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5300000022

第22章 听南怀瑾讲佛典 (4)

所谓“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实为如来藏、真如、佛性、一切法界的别名。裴休说:“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为此也。”“圆觉经”即是“了义经”,可以了结人生困惑的经典。

《圆觉经》的主要内容,是佛在境界中,也就是在“清净觉”中为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一般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序分说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正宗分是此经的主体部分,以佛祖与文殊等十二位菩萨之间关于圆觉法门的问答形式,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因此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其中:

文殊章是此经的宗趣所在。宣说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阐明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即说其观行。

普贤章说的是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普眼章说的是修习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金刚藏章说的是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维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弥勒章说的是爱欲为轮回根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

清净慧章说的是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

威德自在章说的是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此三法门亦名三止,或名三观。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辩音章说的是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净诸业障说的是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嗔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

普觉章说的是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

圆觉章说的是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

贤善首章说的是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等五名,并信闻受持此经的功德利益等。

最后一章贤善首章的后半部分为此经的流通分,叙述诸金刚、天王、鬼王等誓愿护佑持此经的人。

南怀瑾先生认为,只有看懂了经中十二位菩萨的排列,才有资格来研究《圆觉经》,因为经中的十二位菩萨各有不同的表相,也代表着十二种法门。

第一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成就,悟了道智慧成就以后,就要起“行”。光想自己入修,不入世,不修菩萨行,那是不对的。理入智慧成就以后,须入世修菩萨行。所以第二位便是大行大愿普贤菩萨。入世须手眼通天,手是手段方便,眼是智慧方便,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这就是普眼菩萨的道理。

有了普眼菩萨的境界以后,修持才能达到金刚藏菩萨颠扑不破的境界。金刚藏的意思一是不为外界所迷惑动摇,再就是粉碎外界的邪魔歪道。

再以后是未来继承佛位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欲界天的中心——兜率天为天主。其中有座内院,《瑜伽师地论》便是弥勒菩萨在此内院说的。印度的无着菩萨夜晚入定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早晨出定,作记录,如此写成一百卷《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下一生就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剃光头,以出世法表相,现出家相成佛。成佛须先得到清净智慧,有了清净智慧,才能威德自在。如文殊菩萨于释迦牟尼佛上座即将说法时,引磬一敲说“说法竟”。释迦牟尼佛一句话未说,又进去了。文殊菩萨此时说了两句话:“我为法王,为法自在。”这就是大威德大自在;然后就是辨音菩萨,辩才无碍,法音清净。辩才无碍,必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由多生累世说法之功德而来。并且还要净诸业障,业障除净后,才能普觉圆觉等妙二觉,等同于佛。成了佛之后如何?是否就不来了呢?不,还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像贤善首菩萨所代表的意义。

从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可以看出,前四位菩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五至八位菩萨是大乘渐修法门。后四位菩萨是告诉我们渐修法门的入手方法,也就是如何才能从渐修法门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千古以来,《圆觉经》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一是文字美,读来琅琅上口,当歌词唱出来,更是动人心扉的梵音;二是意境美,其宣示的清净真如的圆觉境界让人神往;三是内容含蓄蕴藉,让人在似懂非懂、有得无得之间,越是细细参悟,越是意味深长。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一真法界的圆觉境界,干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天堂有佛,地狱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恶人心中有佛,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此谓不二法门。随顺佛性,则出世是圆觉,入世亦是圆觉;成佛是圆觉,众生亦是圆觉,无处不圆觉。

——《圆觉经略说》

人在世间,并无可能一生顺风顺水。无论富贵与贫贱,亦不分格局大小,终究会在心里,给“愁”字预留了一点甚至很多的空间。当然,许多的人,除却愁之外,可能还有更多,怨、愤、恨,还有悲、伤、痛,所有这一切我们平常所见的情绪,佛教将之归为“贪、嗔、痴”三毒,这些东西,其背后的根,就是“烦恼”。

人有所欲,所求,所执,烦恼随之而起。南怀瑾先生指出,我们的自性光明即被自己的烦恼妄想所遮蔽,如同宝镜蒙尘。贪心,就使宝镜增加尘点;嗔心,一点不如意,生无明、起烦恼,患得患失,这宝镜又增加尘点;痴心,不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不知人人本具佛性,在当中起了妄想、执着、颠倒,所以我们这一面心的宝镜,当中都是尘埃。

如何使这心的宝镜重复自性光明呢?

《圆觉经》中与佛对话的第二位菩萨普贤菩萨,他承接上一次文殊师利菩萨问如来的因地发心,以及问菩萨怎么去除发心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错误的迷失,怎么去体悟佛性,找回自己的究竟心性。如此佛回答说有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净觉随顺”。

南怀瑾先生指出,净觉随顺即是唯心净土,即是觉性,顺此而行,即是正路。而觉性即是佛性。佛的意义就是觉者,佛的境界超越了菩萨、声闻、缘觉。众生在迷是不觉;声闻、缘觉是正觉,知道人生有无量的诸苦,修四谛、八正道,证到涅槃。菩萨是分证觉,自觉、觉他,正往这个方向努力,尚未圆满。佛,自觉、觉他,所有一切功德通通圆满,称为三觉圆满,是无上正等正觉。既然是觉,就异于众生之迷;既然是无上正等正觉,就不同于声闻、缘觉的正觉;既然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达到最究竟、最圆满的境界,所以又不同于菩萨。

然而,一般众生对随顺觉性的看法,同佛法是有差别的。社会上很多修禅的人,说要任心自在,“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还找理由解释:你看济公和尚也是吃酒吃肉呀!现在学佛法要随缘,要跟得上时代,学佛是学佛,吃酒就吃酒,吃肉就吃肉,心中要得自在!这种观念就是错误的,要知道济公吃酒进去,可以吐黄金出来!吃愈多,所吐的金子愈多;吃死的动物进去,可以吐活的出来,普通人根本做不到这个境界!因为要证到诸法实相、诸法平等的境界,才有这个能耐。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随顺觉性有不同的层次,由于层次不同,所能做的范围,亦有所不同。

那么,如何为之随顺呢?就像水一样,水性随顺,但要将本性做到水一般,着实难为。人生的高境界,岂是可以轻易就得了的?也许还会有人认为,水太柔,性如水并不完美,错了,水性可不全是柔,强硬的水性可是毁灭性的,这个不说自明。人若能做到随顺若水,那样行走于世间,真就像庄子所言,以无间入有间,如庖丁解牛般畅流无碍。

唐末五代之时,一位名叫张拙的秀才,去参一位石霜禅师。石霜问他,秀才何姓?姓什么?那张秀才就说我姓张,名拙。石霜就问他,你巧尚不可得,拙从何来?自性本来具足,你要去找自性的巧都得不到,你拙又从什么地方来呢?张忽然有省,就作了一首偈子:“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生死涅槃等空花。”

湛寂的自性在静默中吐露着光华,照彻河沙世界。凡圣含灵、真如涅槃都从自性流出。一念不生之时,真心自体全体呈现,六根刚一攀援外境,妄想的乌云立即遮天蔽地。在了无纤尘净裸裸赤洒洒的本源自性上,断除烦恼、趣向真如都是凿破混沌,好肉剜疮。禅者认性且随流,“随流认得性”,心灵坦荡无碍,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求,因为他深知一切心念的追求,都如空花般虚幻不实。证得如如之理,随缘任运,无挂无碍。

所谓随顺,即是平和,是对一切世间事平心而受之。随顺,是不分好坏,也不分喜悲的,我们往往会倾向于以为随顺是为坏事所准备的,就是对一切坏的结果的安受,当然这也是随顺的一部分,但对好事的随顺,也一样是重要的,好事来了,其实对人心的改变,很有可能比坏事还大,这是可以在生活中能常见的事实。安然在接纳所有的事,是随顺的本意,也是灵性的体现,拥有这一品性的人,真是难能可贵的,行走于人世间,这比任何东西都有价值。

◎楞伽经

楞伽奥义,本为融通性相之学,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必须通达因明(逻辑),善于分别法相,精思入神,归于第一义谛。同时要从真修实证入手,会之于心,然后方可探骊索珠,窥其堂奥。

——《楞伽大义今释》

《楞伽经》,或名《入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的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的教义,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它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说明。

全经以“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等为中心论点,其中论及“缘起”、“涅槃”、“禅定”、“渐顿”等等重要内容。《楞伽经》又强调指出一切众生可分五种种性,不同种性的人,获不同的修行果位。后卷中,将阿赖耶识认为与如来藏同一,经中提到如来的异名有:毗湿努、自在天、因陀罗等,皆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受印度教的影响。佛在最后“植因向果”一段经文中,详说食肉与杀生之过咎,以十五种理由,详说不应食肉的原因。以此来结束楞伽山中盛大圆满的法会。

《楞迦经》出现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十卷,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此外,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藏译本与梵本最接近。在汉译各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

《楞伽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颇大。据说菩提达摩曾以此经授慧可,并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但慧可却对此经“专附言理”,进行了自由阐发。慧可门徒更持此经,游行村落,不入都邑,行头陀行。他们主张“专唯念慧,不在话言”,实行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旨的禅法,逐渐形成独立的一种派别,被称楞伽师,并成为以后禅宗的先驱者。

南怀瑾先生认为,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楞伽经》都是一部应受到重视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将其列为五经十一论的重心,可知凡有志唯识学者必要熟悉深知。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尤其标榜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达摩大师来中土传法的初期,同时即交付楞伽经印心,所以无论研究佛学教理,或直求修证的人,对《楞伽经》若不作深入的探讨,是很遗憾的事。

同类推荐
  •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犹太教是最古老的一神教,他的影响已不仅仅是对犹太人和犹太文化,也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领域,而是对世界文化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至今依然在发生作用。在犹太教中孕育并最终分化出来的基督教从中世纪开始成为欧洲主流意识形态,历经千年发展积淀为西方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传统,形成西方文学与宗教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 在岸边

    在岸边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岸边》(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人在岸边,却不能渡,皆因无指引。生命需要感悟,也需要引领,才能抵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以朴实语言来表达个人对佛法奥义的理解,对人生的省悟;可谓字字珠玑,深入浅出,极富哲理,如一滴滴佛法甘露,滋润心房;是一本助人释疑解惑之书,一本感心悟性之书。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本书主要包含弘一法师《各地讲法汇集》、《随笔·杂记》、《晚晴集及格言别录》、《说律解经手书题记》和《书、画等的序和跋》五部分。
热门推荐
  • 我认识的杜润生

    我认识的杜润生

    本书收录了资深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先生的同事与学生对杜老工作生活往事回忆的文章,真实再现了杜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方式方法,对后人是一种激励与启发。书内还有媒体采访杜老的稿件,使读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为“三农”奉献一生的杜润生。
  • 55度:总裁前妻惹人爱

    55度:总裁前妻惹人爱

    看着手机上那张子宫的照片,孟夕冷笑着,现在的世道连小三都这么明目张胆了,冲动之下进错了门,认错了人,她就这样被一个叫韩斐的男人缠住了。“韩先生,请别忘了,我是一个有夫之妇,离我远一点。”每一次,她这么义正言辞的拒绝他。他眸光闪烁着无限的真诚,一本正经的回到:“孟小姐,也别忘了,我是你的情夫。”孟夕抓狂了总是想要和他保持距离,可是每一次她遇到困难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他在她身边温暖她,保护她,替她教训那个忘恩负义的男人和那个嚣张成性的小三。只是,他太神秘,神秘的让她看不清,摸不着,她已经错了一次,难道还要在错第二次吗?
  • 禁情女祭司:共等下一场人间

    禁情女祭司:共等下一场人间

    飞花簌簌,她脸色绯红,如锦似霞。“你应该叫我大祭司。”“可你分明是个姑娘家。”赠她柔肠百转的丝罗发带,他指间青涩,绾起寸寸相思,情浓,她却几乎命丧他手中。——又可知旧时踏雪临风,温情玉意,另一段孽爱已悄然滋生,祸根深埋,“我会让你看我如何践踏这世间,让他看你如何在我卑劣龌龊的怀中死去!”她如连翘,随春开春尽,随风飘落安息,百结于心:“我不过想做个无名女子…”
  • 千古虐恋:三生错彼岸情

    千古虐恋:三生错彼岸情

    一句句感人肺腑的真挚情言,一段段若隐若现的传说神话。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刻骨名诗,究竟是怎样一段奇缘流传千年不灭。“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没有人记得陪我穿越千年的轮回和沧桑,我注定孤独此生却怎能相忘,一世轮回一世伤。”“那恶毒的诅咒,何时才能泯灭。”“绝情长剑刺入我胸膛,没有心疼只有悲凉。”“奈何桥上的誓言,忘川河畔的吟唱,三生石旁的执念,弱水彼岸我又等了你千年。”
  • 丑妃风华:邪王求放过

    丑妃风华:邪王求放过

    天下最美的王爷却要强娶天下最丑的女人,原因只是要报复这个丑女人。洞房之夜,新娘用力的甩开盖头:“我已经嫁给你了,游戏结束了。”新郎却面无表情冷冷地说:“游戏什么时候结束,本王说了算!”红纱暖帐之中,在新郎身下承欢的女子却不是新娘。新娘冷眼看着床上那极尽欢愉的两个人,眸中溢满嘲讽和鄙夷…“怎么……你做的比她好?”毫无预兆,新郎把站在床边看戏的新娘拉到床上。在看到新娘那丑陋的面孔之后,新郎厌恶地把新娘扫到地上,“丑恶的女人,不配上本王的床,滚,滚出去。”又一夜,那个冷漠的王爷又把那个丑女人压在身下。“你再丑也是本王的女人。”“不,我太丑恶,不配上王爷的床。”“配不配本王说了算。”“……”
  • 红发妖姬

    红发妖姬

    一具身体如何装载两个灵魂?她不是好姐妹吗,为什么最终会选择伤害她?她不是一直以来想置她于死地吗为什么最后却要帮助她?他,虽贵为帝王,却形同虚设。一直以来,他韬光养晦,步步为营为的就是铲除异已,巩固帝权。所有人的轻视他都能一一忍受,唯独她不行,所以,他用最残忍的行为狠狠的中伤她的自尊。却不知他的种种做法只因他对她早已情根深重!再次相见,那婀娜多姿的身影是她亦不在是她!(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Boss大叔束手就擒

    Boss大叔束手就擒

    微信摇一摇,谁知摇出的大叔,居然是收房子的侩子手。百万欠款压下,只能被迫沦为他的女佣。网络上的友好知己,现实中的冤家主仆。当这层纸被戳破,依赖已成为彼此戒不掉的喜欢,大叔乖乖跳到碗里来。
  • 宝宝成双之邪王的彪悍妃

    宝宝成双之邪王的彪悍妃

    何为彪悍?当亲戚在你耳边叽叽歪歪时,直接让其滚粗!当后娘无情亲爹无义时,果断拍死!当兄弟姐妹觊觎你的宝物,欺负你的人,污辱你的智商时,千百倍的折磨死他们,不解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之重生之路

    末世之重生之路

    肖平,大学刚毕业来到大城市找工作,事与愿违工作还没找到却遭遇末世危急。活着——成了肖平唯一的想法。
  • 星语

    星语

    河边,少年看着嬉闹的同伴低下头说道:赶紧逃吧!,再不逃就来不及了!少年的低语仿佛吸引了同伴的注意力,同伴走到少年的身边,听着少年的话。暴汗的说道:这家伙是笨蛋吗?只是个烧烤而已,你对着一堆蔬菜和冷冻的肉说什么逃跑啊!(好吧!其实作者也不知道改写一些什么,也许以后有好的创意,现在就这样吧!新手作家,存稿20W,保证不烂尾,真的是小白文吗?(大概,也许,可能)希望大家欣赏到最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