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4300000012

第12章 贺州的族群结构及特征(3)

壮族迁入贺州在后,从贺州南乡至今仍流传着其祖先“六十兄弟开乡落籍”的历史故事来看,这已经是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事了。在此之前贺州南乡应该已有壮族士兵耕田屯守。这些历史事实,我们从南乡壮族至今还保存着嘉靖四十二年立写的各姓《分关执照》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如吴氏的《开乡落籍序》中说:

“自始祖讳德传公于明成化……来自广西平乐府贺县上六里,在芦岗、墙(象)脚居住。闻于成化二年有河池州贼黄公恶、梁公月等打劫南乡峒,欧家人等死绝。成化八年有排年吴文斌,龙开琦拆(招)中里良僮田业。”覃、李、廖三姓的《和彩落籍分关》也记载:

“落籍分关人李父亲、廖父意……原籍在连阳……于成化年间被河池州贼目黄公恶、梁公月等杀占南乡峒,欧法护等绝户,田地无人耕种受管,并入文林里承种。此有老排毛家因粮多丁寡,于成化八年幸得排年吴文斌招来。”

成化二年(1466年)前后,正是大藤峡少数民族农民起义军向桂东北方向发展时期,贺州一带瑶民纷纷起来响应。“河池州贼目黄公恶、梁公月”[44]很可能是朝廷派来平息少数民族起义的壮族士兵头目。少数民族起义平息后,或被屠杀,或被赶跑,因而出现“欧法护等绝户,田地无人耕种受管”[45]的情形。于是,地方官排年吴文斌、龙开琦等才招原已在芦岗、象墙、阳山等地耕守的“展壮”入南乡屯种。所以,成化八年(1472年)很可能就是壮族入南乡最早的时间了。

贺州壮族除从湖南迁来的以来,大多是从桂西迁入的。迁入的时间,除《平乐府志》说是元朝至元年间(1279~1294年)外,皆言从明代迁来,具体的有说是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说是成化年间(1471~1487年),有说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概而言之,都说是元明两代迁入。就迁入原因论,都说是从军来平息当时贺州一带的“叛乱”后屯戍下来的,所以贺州的壮族又自称“客壮”。历史就像一个万花筒,在沧桑之中,本来是土着的壮族,反而成了贺州的“客壮”。

我们理清了瑶族、壮族迁入贺州的历史,看清了“食尽一山,复徙一山”的瑶族分布在山头,为平息瑶族“叛乱”而屯戍下来的壮族分布在通往山外的道路或山冲口的格局,那么,汉族是如何迁入的呢?

汉族是广西的非土着族群,这是不争的事实。汉族迁入广西是从秦汉开始的,贺州位于萌渚岭通道的重要区位,本应早有汉族族群迁入。但是目前所见到的史料和族谱对此都没有记载,从已知的史料来看,及至明代整个广西还是“瑶、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隐,六十三倚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延。而田州、城之属,尤称强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蛮势之众,与选为埒。”[46]正如《清史稿·广西土司传》卷五一六所云:广西“瑶、僮多于汉人十倍”。在此所提及的“平乐”就包括了今贺州,所以,查《贺州市志》(1999年清样稿),贺州汉族族群中被称为“本地人”的这支族群“为宋朝及其以后由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广东等地陆续迁来贺县,以明代迁入居多,宋代为数极少,唐代及其以前迁入定居至今未发现。”客家人“其祖先均为清代康熙以后陆续从广东的梅县、揭西、揭阳、五华等县迁入。”并称“清以前虽有少量客家人迁入,但却成了本地人。”铺门人的祖先原居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牛田坊,[47]其迁入贺州的时间有二说:“一为宋绍兴元年(1131年),二为咸淳九年(1273年),据族谱及碑刻资料,铺门人在铺门据为二十二至二十八代,约为450至600年。铺门人居铺门最早也应是在明初,其祖先先至珠江三角洲,后辗转到铺门落籍。”都人的情况《贺州市志》(1999年清样本)写道:“其称谓有二:一是明朝以都设行政区划,这支汉族居住地域属第九都和与九都相邻的都,自成体系·后人称之为九都人;二是九都人操自己的特殊语言,后来入贺县定居者对其语言听不懂,因此称之为‘怪人’。[48]其族谱多说来自湖南和江西,有因军而戍至,有为生计迁入。”这说明都人起码应在明代已聚居在贺州了。从我们田野调查所收集得到的材料也印证了这一点。据调查八都人是贺州八步镇一个重要的汉族族群,厦良寨是八都人聚居的地方。在村民座谈会上,老人们说他们的先祖之所以迁徙到厦良,是因为用草人学射箭,侮辱了皇母娘娘,犯了王法。被抄九族而逃到八步来的。当时一起逃难的还有郑、黄二姓,到八步后,因都是“艹”字头,便结义为兄弟,在现在八步镇灵峰村平安寨共建了一个祠堂。蒋家友(民兵营长)说他的先祖是明万历年间1572年迁来,至今已有410年左右了。据查1572年为明隆庆五年,迄今已427年。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查阅了1997年10月版的《蒋氏族谱》(打印本),据《贺街、钟山、平乐、苍梧、昭平县蒋氏族谱编纂概述》云:

盛世修谱,世代必然,吾族蒋氏,后裔繁衍,房房发达,代代荣昌,自始祖伯龄公,传至九十一代孙,有日升,蒋玑,日庚,蒋羲,明用(工作和),应七,其后也有胜贵,蒋光,帅境,弘道,弘业,弘泰,登秀等始祖徙粤后裔,散居位于桂西,桂东(即桂林,贺州,梧州三地区内的毗邻县),贺州、钟山、平乐、苍梧四县蒋氏源流分布黄田、八步、里松、鹅塘、莲塘、贺街、梅花、开山、西湾、羊头、钟山镇、回龙、同古、牛庙、青龙、阳安、大平、沙头、梨埠、文堡二十个乡镇,境毗邻瓜飕连绵蔓延,有境处水秀山。峰峦叠壑。丽园土肥的开山,东寨,山脚源,象脚,芦岗,培才,

田等村寨。亦有沿富江流域西岸定居的姬公洲,厦良,美羲,牛庙、东安、蒋屋、贺街、黄田、黄塘、黄牛山、上宋、马兴、龙科、文堡、梨埠、龙冲、腊洞、高枧、旺湾五十多个村寨,唇齿相依,交通发达,东由苍梧沙头起至北界山脚行程340多公里,西由东寨起至南界开山,大平静200多公里,四面分居广,地理优越,有吾族人口数万多人,嗣裔发达昌盛。

查贺县志记载,贺州处楚粤交通要道,中原文化传至岭南,由于地理处境多山。历史便成萌渚,瑶族聚居之地,南宋到元代,瑶族大量迁入,贺州瑶人点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他们经受压迫促使其反抗。元顺元统二年(1334年)唐七领导的瑶族起义,攻占贺州,震撼桂东。元顺元年(1462年)至成化元年(1465年)片夷军颜彪,湖广总兵李震,佥都御史韩雍率军人广平瑶,当时贺州社会动荡复杂,嘉靖年间,桂西及湖广,粤东的“士兵”相继调到贺州屯田守险,最后定居落籍,繁衍后代。蒋氏旺族各支流具是由此因果而从湖南,广东徙人散居贺、钟、平,苍梧各地,系为横公后裔。

蒋氏迁入贺州的情况《蒋氏族谱》中还有如下记载:

“始祖日升,字清亮公,于明朝嘉靖季年间,由湖南、衡州、珠玑巷迁居广西贺县姬公州落藉定居。”(日升公世系)

“始祖宗麟台于明朝中叶从湖南衡阳珠玑苍徙居贺县贺街落籍,后有德勇合迁移黄田蒋家寨。缘配程氏老太婆生子三,长男文意公房居蒋家寨;次男文惠公居龙回寨和老家洞;三男文忠公徒居白家寨迁移黄田三七移居住”(黄田宗麟合源流序)。

“始祖宗麟公,从湖南衡阳珠玑巷迁到贺街居住第三代孙德勇公,生于明朝成化十五年(1480年),缍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祝妣程氏与德勇公同年,终于嘉靖四十三年(1565年)。明朝中叶德勇公始徙居黄田落家寨乐业。生子三,长文意字尧;次文惠字镜;三文忠字智、育一子之助。分房后,文意公居蒋家寨,文惠公居龙回寨,文忠公居白家寨,后徙三七桥,永镜公徙居(老家)洞。文助公后裔不祥”(黄田龙回寨、老家洞、三七桥落氏谱序)。

综上所述可知,厦良寨的蒋氏大多是明朝中叶从“湖南衡阳珠玑巷”入桂徙居贺州后定居于厦良寨的。此外,虽然还有“自南京分派另名金陵移居广东省潮州普公县可珑村”分宗后徙居贺县说,有自“全州珠玑巷”分宗后徙居贺县说,有为官后在贺入籍说,有“因逃避充军”说,但从“衡阳珠玑巷”入桂徙居贺州是主流。

珠玑巷之说在两广汉族,尤其是广府人的家谱、族谱中十分流行,这与珠玑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湖南、赣南、桂东北、粤北交界地方有一个南雄盆地,从江西入粤,唐代张九龄开凿的大庚道是沟通南北最重要的通道,而距大庾岭的上梅关五十里的珠玑巷正是当年古驿道的一段,大道成镇,成为入粤必停宿之地,故《开平县志》卷二云:“此乃由中原入广东必从珠玑巷停驿。”故从唐至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珠玑巷兴旺了一千多年,此为一方面。

另一方面,从历史记载来看,在南宋末以前,由于有险峻的岭桥为天然屏障,南雄一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安定的环境,加上与赣南的距离适中,以及南雄盆地土地平旷,水网交集,又有大量未垦殖的土地和稀少的人烟,故而成了移民避难的首选之地了。

那么,厦良寨的蒋氏是不是从珠玑巷入桂的呢?从地理、交通方面来看,唐张九龄开通大庾新道之前,固大庾岭极其崎岖,道路艰险,中原人人粤往往从广西灵渠进入。唐以后,大庾新道取代了灵渠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珠玑巷成了入粤移民的集散地,从而形成了珠玑巷情结。所以,厦良寨蒋氏讲他们从珠玑巷迁居于贺州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而且,在珠玑巷的历史中,正是在明、清两朝,一向安定的南雄珠玑巷却战乱频仍,南雄珠玑巷的汉族移民被迫逃难迁徙。据考南雄珠玑巷的移民潮是从元末明初开始掀起的。元末明初,南雄战乱频仍,人祸与天灾并至,史载至正十六年(1356年),红巾军将领熊天瑞攻陷南雄、韶州路。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陈友谅陷江西,元师治兵梅岭以图江西。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令常遇春攻赣,下韶州、南雄,诛熊天瑞。‘这是人祸。至正十三(1353年)南雄大旱,十九年(1359年)春夏,南雄大疫,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南雄路地震,八月雨雹,如桃李实,这是天灾。在这种背景下,南雄珠玑巷出现了移民潮:

“庆州李氏始祖李汝浈自南珠玑巷迁居东南堪都庆洲村,时在元末明初……”

“湖坑朱氏,明洪武间朱亮洪自南雄珠玑巷迁居县南湖坑村,为其始祖。至今传十七世,丁口六十余人,建有宗祠。”

“勒竹园何氏,始祖名一壮,字启元。据基碑谓居南雄珠玑巷,明初迁高要勒竹园。”

“隔布杜氏:明初有名仲恩者,自南雄珠玑巷迁居县西桂林都隔布村,为其始祖,至今二十世,丁口约一百五十人,建有宗祠。”

“龙泽岑氏,始祖岑绍祖明初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卜居县南白渚龙泽村,传至今二十二世,丁口约五十人,建有宗祠。”

“大基头徐氏:其先来自南雄珠玑巷,明初有名伦者始迁县南白诸堡大基头村,为其始祖,至今传二十三世,丁口约一百人,建有宗祠。”[49]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元史·地理志》载至正十五年(1355年)南雄路有10,792户,而到《大明一统志》估计南雄只有4,840户,始兴770户,共5,610户,较之《元史》的记载人口耗减近半,可见这次珠玑巷汉族移民第二次迁徙的规模之大,声势之大。

明清之交,人祸与天灾再至,顺治七年(1650年)初清军破南雄,斩6,000余人,此次屠城,民十存二三。连岁告饥,路有饿殍。于是珠玑巷汉族移民再次掀起了移民潮:

“长旗李氏,活村系,其先由南雄珠玑巷迁来,清顺治间居县南长旗村,至今凡十五世,丁口约四百人,建有宗祠。”

“牛围李氏,其先由南雄珠玑巷迁来,清顺治间始居县牛围村,今传十五祠,丁口约一百五十人。”

“东坑口余氏,清初有名汝安者,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南东坑口村,为其始祖,至今十三世,丁口约一百五十人。”

“耕地徐氏:此族谓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始迁者名载明,居于县南安怀里耕地时,时在清代,至今传九世,丁口约七十。”[50]

凡此等等,亦不胜枚举。珠玑巷的汉族移民的这一次移民潮使南雄的人口进一步下降。明洪武初南雄府犹有67,031人,到《大清一统志》统计,只“原额人丁共17,650”,康熙元年(1662年)至十一年(1672年)“实在人丁11,720”,亦可见这次移民潮的规模之大,声势之大。

珠玑巷汉族移民第二次迁徙后,大多落籍在今广东中部和西南部珠江三角洲各县,.次为西江下游的高要和韩江三角洲一带。清中叶以后,广东的这一支广府人便大批溯西江而上,向广西东南部迁徙。《来宾县志》云:“田氏之族……其先世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转徙广西至武宣县属之七星村,清顺治间分支至泥陂村。”[51]《信都县志》亦云:“信都(今贺州境)民族之来源……惟地方各姓佥云自前明由金陵珠玑巷迁来”。[52]

由此可见,在上述所引蒋氏族谱中明嘉靖年间。从珠玑巷人桂徙居贺州之说是有历史根据的。对此,可以佐证的是广东高要李氏是明嘉靖年间从珠玑巷迁出,吕氏是嘉靖二十二年从珠玑巷迁出。

同类推荐
  •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平时勤于积累,是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那么,我们要如何积累素材呢?一是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前人已经成功运用过的“间接材料”,为此,平时我们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对于比较好的材料事例,可摘剪下来;二是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观察世界与社会,思考自我与人生,积累生活感悟。有感悟,你的文章才具有思想性。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经济总量呈几何基数地增长,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5万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9.2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富人每天的消费超过了500美元。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到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遍布世界,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 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

    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

    近年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以“黄金时间禁播外国动画片”为代表的荧屏配额政策,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争论。本书通过建立全新的产业链分析模型,对“禁播”政策发挥作用的机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对其引发的争论进行了深刻的评析,并在世界其他国家颁布荧屏配额政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动画产业政策的第一本正式的研究专著。
  •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 歧路灯称谓研究

    歧路灯称谓研究

    本书共三部分,对《歧路灯》中的称谓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从语义学角度将称谓分为八类,即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敬谦称谓、排行称谓、身份称谓、职业称谓、俚俗称谓。
热门推荐
  • 世纪奇缘

    世纪奇缘

    一场穿越,让现代依米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在民国,她遇到了至死不渝的爱人穆瞬,和他一起经历了动人心魄的上海沦陷,穆氏企业的变迁等等。然而,最后依米花再现,依米不得已回到现代。依米在医院醒来,以为这一切都是梦。一个月后,依米和男友钱小熊结婚。结婚当天依米在婚礼上看到了穆瞬。(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通天道路

    通天道路

    都市的天空怎敌得过高楼一天天无情的切割?青春的面容如何抚平过岁月的皱纹?爱情如何忍受那一次次的背叛?我们又如何遗忘了那些城市旮旯里打拼的真实地回忆?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故事,单纯的情节到就像你我阅读者,既不身悬高位,不食人间烟火:亦无死生折腾,悲天悯人,唯有寻常日子的相守与接纳,诱惑与反诱惑。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只是淡淡地回忆,淡淡的怅惘,轻轻地叙述,轻轻地走去,却牢牢地粘住了我们的目光,再不能移开。
  • 龙吟狂刀

    龙吟狂刀

    一柄足以令大陆为之震撼的神兵——龙吟狂刀,当它再次现世时,在大陆上再次掀起一段腥风血雨……
  • 沉沦

    沉沦

    有人说,我很痴情,也有人说我很无情。我可以痴情的为了一个男人苦苦守候了五年,我也可以对一个等了我五年的男人视而不见。谁伤了,谁痛了,又与我何关?爱情,或许不过就如一场烟花,灿烂过,却终究还是会化为虚无。而我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停留在那一年,十八岁的初恋,十八岁的生日,十八岁的礼物,还有十八岁那一年的刻骨铭心。初恋,亦是唯一。如若心已死,那么我怎么有心,又怎么有爱?
  • 空谷兰

    空谷兰

    作品之所以取名《空谷兰》,完全出于对三位主人公的深深崇敬。正如女主人公韦惜玉以室谷幽兰自喻一样,飘逸英睿的男主人杨月楼,及另一位侠骨铮铮、热肠融融的女主人公沈月春,不都是宛如雄螗岣崖、清雅高洁、幽香远樯的空谷芳兰吗?如果读者潜心阅读,相信定会不断嗅到一股沁人心脾的幽兰异香。果真如此,说明您已成了《空谷兰》的知音。作为作者,将倍感荣幸!
  • 寂光豁禅师语录

    寂光豁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总裁的罂粟娇妻

    总裁的罂粟娇妻

    【虐文,作者学生时期的作品,不喜勿喷】搞什么呀,她明明是27岁的千金大小姐,怎么重生成高中生了?想欺负她?哼,没门!闲逛夜店,遇到皇甫澈,把他吃干抹净还抛下五百块就打发了,不料他居然是总裁大人?赶紧跑路!五年后,她换了身份,甚至换了张脸回来,却再度遇上他,这下惨了!
  • 中国情人

    中国情人

    在荒原般的城市里,青梅竹马的爱情终究败给现实,当“老总”、“教授”、“高官”粉墨登场,她成为他们的“情人”。不要去追问香兰和几个男人之间是怎样的感情,也不要去追问她爱过谁、没爱过谁,当眼见的都是支离破碎时,这些都不再重要。这部小说最大的追求在于对爱情的叩问、对人性的反思,在于探讨性格与社会环境驱使下,一个既坚强又脆弱、既善良又邪恶的女人如何迷失在万丈红尘中,又如何艰难地自我救赎。作者希望你能挽救这个女人,从流言蜚语和对社会道德的不断越矩中,解救出一个用深沉的忧郁和疯狂的表演来刺痛这个世界的女人,一个揉碎了爱情以探知生命底线的正在归途的女人。
  • 玄兵破魔

    玄兵破魔

    少年古错,自幼出生于武林世家,悟性超群,生性顽劣,在一次无意中摔下斜坡,使脑部神经错乱,便成疯癫之状,尝尽世间酸甜苦辣,不幸因追一颗失落的彩石,失足落下了绝潭,巧幸苍天有眼,使他因祸得福,不但吞服千年双头神蛟的“天蛟丹”,还巧遇数十年前被正道高手逼落潭中的一代绝世神兵高人“哭神农”,顿时恢复灵性,又习成一代奇人之学和得到了他的“百年真元”,同时,又继承了哭神农的遗志,脱困而出,身入江湖。为引出当年围攻哭神农的六大绝世高手,便在江湖中除恶诛奸,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同时因手执上古神兵,战绩辉煌,而被人称为“笑天钺”,但却因经验不足,误中奸计,身中巨毒,不幸在脱身之时……
  • 地狱红莲

    地狱红莲

    这个故事会让你觉的神秘莫测,甚至是骇人听闻,只是,你知道吗?其实它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也许你就是下一个故事的主角,试着解开这些谜题。学校里发生自杀事件,而和其毫无关系的程非凡却受到“已逝者”的邮件,炼狱天使会不会像恶魔臣服?那双暗夜中窥探的眸子又是谁?黄泉夜宴,死亡再次降临,接二连三的凶案毛头纷纷指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死去的亡魂开始了它的复仇计划,地狱之门再次敞开。到底是谁的救赎,一场人性与理智的较量由此开始,谁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我只是一个记述者,没有权利去评判对错,所以,这个故事无关对错,只问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