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43600000014

第14章 独尊儒术

上一讲讲到汉武帝在建元新政失败之后,面对祖母窦太后的强势,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转而以声色犬马为乐,消除了窦太后的心理顾虑。但同时,汉武帝并没有自甘沉沦,而是在窦太后能够容忍的限度内,尽力做一些有为之事,为今后一展宏图做准备。

上一讲讲到汉武帝在建元新政失败之后,面对祖母窦太后的强势,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转而以声色犬马为乐,消除了窦太后的心理顾虑。但同时,汉武帝并没有自甘沉沦,而是在窦太后能够容忍的限度内,尽力做一些有为之事,为今后一展宏图做准备。

首先是人才储备。

前面已经讲到,汉武帝在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时,招揽了一些文学之士,表面上和他们饮酒赋词扯闲谈,窦太后也就懒得去管他,实际上他是暗暗在为自己今后尊崇儒学做人才储备。

比如这一时期招来的朱买臣,就是个难得的儒学人才,本是会稽吴县人。他早年穷困,靠打柴禾卖为生,但刻苦读书,一边担柴,一边背书。他老婆觉得丢人,非要离婚。朱买臣无奈,只好给她写了休书。后来老乡严助向汉武帝推荐了他。严助是汉武帝搞建元新政时推荐出来的贤良人士,习纵横术,心思敏捷、口才极好。他和朱买臣是老乡,所以向皇帝做了推荐。汉武帝招来一面试,果然满腹经纶,精通儒家经典《春秋》,就任命他为中大夫。再后来汉武帝对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干脆派你回老家当会稽太守吧!”朱买臣衣锦还乡,见到前妻,感慨万千。叫她把一盆水倒掉,再叫她把倒掉的水收起来,如能办到一切好说,否则一切免谈。这就是“覆水难收”的典故。

汉武帝招的这些人都是些有政治头脑的人,不是那种只知道附庸风雅、百无一用的书生,一旦时机成熟,都能派上用场。

其次是尽量从事政治实践。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得知一个重要消息:原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国屡遭匈奴侵袭,国王也被匈奴单于杀了,头颅被做成了酒具。月氏国无法与匈奴抗衡,只得一路西迁,迁到了西域。但月氏国不忘国耻,一直寻机报仇。武帝认为能联合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是今后战胜匈奴最好的外交军事策略,决定派人前去联络月氏,并公开招募出使月氏的使者。

郎官张骞前来应聘,史称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汉书·张骞传》)。与他一同来应聘的还有一位堂邑氏的奴隶叫“甘父”,《史记》《汉书》都称他“堂邑父”。他原本是匈奴人,擅长骑射。武帝选中了他们,派他们带领一个百十号人的使团出使西域。经过十三年的艰难险阻,张骞于元朔三年(前126年)回到长安,一百多人的使团,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他给汉武帝提交了一篇八百字左右的报告,这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域第一次真实的记载,他的这次出使,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成为开通“丝绸之路”的第一人。

汉武帝决定出使西域,说明他在外交上是极有远见的,为今后反击匈奴做了必要的准备。对这次出使,窦太后没加阻拦。

建元三年(前138年)七月,地处福建一带的闽越王发兵围攻地处浙江温州一带的东瓯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罪魁祸首吴王刘濞逃到了东瓯国,东瓯王杀了刘濞,将刘濞首级献给景帝;刘濞的儿子刘驹则逃到了闽越国,他怨恨东瓯王杀了老父,挑唆闽越王去打东瓯。情急之下,东瓯王派人向汉武帝求援。

汉武帝很想派兵援助东瓯,然而建元新政刚告失败,进取心受挫,对是否派兵拿不定主意,就去请教舅舅田蚡。田蚡说:“粤人相攻击,固其常,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汉书·两粤传》)。当时任中大夫的严助坚决反对,武帝下定决心,命严助带着自己的符节前往会稽郡调兵,援助东瓯。闽越王听说汉朝发兵,吓得匆匆撤兵。东瓯国害怕以后闽越国再度侵犯,向朝廷请求内迁。武帝同意,东瓯国人迁居到江淮之间。东瓯国不复存在。

汉武帝上台后首次用兵,就取得了不战而胜的效果,自信心大受鼓舞。对这次用兵,大权在握的窦太后也没有阻拦。

在这一次次实践中,汉武帝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能力得到了历练,逐渐成熟起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建元六年(前135年)5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在痛失亲人的同时,也从巨大的权力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此以前,汉武帝总觉得祖母事事都管着自己,让自己施展不开手脚;现在老太太去了,在摆脱束缚的同时,似乎又失去了依靠。

很多人认为,汉武帝即位之初,被窦太后压制了六年,这是太后专权的表现。我个人认为不能单纯地这么看,窦太后对汉武帝的束缚,是有所管有所不管。

其一,只有在是否改变治国方针的问题上,窦太后才会出面干预。

当她听说孙子要用孔子代替老子时,大为光火,出面横加阻拦。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她顽固,我觉得她这样做,不是因为她顽固,而是因为她不放心。她作为太皇太后,难道就不想把国家搞好吗?难道她非要顽固地把大汉搞垮吗?没有这个道理啊!

黄老思想在汉初施行六十余年,窦太后亲眼看到它是如何指导汉家天下一步步富强起来的,她对黄老思想的崇拜是建立在自己亲身经验上的。至于儒学,此前并没有成功的治国实践。换了任何人,也不敢轻易抛弃已经成功的黄老思想而选用尚无业绩的儒学。现在孙子非要搞儒学治国,效果怎样谁也难以预料。要么治好了,当然皆大欢喜;要么搞砸了,祖宗和后人或许不会怪罪年轻无知的孙子皇帝,只会怪罪我这个实际掌权的老太婆啊!所以她才要阻拦。

其二,在治国方针以外的其他很多事,窦太后并没有多加干涉。

上面已经讲到,汉武帝对西域、对闽越采取的外交、军事策略,窦太后并没有插手。不仅如此,汉武帝成天打猎游玩,喝酒扯淡,还和韩嫣搞同性恋,“嫣常与上共卧起”(《汉书·佞幸列传》),她可以不在乎;甚至于汉武帝另寻新欢,宠幸卫子夫并怀上身孕,危及到自己外孙女陈阿娇的皇后宝座,她也不在乎。因为在她心里,皇后不能生育,总不能让皇上绝种嘛!必须有继承人才能让汉家天下传之无穷,这是大体;外孙女失宠不过是宫中细节,老太太是识大体之人,怎么会因小失大呢?所以她对此也没有横加干涉。

综合而言,窦太后对汉武帝的束缚,是有收有放的,不是一股脑儿管死,这对汉武帝的成长是有帮助的。这与其说是压制,倒不如说是历练。

这世上的很多东西,只有失去后才知道它的可贵。

窦太后死后,汉武帝或许没有脱离羁绊的喜悦,反倒有失去靠山的孤独。或许他才深深地体会到,奶奶对自己的管束,其实也是一种爱。但年轻有为的他,是不会因为爱而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不会因为爱而改变自己对儒学的一贯追求。

为了大力推崇儒学,年方二十二岁的汉武帝,接连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做人事调整,为推行儒学治国做准备。

窦太后去世不久,他就以丞相许昌、御史大夫庄青翟办理窦太后的丧事不卖力为由,免掉了他俩的职务。因为许昌和庄青翟本来就不是他愿意用的,是迫于窦太后的压力才委以重任的,这次很可能汉武帝是故意找茬,把这俩人给开掉了,以便腾出空位来安排自己满意的人,为推行儒学治国铺路。

接下来,汉武帝就安排了田蚡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田蚡前面已经介绍了他的基本情况,那韩安国又是什么人呢?

韩安国,字长孺,此人文武兼备,足智多谋,“死灰复燃”的成语就出在他身上。他早年在梁王刘武手下为官,因犯罪被打入大狱。狱卒田甲经常侮辱他。他气愤地说:“你就不怕我以后报复你吗?难道死灰就不能复燃吗?”田甲不屑地说:“燃即溺之”(《汉书·韩安国传》),死灰要是能复燃的话,我就能撒泡尿把它浇灭。不久,梁国的内史官缺位,窦太后指令刘武用韩安国当了内史。田甲得知消息后赶忙逃走了,韩安国下令把他找回来,笑着对他说:“我这团死灰已经复燃,你可以撒尿了。”然后让田甲继续做他的狱卒,并且善待于他。韩安国的才干远在庄青翟之上,这次汉武帝用他做御史大夫,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好帮手。

这届三公班子由田蚡、韩安国组阁,为武帝崇儒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史称:“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史记·儒林列传》)。意思就是,窦太后死后,田蚡做了丞相,排斥黄老、刑名等各家思想流派,招揽了数百名儒生。曾经一统天下的黄老思想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而为儒学治国做好了准备。

在黄老思想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有必要对它做一个客观的总结。汉武帝从小就接触了两种思想:黄老和儒学。这两种思想就好比两个女人,黄老是父母为他包办的原配,而儒学则是他自己看上的情人。他对黄老总也看不顺眼,而对儒学却情有独钟。这并不是说黄老思想就不好,它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黄老思想是医治战争创伤的法宝,在政治上提倡统治者节制欲望;在法制上要求约法省刑;在经济上主张轻徭薄赋,这对推进政治、法制文明的进步,对改善民生,都是有帮助的。黄老思想提倡少私寡欲、顺其自然,对个人修身养性、调节身心也是潜藏着极大的智慧。

但是一个国家和个人是一样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身体发生变化,会得病;国家也会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社会病。个人因身体状况的变化就要改汤换药,国家也要因社会的变化而改弦更张。黄老思想在汉初推行了六十余年,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退出历史舞台正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也符合道家“功成身退”的一贯主张。

二是“元光对策”确立了新的治国方针。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元光”。元光元年五月,汉武帝下令,天下的贤良文学就如何治理好国家提出自己的对策,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时间从者如云,应征参加对策的贤良文学很多,其中董仲舒的对策引起了汉武帝极大的关注,促使他在治国思想上做出了重大决策。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家里是个大地主,收藏了很多书籍,他无不刻苦钻研,对儒家经典很熟悉,尤其对《春秋公羊传》更为用功,几乎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民间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传说,他因沉溺于读书,三年都没踏进自家的后花园去看看。今天看来,像他这样长期伏案,是不利于健康的,是会得知识分子常得的病的。甚至古人也认为,此言不足信。东汉王充(27年—约97年)对此就曾表示过异议,他说:“安能用精三年不休?”(《论衡·儒增》)又不是机器人,哪有三年都不休息的呢?但不管怎样,经过努力,董仲舒成为当时“公羊学派”最著名的大师,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口才也好,是个全才。

但是董仲舒对策的时间,有的学者认为在建元元年(前140年),有的认为在元光元年(前134年)。我个人认为也应该是在元光元年,理由有二:

第一,董仲舒对策是汉武帝做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决定的关键。建元元年,窦太后还健在,当时正奉行黄老治国的方针,窦太后对汉武帝干什么都可以容忍,唯独不许他尊崇儒术,一有动静,就会施以打压。所以在建元元年,窦太后不可能允许他搞这么大的动作来推崇儒学。

第二,《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五月,汉武帝下诏令贤良文学提出对策,“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这里引起人误解的就是公孙弘,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是建元元年出来做官的,既然董仲舒和他同时出来,就应该是建元元年。殊不知,公孙弘当时出来被任命为博士,后来又派他出使匈奴,归来后陈述的情况不合帝意,武帝认为他无能,将他免职。这次很可能是他再次复出。此外《汉书》的《儒林传》《礼乐志》记载,董仲舒对策都是在窦太后去世之后。

综合起来看,董仲舒对策只能是元光元年,所以叫“元光对策”。

那么董仲舒在元光对策中给汉武帝提供了什么建议呢?

这次提对策的人很多,汉武帝觉得董仲舒提出的建议最好,就不停地提问,董仲舒就不停地作回答,反复有三问三答。因为第一策谈的是天人关系,第二、三策才谈的如何治理国事,史称《天人三策》。《天人三策》被班固全文收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法,其中最能引起汉武帝共鸣的,是他的“大一统”思想。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意思就是《春秋》大一统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古往今来最正确的统治方法。

要做到国家的大一统,主要做到如下三点:

其一,思想上一统:独尊儒术。

汉武帝提出疑问说,自然界怪相频出,人世间思想混乱,价值观倒错,没有是非曲直的判断。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有人为了获取利润不惜制造、贩卖假冒伪劣、有毒有害的食品;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不惜炮制大量三俗文化产品。只管捞取名利,没有是非标准,没有道德底线。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的问题回答说,这正是“百家异说”造成的。各家各派的师承不同、主张不同,上面没有统一的思想标准,法律制度也朝令夕改,下面的人不知道该遵守什么才对,思想上自然就乱了。思想一乱,行为随之而乱,难以统治。解决的对策就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六艺”指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术。除了儒家之外的其他思想流派,国家不予提倡,不许其进入政治领域。大家共同推崇孔子的学说,这样思想就能统一,法度得以明确,老百姓就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逐渐就有了是非标准。这样国家就好治理了。

其二,政权上一统:尊王。

“尊王攘夷”是《春秋公羊传》中提出的主张。其中“尊王”就是要强调天子的最高权威。用今天的术语讲,就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弱臣势”(《春秋公羊传》),就应该压制诸侯、打击豪强,防止其对中央集权产生威胁。

最后,主权上一统:攘夷。

对周边少数民族夷狄之人,“不与夷狄执中国”(《春秋公羊传》),不能让他们来控制中原,必要时可以采取武力征服,使其一统乎天子,使四海“来臣”。

董仲舒的这些话,让汉武帝眼睛一亮,那真是“董教授说得对”。汉武帝在做太子时,诸侯坐大、豪强横行、匈奴犯边,这三大危机常常让自己焦虑不安,知道这与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密切相关,从而刺激自己在思想上转向积极有为的儒学;上台后推行建元新政、搞崇儒试验,结果因人为阻力而失败;现在听了董仲舒的见解,对自己推行儒学治国的政治策略充满信心。

他坚信只有抛弃黄老思想,转而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方针,才能有效地应对既有的社会危机,才能推动大汉王朝进一步繁荣。于是他果断做出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么汉武帝在做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之后,又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来治理天下的呢?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推动着一个泱泱大国崛起的呢?

同类推荐
  • 重筑大国魂

    重筑大国魂

    当激情只代表娱乐,当泪水只为悲痛,当挥洒的热血换不来一丝怜悯,当奉献等于嘲讽。纯粹的东西已经掺入了杂质,杜子轩,这个平凡平庸,骨子里却又极端民族主义的人,迷失,又获得了新生。民国,血与泪的交融。没有轻松得来的胜利,也没有无所不能的本领,更没有想当然的纵横驰骋。有的,是血、泪、感动、爱恨与情仇。望我们不再健忘,焕发久逝的激情,凝聚正能量。也希望我们,能在这真实与虚幻中寻找逝去的敬仰,唤回——迷失的所有。
  • 穿越大唐之位极人臣

    穿越大唐之位极人臣

    有一种眼泪叫难以割舍,有一种凝眸叫不能忘怀,有一种深情叫心碎肠摧,有一种牵挂叫月下徘徊……
  • 少爷不哭

    少爷不哭

    他是少爷!所有人都爱他,因为他是少爷!所有人都怕他,因为他是少爷!少爷不哭,受欺负了回家叫人!你们给我等着,有种别跑!我是少爷,就是任性!
  • 大元王朝3

    大元王朝3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考古发现之谜

    考古发现之谜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无限谜团。
热门推荐
  • 老公太霸道

    老公太霸道

    第一次见面,她漂亮的一记过肩摔,替他解决了黑道的追杀。第二天,宝马香车,一整排黑西装墨镜的男人稍息立正站好,见她恭敬地叫一声:“大嫂!”搞什么,她路见不平,拔“腿”相助了一下,救下来的居然是个黑帮大少爷?缠着她理直气壮:“我的兄弟们已经认定了你是他们的女英雄,所以你必须嫁给我!”这是哪门子道理?
  • 废材逆天:绝色大小姐

    废材逆天:绝色大小姐

    现代特工精英庞飞茹穿越成安宁镇最出名的废物大小姐,爹爹不疼,娘亲不爱,庶妹打压,成为整个家族的耻辱,这还不止,庶妹设计让她身败名裂被逐出家族!被逐出家族?被全镇耻笑驱赶?很好,她要让这些愚蠢的人类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废物!”(没有最雷,只有更雷,雷雷更健康!)
  • 苍穹魔帝

    苍穹魔帝

    铸轮回,掌生死,九天十地共尊帝!“苍穹之下,我为魔帝!”这是一个废物,崛起为一代至尊魔帝的故事。
  • 冷面夫君的无辜新娘

    冷面夫君的无辜新娘

    曾经,他是她的救命恩人。他结束了她流浪的生活,留给她辛酸童年一丝温暖的回忆。从此,在她生命中,他就成了唯一。一场大火改变了一切……他的心里不再有爱,只有满心仇恨。他把所有的一切迁怒于她。他逼走她,从此消失于她的生命之中。十年后,他又出现——为了履行父亲所定的婚约。但,娶她,只为羞辱,只为仇恨,只为折磨……却未曾料,她的一颦一笑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她的善良真诚正慢慢融化他早已冰冷的心……当事实真相浮于水面,才发现所有的仇恨只是一个并不美丽的错误。面对曾经的伤害,他该怎么弥补?他是否还能换回伊人伤痕累累的心?推荐小秋的另一部作品《总裁,非诚请勿扰》有空来踩踩!小秋又开了新文《冷酷总裁的隐形娇妻》http://novel.hongxiu.com/a/258443/支持小秋的新作,有空去看看哦!
  • 桃源山神

    桃源山神

    重点大学研究生李玉龙得到山神传承后,毅然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回到山村过起了桃源生活。穷小子一跃变成玄门真修,法术神通,信手拈来。百姓祈福,有求必应,玄门信仰,重绽光芒。“玉龙,我家山田太贫瘠,今年收成不够孩子学费啊!”“别急,看我“肥地术”。““阿龙,今年大旱,已经两个月没下雨……”“莫慌,待我“灵雨术””“龙哥,我家母猪没赶上配种。”“滚……”
  • 回档

    回档

    作者是个90后95前的混沌青年,本文章也是根据本人的真实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有感而写。纪念我们那些年的爱情。
  • 最后一个情圣

    最后一个情圣

    情场如战场,胜者为王。杨欢穿越到了异界,他得到了一个《爱情买卖》的系统。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你就买……为了自保,杨欢不得不行动了起来。贯彻爱与真实,万花丛中过,落英沾满身。
  • 快穿炮灰逆袭

    快穿炮灰逆袭

    心脏病发作之时......不想身死的夏一月卯足了劲想要活下来,莫名其妙的绑定了一个帮助他人完成愿望的系统,为了更好的生存,夏一月勤勤恳恳开始了穿越之路。
  •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中外历史上众多的名将中选择了十几位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力图将这些著名将领的人生经历尽可能全面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谜题掀开其神秘的面纱,给读者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写作风格上,《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也力求通俗易懂、精准生动,注重其中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以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需要。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全真、立体的《中外历史名将之谜》能够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
  • 新修真时代

    新修真时代

    新修真时代,是科技修真时代!修为跟不上?我有法器灵草培养池!灵草不够用?我有宝器聚宝盆!打架怎么办?我有灵器巴雷特,40火!代步用什么?我有真器飞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