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5300000023

第23章 听南怀瑾讲佛典 (5)

《楞伽经》有一个十分古老而权威的版本,这就是被禅宗历代祖师交接的,由苏轼和蒋之奇作序的《楞伽经》。苏轼于序中说:“《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子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

从这段序言我们可知,苏轼认为,对《楞伽经》不能理解是造成《楞伽经》退出流传的根本原因。南怀瑾先生指出,《楞伽经》的几种译本义理系统和文字结构,都难使人晓畅了达。前人尽心竭力,想把高深的佛理,译成显明章句,要使人普遍明白它的真义,而结果愈读愈难懂,岂非背道而驰,有违初衷。有人说:佛法本身,固然高深莫测,不可思议,但译文的艰涩,读之如对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这也是读不懂《楞伽经》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并非是根本原因。《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南怀瑾先生认为,《楞伽经》是一部佛法哲学化、科学化、宗教化的典籍。因而研究楞伽,须具备探索哲学、习惯思辩的素养,才可望其涯岸。

《楞伽经》的开始,道德由大慧大士随意发问,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请佛解答。佛并未直接回答大慧的百八之问,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告诉大慧:不要问这问那,当你修到更高乃至最高层面之时,这呀那呀,一切一切都是梦幻泡影,都用一个非字了结。因而,不可执着,不可取相。所以,才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字地为大慧破相。其真意仍是告诫我们,不可住相。正如《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到底,还是应从心上用功夫。直到妄心化出真心之时,才是大功告成之日。

南怀瑾先生指出,本经的宗旨,主要在于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自然物理的也好、精神思想的也好,不管哪一方面的问题,都基于人们面对现实世界,因现象的感觉或观察而来,这就是佛法所谓的相。要是循名辨相,万汇纷纭,毕竟永无止境。即使分析到最后的止境,或为物理的,或为精神的,必然会归根结底,反求之于形而上万物的本来而后可。因此吾佛世尊才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加以析辨,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识作为总答,此所以本经为后世法相学者视为唯识宗宝典的原因。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这是本经(《楞伽经》)的真义,谓大乘一切法门,是以诸佛的心地法门为第一。佛说:提出问题的本身,就是问题,一切应归之于心。

——《楞伽大义今释》

《楞伽经》具大乘唯识思维,语句逻辑性强,常人研读本经很难完全领会经中密意,即使对佛教思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没有亲自体证的人,也很难了解此经的趣旨,但读《楞伽》经文,随处可见一切存在皆是唯心所现之意。大慧大士问佛的百八个问题,举凡唯心唯物形而上的问题无不包括,而佛的回答则一概以心为答。是谓离心不说,离心无言。

南怀瑾先生在解读此经时指出,本经的宗旨主要在于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楞伽经》透过大慧大士的问法,揭示了第一义谛真实之理——“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所说佛法之大要,不外乎“同归一心”。若能参透此一心法门,即能达到自证圣智所行的境界,所谓“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因此宋译本的各品皆冠以“一切佛语心”为名称,以此“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

在佛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中,主要内容有“三界唯心”的学说,认为一切诸法皆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楞伽经》不仅说明了真妄的因缘,让人们辨明邪正的因果,而且又分析了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楞伽经》又主张八识即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譬如原本风平浪静的大海,忽然吹来阵阵的烈风,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波浪,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刻。如来藏即是这大海,原本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在传统佛教理论中,“真如”、“如来藏”、“阿赖耶识”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意义也尽有不同。通常我们理解的“真如”是指诸法之本体,“如来藏”是标志众生本来藏有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阿赖耶识”则是唯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所以,三者不仅没有直接的关联,而其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楞伽经》里,常常提到“如来藏藏识”(“藏识”即“阿赖耶识”),并强调“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此说不仅融合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思想,也认为“如来藏藏识”具有染净二重性的特色,这一看法对后来的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为深远。

南怀瑾先生指出,佛法所谓的识,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但以唯识的观念来看,所谓精神,也是唯识的变相作用,因而不能完全依一般的认识称它为精神。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是指宇宙万有的全体大机大用,只是识的变化。

要想了解唯识,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识。简要地说,唯识所谈就是人的心识,即心灵,它把人的心识分成八大识,也就是把人的感灵分成八个不同的结构,即常说的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比较容易了解,也就是我们身体中的五种感觉器官,而第六识“意识”,就是我们平常可思考、可判断、可分析的指挥中心,它接受前五识所输入的信息做判别,分析、分析、运算后而决定行动,这就是意识。

第七识,末那识,就是一个执着于自我的识体,它是我执的最后根源,它会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里所见到、所听到的,它会以为是“我”,产生我执。所以末那识又名“我爱执识”,意即它执着于第八识里所贮存一切的种子内容都视为“我”,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而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的意思是“藏”,储存之意,所以又名“藏识”。阿赖耶识有如计算机的记忆库一样,会储存所有数据,包括过去生中所有善、恶、业力以及所发生过、遭遇过、造作过的所有数据。它是一切业力寄托的所在,也是前七识所有的根本。前七识所输入于阿赖耶识中的各种数据,会犹如种子一样保存其中。

南怀瑾先生指出,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因此说,藏识就是累积一切业力的根本,意识就是能广为采集业力的先锋。只因自心执着成相,采集累积,便成为业力的依存作用。所以佛说一切无非是自心之所生。如果自心摆脱了能摄取和所摄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的波浪一样,就会返本还原,自己归还于清净寂灭的大海水了。

世间的事物,并无一个另有包藏万有之机的主宰存在,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实际可以被主宰的东西。所有事物的过程,虽有生起、存在、消灭的情形,但都只是现象的作用,在真如自性的根本上,就本来无生,所以也无所谓有灭,一切都是自心内外的妄想所现。如果把妄想的因缘灭尽,远离妄想,远离能所等说,离能观和所观的作用,就可以明了身心及一切相依为命的物质形器世间,皆为藏识功能所显现的境界。倘若能够如此思维观察求证,就能够了解自心所生的依他起和遍计所执等分别心理现状的作用了。

◎楞严经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

——《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单译经,内容鸿富,素有“佛教全书”之称。《楞严经》的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如来”是果地之人,菩萨是因地之人;“了义”是教法,“万行”是行法,“首楞严”是果法,以“佛顶”二字直称法体,以表征此经所说之法的胜妙。至于以《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为经名,来源于古经本经题下的小注:“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楞严经》以文采斐然而著名,以“信、雅、达”来衡量,《楞严经》文字甚好,甚至有人以此论证它不是佛说,而是唐人伪造。对此,南怀瑾先生认为《楞严经》的翻译者房融完全有能力做到这点。房融是唐初开国宰相房玄龄族系,房氏族对于佛法,素有研究,玄奘法师回国后的译经事业,唐太宗都交与房玄龄去办理。房融对于佛法的造诣和文学的修养极高,家学渊源,其所译经文自较他经更为优美,是很自然的事情。与其说楞严辞句太美,有伪造的嫌疑,毋宁说译者太过重于文学修辞,不免有些地方过于古奥。

对于爱好佛教和文学的文人来说,《楞严经》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甚至流传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话。寺院每早首先念诵的《楞严咒》,即是出自《楞严经》。此经共十卷,认为“常住真心”即佛性不生不灭、本来清净,只是由于人有烦恼执着,所以显现虚妄的假象,流浪生死,其实一切有为法,都如梦幻,本来没有,只要觉悟此心,即解脱自在。

《楞严经》以叙事开首,叙述阿难乞食时与摩登伽女恋爱、遭到佛陀呵斥的故事,引出佛教的出离思想。

阿难本是佛陀的大弟子,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他多闻聪慧、英俊文雅,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但因过分依赖佛陀,以为佛陀可以赐与他智慧和解脱,所以一直未证阿罗汉果。当他见到曾有五百世恩爱夫妻之缘的摩登伽女时,被其用魔咒迷住,阿难定慧全失,坠入情网。佛在远处以神通力了知此事,派文殊师利持楞严咒前去解救。

第三、四卷主要叙述“常住真心”即佛性的特征及体认它的方法。指出佛性周遍法界,一切万法都是佛性的妙用,山河大地、男女老少就好像是自性大海上的泡沫。而体认佛性的方法,就是放下妄想烦恼,即所谓“歇即菩提,不从人得”。第五卷中,佛即明确指出,证悟无上菩提的关键就在于从六根中解脱出来。

第六、七卷写二十五位菩萨现身讲述修行的具体方法,其中往往结合自己的修行经验,各有动人的故事,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最后观世音菩萨讲说“耳根圆通法门”,被佛陀和文殊菩萨赞叹为最好的修行方法。

第八卷详细讲说佛教修行“次第”,分为五十几个阶梯。这些不同的修行阶梯是由定慧功夫的不同形成的,各有不同的境界,说明“理属顿悟,事须渐修”的“心性修行”特征。

经典的第七、九、十卷写佛陀传授降魔的楞严咒,并仔细分析五十五种魔事。这些魔事都是修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挫折,入魔的原因是修行者缺乏空慧,心生执着,使天魔乘虚而入。降魔的方法,经中提供有“心空无着”和持楞严咒两种。

同类推荐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当代博古通今的大德净空法师于世界各地弘经演教四十多年,提出“佛教”乃“佛教教育”的正名之说,即他所认为的佛教也是孔教(孔子教育)。本书为净空法师几十年来弘经演教、启迪人类智慧的基础性的妙语菁华要录,包括佛教常识、修行、养生、礼佛仪式等内容。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圣经故事3

    圣经故事3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热门推荐
  • 阎君怨

    阎君怨

    她很孤独,所以慢慢生成了冷漠的性格不像其他人,她没有朋友的陪伴,只有鬼的陪伴而她却不知道身边的鬼是个巨大的隐患其实是在慢慢向她进行迫害,并把魔抓也伸向了她的家人和爱人
  • 五味书院

    五味书院

    嬉笑怒骂,一段鸡飞狗跳的学院时光,因为喜欢,自甘平淡。一旦离开,放弃原本的执着……“真不负了你修罗之名”默然一笑,仗剑而归,踏着尸谷血海,仰望天地穹苍,断壁残垣间,狂风扬,歌一曲绝世。
  • 万古神皇

    万古神皇

    帝落星河,万古寂灭!亘古轮回,大道沧桑!他的神通,涌动星河,惊震八荒,气凌九霄,划破苍穹!他从卑微中来,承继亘古不朽意志,拯救万古大道,冲破宿命轮回,成就无上神通!这是一个以神通修练的浩瀚世界,繁衍至极的各种神通,掌无上神通者,才能成就无上大道!
  • 恋上圣樱冷少

    恋上圣樱冷少

    她在小时候就等待着他的出现。--“羽儿,从今天开始。炎哥哥会保护好你的”年幼的她,不懂事,点了点头。谁知道,这一切竟是命运的使然。“我恨你,我希望我永远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恨你!!!!”爱?恨?究竟是多远?有人说是七秒,有人说是瞬间。其实我也不知道,爱与恨的距离是有多远。--------------------------多年以后,她带着一个小小的他,回到了有他的世界。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因为“她”,而改变吗?要想知道,敬请期待我的处女作《恋上圣樱冷少》吧!------------------------作者大大:亲爱滴读友们,求收藏,求推荐,求包养。啦啦啦〈某作抽风中。。拍飞。。〉
  • 水月如镜千年寻

    水月如镜千年寻

    穿越再续前缘?“外太扯了!”某女不信他为魔族之王,却在一日魔域被毁,他发誓一定会毁了整个神域,却又不忍放下她的手她为现代一名富家小姐,殊不知来到异世,却发现前世不为普通女子她与他,神与魔,前世她杀了他,无尽悲哀,这一世,她是否会重蹈覆辙?“璃儿?何时为我下个崽?”某魔王无节操的说。“你滚,待你替我有喜,我定为你下崽”某女坏笑“璃儿,杀了我,我要你活下去”“活?呵,神族啊,为何要这样待我?”当她回到现代,却寻不到他的身影,“我们的约定,终究,还是。”她流泪,第二颗天女之泪【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算你倒霉】
  • EXO之谜.亡

    EXO之谜.亡

    鹿晗--汐柔我不后悔我当初救了你,我只后悔当初会把你训练成杀手特工。伯贤--都说我们是最好的搭档,可我想成为你最好的情人。张艺兴--老天为什么会让你经受那么多,我愿意永远守护你。世勋--你知道吗,你似罂粟般让人上瘾啊。灿烈--我院只为你一个人微笑,我的天使。吴亦凡--你伪装的很好,把我们都误导了,可是你为什么不永远伪装下去。茉涵--你是我这辈子最好的姐妹我不允许你受伤。
  • 红与黑(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红与黑(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瞧这可笑的人生

    瞧这可笑的人生

    可能这座城市并没有那么好,你所背负的一切像是诅咒一般缠绕着你。它占据了你所有的欢愉、痛苦、绝望、新生,你的所有回忆像是锋利的矛刺痛你心。但别让自己腐烂在家里,是时候出去走走了。
  • 豪门霸婚之盛宠带球妻
  • 然而然尔

    然而然尔

    没有什么是可以永垂不朽,只是那一段发生在羞涩、懵懂的青春年华里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刻骨铭心的经历,在岁月与现实的磨合中逐渐变成了他们再也回不去的过去,在偶尔的怀念中刺痛着他们。陈尔一直以为他可以照着他自己的意愿和钟然白首,可是,却在青春的潮流中事与愿违,但他从来没有把曾说过的“愿得一人心”给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