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43600000017

第17章 《春秋》决狱

上一讲讲到汉武帝将儒家思想运用于政治建设和文化教育中,大搞人才战略,兴办太学。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将儒学经义运用于法制建设中,从而在司法领域推出了一种新的审判方式——『《春秋》决狱』。

上一讲讲到汉武帝将儒家思想运用于政治建设和文化教育中,大搞人才战略,兴办太学。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将儒学经义运用于法制建设中,从而在司法领域推出了一种新的审判方式——“《春秋》决狱”。

汉初的法律制度,主要沿用的是秦朝的法制,学术界有“汉承秦制”的说法。由于当时的立法技术不高,制定的法律数量虽多,但质量却较为粗糙,很多规定不近情理、不通人情,如果机械地不加变通地执行,会出现背离情理的判决。汉武帝还在当太子时,就接触到这样的案子。

汉武帝十四岁那年,廷尉给当时的汉景帝上报一宗案子,请他审批。这是一桩凶杀案,凶手名叫防年,因继母陈氏杀死了防年的生父,防年就杀死了继母陈氏。廷尉的意见是:“依律,杀母,大逆论。”按照汉朝法律,杀死母亲的,应该定大逆罪。景帝对此案究竟如何处理也拿不准,就叫在一旁的太子刘彻谈一谈他的看法。

刘彻侃侃而谈,说“夫继母如母”,继母之所以叫继母,就是要表明他和亲生母亲不同。只是因为父亲爱她,所以叫继母。此案中的继母不讲情义,亲手杀了父亲。其下手之时,儿子已和她恩断义绝,她也不再是儿子的继母了。防年的行为,应该和一般的杀人行为等同,不能以杀母的行为定大逆罪。

景帝觉得刘彻说得对,只按照一般的杀人行为处防年以弃市之刑。在场参加讨论的大臣无不称赞刘彻见识不凡。(《汉武故事》)

刘彻能说出这一番道理来,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法律和情理之间的冲突。依照汉律,只要是杀母行为,不问原因、不管动机,通通定为大逆罪;大逆罪的罪犯当处腰斩之刑。腰斩是用斧头将犯人拦腰斩断,斩断之后,犯人的上半部分还有知觉,非常痛苦。防年杀人事出有因,在情理上是值得同情的;如果机械地按照法律规定判防年大逆罪,处腰斩刑,势必和老百姓的情理发生冲突,法律制度就很难得到民众的信服。所以刘彻依照常情、常识对其进行了变通,将防年的行为定性为一般的杀人行为,而一般的杀人行为只是处弃市之刑。弃市就是砍头,没有腰斩那么痛苦。

刘彻继位为皇帝后,自然想改变法制中的这些理法冲突问题,但一直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有一次,廷尉张汤给他报上来一个案子,无意间带来了改良法制的契机。

那么张汤是何许人也?他上报的案件,又怎样成了改良法制的契机呢?

先来介绍一下张汤。

张汤是汉代著名的酷吏,打小就是个法学奇才。

张汤他爹是长安县丞,帮助县令审理狱讼官司的副手,恐怕相当于副县长。从小耳闻目染,张汤对司法程序很熟悉。一天,他爹外出办事,叫他一个人看家,结果家里的肉被老鼠给偷走了。老爹回来就一通臭骂:“没用的东西,叫你看块肉都看不住!”还揍了他一顿。张汤心想自己给老鼠背了黑锅,也太冤了,一气之下挖开老鼠洞,捉住老鼠,找到没被吃完的肉。

然后他开始煞有介事地对老鼠提起公诉;再进行刑讯逼供,同时做法庭记录;再依法审理,最后还写成了判决书对老鼠宣判,处以“磔”刑。磔是汉代一种酷刑,用小刀将罪犯一一肢解。张汤自然也用这种方法对老鼠予以立即执行。他父亲偷看到全过程,大吃一惊,这完全是个经验丰富的老狱吏的手法呀!他怎么不学自通呢?我儿真是个天才儿童呀!就让他到县衙去做实习书记员,专门抄写和记录狱讼材料。父亲死后,张汤就在县衙里当了一名小吏。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命中的贵人。此人名叫田胜,法律身份是长安监狱中的罪犯;血缘身份则是当时汉景帝的小舅子,王娡夫人同母异父的弟弟。别的狱吏不待见他,张汤却觉得他必有翻身之时,对他特别好。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当了皇帝,母亲王娡就成了皇太后,咸鱼终于翻身了,田胜作为汉武帝的小舅,被封为周阳侯。田侯爷对张汤这位旧日恩人涌泉相报,给他介绍了很多达官贵人认识,还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武安侯田蚡,此时田蚡是朝廷丞相。朝中有人好做官,从此张汤在仕途上一路顺风,到元朔三年(前126年),当上了廷尉。廷尉是朝廷九卿之一,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相当于今天最高法院的院长。

一天,张汤碰到了一桩十分棘手的案子。正是这个案件,成了汉武帝运用儒家经义改良法制的契机。

这桩案件,史书上没有记载具体细节,估计就是情理与法律相冲突的这类案件:按照法律规定判,就会和情理相背离;依照情理进行变通,又会违法,所以才把张汤搞得头大。换了一般案件,张汤这个司法老手还不轻易就搞定了呀!他左思右想,都想不出好办法,只好依律令提出处理意见,写了一个结案报告。上报之后,汉武帝一看,怎能做出这样离情悖理的判决呢?很不满意,给打了回去。张汤回头经过重新讨论后,再写成新的结案报告上报,武帝看了,又给打了回去。

张汤一想:事不过三,要是第三次还被皇上驳回,俺这廷尉恐怕就当不成了。张汤叫大家想办法,但所有的老狱吏都摇头,那就是和尚的脑袋——没法(发)。正在无计可施之时,一位儒生帮他解决了难题。那么这位儒生又是谁呢?

欧阳生

字和伯,西汉千乘郡(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幼习经学,以伏生为师学习《尚书》,后将《尚书》二十九篇分解为三十一篇,著有《欧阳章句》《欧阳说义》,是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的开创者。

此人名叫兒宽,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人。师从欧阳生,学习儒家经典《尚书》。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孙弘办太学,兒宽被当地政府推荐为太学生,成为儒学大师孔安国的博士弟子,也是中国最早的太学生之一。由于家里太穷,兒宽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经常帮其他博士弟子煮饭烧菜,或者帮别人当佣工耕田,为了不耽误学习,他只好“带经而锄”,带着儒经去锄地,别人休息时他就读书,非常用功。一年后,到元朔六年(前123年)十月,第一批太学毕业生纷纷走向工作岗位。兒宽因为考试成绩好,被分配到廷尉府来当“文学卒史”,即主管文书抄写送达的小吏。

张汤长期从事司法工作,喜欢“法律之吏”(《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廷尉衙门里用的都是这种法家学派的人才。兒宽作为儒生来到这群人中间,很孤立,受排挤。张汤认为他不懂府中事务,也不安排他管理某一官署,连办公室恐怕都没给他分,最后把他派到北地(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去管理畜牧工作,长期和畜牲打交道。

正在张汤和那帮老狱吏因结案报告而焦头烂额时,刚巧兒宽从北地回来呈报管理畜牧的文簿。大家以前瞧不上他,现在是病急乱投医,问他该怎么办。兒宽就用儒学理论来分析了案件,提出新的处理意见。大家觉得眼前一亮,说得对呀!干脆叫他起草奏章。奏章写成后,张汤认为写得好,就上报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看后大为满意,第二天就召见了张汤,问他道:“你昨天报来的奏折,可不是一般俗吏所写呀!他是谁呀?”张汤说是兒宽。汉武帝说:“这个人我已经听说很久了。”把兒宽大大称赞了一番,对张汤的工作也大肆表扬了一番。

张汤回来,立马提升兒宽做奏谳掾(掌奏报与定案文书的属吏),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汤由是乡学”,从此张汤向往儒学,常常仰仗兒宽用儒学经义来处理疑难案件,每次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汉武帝知道这一情况后,觉得用儒家经义来变通疑难案件,确实是解决理法冲突的好办法,对张汤的做法大加肯定,还指派他去向儒学造诣更高的董仲舒请教。“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汉书·董仲舒传》)

此时董仲舒赋闲在家,朝廷遇到重大疑难案件要讨论商议,汉武帝就派使者或张汤去向董仲舒请教,每一次董仲舒都能把法律与情理的关系说得明明白白。

说到这儿,还得对董仲舒的情况做个交代。

前面讲到董仲舒被公孙弘排挤到了胶西国去当国相,胶西王刘端又是个杀官成瘾的变态狂。董仲舒来到胶西国本来是很危险的,没想到这位变态的刘端,听说董仲舒是个大儒,居然对他恭敬有加,根本没有要害他的意思。看来再古怪的人,也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啰!

董仲舒在胶西干了几年,害怕时间长了会出事,就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他潜心做学问写文章,从来不过问生产劳动和家务事,估计油瓶子倒了都不会扶一下,过着“读而不耕”的恬淡生活。

现在,朝廷使者和廷尉张汤经常代表皇帝来向他请教如何用儒学来办案,他心里十分兴奋。心想:这儒学渗透到了司法领域,独尊儒术的局面将更加稳定。对张汤的问题有问必答,“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后汉书·应劭传》),动不动就会引用儒家经义来对答,而且讲得特别详细。

由于董仲舒经常运用儒家经义帮朝廷分析处理疑难案件,时间一长,他就专门写了本名叫《〈春秋〉决狱》的书,书中汇集了232个案例,用来指导司法人员在实践中办案。

那么,什么叫“《春秋》决狱”呢?用这种方法来办案,在实践中该怎么搞呢?

简单地说,“《春秋》决狱”就是用儒家经典《春秋》来指导办案。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

首先,《春秋》决狱是用来审理疑难案件的。

只有碰到疑难的案件,单纯用法律条文处理,很可能会违背常情常理,才用《春秋》决狱。简单的案件,用法律能够轻松解决的案子不采用“《春秋》决狱”,因为《春秋》毕竟是一本历史书,而不是法律。

例如私为人妻案。

甲的丈夫乙乘船遇到风浪,船翻被淹死,无法下葬。后来,甲的母亲丙就把甲嫁出去了。有关部门认为:按当时法律规定,丈夫死后,要等到尸体下葬了,做妻子的才能再嫁,如果丈夫还未下葬就再嫁的,要以“私为人妻”论处弃市之刑。

本案事实是:甲的丈夫死于海难,葬身于大海,显然无法收尸安葬。所以强求甲安葬丈夫后再嫁,简直与强迫男人生小孩一样,那是办不到的。

如果生搬法律条文判甲以私为人妻罪,处弃市之刑,显然是背离人情常理的。不追究甲的私为人妻罪,又不符合法律规定。怎么办呢?有关官员只好去请教董仲舒。董仲舒就拿《春秋》来变通,说:依照《春秋》之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可以改嫁,这是第一。第二,“妇人无专制之道”,以“听从为顺”,女的自己不能做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现在是长辈把她嫁了,怎么算是“私为人妻”呢。因此,甲和丙都不构成犯罪,“不当坐”。

(《太平御览》)

这就是《春秋》决狱的大前提,就是用来处理不好处理的案件;好处理的就不用《春秋》决狱了。

其次,《春秋》决狱在审理时要做到“本其事,原其志”“《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春秋繁露》)

“本其事”。就是要把事情搞清楚,相当于今天法律上说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原其志”就是看行为人有没有犯罪故意和过失,这是刑法中犯罪构成理论的说法,不好懂,通俗点说就是看一个人的主观心态,是不是想干坏事。“志”就是指主观心态。

我们再看甲误殴父致死案。

甲的父亲乙与丙争言相斗。丙用佩刀刺杀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致死,甲当何论?有的认为该定“殴父”,处枭首之刑。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儿子看见父亲处于危险中,哪有不救的道理?甲虽然误伤了父亲,并不是要害他。《春秋》之义,许止的父亲病了,许止给他吃药,结果父亲吃了药就挂掉了,“君子原心,赦而不诛”,许止的心是好的,为父亲治病,所以不予治罪。这就是“许止进药”的典故。本案中甲打伤乙的行为,不是法律中的殴父,“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太平御览》)

由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到,《春秋》决狱,就是在碰到疑难案件时,机械地用法律来判案会出问题,才运用儒家经典《春秋》来进行变通,既要讲法律效果,又要兼顾社会效果。

有了董仲舒的《〈春秋〉决狱》这本书作参考,处理疑难案件就方便了,张汤在廷尉衙门里大力推行这一审判方法。其实张汤早已经意识到了儒学的重要性。当时在朝廷混得最牛的就是公孙弘,公孙弘的学术底子是“文法吏事”,和张汤差不多,但人家现在混得很风光,先做御史大夫,后当丞相,主要就是因为他会“缘饰以儒术”,以儒学作为自己的门面。张汤很聪明,也能摸透汉武帝的心意,他想效法公孙弘,可自己没学过儒术,如何才能在判案决狱上做到“缘饰以儒术”就成了难题。如今通过兒宽、董仲舒等人,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儒学可以这样用于司法审判。于是一向以法家学说为能事的张汤从此热衷于儒学,并选拔一大批儒生为助手帮他办案,其中还有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张汤用这种方法来审案,在司法上做到了“缘饰以儒术”,所以越来越为汉武帝所赏识,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死后,他升官为御史大夫,跻身“三公”之列。

上行下效,廷尉作为最高审判官,他这样做,地方的郡县衙门自然也跟着学,《春秋》决狱迅速在全国的司法领域流传开来,成为一种新型的审判方式。

综合起来看,“《春秋》决狱”的审判方式,正是汉武帝将儒家思想运用于法制建设的必然结果。其目的就是要用儒家经义来改良法制,防止机械执法,减少法律和情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进司法进步,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七八百年,直到唐朝才退出历史舞台。

讲到这儿,我们有必要对汉武帝推行儒学治国的方略进行小小的总结。自他二十三岁(前134年)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大约到他五十岁(前107年)以前,二十多年间,他大搞人才战略、举办太学、推行《春秋》决狱,儒家思想已从政治建设、文化教育、司法审判等各方面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儒术独尊,人才荟萃,一个辉煌的“文治”时代已喷薄而出。

那么,在如此良好的社会背景下,汉武帝又是如何运用儒家的主张,来应对自汉初以来积淀而成的诸侯坐大、豪强横行、匈奴犯边这种种危机呢?又怎样缔造出辉煌的“武功”呢?

同类推荐
  • 那朝

    那朝

    一个原本在三流大学混吃等死的毁容学生,因为一场手术事故莫名其妙来到了...这是什么朝代?不知道?那就叫那个朝代吧...一心想回家,但可能吗?在陌生的朝代同样混吃等死梦中回家,还是...自己建造一个家?看男主在新世界的生活、奋斗、争夺。“不忘初心,不忘本心。”
  • 开府万国

    开府万国

    梦回大唐,奏响阵阵悲歌,泱泱五千年的古途,想要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面对几千年的历史的机遇,引导国人思想上的转变,一个现代的男子重生在唐初,面对历史上最大的变革,不知道,路在何方!
  • 大唐乱世

    大唐乱世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文献,以古籍史料为依据,以文学演绎为手段,全方位、多图景、高起点地为大家呈现出“安史之乱”的全幅画卷。各大论坛预热发布点击超过100万。这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部历史,通俗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式的历史,一本草根写给草根的历史。对于任何一个喜欢唐史、向往唐朝的朋友而言,“安史之乱”始终都是一处不愿提及但却永远也无法忘却的伤痛。“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在哀鸿遍野的惨淡之下,在金戈铁马的萧瑟之中,远去的又何止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浪漫爱情,一个强盛而刚健的时代也从此走向了末路穷途,中国历史嬗变演进的大道也就此转换了方向。
  • 清末枭雄07

    清末枭雄07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中华大地持续半个世纪的乱战由此而始,神州满目苍夷。这一年,穆正阳带着二十一世纪最尖端的军事科技,怀揣着希望和梦想而来,誓要为这个苦难的国家和民族带来光明,打下一个无敌的中华帝国,让华夏民族的荣耀传遍四方。
  • 抗战之杀怪升级

    抗战之杀怪升级

    小鬼子叫[倭怪],汉奸叫[香蕉怪],坦克、装甲车等叫[机器怪],飞机叫[飞行怪]……此外,鬼畜叫[白脸怪],鬼子特种兵、技术兵叫[精英怪],一枪嘣头,皆有经验值可拿!当宅男杨汉风无意中发现,游戏物品竟然可以带入现实时,而现实物品同样可以带入游戏时,杨汉风彻底地沦陷了,比南京沦陷还快![红色胡豆新书《威镇万界》,书号:551449,已经在本站玄幻频道上传更新,每天两章,请兄弟们前去支持!《威镇万界》将秉承胡豆一贯热血风格,只要网站签约,必将又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热门推荐
  • 真武巅峰

    真武巅峰

    身为内家天才的他,因一次意外,被人打断全身经脉,真气被封丹田,不得动用!一根自坟墓中得到的锈铁棒,拥有着一种诡异的铁性,一种闻所未闻的外练之法,助他踏上了外练之路。不能修习内家真气,我便外练。同样是武,同样可成就至高武道!我本强盗,看人不爽,狠揍!好东西,抢啊!亏,强盗怎能吃亏!破万古,震九州,真武临巅峰!ps:求收藏、推荐支持!
  • 躲在咖啡角落的女人

    躲在咖啡角落的女人

    人的一生就等于云在夜色中漂移。像一段没有方向的旋律。或许一个人喜欢诗歌、喜欢安妮,是喜欢上了这样一种不确定的旅程,和这些在黑夜中穿行的人一起走向所有的绿灯和充满危险的森林。记得有本书上面是这样写的,行吟诗人们也许是这世上最令人羡慕的一种人,一个人,一路行走,用眼睛和手捕捉光和影,捕捉时间、以及时间在大地上刻蚀的痕迹,在深邃的黑暗和喷薄的朝阳面前,所有的记忆的细节都在这路上一一展开。也许这世界上没几个人和诗人那样活着潇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唐代类书与文学

    唐代类书与文学

    本书是“西南大学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3个章节,主要对唐代的类书与文学作了介绍,具体包括唐代类书的编纂、类书与文学、类书与题材惯例。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万籁此都寂

    万籁此都寂

    我欲破天!必能封天!吾等小人列为人偶,苟活于世。何谓生?何谓亡?建议:每天看一章
  • 捕神系列紫龙须

    捕神系列紫龙须

    情感使人强大,也能够令人变得脆弱,因情所伤的人往往会陷入黑暗的心渊,有些人能够自拔,却不愿跳出,且看盛极一时的神捕如何在善恶对错间挣扎。
  • 相气大宗师

    相气大宗师

    道家一气化三清我持五气天地行一气导阴阳一气晓生死一气解黑白一气明是非还有一气通大道朗朗乾坤度苍生
  • 武林长生劫

    武林长生劫

    一个名为“死神派”的传说门派,一场来自地狱的屠杀,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名不经传的王家坳,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 当幸福来敲门(英文爱藏双语系列)

    当幸福来敲门(英文爱藏双语系列)

    幸福瞬间的确存在。每天,它们在我们身边徘徊,像银光闪闪的游鱼,等待我们去捕捉。即使你没有找到幸福,它们也会找上你。快乐似乎就是简单地做事,是一种能从最简单的事物中提炼出乐趣的能力。万事万物都绽放着美。漫步于田野或者树林,闲荡在夏日海边或山涧,细碎的困惑和忧虑都会烟消云散。
  • tfboys一见之笑

    tfboys一见之笑

    主要人物有6个就是他们三个和另外三个女孩儿,这三个女孩等着他们三个十年,中间感情破折磨,期待大家看了我的作品,如果写的不好,还可以提意见,我会改的
  • 狼爱甜宠:倾城男神懵懵爱

    狼爱甜宠:倾城男神懵懵爱

    一个是外表高冷,内心却傲骄忠犬,N城呼风唤雨的名门贵胄——冯锦倾。光彩夺目的冯先生,不仅满足了各位粉手控、颜控、声控,还满足了粉腿控的,简直堪称霸屏颜王控!一个是外表男婆,内心却欢脱正义,名鎏默默无闻的实习助理——朱梓言。沧海遗珠的朱小姐,不仅上不得厅堂、下不得厨房、斗不过小三、单打得过流氓,简直堪称奇迹女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