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08800000028

第28章 名人剪影(3)

北京团市委和下属各级团组织在团中央的直接关怀下,经过仔细的工作,把能吃苦、勇于献身的61名青年(包括11名女青年),挑出来作为第一批队员,8月12日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们的倡议书——新中国青年一代要为祖国贡献力量,到边疆去,开拓那些沉睡的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立足于艰苦创业,不要国家分文投资,白手起家。

这一壮举得到全国人民支持,尤其是青年一代,他们就像支持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一样,热情洋溢的慰问信雪片般寄到首都,寄来的捐款十二万多元,还有他们能拿得出的认为对垦荒队员生活有帮助的东西。这是全国青年赤诚的心,给予垦荒队员以极大的鼓舞。

老作家郑加真在《大荒魂》中这样叙述着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1955年8月12日晚。北京城万家灯火。五名青年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王府井富强胡同6号的一个四合院——当时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的家。他们是胡耀邦同志请来商量组织‘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一事的。这五名发起人中挑头的是杨华,瘦高个子,高鼻梁,两眼炯炯有神,这位23岁的共产党员是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早在两年前就提出要求到黑龙江去垦荒,可当时愿望没能实现。如今,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指出:‘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准备垦荒四亿至五亿亩。’团中央为此给中央农村工作部打了报告,准备组织青年开垦荒地。他闻讯后感到发起北京青年去黑龙江垦荒的时机到了。庞淑英是发起人中的惟一的女性,门头沟区石门乡团总支书记兼妇女队长,22岁,也是共产党员。另外三个发起人是南苑的李连成、李秉衡和东郊的张生。”

北京夏夜并不凉爽,胡耀邦同志热情地迎上前来,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招呼他们在院子里坐下。随即亲切地询问了每个人的情况,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具体要求和条件。杨华激动地汇报了他们五人合计的三条:第一,必须绝对自愿;第二,不要国家一文钱投资;第三,去了就不回来。这位年轻能干的乡长最后说到:“毛主席发出垦荒的号召,咱们首都青年应当挑这个头,不能让祖国十亿多亩荒地闲着睡大觉。苏联共青团员能在西伯利亚建设‘共青城’,咱们也能在渺无人烟的北大荒建设自己的村庄和家园。”

耀邦同志一边听一边夸奖他们发起组织垦荒队是“中国的一个有意义的创举,是高尚的爱国的行为、英勇的行为”。

8月30日上午,团中央召开了隆重的大会,欢送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会上,胡耀邦同志打着有力的手势,热情地说到:“你们是光荣的第一队,因为你们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北大荒是很艰苦的,将会遇到难以忍受的困难,决心去了就要克服一切困难,在那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三年后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会上胡耀邦书记亲授垦荒大旗,上书:“授予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落款“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傍晚,在雄壮的鼓乐声中,61名生龙活虎的队员背着背包步行去车站。北京市民夹道欢送,前门车站聚集了一千五百来人。著名作曲家瞿希贤将胡耀邦同志关于“向困难进军”的讲话谱成了歌曲,亲自到火车站演奏送行。

18时整,一声汽笛长鸣,墨绿色的列车徐徐开动了。车窗口闪着一张张激动的脸,车厢里飞出嘹亮的《垦荒队员之歌》:

告别了母亲,背起了行装,

踏上征途,远离故乡。

穿过那无边的原野,

越过那重重的山冈,

奔向遥远的边疆。

61名垦荒队员,一路上在欢送、欢迎的气氛中于9月3日到达黑龙江省萝北县。4日进入开荒点(萝北的老户和开拓者中的幸存者、闯关东的和解放后移民来建成的村落)五屯。8日开犁并准备剪彩,六部八副套子(每副犁套八匹马)的开荒犁一字排开,要剪彩照相了,一声吆喝,马没按照人的意图前进,而突奔狂跑起来,把扶犁手摔出十几米远,原来北京吆喝牲口和东北不一样,东北牲口听不懂,听到这异样的喊法都毛了。

有一次狼群包围了开荒队的帐篷。狼的嚎叫声是吓人的,狼越靠越多,听动静绵延几里之外,它们越靠越近,用爪子挠帐篷,队员们面面相觑。桦川青年魏富冲外打了两枪才镇住了,可狼并没有退走,大家只好坐到天亮。

“五四”青年节,垦区为各地垦荒队正式命名,北京垦荒队命名为“北京青年集体农庄”,简称“北京庄”。“北京庄”建在萝北县凤翔镇南十公里的北山脚下,当年盖起了七栋住房、一个大食堂、一个马棚,开荒1800亩,加上1955年秋开的3000亩,共产粮豆14万公斤,交国家7万公斤,收入1.5万元。

1956年6月8日,风格外暖,天格外蓝,胡耀邦同志风尘仆仆地专程来到北京庄。正在犁地的队员们闻讯后,卸下犁杖骑着马赶了回来。正在脱坯的队员沾满泥水的双手还没来得及擦,就被胡耀邦同志紧紧握住了。大伙像见了亲人一样,含着热泪簇拥在耀邦同志身边。在用野花装饰的简易桌子前,耀邦同志转达了团中央和北京市人民对垦荒队的问候。他挥动着手臂,声音洪亮地勉励队员们不向困难低头,再接再厉,成为北大荒的一代新人;当他了解到队员用柞树叶子当烟抽时,马上让随行人员把带来的香烟全部分给大家。他还举了早年南泥湾开荒的事例,要大家发扬光荣传统,把北大荒建设好,随后他又到哈尔滨庄、天津庄、河北庄、山东庄视察。临别时,他送给垦荒队员八个字:“忍受、学习、团结、斗争。”

在三年垦荒中,队员们牢记胡耀邦书记的教诲,过的是类似战时供给制的生活,一不挣工资,二不分红,就连生活津贴也没有。三年中每人除每年发一套棉衣、一套单衣和一双棉鞋外,每人还发过一顶廉价的狗皮帽子,还发过一件老羊皮大衣。每月11元钱的伙食,零用钱差不多都是家里寄来的,没有家的只能靠同志的帮助了,吸烟的同志卷柞树叶子代替,偶尔有支香烟总要大家分享。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经过三年的奋战,这里已是初具规模的青年集体农庄了,实现了团中央的期望,这里听见了“鸡叫狗咬孩子哭”。垦荒队员的第一个新生儿起名叫“垦荒”。

1958年夏,十万转业官兵来北大荒。预备一师、预备七师来到萝北,使萝北走向了农场化,以五个青年志愿垦荒队和1956年山东来的垦荒队为基础,建起了青年农场,后改为向阳农场。

1985年5月1日,杨华等三十多位老垦荒队员,作为参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表彰会的特约代表,来到中南海勤政殿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

“杨华,你来了!”耀邦同志亲切地握住杨华那长满茧子的大手问候说。

“来了,您好!”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一场面被《青年报》记者摄入历史镜头。

座谈会上,耀邦同志亲切地问老垦荒队员:“你们还记得那首《垦荒队员之歌》吗?”

“记得,记得!”老垦荒队员中记得的说:“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北大荒的,我们唱遍荒野、草原,一直坚持唱了30年。”

1985年8月30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向阳农场召开“纪念北京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大会”。到会代表七百多人,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委托中央办公厅给大会来的贺信,转交了胡耀邦为“共青农场”亲笔题写的场名,从那以后,向阳农场改名为共青农场。

1992年,杨华等五位当年的垦荒队员,受共青团北京市委邀请,参加建团70周年的纪念活动。5月4日下午15点15分,江泽民总书记、乔石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看望参加建团70周年联欢会的代表,杨华聆听了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我读梁晓声

我喜欢梁晓声的作品,不仅因为他是从北大荒的锦河农场起步搞创作的,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使许多读者产生共鸣。我第一次真正读他的作品是在两年以前。我的一个朋友送给我一本赵忠祥的散文集《岁月随想》。读罢梁晓声为此书写的那篇序言《领略赵忠祥》后,我对原来整天在屏幕上见面的赵忠祥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也看出梁晓声在给名人写序时掌握的火候。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最后那段话:

至于书中的“蛇足”,还是由愿意领略赵忠祥这一道名人风景的读者们自己去指指点点吧,可以不必由我充什么“导读”的。

有了这么一种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后,很想和梁晓声认识一下。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97年末,农垦总局要搞一台“放情北大荒”春节晚会,我被派到外景队,和另外两位负责京、津、沪几位典型人物的采访任务。最后一站到北京,参加由北京知青组织的北京分会场的晚会,还要进行现场采访。到北京后我们听说第二天参加晚会的有李晓华、张抗抗、梁晓声等一些当年曾在北大荒工作过的名人,我就一心想见见梁晓声和张抗抗。

当天下午,我和负责摄像的林子彬商量好了,上街买两本梁晓声的书和张抗抗的书,好在会上让他们给签名留念,也算我们这次远行的一次偏得和意外收获。结果,一连走了好几家大书店,竟没看到一本梁晓声的著作,只买到张抗抗的长篇小说《情爱画廊》。

晚会开始不一会儿,主持人就安排梁晓声发言。

“我是1974年离开北大荒的,屈指算来已经23年过去了。今天我们知青在一起,听说我们北大荒又获得了大丰收,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我和大家一样,非常怀念北大荒。此时此刻,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就想起我连队的那条小河,想起连队西头的小学校。魏国学老师当时是校长,我是小学教员。他已经于去年去世了。我是一个知青的时候,他和他的爱人对我像亲兄弟一样,爱护我,帮助我。前几天,他们的孩子还代表父母,又给我寄来了瓜子,给我寄来了榛子。收到包裹的时候,我的心又回到了北大荒,由此我想到几乎我们每一个知识青年当年在北大荒能够咬紧牙关度过十年,身边可能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好的老职工、好的老战士给我们许多关怀、照顾和爱护,而这种情感是我们永远也忘不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离开北大荒多年后,提起‘北大荒’三个字心里总是有一种滚烫的情感的原因。最后我想说:北大荒确实是我的,也是大家的第二故乡。”

会后,大家轮流照相,我看到梁晓声坐在第一排,有的主动与他照相,我也主动与他照了张合影。这时,别人也过来要与他照,他却一再介绍他左边的另外一位“荒友”。

看看梁晓声这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看得出在这副冷峻面孔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透着一种现代人不多的忧患意识。朴素的穿着打扮,看不出大作家、名人的风度,就像我当年跟着学徒的师傅。

我喜欢梁晓声的作品,还因为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庭,他是一位大孝子。他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没有忘记当年养育他的父母,没有忘记他的哥哥,以至于在文集前印上与家人的合影。他在给妹妹的一封信《过小百姓的生活》(1996年1月26日发表于《工人日报》)中嘱咐下岗的妹妹:“为了过好一种小百姓的生活而永远地打起精神来!”读了这封信,我感触更深,我目前虽然不敢和梁晓声比成绩和名气,可从家里的一些情况来看大体是相同的,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一个姐姐,每家一个下岗的,有的也曾想让我帮助找一找人,可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办成一个。我也曾给弟弟妹妹写过类似的信,却没写这么好,没写这么深刻。所以,我把这封信复印以后,分别寄给弟弟、妹妹们。

从那时起,我对梁晓声的作品关注起来,《95随想录》、《自白》,还有最近买的《梁晓声话题》、《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我期望着看到他的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也为梁晓声曾在北大荒生活过而自豪、而骄傲。

“官员作家”韩乃寅

20集电视连续剧《爱在冰雪纷飞时》陆续在全国各省、直辖市有线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0年9月22日在纽约出版的《世界日报》四版头题,发表了该报驻广州记者约翰·阿什看完电视剧后写的一篇2000字的题为《人性视野的知青故事又一佳作〈爱在冰雪纷飞时〉激起涟漪》的文章。对该片给予高度的评价。迄今已有山东、湖南、广东以及京、津、沪、渝等29家省、直辖市有线电视台买断了该剧的播放及本地区的发行权。上海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争得了出版发行权,出版的6000套光碟已销售完,追加的2000套又投入市场。一时间,原著长篇小说《远离太阳的地方》三部曲的作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韩乃寅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和小说读者所熟悉。

韩乃寅,自幼爱好文艺,在小学读书时便开始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初中毕业时的一篇作文《我的志愿》,被老师推荐到《鸡西日报》发表后,更增加了他实现自己当作家的理想和雄心。他听老师说,当作家的准备条件是要读完初中、高中、大学中文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从事写作的语言基本功才行。他为自己制订了奋斗的目标,在读初中、高中的几年里,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班里都名列前茅。同时,他常常练习写作。

同类推荐
  •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她出生8个月大时,因小儿麻痹导致残疾,恶劣的病情使她生活都无法自理,只有两个食指可以活动。一本古典词集让她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从此走上了诗词文学之路,并有所造诣,被誉为“词界升起的新星”。她勇敢地在网上征婚,寻找自己的爱情,并与一位内蒙小伙子相约,生死与共。为救治患癌症的父亲,她顶着巨大压力,卖词救父,筹集治疗费。她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其自强不息的经历被媒体赞誉为“安徽海迪”。本书讲述了这位重残女孩的心灵、勇气和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
  • 春天里的四季

    春天里的四季

    从少年时代的故乡河北大名县写起,一直写到2000年退休以后的家居生活。从中充分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师尊的感恩之情,以及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的血肉之情。
  •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描述了农村少年汪中在父母双亡之后漂泊四方,经历艰难曲折,最终走上了自觉地为革命事业而英勇斗争的道路。主要人物形象激励过许多在黑暗中找不到出路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而这部小说也因最早歌颂党的领导、最早塑造优秀共产党人形象,从30年代起一直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 寻找英雄

    寻找英雄

    洪常青、阿庆嫂、李侠、严伟才、高老忠、赵虎、张嘎等等著名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早已为人所熟知。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人物创造的。那么,这些英雄人物的原型又是谁呢?他们当年是怎样战斗的?至今尚存的原型人物(也是英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命运如何?这是为大家所关心的。《寻找英雄》作者,经过长期。深入的采访,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极大的热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还附有实地拍摄的原型照片,让读者一睹英雄的风采,从中获得裨益和启迪。
  • 第七卷:人生有几搏(著名作家陈玉福作品系列)

    第七卷:人生有几搏(著名作家陈玉福作品系列)

    本书为陈玉福作品系列之电影文学精选卷其中一本,收录了陈玉福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
热门推荐
  • 中层领导读本

    中层领导读本

    中层领导是公司管理的中坚力量,也是公司普通员工的直接管理者。中层领导除了 具有管理职责、岗位职责以外,还起到员工与公司决策者上传下达的作用,如果中层领导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会对公司的管理和决策的贯彻带来很大的阴碍。本书从领导艺术和中层管理的特点及特殊要求出发,融合了最新的管理学知识,全面地阐述了中层领导的素质要求,职能特点及领导方法,技巧等,是中层管理者全面提高自己不可多得的一本读物。
  • 一曲一生之两生花

    一曲一生之两生花

    两生花,菩提下。花开并蒂,枝叶繁华。仙界小公主,魔界刁蛮女。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 人员培训与开发

    人员培训与开发

    本书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人员培训与开发概述、战略性人员培训与开发、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与培训效果转化等。
  •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为创作本书,作者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作者访问了100多位散布美国各个角落的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哈伯斯塔姆为我们描绘和剖析了二战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和未来的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结论。
  • 妙手仁医

    妙手仁医

    人们总是称赞他是了不起的人才,没有任何他所不能够治愈的疾病,但是奇怪的是没有人真正知道他的身世秘密。一个本来平凡的小校医,却拥有改变整个世界的能力,他给人类的生命带来无尽的变化,甚至有人说他是未来送给人类的礼物,他究竟是谁?就让我们在石头的帮助下了解李涛漫长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 异世吾弑天

    异世吾弑天

    当时代扭转,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意识来临,洛谦如何面对?人要灭我,我杀人。兽要灭我,我斩兽。天要灭我,我定弑天!
  • 重生之我是盘古

    重生之我是盘古

    三岁觉醒,五岁出关,七岁修罗……当赵浮云站立于世界之巅的时候,才发现,真正的世界,才露出了它的冰山一角!
  • 第一次相遇

    第一次相遇

    “南宫筱婧?”“你是谁?我叫苏筱冉。”“你是12年前的南宫筱婧,南宫伯爵的孩子。”“呵,南宫齐宣吗?那个将死之人。”苏筱冉一抹讥笑让叶子枫有一丝害怕。“筱冉,筱婧。我应该喊你什么好?还是叶太太。”叶子枫邪魅的看着苏筱冉。
  • 金箓上寿三献仪

    金箓上寿三献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阴影之门

    阴影之门

    一个充满黑暗和恐惧的年代,一支神奇而骁勇的团队,一个充满魔力与激情的传奇。当黑暗试图吞噬光明的时候,谁来拯救世界的命运?尘封的历史、远古的神器、华丽的魔法、恢弘的战斗,一切尽在惊险的冒险当中,点击本书,将为你揭示一个奇妙的魔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