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08500000033

第33章 想念香港——记“文化中国人才计划”赴香港考察(2)

不迷信西方,包括它们的制度,它们的民主他们的思想;不将西方世界奉为神明。我想这是我从陈先生那里学到的最为重要的启示吧。我曾经怀疑西方的开放的价值,比如它们到处可见的关于暴力和性的电影,或者它们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以及它们的选举权的设置等等。陈先生告诉我,这些都是将人性最低的公约数降到最低的结果,都是要用很多代价作为交换的。是啊,我们看得见他们享受娱乐世界中的片刻欢娱,却忽视了这个社会每年有多少人牺牲在私人拥有枪支的枪口下;我们羡慕他们可以票选出国家领导人,却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机制先选出两个,让公民在极有限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而所有其他的国家机构的成员则出自这个人手中;我们喜欢看他们的电影,喜欢一个人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却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自己成为英雄,我们要在一个团体中解决生存和立足的问题……从前的粗浅的考虑蒙蔽了双眼,我渐渐体会了读历史的重要性,无论我曾经多惧怕历史考试,对历史题目发憷。

谈到教育,陈启宗先生谈到了严谨度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学术造假、缺少真正意义的精英的问题;学术高层匮乏,比如我们的“通才”太少,专才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人才断层;博士门槛过低,使得学位不再“值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上对真理和价值追求的忽视;而我们常常提到的大学的行政化、商业化,即用权控制大学、用钱控制大学对于学术研究的消极影响。

大学里,有多少东西是课堂承载不起的?在生活中,有多少东西是仅仅从一个人那里学不来的?教育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我该怎样实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并相对准确地懂得和理解这个社会上的人和事?

在查打银行急速上上下下的电梯间里,跳跃的楼层的数字闪烁着,我在思考。

晚上,和周老师一起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拜访郑培凯先生。我曾经听过郑老师讲的《儒家乐论与中国美学》的课,当时他给我们看了很多融合了西方美术与中国美术元素的绘画作品,让我们判别哪些是中国画哪些是西方画。从其讲课内容可以推断出来,郑老师是一个学术范围很广的人。这一次一同交流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提到他的毕业论文做了8年也没结束,甚至现在还在做,就是因为他把话题定得过于宽泛,结果在研究中发现有很多分支需要面对。我很喜欢郑培凯老师。每一次见他,他都精力充沛、满面笑容,心态很平和。除了对香港教育体制的一些缺陷偶表无奈,其余的都很乐观,也很健谈。我喜欢听他讲他的研究,关于昆曲和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一次见面他必然穿着传统的中国服饰,儒雅大方,没有一点架子。能把自己做的事情看做真正喜欢的事情,能对于喜欢的事情如此投入地做,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人。郑老师一再强调,如果对学术这条路不感兴趣就千万不要勉强自己选择这条路,这条路是为那些喜欢它的人准备的,不仅仅是从事,而是享受。

三个月之后郑陪凯先生来杭州,在我送他去火车站的路上,提起了齐邦媛女士的《巨流河》。其时我正受着一些情绪的左右,难于心平气和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更遑论未来的期许。是《巨流河》陪伴我度过很多难熬的夜晚,让我在悲伤之余寻找到了世间的一些永恒的价值,爱和残缺,竟成了构成人们生活的主要元素。我向郑先生询问要怎么样才能专注于学术,执著不懈。郑先生说,齐老师是很踏实的,找到一个你所感兴趣的,然后排除一些干扰,在其中获得乐趣。这个要看自己,也要看机遇。

我看见郑先生在谈到“踏实”的时候笃定的神色,也看到了他对于坚持和忍受孤独的赞同。

是啊,现在这么匆匆忙忙的大环境哪里还有细细思索的空间留给你?大家都匆匆忙忙地生活、谋生,似乎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想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期待获得什么。在繁杂的人群中我读到了答案:一旦物质的东西太过丰富,人们也就来不及在乎精神上的充实,也就来不及计较在文明的层面丧失了什么。那么传统存留的文化将走向何处?一个没有了“卫道士”精神的社会,少了多少坚守?

1月25日,一行人拜访了前副廉政专员兼执行处首长郭文纬先生。进入“文化中国人才计划”听的第一堂课就是郭先生的,操着不很娴熟的普通话,他告诉我们香港社会对于反贪的“零容忍度”以及香港官员人人怕贪的社会现实。事后大家私下交流为什么在大陆腐败腐而不败,屡禁难止。用郭先生的解释是,没有在政府的政策决心、社会的普遍风气以及人民的“零度容忍”之间形成一个合力,让整个社会有效而健康地运转起来。我自身不清楚如郭先生所讲的在一个地区试点之后拓展开来的可行性。在大陆,据我粗浅的了解,贪污就如同政治机构本身那样,层层垒起,一个官僚机构就是一个贪污的病菌源,撤掉任何一层都可能导致政治权力上免疫力的坍塌。

我们当天相继见了香港万邦集团主席曹文锦先生、中央政策组顾问邵善波先生。曹文锦先生让我们把眼光放远,不要局限于眼前。我想起过往日子里的不经意间的那些小计较,还有很多很多根本称不上是挫折的小困难,想起曾经因为小情绪而沮丧因为冲动而自暴自弃……才知道自己正是有了年轻气盛这样的资本才能如此不计成本地挥霍。对于生活、学业和情感,自己似乎还一无所知。到了曹先生这样的年纪,有了那样坎坷艰涩的阅历,才能泰然自若地讲出这样的话,准确一点说,讲出这样的话才有分量,才能让人信服。

听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郑国汉教授讲国际经贸关系,听莫利斯教授讲金融与经济,听香港金融管理局外事部主管尹子辉先生讲香港的经济发展,我作为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也经历了一次洗礼。

1月26日晚到澳门同济慈善会主席曹其真主席家用晚餐的经历很难忘。我站在山顶别墅前厅的一角环视,辉煌的灯火、精致的餐具、跳动的烛火、唱着歌剧的音响、洁白的三角钢琴、山下万家灯火、山上寒意撩人……一下子走进了儿时童话的世界,难于回到现实。不是歆羡这样的华丽,也并不慕名这样的财富,我只钦佩曹其真主席的气度。心平气和,完全与我先前的对“女强人”的假设不符,细细品味她的每一句话,竟有了些禅意。曹主席说得恳切,要学会生活,要懂得宽容和为别人着想。人的生命终有限,等到死去的时候能够不必依靠神灵的庇护而心安理得地离开,能够有一群人因为你的离开感到悲伤。这是怎样的人生境界。平淡朴实,却是至理啊。我始终没有开口和曹主席交流。不知道原因,就是不想开口。我只是感到有一种力量渗入到我的心底,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不争的平静来自磨砺,磨砺就是这个世界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欢喜或是悲哀,都是一种际遇;成功或是失败,都是一种勇气;你接受或是不接受,它们就在那里;爱或不爱,生活就在那里。

在曹主席家盛着一个游泳池的阳台的一角,俯瞰山下闪耀着光芒的香港,我感到无比的宁静和安详。

最后一天在香港,1月28日上午,我们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同那里的学生有一个交流。遗憾极了,当时“马教授”为我们讲了约半个小时的话,风趣幽默神侃。我却到离开之后才知道他竟是马家辉,那个我品味过他文字的马家辉!我喜欢读他的文字,从他的文字上隐约辨析他的模样应该是40岁左右不惑的沧桑,蓄着胡须蓬松的头发。当初读他的《日·月》和《明·暗》,记得他写芝加哥的大雪时说:“在屋内炉火前独斟或沉思时,窗外的雪亲切得像一位远来访候的老朋友。雪无言,我不语,却两心知。”其时,我把玩了好久这句话。读来读去,竟然读出了家乡飘雪的久违的亲切。我于是想起哈尔滨的雪,想起那所我生活了近20年的城市,以及和她有关的所有美好的记忆。

走过香港狭促的街道,见过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繁华,听着生疏的言语在耳边响起,也感觉过维多利亚湾蓬勃的海风,抚摸过不同于大陆的特属于这片土地的温度。当我提着公文包一身正装地急速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时候,看着高耸入云的大厦从身边掠过,我误以为自己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一部分。这也许就是香港的魅力,无论来自哪个国度、哪个地区、哪个民族,有着怎样悬殊的文化背景,怎样的身份,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富裕或落魄,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那些游行的队伍和响亮的口号对于我而言,新鲜而刺激。那些言论和争执,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却也构成了些许不稳定。

来这里,只有6天。6天里的忙碌让我变得充实而幸福,6天,和其他23位怀着抱负的同学们一同讨论,碰撞着不同的思想,增添了对这个社会的美好的期待。我不擅长也不喜欢争辩,尤其不喜欢说服别人征服他人。但是听着这些志同道合的人争辩,却是别样的享受。你会欣赏他们的执著和热情,他们思辩的敏捷,还有那些引经据典。

有着这些我所珍惜的人在我成长中最生涩的时候出现,真是一次奢侈的享受。在香港之行过后,我时常端出记忆里的这些山珍海味,独自一个人,饕餮。

(2011.2.1)

同类推荐
  • 温柔的陷阱:我的56天传销亲历

    温柔的陷阱:我的56天传销亲历

    《温柔的陷阱:我的56天传销亲历》以日记体的写作手法,讲述了作者误入传销组织,面对疯狂的洗脑,从排斥到疑惑,从疑惑到沉迷,只到最终醒悟,逃脱虎穴的全然经历。整个文章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以所谓善意的谎言为脉络,深入传销的各个层面,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展现着那种非同寻常的生活……
  • 吹满风的山谷

    吹满风的山谷

    北京实力派作家作品精选丛书。著名军事小说作家衣向东,曾著有《我是一个兵》、《一路兵歌》,而为读者广为熟知。本书是他近两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又向我们吹来一股浓浓军队风情,兵的喜怒哀乐,辛酸荣誉又跃然纸上。
  • 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本书介绍了中国著名的行书字帖三希宝帖、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蜀素帖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故事。
  •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一生曾获32个博士头衔 。叶君主编的《文学与哲学(胡适文选)》收录了胡适先生文学、哲学理论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可以从中了解大师的风范。
  •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奇人、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和对历史现场的探访,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亚樵刀光剑影、宁折不弯的一生,作者深入挖掘王亚樵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可叹可信地再现了王亚樵的侠义风采。
热门推荐
  • 传说中的北极星

    传说中的北极星

    绿光,一种非常罕见的天文现象,常在日落时发生。发生该现象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包括能见度高、海面附近没有云等。北欧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人的一生只要看到一道绿光,许下的愿望都会实现。情书:你如星光般耀眼,却又如阳光般温和,让人忍不住去遐想最真实你的模样,在看到你的第一眼,我的整个世界都亮了,你在我的世界就如天神般的存在,让我想要贪婪的独占你,你是那么的遥远,却又那么的近,让我渐渐的融化在你那深邃却也温柔的眼眸里!(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正易心法

    正易心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在进化

    在进化

    神仙和妖怪貌似都从现代都市中消失了,科学照亮了愚昧,机枪射穿了神话人类世界未来的发展脉络似乎已清晰可见。然而,在深山旷野中,在肮脏的下水道里,甚至是在顶尖的科学实验室里,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存在都在谋算着随时准备伸出利爪,撕破现代文明的脸。
  • 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

    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

    五卷本的《张强文集》收入了我从1983(《四僧艺术略论》)到2009年的160余篇文章、300余首诗歌,跨度达26个年头。 其实,这个学术履历,远远不能包括我的研究范围,甚至无法构造出一个基本的框架。而我的学术研究的重心,已经逐渐地凝结成为三个基本的走向,即“中国绘画学”、“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视觉文化研究”,这同时也是我在山东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带硕士生的三个培养方向。 “中国绘画学”方向包括了如此的内容:《中国画论体系》、《中国绘画美学》、《中国山水画学》、《中国人物画学》、《现代国画形态》。
  • 大明日不落

    大明日不落

    杨山梓穿越了,作为大明最后的一位权臣,他并不想篡位,不想篡位的权臣不是合格的权臣!但他却不以为意,因为他只想打造一个日不落的大明!然后乘风归去,只羡鸳鸯不羡仙!前路坎坷,小杨同学对月长啸:“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我要大明日不落!”
  • 封神后裔

    封神后裔

    【起点第一编辑组签约作品】看着难有存进的收藏数,本来打算挥刀自宫的,但转念一想还是罢了,所以准备复更,写到哪算那吧!这本书越往后确实写的不咋地,请大家原宥吧,不过,新书还在屯稿子,到时还希望大家支持。华晨2009.11.17QQ号:780921687即日起,凡发帖者,均加精,加完为止!!!!!
  • 圣卷之超次元突破

    圣卷之超次元突破

    那个人,静候着那世界的归来。那个人,等待着神给他的答复。三世,一世为鸿蒙神皇,名曰“宇”。一世为洪荒帝王,名“契宇”,一世...为凡尘人类——冷天宇那些逝者,唯独世界,无法放弃。成为帝皇,突破六阶,逆转时空。现在的我,只是为了,复活你啊!【无限流《无限之灭绝文明》(长江中文网)番外、剧透、预告,三位一体!】
  • 培育青少年洞察通达的哲理故事

    培育青少年洞察通达的哲理故事

    在人们的心目中,成就就格外出色,以致平常的事一经他手,就似乎成了破石惊天之举。纵然存在一些缺点,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肯于承认自己的缺点,积极努力超越缺点,甚至可以把它转化为发展自己的机会。
  • 重生空间之彼岸花开

    重生空间之彼岸花开

    “美人,不知在下可否同行?”当他放下自尊只为一个她。“我六岁。”她只给了他一个背影,连一个眼神都没有施舍。她,一个从小就生活在黑暗的杀手,没有任何情绪。她是地狱的使者,银色的双瞳就像是地狱的赐福。一次意外的死亡,重生异世的她又该如何生活下去?他,黑暗的王者。孤独了亿年,黑暗是他最忠实的朋友。一双银色的眼瞳入帘,一颗孤寂了亿年的心疯狂跳跃。两个同样孤独的人,又该如何相处?
  • 拒嫁豪门:霸道总裁求放过!

    拒嫁豪门:霸道总裁求放过!

    她,顾思瑜,倾国倾城,却要伪装成丑女(女主);他,司徒墨凡,司徒集团的总裁,更是‘辉龙帮’的大当家,独裁狠厉,残忍,却对女主钟情他,苏俊然,司徒集团总经理,更是‘辉龙帮’的二当家,表面温柔,却雷厉风行他,文浩渊,烈焰少主,凶狠毒辣,残忍,却对女二钟情一面玉佩,牵扯两代人的恩怨,她,究竟何去何从,是放下,还是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