,他说:“不要提我扶持了北大荒画,只要作品好,我就重视。我在北京时曾对郝伯义讲,我要到北大荒搞个漫画展。今天,我实现了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