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5300000037

第37章 听南怀瑾讲禅宗 (11)

后来法融住牛头山佛窟寺,该寺藏有丰富的图书资料七藏,既有佛经、道书和佛教文史,又有世俗经史、医方和图符,这些图书是刘宋初年富豪刘司空修建寺院时收藏,作为永镇山寺之用。法融得到藏经管理者的许可后往来寺中阅藏抄经,达八年之久。他遍览群籍,作笔记,录精要,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后法融于贞观十七年(643)至幽栖寺北岩石室专修禅定,日夜参究。据说当法融独自居住牛头山修习禅定的时候,已经得到忘去机心,忘去物我的境界,百鸟都衔花来供养他,由此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数年之间,归仰他的息心之士与其同住者,达百余人。从此之后,法融开讲各类经典,先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本寺讲《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旨,又出幽栖寺讲《大集经》。永徽三年(652),法融应邀到金陵建初寺讲《大品般若》,听众二千人。后江宁县令又再三请他讲《大集经》。由于他曾在佛窟寺博览群籍,内外兼通,因此他讲经时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道俗动欣,听经的人达三千之众。

显庆元年(656),司功肖元善请法融出山住建初寺,他推辞不掉,于是就把法位传给了入室的上首弟子智岩禅师,把法印付嘱给了他。下山时,对大众说:“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第二年正月二十三,法融无疾而终,时年六十四岁,下葬于鸡笼山中。

法融的著作,道宣没有记载,只说看了他的作品,觉得其特征是一个“融”字,融合之融,所以他说:“融实斯融。”法融的“融”,实际上是圆融之“融”。天台的佛窟遗则曾集其文为三卷,已佚。宗密记载法融作《绝观论》,永明《宗镜录》中曾引述,近代敦煌发现一些《绝观论》的本子,被认为是法融的作品,另有一篇《心铭》,也被认为是法融所作。

法融禅教并重,定慧双修。其禅法的基础是般若学的性空假有论,法融把这种性空称之为虚空,虚空为佛法的根本宗旨,这个空是从色法到心法的一世皆空,所存者只是假名,连空本身也是空的。在佛性论上,法融主张众生本来是佛,“菩提本有”(《心铭》)。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只是不能照见自性,烦恼覆障自性。当然,这是一般的分析,从本质上讲,心体空寂,无佛无众生,“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法融不只认为有情有佛性,无情也有佛性,他讲道无所不遍,草木之类,也本来合道。在此之前,吉藏也表达过这个看法,后来湛然也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语,也讲无情有佛性。

众生如何成佛?法融提出了众生自有灵知观照的看法:“灵知自照,万法归如”。引申下去就是一种无修论。这一观点也是后来禅宗诸禅常说的,即通常所讲的一种本觉论。

关于法融以后的传承世系,经过多种不同的说法,到宗密记载后,形成法融、智岩、惠方、法持、智威和慧忠的六祖定说。这些人多是江宁和润州丹阳人,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法融大致相似,归入一系是有一定依据的。即使他们之间并无师承关系,法融牛头禅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虽然牛头禅只有六传而终止,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盛极一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融的禅法与后来的慧能禅法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日夜落在清静中者,正自忙得不亦乐乎,闹得非凡,哪里是真宴息之处?真宴息处,不在于清静与热闹中啊!

——《禅话》

牛头禅的兴起,在历史上各说不一。有说法融的牛头禅,曾得到四祖道信的印可,这在《传灯录》中记载的很详细。又有说道信曾对法融说他的禅法已传五祖弘忍,按照只传一人的传统,不能再传,于是就要法融别立门户,所以法融才创立牛头禅。关于法融和道信的关系,正统禅史认为法融为道信的旁出弟子,为东山弘忍的同门学。

传说四祖弘扬禅法期间,向大师求法的学者、僧侣如云,大师随机度化,为四众弟子解诸迷津,无有疲厌。一天告诉大众说:“我在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时,望向破头山,见到紫云如盖,下有白气,向横分成六道,你们知道代表了什么吗?”大众皆默然,唯独弘忍说道:“难道是和尚日后会旁生一支法脉吗?”四祖说:“对。”四祖知道因缘到了,便亲自寻访。

四祖到了山中的寺庙,朗声问:“这山里有修道的人吗?”有位和尚回答他:“我们出家人哪个不是修道的人?”四祖说:“啊?那你说哪个是修道的人?”这个和尚再不敢说话了,旁边一位和尚说:“在后山有个和尚,一天到晚只管打坐,见到人也不起来,也不合掌,我们叫他懒融,莫非这个人就是您所说的修道人?”

四祖费了好大的工夫,才找到懒融。此时法融在牛头山一心修行,见人不理不睬,所以人称懒融。懒融把四祖当做一般人物,和往常一样,不理不睬,仍旧沉浸在修行中。

四祖也不觉奇怪,就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法融答道:“观心!”

道信大师又问道:“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被问住了。此时才意识到面前的不是普通人,便诚心顶礼,才知是道信大师。

四祖问说:“除了这里以外,还有哪里可以‘宴息’的地方吗?”法融指指山后说:“另外还有一个小庵。”四祖便叫他带路。他们来到庵所,周围都是老虎、狼、熊之类野兽的足迹。四祖看了,便举起两手作恐怖状。法融对四祖说:“大师,您还有这个在啊。”意思说您得了道,还会怕老虎呀!四祖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就在法融打坐的石头上写一个“佛”字,然后就坐上去了。法融看了很紧张,赶紧合掌道:“阿弥陀佛!罪过!”四祖笑着说:“你还有这个在吗?”法融仍茫然未明,只好向大师请示心法的真要。

四祖说:“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五灯会元》)

法融听了又问:“此心既然具足一切,那到底什么是佛?什么是心?”四祖说:“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般的佛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心,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

法融仍有未明之处:“既然不许此心做观想修行的工夫,倘若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呢?”

四祖说道:“这境不分好与坏、美与丑,如果心存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面对不同情境,你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那么你将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法融自此明心悟道。

法融禅师与四祖间的问答,便是禅宗修法的要点。南怀瑾先生指出,禅宗以“无门为法门”,但主悟明心地,彻见性源而已。法融禅师在未出家未学禅之先,便已是“学通经史”,深通儒、道的学者。出家以后,他的行止以“懒”出了名。实则他的全副精力都用在“观心”修禅上,所以便“懒”于一切外务。他的禅定修到百鸟衔花供养、见虎豹不惧的程度,已属“止观至静”的境界。但是在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修成真佛。

道信大师告诉法融,佛有两种,一种是所谓“佛家之佛”,佛门所有的神通变化无所不知,所有的业障因果概无可动,换句话说,再没什么伟大的修行可以赶超了,已经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了。另一种佛是“人间之佛”,就像正常人一样,坦荡自在地生活,唯一有所不同的是时时处处,总有“佛之妙用”,这样的才是真佛。

修佛干什么用啊?是为了断除烦恼、修行至静、证到果位;还是为了行菩萨道,度化众生?显然,后者才是佛理的正要。

法融悟出的道,也是两个要点。一是念佛打坐作高僧状,或许可以修炼得静到极点,但那是学懒的办法,是可以以圣者自居,是能得百花供养,但不过是“圣执法执”。二是要达到“圣凡情泯”的境界,不认为自己是圣凡,就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不以圣者自居,或者说得修炼到与常人无异,百鸟不知道是圣者了,不给他衔花了,这个时候,真佛修成了。

修佛就是为了牺牲自我,成全他人,是为了做好事,做善事,而不是为了自己成佛,这是修佛的精要之理。高僧之高,不在于懂多少佛理,彻多少悟性,而在于既然有见地必然有修行,见地得从修行中来,修行就是做事,否则就是“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做事是痛苦的,需要断了一切烦恼,才敢入世。总之,真正禅的精神,不是只图意境上的独自清闲享受,而是注重行为的舍施,却不期望任何回报。

以诗入禅,心得自然

有关牛头山法融禅师的精辟法语,莫过于他对博陵王的答问。尤其对于心性体用之间的警语,如“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等至理名言,传颂千古。同时亦为南宗六祖一下的禅门所服膺。

——《禅话》

法融依四祖的嘱咐,安住在牛头山,法席的盛况与五祖的黄梅道场不相上下。到唐永徽三年(653),邑宰肖元善请师在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会后博陵王崔玄暐,与法融大师请问佛法。博陵王即是唐中宗被武则天废位后能重新复位的五功臣之一,贬武拥李的主流。

博陵王与禅师请示佛法,谈论许多,后论及心性体用的问题。博陵王问:“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意思说迷情起于心用时,应如何才是?若果真要起心用时,是否以安然稳定,或不为他人知为上策?

大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同类推荐
  •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里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勇气:成功之道

    勇气:成功之道

    做人,要有勇气,才能在人世间的横逆挫折中,愈挫愈勇。佛教讲“成佛作祖”,也不光是有慈悲、有智能就能够成就,最重要的,还要有勇气。你看,观世音菩萨游行三千大千世界,救苦救难,如果没有大无畏的勇气,他怎么能普度众生呢?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是要有勇气,才能深入地狱救苦。
热门推荐
  • 秦仙

    秦仙

    仙分两种:一曰隐仙,乃是栖居于仙山云海,吸天地日月之精华以求飞升得道者。二曰人仙,乃纵横于天地之间,视天下万物如盘中之棋,料敌先机于万里之外。隐仙反手落雨,挥手换晴,而人仙起子可将天下打乱,落子可判一国兴衰。为求自保的燕国后裔姬武,冥冥中踏上了一条人仙之路。游离于诸子百家之中,穿梭于秦末、楚汉之间,冒天下之无人敢为,行世间诡兵之道,且看他如何只手覆灭大秦,将楚汉胜败握于掌中,踏上人仙之道。《秦仙》已经签约质量保证必不太监或烂尾请放心支持谢谢(PS:有效期15年)
  • 末世之软包子打忠犬

    末世之软包子打忠犬

    末世来临,她只觉得自己变成了丧尸的美食,好好的糖包子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被可怖的丧尸啃掉包子皮,明明是炽手可热的治愈系异能,怎么好像有些不太对劲的情况发生?暗恋的学长不见踪影,从哪里蹦出来的这个忠犬少年?“糖包子,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不喜欢你,那么那个人肯定不是我!”这么绕老绕去的,她听不懂啊喂!“糖包子,你这辈子都可以安心当你的包子,让我来保护你。”哎呀呀,她确实很需要保护的说...“糖包子,只要是为了你,我什么都愿意去做。”好像,她也有点动心了呀!
  • 中二的日常

    中二的日常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着通往异世界的你们是不是想太多了。上官王晴高中某社团中一个唯一的正常人。为什么是唯一的正常人呢?因为...已经得中二绝症的他们,在上官王晴的眼里不算是正常人。上官王晴仰天长叹:当初我来这个社团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当初没人告诉我社团里的人都是中二病重度患者!!!
  • 火影之鸣雏

    火影之鸣雏

    一位少年,在参观火影忍者COS展览会时,被六道仙人选中,之后开始了他变成强者,并改变火影世界的道路。(书友群:308697157)
  • 魔帝恶妃

    魔帝恶妃

    她,一朝穿越,竟被追杀!本想低调做人,却无奈麻烦总是找上门。既然被认定为邪恶,那她就算翻天覆地也属应当!雾仙岛,睥睨世间万物?她偏要踩到脚下!大长老,一神之下万人之上?她照废不误!创世神,很了不起?她照样让他服服帖帖!“谁若敢伤她,本尊定要这世间万物陪葬!”
  • 邪王小傲妻:腹黑三小姐

    邪王小傲妻:腹黑三小姐

    一位白衣男子带着一小厮踏入青楼,对貌美如花的‘女子’上下其手:“小美人,跟着本大爷走吧?包你吃香的喝辣的。”‘女子’脸色铁青,咬牙切齿:“滚!本王出去后一定要拆了这家青楼!”某女无视他的反抗,调戏完后果断赎身带走。某女本以为自己买了只‘小绵羊’谁知是只‘大尾巴狼’!如今发现后悔已晚。一个相府的嫡女不受家人宠爱,还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终于有一天被人暗算打死在山头,等她睁开眼后再也不是那个懦弱的嫡女三小姐。
  • 倾地王妃

    倾地王妃

    一个后宫内的神秘女人,朝代更替后被贬为宫奴,造化的捉弄又让她成为新王朝的妃子。两个王朝一个通病,后妃只生凤不生龙,而她,注定是要生龙的女人,那种征兆一直的延续着,两朝王妃,两位龙子。她在命运的坎坷里做何选择,在颠覆大陈与光复大周之间不停的回复,所有的恩怨与机遇完全的掌控在她的手里,她该怎么办?一个娇弱的身躯,到底能扛起多重的负担?
  • 天命所终:晚清皇朝的崩溃

    天命所终:晚清皇朝的崩溃

    辛亥革命一向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的革命,“驱除鞑虏”更被视为革命的制胜法宝,但这种民族主义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民族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或被扭曲;被视为“特殊利益集团”的清末皇族与旗人在这场革命中到底处于何等地位;革命的冲击下,他们又遭受了何等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之前史家所未深入探讨或做忽略处理的。本书以清末皇族与旗人作为切入口,以独特的角度深入剖析旗人群体在辛亥年中的所经所历,以更全面地展示革命年代中所不为人了解的历史侧面。
  • 血界圣君

    血界圣君

    血修也能成佛,佛界也搞种族歧视,像他这样的异类,那里都不好混啊!怎么办?只有自创一界才是生存之道。吸纳所有异类,僵尸、妖、兽、血族、武者、创立属于他的血界。
  • 布衣神葬

    布衣神葬

    民间多奇闻怪事,尤其是对于死人,那更是有着诸多的禁忌。人死之后,那些抬棺材的人,扎纸的,吹唢呐的,种类繁多,只为送死者最后一程。丧葬习俗延续千年,自古重规矩。我是一名送葬师,人称布衣神葬。但是没想到,我第一次送葬的,却是我自己的爷爷。但是随着爷爷的离奇死亡,我惊恐的发现在他的脖子上出现了一个和我太爷爷死前一模一样的紫色印记,一个惊天的秘密随之浮出水面。全村人竟然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我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被活埋进棺材,想不到醒来之后却....为了探寻真相,我不得不重操旧业,担负起张家的使命,继续做送葬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