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43600000015

第15章 广招儒士

上一讲讲到,汉武帝通过元光对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那么这一思想能不能层层贯彻落实下去,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呢?如果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儒学治国就只能是空谈;只有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儒学治国才能变为现实。

上一讲讲到,汉武帝通过元光对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那么这一思想能不能层层贯彻落实下去,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呢?如果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儒学治国就只能是空谈;只有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儒学治国才能变为现实。

汉朝初年,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国家以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治国方略,在政治上,提倡统治者少私寡欲,厉行节俭;在法制上主张约法省刑,减少法律的打击面;在经济上要求轻徭薄赋,减轻对民众的剥削,以此来与民休息。在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汉初六十余年间,经济生产得以恢复,民众生活日见改善,打造出“文景之治”的盛世太平景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危机也日益显现,诸侯势力膨胀,各地豪强横行,严重危害着中央的统治;北方的匈奴长期侵扰大汉边境,国家主权受到威胁。面对这些内忧外患,倡导“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却束手无策。要解决这些危机,必须在思想上改弦更张。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上台后,大力推行新政,力图抛弃消极无为的黄老思想,转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来作为治国之策,结果却受到了以窦太后为首的黄老势力的重重阻拦。直到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放开手脚,大肆推崇儒学。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董仲舒为汉武帝献《天人三策》,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治国方略,史称“元光对策”。主张用“孔子之术”来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做到思想上的一统;主张用“尊王攘夷”的理论来对付内忧外患,对内打击诸侯、豪强,维护政权的一统;对外反击匈奴四夷,维护主权的一统。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引起了汉武帝的强烈共鸣。于是,年仅23岁的汉武帝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一个在中国政治史、法律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么,汉武帝做出这一决定后,又是如何运用儒术来治理他的国家的呢?

总的来说,汉武帝对儒学的运用,造就了他统治时代辉煌的“文治武功”。所谓“文治”就是治理国家有贡献;“武功”就是用兵打仗有成绩。

在文治方面,汉武帝将儒学运用于政治建设、文化教育、司法审判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首先来看看汉武帝在政治建设上是如何运用儒家思想的。

政治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人才选用的问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大力推行人才战略,网罗了不少人才。

相传汉武帝一天碰到一位须发皓白的老郎官,感到诧异。郎官一般都是年轻人担任,汉武帝就问他:“您什么时候开始当的郎官呀?怎么这么老呢?”

那人回答:“臣叫颜驷,文帝时就当郎官了。”

汉武帝困惑道:“怎么这么长时间都没得到提拔呢?”

颜驷长叹道:“文帝好文,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又少;陛下好少,臣已老。所以三朝都得不到提拔啊!悲剧啊!”

武帝感叹良久,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以表安慰(《太平御览》)。这个故事说明汉武帝确实喜欢选拔勇于开拓进取的年轻有为之人,为他推行大有为之政服务。但总的来说,汉武帝的用人策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什么样的人才他都要收罗在身边。班固评价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汉朝对人才的任用,武帝时是最兴盛的。

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才,正是得益于儒家思想的启迪。

儒家提倡“为政在人”,特别强调人在政治实践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孔子就说要“举贤才”,要推荐贤能之士来帮君主治理国家,才能把国家治好。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汉武帝决定在政治建设上大力推行人才战略。

就在元光对策后不久,为了招贤纳士,汉武帝就对旧有的选官制度进行大胆改革,以拓宽选拔人才的渠道。

先简单介绍一下以前选官的老办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其一,征召。自上而下的选官方法。皇帝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直接选择某人为官。

其二,察举。自下而上的选官方法。各级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举贤良方正”就是主要形式。

汉武帝觉得光靠旧有的选官制度来选拔人才还不够给力,于是他创设了一些新的用人制度,其中对历代政治建设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举孝廉、举秀才的制度。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率先制定了“举孝廉”制度。

什么是孝廉呢?“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武帝纪》)举孝廉就是推荐孝顺、廉洁的人出来做官。后来汉武帝还出台了配套规定,凡是负有推荐义务的二千石官员,如果拒不举孝廉,按犯罪论处。不举孝的处死,不察廉的免职。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又制定了“举秀才”的选官制度。

秀才,就是指“才之秀者”。“秀”在汉字中,指超出别人的那部分,有点“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的意思,因为你超出了别的树,比别的树高,所以风先吹着你;还有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和英语里面那个“show”发音相同,而且意趣相通,意思是你有什么超人之处就拿出来“秀”一下、表演一下。所以,秀才就是才华超出一般人的人才,汉武帝要求各级官员推荐这样的人出来做官。

汉武帝在举秀才的诏令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书·武帝纪》)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伟业,必须依赖非同寻常的人才。

汉武帝选拔人才,既有老办法,又有新制度,所以在他统治的时代,出现“群士慕向,异人并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的可喜局面。意思是:成群结队的有识之士都倾慕向往得到国家的重用,各式各样的特殊人才纷纷出来为朝廷效力。

汉武帝人才战略的成功,既是运用儒家“举贤才”思想的结果,又反过来推动了儒学的繁荣。因为现在儒学已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学习儒学就可以成为人才,就能得到国家的重用,所以往儒学这个圈子里钻的人就越来越多,在汉武帝身边聚集的儒生越来越多。

人多了就会产生争斗,以前儒生主要是和黄老学者斗,现在就变成了儒生内部的争斗。主父偃暗害董仲舒就是其中的典型。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汉武帝召见了他,然后任命他做了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江都国的国都在广陵(今扬州),治理原来的吴国。

此前董仲舒只是个博士,级别六百石;诸侯国相秩比太守,级别为二千石。汉武帝任命他为江都相,算是提拔重用了。汉代用人,在思想上和今天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先要到地方基层去干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然后再回朝廷工作,逐渐委以重任。现成的例子就是韩安国,先任梁王刘武的国相,后来回到朝廷,而今已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董仲舒在江都干了一段时间后,汉武帝便调他回朝中做中大夫。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安排,或许正是这种思路。

那主父偃又是谁呢?

主父偃是齐国临菑(今山东临淄)人。此人出身贫寒,早年学习纵横之术,擅长游说。到中年时,听说汉武帝重视儒术,于是改学《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学成后在齐国老家的知识分子堆里游走,结果人人都排挤他。由于家里太穷,想借一分钱也没人借给他。无奈他只好“北漂”,到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去游说,以谋取富贵,也没人待见他。估计一方面是人长得太挫,别人一看都不愿和他打交道;另一方面是自己名声一贯不好,要不怎么会走一方黑一方呢?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来到长安。不知他通过什么关系,见到了汉武帝的小舅子、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希望卫青能向当今皇上推荐自己。卫青多次向武帝引荐,但无结果。眼看口袋里没几个子儿啦!吃饭都成问题了,“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待的时间久了,留宿他的人也开始讨厌他了。主父偃决定孤注一掷,直接给汉武帝写信自荐。

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主父偃早上给皇帝上书,下午汉武帝就传令召见他。可见这汉武帝的办公效率实在是太快捷,太“便民”了,简直令人无法相信这是真的。主父偃在上书中谈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是关于律令方面的,一件事是劝谏皇上不要去讨伐匈奴。

汉武帝一看,此人虽然不是抵御外患的人才,却精通法律,今后可以成为惩治内忧的人才。与主父偃同时上书自荐的还有儒生徐乐、严安,汉武帝一同召见。再一交谈,非常投机,不由得大为感叹说:你们几位以前都跑哪儿去了?“何相见之晚也?”成语“相见恨晚”就是由此而来的!当即任命这几人为郎中。

主父偃解决了生计问题,在长安立住了脚,也尝到了上书的甜头,于是动不动就给汉武帝上书。每上一次书,汉武帝就召他面谈一次,就升一次官。“一岁中四迁偃”,汉武帝一年之内提拔他连升四级。主父偃在仕途上真是“矮子爬楼梯——步步升高”,依次由郎中升为谒者、中郎,最后做到了中大夫。

董仲舒因为是大儒当上中大夫,主父偃因学儒术也当上了中大夫。所谓“同行相妒”,主父偃和董仲舒官位相同、专业相同,而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的大师,被后世奉为“儒者宗”“群儒首”,是汉代儒学的宗师、群儒的首领;主父偃中年才开始学习儒学,不过是个二把刀。有董仲舒在,就难有主父偃的出头之日。所以主父偃对董仲舒是怀恨在心。

主父偃和董仲舒都是汉武帝身边的中大夫,两人是同事,难免相互有走动。有一天主父偃去拜访董仲舒,无意间看到了董仲舒写的一篇文章,心想这可是整倒老董的杀手锏,就把它给偷走了,可见此人确实太不地道,难怪以前没人和他打交道。

那么董仲舒写的是一篇什么文章呢?

董仲舒平时上班处理公务,闲暇时爱写点文章。早在建元六年(前135年),辽东高庙和长安的高园殿先后发生火灾。董仲舒就用天人感应中的“灾异谴告说”来解释这两件事,并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篇名为《灾异之记》的文章。

所谓灾异谴告说,是董仲舒综合殷周以来的天命论思想,又结合阴阳五行等思想,提出来的一种学说。他认为天与人之间充满着气,人,特别是皇帝这样特殊的个人,思想和行为会通过气传达到天上去,上天对这些信息会作出反应。皇帝做了好事,上天就高兴;皇帝做了坏事,上天就不高兴。上天高兴,就降下吉祥瑞兆,表示嘉奖;上天不高兴,就使气混乱,出现灾异,警告统治者。这就是灾异谴告。

董仲舒在文章中说两次火灾是老天爷给人类的灾异谴告,言下之意就是表达对当朝政治不满。不过,现在的文章还是草稿,并没有公开。

当主父偃把这篇文章拿给汉武帝看后,汉武帝大为光火,心想我对你董仲舒不薄啊,你还要写文章来诽谤朝政。于是专门找来一帮儒生来讨论文章的好坏,其中有个董仲舒的弟子,叫吕步舒,他不知道这是自己恩师的文章,看完后说:“大愚。”汉武帝一想:这下好了,连你弟子都是这种评价,你这分明就是诽谤朝政嘛!“于是下仲舒吏”,将董仲舒交有关部门依法审理。

就这样,董仲舒被关进了监狱。

正当大家以为董仲舒必死无疑时,汉武帝突然下诏赦免了他。那么,汉武帝赦免他总是有原因的吧,不可能心血来潮把他抓了,又心血来潮就把他放了。我估计,汉武帝很可能是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才赦免了董仲舒的。

第一,董仲舒的地位。他是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设计师,对自己在国策上改弦更张是有大功劳的,怎么能说杀就杀呢?而且今后还得继续推行儒学治国,董仲舒是儒学大才,少不得仰仗于他,留下他说不定还能派上大用场哩!

第二,灾异谴告说的特点。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是他天人感应理论中的一部分,汉武帝对天人感应学说是很感兴趣的。当初董仲舒就是用这套理论来论证大汉政权合理性的,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意思是您就是老天爷的儿子,只听它的命令,天下万民则听您的命令。更深层的意思则是:咱刘家的天下是天命安排的,是神圣的,谁也甭想来打主意。真是说得好啊!董教授就是高!我汉武帝不能只听好的,不听坏的嘛。不能一听到好话就赏他官做,一听到不好的就杀他的头啊!这不成了昏君了吗?

第三,灾异谴告说没造成危害后果。董仲舒说的火灾,那也是建元年间的旧事。自元光元年以来,朕不是改行新政了吗?既往不咎,法律不溯及既往,才是明君之所为。何况董仲舒的文章也只是草稿,并未公开,也没造成危害后果嘛!

汉武帝或许正是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赦免了董仲舒。董仲舒被赦免后,继续做他的中大夫,但从此以后,“不敢复言灾异”(《汉书·董仲舒传》),再不敢鼓捣他那一套灾异谴告学说了。

通过主父偃和董仲舒之间的争斗,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官场的险恶,你不整人,难免别人不来整你,名气越大,越容易遭人整;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当时儒学兴盛的景象。说白了,这二人的斗争,实际就是儒学走向兴旺的必然产物。

现在儒学已经成为一块巨大的利益蛋糕,儒生们都能从中分得一块,但你分得多了,我的势必就少了,就难免你争我斗。一旦人人都围着儒学这块蛋糕转时,儒学就会更加宏大昌盛,当然也会引起儒生之间更多的矛盾。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哥怕的是寂寞,而不是争斗。争斗越凶,说明自己网罗的人才也越多。只要善于控制,就能用人之所长,为自己的大有为之政服务。董仲舒事件平息后,汉武帝继续推行人才战略,广招儒士。

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再度下诏,征集小吏、民众中“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即懂得时事政治、研习圣贤学说的人,国家将量才录用。

这次前来应征的儒士有百余人,汉武帝从中选拔了一位为贯彻落实“独尊儒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为弘扬儒学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同类推荐
  • 元朝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元朝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元朝的蒙古人学汉人宫廷争斗很有一套,历数元朝的皇帝,平均在位时间只有8年,得到善终的也没有几个。元明宗就惨遭弟弟杀害。元英宗更是被自己奶奶算计。在最高权力的争夺战中,亲情变了味,友情掉了价,爱情走了样。其实,人生除了权力与金钱,还有许多更为珍贵之物。只有明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求,才不至留下无尽的遗憾。
  • 一代明优

    一代明优

    【大明DMTV8频道《我的皇帝梦》栏目】【主持人】:有这么一个人,百姓们亲切称之为‘看不见的皇帝’,他就是萧遥,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百姓们都对他做何评价:“你是说萧大哥啊,嘿嘿???他啊???坏死了啦,人家都不好意思说的啦???”“还别说,自从用了萧公子发明的护垫啊,这白天夜里都舒适多了???”“嘿嘿,自从遇到了萧大哥,泡妞再也不用花钱了,而且啊,姑娘还倒送钱呢。”“萧大哥打仗可真够带劲儿,几个老婆在前面给兄弟们开道,这仗打起来容易多了。”“这小伙子人长得不赖,也挺有才,就是吧,思想上猥琐了点,嘿嘿???不过没关系。”【主持人】:前不久举办的‘我的皇帝梦’百姓评选活动已经结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组数据:皇上(222221票)、萧遥(222222票)
  •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暨汉唐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全书从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汉唐时代历史的魅力、汉唐盛世的历史内涵,以及汉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其的最大特点是,打破朝代断限的研究传统,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在回归原典的同时,注重新史料的整理和解读。
  • 三国之我是赵云

    三国之我是赵云

    赵云:吾可弹琴,能吟诗,冲锋陷阵,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上马提枪,弯弓射大雕,哪里找我这么好的夫婿?蔡琰,貂蝉,大小乔:将军所命,不敢不从。刘备,关羽,张飞:云哥,带我飞!PS:新人新作,望各位书友多多支持。
  • 明朝十大恶人之首

    明朝十大恶人之首

    崇祯说,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满清275年,和万年亲,赔万亿款,割万里地,屠万亿民,天子弃国门,君王万里遁。溥仪说,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百姓,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皇帝,我就不甘心。大明王朝的确不一样,但是还是很惋惜,历史没有偶然,天下的重新洗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天下不是我一个人的天下,是大家的天下。崇祯听信东林党人,不收海税、矿税、盐税、茶叶税都少收了很多,结果把所有税都加在农民头上,逼迫农民造反..。
热门推荐
  • 若梦:妖物语

    若梦:妖物语

    点燃叫做若梦的香,你告诉我一切的一切不过都是浮萍罢了,妖也好,仙也罢,不过都是称号。一世宛如一梦,醒来又一世,一世又一梦。
  • 那年我们正青春南山记忆

    那年我们正青春南山记忆

    用文字记录青春,用文字记录生活。首部青春校园纪实暖文系列-南山记忆。
  • 兽血神皇

    兽血神皇

    力魄、敏魄,不同类型的兽魄造就不同类型的强者。直到兽王之路的出现,使得世间再度陷入了混乱纷争之中。能够获得兽王传承的人,自然更容易成为至强者。然而苏全却莫名其妙地闯进了那条路……
  • 漫步仙侠世界

    漫步仙侠世界

    叶辰是个幸运的家伙,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许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都做过。锁妖塔前,他曾提剑斩邪剑仙;蜀山之巅,他曾一剑西来灭血魔;西湖岸边,他曾剑劈雷峰塔;他去过《诛仙》、踏破《风云》也留恋过《秦时明月》...........当他回首之时,他已经忘记自己见证了多少世界的沧海桑田,却发现这只是一个局,而他只是局中人?!
  • 卡尔·威特的教育

    卡尔·威特的教育

    本书是卡尔·威特父子所著教育经典的合集。上篇是老卡尔·威特对自己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下篇是小卡尔·威特对父亲教育方法的回忆与总结,两部分互为补充,各有所长,相信读者读后,一定能从其中总结出提升自己育儿效果的方法。愿每个孩子都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善自己的劣势。这本书其实是关于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优势的专业指导,能帮助你在未来的人生中充满自信。
  • 赤焱书

    赤焱书

    南骊吴家历来以铸剑闻名,四十二代家主吴清更是重铸“七星冢”中排名第七的赤焱,奈何赤焱重铸之后火毒难消,持者莫不受火毒侵体,近而走火入魔,故被吴家世代封存于养剑阁中,不料赤焱被盗。
  • 澄海秘史

    澄海秘史

    “终于要毕业了!”随着一人大吼到。寝室里睡的正酣的我突然醒来懒洋洋的说了一句:“你又说梦话了?太浓!”
  • 蜩笑偶言

    蜩笑偶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守护甜心之紫熙凌蝶

    守护甜心之紫熙凌蝶

    她,一个魔族失踪多年的后;他,一个神族消失多年的主。他们本不该在一起,可是命运却把他们牵扯在一起……他曾多次问过她:“为什么要爱我?我们不该在一起!”可她却说:“爱,不需要任何理由。”第一次陷害时,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哭了;第二次再度陷害,她以为自己能接受的,可却再次懦弱地哭了。她不再相信爱情和友情,她第二次被陷害后,曾跟自己说过:“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撑起坚强。既然来了,就要活得漂亮!”
  • 我是餐馆服务能手

    我是餐馆服务能手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引导群众不断提升文明素质。希望本书让农民朋友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用书上的知识指导实践,用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早日把家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