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5300000027

第27章 听南怀瑾讲禅宗 (1)

◎初祖达摩大师

中国的画家,在元、明以后,经常喜欢画一个环眼碧睛而虬髯的胡僧,足踏一枝芦苇,站在滔滔的波浪间,作前进的姿态,那便是描写达摩大师由南朝暗渡长江而到后魏的典故。

——《禅话》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佛陀在灵鹫山为众人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佛陀说:“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随后将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

这即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摩诃迦叶尊者也由此成为印度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南怀瑾先生指出,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融合了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禅定”的原名为“禅那”,又有中文的翻译为“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禅宗,虽然不离于禅定的修证,但并非就是禅定,它又名为心宗,或般若宗。心宗是指禅宗传佛教的心法,般若是指唐代以后的禅宗,注重般若经与求证智慧的解脱。近世以来,欧洲学者又有名为达摩宗的,即是因印度菩提达摩大师到中国首传禅宗而命名的。

印度禅宗的初祖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了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的初祖。

达摩是南天竺国人,刹帝利种姓族,是古印度香至国的一位王子。据禅宗的史料记载,菩提达摩秉着他师父的遗训,正当中国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后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期间到达了中国。中国历史上所称的北魏正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区,也是南北朝期间佛教最发达的时期。达摩师父的遗训说“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便是指他由南印度渡海东来,先到南朝与粱武帝见面,话不投机,因此就栖栖惶惶地暗渡长江,到了北朝的辖区,河南的嵩山少林寺。

话说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天然石洞。传说达摩来到此,就把这一天然石洞作为他独自修习禅定的地方。达摩这样一位从印度而来的外国和尚,言语不通,加之同时的人除了讲论佛学经典的义理外,只有极少数人学习小乘禅定的法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禅宗。因此,一般人对于大师的“终日默然,面壁而坐”就莫名其所以然了。所以大家便替他取了一个代号,叫他“壁观婆罗门”。南怀瑾先生为之感慨道:当此之时,举世滔滔,哪里找到明眼人?哪里找个知心人?又向哪里找个“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继承人呢?所以他只有独坐孤峰,面壁相对,沉潜在寂默无言的心境中,慢慢等待后起之秀的来临。

达摩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面壁九年最终得悟大道。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而悟道,后世学禅的人就以为学禅宗必须面对墙壁打坐,才是禅门的心法。这种情景越传越久,流入唐、宋以后的道家,修炼神仙丹法者的手里,就变成“百日筑基,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修道程序。南怀瑾先生说,把达摩大师初到中国于少林寺“面壁而坐”的故事,变成修道或学佛的刻板工夫,实在令人哑然失笑。因为在大师传授的教法中,根本找不出要人们都去面对墙壁而坐的指示。

达摩在少林期间,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除二祖慧可(神光)接承了达摩的衣钵外,道育和尚与道副和尚以及比丘尼总持,也都是他的入门弟子。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对此南怀瑾先生指出,禅宗的重心是“只贵子正见,不贵子行履”,这些有关神通的事情只属于禅与宗教之间的神秘问题。

廓然无圣,凡夫不知

大师(达摩)说:“真正智慧的解脱,是证悟到智慧的体性,本来便是空寂、圆明、清净、妙密的实相无相。这种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观念求得的。”粱武帝问:“怎样是圣道最高的第一义呢?”大师说:“空廓无相,并无圣道的境界。”

——《禅话》

相传达摩大师秉承师父遗训,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先到了中国南海。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马上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印度来了一个有道德的高僧达摩大师,心里非常敬仰。于是派人到南海来专程迎接到金陵(南京)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梁武帝即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梁武帝原来信奉道教,但称帝三年后,便下诏宣布自己舍道事佛,并要求王公贵族、文武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从此,梁武帝遵照在家居士的戒律修行,礼佛颂经,吃素念佛,广建佛寺,优待僧人,敕僧译编佛教典籍。在其大力倡导之下,南朝佛教很快达到极盛,仅京城建康一处,寺院就多达五百余所,僧尼十万余人。唐朝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象地描绘出南朝佛教的盛况。梁武帝本人也因大力弘扬佛法,“以佛化治国”,而被称为“皇帝菩萨”。

这位“皇帝菩萨”最引人瞩目的经历便是四次舍身同泰寺的故事。

同泰寺建于大通元年(527),梁武帝几乎每天早晚都要去该寺礼佛诵经,给全国臣民消灾祝福。有一天他到同泰寺后没有回宫。他对随从说,他已决定舍身为僧,不打算再当皇帝了。可是国不可一日无主,群臣只好天天去寺里恳求武帝回宫。结果梁武帝仅在寺院住了四天,便在大臣们的苦苦哀求下,回到了皇宫。

两年后,梁武帝第二次到同泰寺舍身事佛。按当时的风俗,只有用金钱才能赎身。大臣们集资一亿钱,替武帝赎了身。

第三次是在公元546年,八十三岁的梁武帝再一次舍身。这一次更苦,他连自己、宫人、国土都布施出去了。大臣们用了两亿钱才把武帝赎了回来。

过了一年,也就是公元547年,梁武帝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舍身同泰寺。这一次他出家时间最长,共三十七天,文武大臣依例又用一亿钱把他赎了出来。

南怀瑾先生指出,梁武帝舍身佛寺为奴,又充当传教师,讲解道书,这已是违背大政治家的法则,没有做到无偏党而“允执厥中”,所以达摩大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六十年前远在印度时,便预言他会失败。他告诉达摩说:“你到中国传道,将来悟道之士,多不胜数。但在我去世后六十多年,那一个将有灾难,犹如‘水中文布’(指梁武帝),你须好自为之。最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为南方的领导者,只是喜欢世俗有所为而为的佛教功德,对于佛法的真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传说达摩到金陵时,梁武帝正身披袈裟,自讲《放光般若经》,感得天花乱坠,地变黄金,辨道奉佛,诏诰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达摩一来,就被接到金陵的宫中,与武帝讨论佛法。

武帝初见达摩,就向这位祖师炫耀自己:“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其言外之意,我的功德多大啊!

达摩回答说:“并无功德。”

武帝犹如热头浇冷水,渗出一身冷汗。然而,武帝仍不省悟,接着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斩钉截铁地说:“廓然无圣!”

武帝曾与娄约法师、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论真俗二谛。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极妙穷玄处,故武帝拈此来问达摩。但武帝既然立足于佛教的二谛观,把这种真谛妙理,作为一种概念来问达摩,所以达摩答道“廓然无圣”,意谓禅的根本法不是教典上所说的圣义谛。这正是截断了教义中所说的妙理,显示出是佛自证自悟的真实境界,为超越凡圣的境界。这是无佛无众生无古无今的境地。这个境地,就是禅的根本法。所以达摩答的廓然无圣的第一义,意义完全相异。武帝问的是二谛中的真谛的第一义,达摩答的却是自证的第一义。这种自证的第一义,非言说寻思拟议所能道。任何言说都不能显示第一义,所以达摩的答语,正显示了自证自悟的境界,是超越了一切迷悟凡圣以及是非得失的清净自在无碍之境地;同时也是挥动廓然无圣的慧剑,截断梁武帝垢意情尘的知解,洒洒落落地显示了禅的生命。

如果能参透这一句,则千句万句一时透,胸中廓然,心外无圣。故古人云:

“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达摩这劈头一句,截断了多少疑云,可惜武帝不省,仍以人我之见发问:“对朕者谁?”

达摩冷淡地说:“不识。”

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是禅家寻常茶饭。达摩与武帝一见,已知机缘不契,渡江北上。后来武帝追忆此事,亲自撰写碑文,流露出对自己机缘未熟而与达摩失之交臂的懊悔。

南怀瑾先生认为,关于“廓然无圣”一语,解释得最透彻的莫过于明末禅宗大师密云圆悟的答问《中庸》“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话了。密云圆悟禅师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知,既是凡夫。”《尚书》多方说:“唯狂克念作圣,唯圣罔念作狂。”

二入四行,性净之理

凡不合于达摩大师初传禅宗的“四行”者,统为误谬,那是毫无疑问的。如果确能依此而修心行,则大小乘佛学所说的戒、定、慧学,统在其中矣。

——《禅话》

后世佛教徒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达摩的禅法,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代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收录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琳记录而传出。据昙琳的序文说,他将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也称《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甚广。

现在一般作为达摩学说的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又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又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藉言教的意思。理入是纲,行入是目,纲举目张,二者相辅相成。唐代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中评价达摩禅法说:“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所谓“二入”,就是“理入”与“行入”二门。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理入和行入的名称,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

据道宣解释说:“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随于文教,与理冥符,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达到觉悟解脱(入道)虽有多种途径,但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理入,即通过归信和修学佛教而体悟觉悟的要旨(宗),深信自性本心(真性、佛性),本来与佛、菩萨无别,只是由于被情欲烦恼(相对于本心,被称为客尘)污染,才使它不能显现;如果能够凝心坐禅壁观,在内心断除一切情欲烦恼和自他、凡圣等差别观念,不再执着于文字,便使自己的认识与真如佛性之理相契合,达到寂然无为的解脱境地。

而壁观可有两种解释:一是修禅的人,坐对墙壁,无有众色,绝诸杂念,心易入定;一是不仅专指行者向外对墙面壁,乃指向内心做工夫,使内在的定慧浑融,凝结不二,犹如铜墙铁壁,外邪不入。如达摩教授慧可的时候曾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同类推荐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诗》是对禅宗诗歌偈颂的体悟与阐释,探讨了历史上五家七宗的禅僧们所创作的修禅悟道诗偈,同时对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僧诗歌、禅诗美学境界、禅门七家之外的禅僧诗歌,也都设有专章加以阐释,将禅的精华要义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使读者深入透彻、直观亲切地领悟禅的精髓要义。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禅是什么?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佛教的宗派名称?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灵魂出窍的特殊体验?一种修行的功夫?诗歌里的一种况味?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本书为族群伦理探讨,此单元有八篇精彩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宗教之间、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热门推荐
  • 黑执事之黄泉

    黑执事之黄泉

    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小乞丐,他,是成长在谎言编织下的美梦中,两个地位天差地别的人却因为阴谋而纠缠在一起。她,是灾难的源头,他,是孩子心中所敬仰的天使,两个命运完全不同的人却因为心中仅存的那点渴望而相遇。无辜的孩子在这航脏的时代渐渐变得面目全非,再次相遇时,剩下的只有鄙夷。“善恶乃一念之间,只是,很可惜,我们都选错了,这一念之差,注定我们永坠深渊”(原创女主,剧情不会以夏尔为主线,想要看男主女主在一起腻歪的请自行走开,女主是一步步成长的,当中也会做错很多事,也会嫉妒,也会脆弱,最重要的是,本宝宝文笔很渣,慎入!)
  • 最后一张摸金符

    最后一张摸金符

    三十六行,盗墓为王。因为一口博山炉,我走上了一条挖坟掘墓的路。秦岭古寺下的大墓,祭祀的究竟是谁?西楚地界上的机关城府,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八处方位,八重重宝,八座压胜神像。幽暗地下埋葬的究竟是谁,是人,是鬼?还是……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君醉回眸

    君醉回眸

    萧临雪亲口对阡陌依说生生世世只爱她阡陌依一人。可到头来阡陌依明白这句话只不过是热恋时的一句戏言而已。她阡陌依只不过离开长安城三年而已。他萧临雪就以经不住时间的摧残,恋上她人。而他恋上的女子并不是他人,而是阡陌依同父异母的妹妹。
  • 醉君抚月痴盛阳

    醉君抚月痴盛阳

    如果我这辈子不曾遇见你,就不会爱上你;如果我这辈子不曾爱你,便不会落得如此狼狈;如果我不曾落得如此狼狈,就不会再次遇到你;如果我不再次遇到你,那我,该用什么弥补我将遗憾的一生......
  • 仙宠帝妃:腹黑王爷嚣张妃

    仙宠帝妃:腹黑王爷嚣张妃

    本文未弃!文章不好,所以重写!重写名字:《天价丫鬟:王爷太腹黑》
  • 死亡矩阵

    死亡矩阵

    有没有觉得你的生活枯燥无味?每天总是单调的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就好像生活只不过是一个由生到死的无力循环!只不过,这个循环有的人大,有的人小。就像一个输出值不同的程序框图。每一个人的任何一个行为步骤都被一个个框架所局限在狭小的生存空间内。起止框,输入框,处理框、执行框,判断框,也许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但是输出的结果却都是死亡。在死亡的矩阵中,没有生,只有死。
  • 孝诗

    孝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总裁老公,你别闹!

    总裁老公,你别闹!

    闺蜜大婚,跟我恩爱无比的老公却在卫生间跟一个绿茶婊偷情。他们偷的忘乎所以,却不知道我正蹲在马桶上因为愤怒和震惊而颤抖。挣扎着想要走出厕所,却被躲避情妇老公捉奸的季姜羽又拖回厕所当了挡箭牌。三年的付出,换来的是虚伪禽兽的渣男老公。花心不靠谱不专一被我拉入黑名单的季姜羽,却从容不迫的做起了我“背后的男人”,有了他的搅和,我的世界狼狈不堪、天翻地覆又精彩纷呈。我跟季姜羽牛逼闪闪的订了婚,渣男却要求回头再给他机会,季姜羽背着我给他回了短信,“今得如意郎君,谢君当年劈腿之恩!”气的渣男要算账,季姜羽却要我给他奖励。我第一次当着渣男的面跟他撒娇,“老公,你别闹!”
  • 京师法律评论(第七卷)

    京师法律评论(第七卷)

    本书以“经济发展与法治保障”为研讨主题,探索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发挥规划法、税法、金融法、企业法等的功能,共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