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43600000010

第10章 和亲之辱

上一讲讲到由于国力太弱,汉朝初期的二十余年,面临北方匈奴的骚扰侵略,统治者只能委曲求全,用和亲的办法换取暂时的和平。进入文景时期,还会继续这样忍气吞声吗?这首先得取决于汉朝的综合国力,国力强大,才有望奋起反击,一雪国耻。那么文景时期的国力情况又如何呢?

上一讲讲到由于国力太弱,汉朝初期的二十余年,面临北方匈奴的骚扰侵略,统治者只能委曲求全,用和亲的办法换取暂时的和平。进入文景时期,还会继续这样忍气吞声吗?这首先得取决于汉朝的综合国力,国力强大,才有望奋起反击,一雪国耻。那么文景时期的国力情况又如何呢?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刘邦和薄姬生的儿子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文帝执政二十四年,到公元前157年去世,享年四十六岁,他和窦皇后生的长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景帝执政十六年,到公元前141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这两位皇帝统治的四十年间,史称文景时期。

由于祖上有二十来年的积淀,再经文景时期四十年的经营打造,国家GDP迅速增长,综合实力大为提高,那真是国富民强。

先来说国富。

由于国家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济发展迅猛,到文景时期,“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京师府库里的铜钱多得用不完,长期闲置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开的铜钱多得无法计算。或许大家认为这是古人在吹牛,有钱还怕数不清吗?矫情!古代铜钱使用方法是这样的,用一根绳子将一千个铜钱串在一起,叫一缗,缗就是串钱的绳子,又叫一贯。一串串铜钱都散开了,确实不好计算它的具体数目。

除了吃的用的,各地户口也大大增加。这和今天不同,现在因计划生育政策,各级政府要求自己辖区的人口越少越好;古代则以户口增加为政绩的表现。刘邦在位期间,大的列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才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因为国家政策好,流民纷纷回归田园,户口迅速繁长;列侯中大的封国有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

再来说民强。

文景时期的土地税,基本上都是按“三十税一”来收的,也就是3.33%。公元前167年,文帝甚至下令免除农民的土地税,“遂除民田之租税”,一直实行了十三年,到景帝二年(前155年)才恢复三十税一的赋税政策(《汉书·食货志》)。低税和免税政策的直接效益,就是让老百姓愿意农耕。愿意农耕使得农产品数量大增,物价下降。刘邦时代的米价要五千钱一石,到文帝初年,粟的价格每石才数十钱,最低甚至十余钱就能买到。

税收负担轻,外加物价便宜,老百姓自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阡陌田野之中牛羊成群,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民众喂养的马匹,谁要是骑着年轻的母马去参加聚会,别人就会拦着不让进,因为来聚会的人骑的都是高大雄壮的公马,见了母马还不得争风吃醋,引起骚乱啊?住在村庄里的平民百姓,吃的都是大鱼大肉;做小官吏的人爱岗敬业,直到子孙长大了也不会跳槽,不像今天有些人干一行恨一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史记·平准书》)这也许就是中国最早的小康社会,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国富民强,朝廷还愿意继续推行和亲政策、继续忍受来自外族的欺凌吗?答案当然是“不”。但是外交政策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关键要看统治者的态度。接下来我们来看汉文帝、汉景帝时是如何对待和亲政策的。

汉文帝一上台,立即与匈奴重修旧好,嫁公主和亲。三年后,即公元前177年,匈奴的右贤王入侵并占领了河南地(指黄河以南的地盘),侵扰掠夺上郡边塞,屠杀汉朝人民。自从第一次和亲以来,汉朝给他们送钱送物送人,他们无不欣然接受。接受之后,却是想遵守和亲条款就遵守,不想遵守就来边境骚扰抢夺一番,“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汉书·晁错传》),得了便宜还要耍横,汉朝则是赔了公主又折财。

第二年即前176年,针对匈奴肆意入侵的状况,以及民众反匈情绪的高涨,汉文帝不得不叫文武大臣讨论,对匈奴究竟是战是和。结果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和亲甚便”(《史记·匈奴列传》),还是嫁公主当老丈人、不打仗方便些。朝廷上下,都是主和派的天下,人民只有失望了。

老上单于

挛鞮氏,名稽粥(音机遇),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子。在位时曾攻打月氏,占据全部河西地区。对西汉采取掠夺游击战术,令中原王朝疲于应对,最终迫使汉朝对匈奴沿用“和亲”之策。死后传位于军臣单于。

中行说

西汉文帝时人,原为宫廷太监,后投靠匈奴,成为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的重要谋臣。其人颇富智计,曾劝匈奴单于不要盲目仰慕汉文化,并多次策动匈奴单于发动侵汉战争。

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其子稽粥即位,号称老上单于。新单于上台,汉文帝连忙讨好,送去一个宗室翁主冒充公主,给他当老婆,还派宦官中行说陪同前往,做“公主”的师傅。中行说不愿到大漠去受苦,说:“非要派我去,可别怨我变成大汉的祸害哟!”文帝以为他说的是气话,就算不是气话,他一介阉人,算不得真男人,能生出什么大患来,强行派他去了。中行说虽然算不上男子汉大丈夫,却也来了个说到做到。来到匈奴,果真投靠老上单于,为他出谋划策,教他如何对付大汉王朝,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奸,也许还是中国第一个汉奸。因为汉朝以前叛国投敌的,可以叫秦奸、赵奸什么的,还不能叫汉奸。前160年,老上单于死,其子军臣立为单于(前126年死),“中行说复事之”,继续担任他的智囊。

中行说当汉奸的时期,正是汉文帝执政之时,他为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的所作所为,一方面展示了他变节投敌的丑恶嘴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匈双方在外交上的强弱态势。中行说的行为归纳起来有这几点:

其一,劝说单于不要改变匈奴固有的生活方式。

中行说看到匈奴人上上下下都喜欢汉朝送来的丝织品和食物,就对单于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却很强大,就是因为衣食都和汉朝不一样,不需要依赖汉朝供给。如果人人都爱穿汉朝的衣服,爱吃汉朝的食物,长此以往,汉朝只需用十分之一二的物质输入,就能让咱们改变生活方式,咱们就会被和平演变。”当然他这种说辞,肯定会引起有些人的反对,明明汉朝的东西比咱们好哇!就像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人一样,看到西洋人的坚船利炮,就说它是奇技淫巧。

中行说还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证明他的观点,他说:“汉朝的丝织衣服是好看啊,但是你穿着它在杂草和荆棘丛中奔驰,就会被挂破,不信走两圈,不信走两圈?哪里比得上我们的毡裘皮革耐用。汉朝的食物是精致可口,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乳酪有营养?您看看,咱们都长得牛高马大,不都是这些乳酪给喂壮的吗?所以才打得他们屁滚尿流。”为了证实自己说的不假,中行说还“教单于左右疏记”,就是算术。以前匈奴不懂算术,只晓得结绳记事,现在懂得这种方法,算起人畜数字方便多了,自然相信他。

其二,教单于和汉朝皇帝打口水战,展示匈奴的强硬外交。

汉朝皇帝和单于之间往来书信,都写在木片上,长一尺一寸,叫做“木牍”;印章也有一定的规格,措词也有固定的格式。比如汉朝皇帝写给单于的,打头就写:“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后面再附上要送给匈奴的物品清单。中行说则告诉单于,给汉朝皇帝写信要用一尺二寸的木牍,比他长;印章也要“广大长”;打头则写作:“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后面再附上要送给汉朝的物品清单。反正是处处都要压过汉朝,从心理上压倒汉朝执政者。

这种做法虽然有点像小孩儿斗气,但又和今天的外交辞令差不多,奉行弱势外交的,往往都会使用“我国对此深表遗憾”一类的词汇;奉行强势外交的,则会使用“我国不惜采用武力”之类的词汇。古往今来物是人非,但在外交上的态度,总是可以从细节上看出猫腻的。

其三,为匈奴文化做曲意辩解。

汉朝使者来到匈奴,老是会指责匈奴文化不尊重老年人。中行说反驳道:“匈奴素来崇尚攻战之事,老弱不能上阵打仗,只能把有限的衣食供给少壮子弟,让他们去打仗,去保家卫国,怎么说得上轻视老年人呢?”

汉使又说:“匈奴父子都睡在一个帐篷里。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为妻;兄弟死了,娶兄弟的妻子为妻。违背天伦,也没有冠带之类的服饰礼节。”

中行说批驳道:“匈奴的风俗,父子兄弟死,娶他们的妻子为妻,是为了保全种姓。哪像你们,嘴里喊的是伦常,实际上亲属关系疏远的时候就互相残杀,竟而至于改朝易姓。你们别以为自己戴了帽子就跟禽兽不同了,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中行说这一套歪理邪说自然辩不过汉朝使者,但他最大的本事是小人得志、翻脸耍横,一旦辩论不赢,他就会使出杀手锏,说:“说这么多有用吗?没有用的。只管叫你们汉朝天子送来的衣食物品保质保量就行了。否则,‘则候秋孰,以骑驰蹂乃稼穑耳。’”(《史记·匈奴列传》)不然到秋天成熟季节,俺匈奴铁骑就会去打劫没商量啰!

中行说这种丑恶行径,激起了汉朝民众对他的仇恨,公元前173年,贾谊在《治安策》中就说到“伏中行说而笞其背”,恨不得抓住中行说,再扒光他的衣服狠狠抽他(《汉书·贾谊传》)。

当然,中行说这些搞法,从眼前的利益来看,就是要讨好匈奴单于,巩固自己在匈奴的地位,换来了“单于爱幸之”(《汉书·匈奴传》)的态度。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使得匈奴自以为不可一世,以自己作为一个野蛮民族为荣,丧失了发展的机会。如果他们能趁着自己强大,真心接受汉朝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后劲儿还大着呢!以后鹿死谁手,还难以预料!结果他们以为中行说说的是正确的,在经济、生活、生产方式上不愿意汉化,只能故步自封,最后为自己的衰弱和灭亡挖好了坟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行说是目光短浅的!最终还帮了大汉王朝,真是不经意间做了汉朝的王佐!

然而,最现实的一点是,中行说的这种种表现说明,汉文帝时期,匈奴对汉朝是强势的,汉朝的统治者对匈奴的外交是弱势的,只知道用和亲的办法换取苟安。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新人上台,会不会对匈奴强硬一点儿呢?

此时的汉家天下,诸侯坐大的危机已经显露。要想集中精力对付诸侯,又害怕匈奴趁机入侵;要想集中力量打匈奴,又怕诸侯王趁机作乱,处于两难之中。公元前154年,国内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国之一的赵国想联合匈奴的军臣单于一起举事。结果汉朝仅以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叛乱,“匈奴亦止”(《史记·匈奴列传》),匈奴见汉朝国内没闹成事儿,只好停止了军事行动。对匈奴这种趁火打劫的卑劣行径,大汉本应趁着国内平叛的胜利,还以颜色,结果却令人失望。前152年“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如故约”(《汉书·匈奴传》)。

汉景帝重新与匈奴和亲,开通汉匈边境的贸易市场、互通有无,每年汉朝给匈奴免费送去大批生活物资,嫁公主给单于做老婆,一切按照以前和亲的条约办理。

以前和亲,都是用宗室女冒充大汉公主嫁去匈奴,这次汉景帝竟然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军臣单于,看来这个匈奴老丈人,他是当定了!这就意味着,汉景帝对匈奴的外交政策,那更是熟透了的香蕉——只会越来越软弱。

大汉公主远嫁匈奴,这让刘彻非常伤感,因为那毕竟是他的姐姐,亲的呀!虽然他长大后明白了:这是和亲政策惹的祸;但他不能明白的是:高祖、吕后时期,因为国力太弱,不得不与匈奴和亲,那么文景时期,国力已经强大,为什么还要忍气吞声呢?七国之乱以前,因为害怕国内诸侯趁机叛乱,不得不与匈奴和亲,那么平定叛乱后,为什么还要继续忍辱负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这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国家指导思想造成的。汉初以来,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国家推行黄老无为之术,对经济生产的恢复、民众生活的稳定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了文景时期,坚持黄老治国已经成为既定方针,统治者也很难从这种思维定势中跳出来。黄老道家对外交有这样两种主张:

首先,黄老道家提倡和平外交。《道德经》第八十章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而不是武力征服。统治者最重要的是要把内部的生活质量搞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关注民生,而不是对外争他个你强我弱。

其次,黄老道家提倡用谦柔不争的办法对待国际争端。你想和平,别人非要搞武力又怎么办?《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说:“大国者下流。”这里的“下流”,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道德品质败坏的那个下流,而是说大国应该像水一样,既要柔软,又要在下位流动。这样的话,天下江河的水都会流到你这儿来汇合;你要是处于高位,水就没法流到你这儿来。比如动物里的雌性,就是用温柔处下的办法来征服雄性。所以“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大国用谦柔处下的办法来对待小国,就能以德服人,把小国争取过来。

《春秋公羊传》

又名《公羊春秋》《公羊传》,作者是战国时子夏的弟子,齐人公羊高。《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该书宣扬“大一统”思想,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按照黄老思想这样的外交主张,和匈奴搞和亲也没什么丢人的。相反,按照儒家的外交主张,这样做就太丢人了。《春秋公羊传》说:“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即不能让周边少数民族国家来控制中原地区;如果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针,我想统治者就很难继续接受和亲这一丧权辱国的外交政策。遗憾的是,汉文帝、景帝是以黄老思想为治国方针,在外交上继续推行和亲政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讲到这儿,我们有必要对前面讲的内容做一个小小的总结,那就是:在刘彻当太子的十年(公元前150年—前141年),诸侯坐大、豪强横行、匈奴犯边,汉家天下的内忧外患正日益增长。这种种危机虽然各有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但总的根源则是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只要国家的指导思想不变,这些危机就很难消除。

刘彻耳闻目睹这种种危机,极大地刺激了他在思想上的转变,这正是他后来抛弃黄老思想转向儒学的外在原因。作为政治接班人的他,面对这些危机,不得不焦虑,或许他心里更希望的是:父皇汉景帝能够在其有生之年转变思想,消除危机,为自己今后的统治铺平道路。

那么,汉景帝在他执政的最后十年,会不会转变指导思想以应对各种社会危机呢?能否给刘彻当皇帝创造更好的政治环境呢?

同类推荐
  • 战国之第一倾奇者

    战国之第一倾奇者

    前田庆次作为战国第一倾奇者,压抑与奔放、倾奇与重义、勇武与风雅,将这种种元素浓缩到人生轨迹里,使得庆次成为这战国乱世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就算有那些主导时代的英雄们高高在上叱咤风云、足以盖住整个时代的伟岸形象,也不能掩盖住庆次的光彩。但由于早年的际遇和个人义理等原因,作为一个与织田信长有着同样抱负的人,却只能用倾奇者的形象表现出来,直到太阁和养父的辞世,才能表现自己的才能,不能产生或多或少的遗憾。但若是一个21世纪的热血青年灵魂附身于庆次,那有会发生怎样的际遇和故事呢?噩梦初次写作,前期章节犯了很多错误,请新读本书的书友们,先看看作品相关的内容,敬请大家谅解!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七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七卷)

    本书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5001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骄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世事沧桑,朝代更替,从盘古开天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西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这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套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明的书籍。
  • 金牌小书童

    金牌小书童

    人生百年一场梦,争名逐利红尘中。谁人笑看风云淡?唯我金牌小书童!
  • 欲望是把双刃剑3

    欲望是把双刃剑3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惊世浩劫。这场运动历时十四年,死亡数千万人,给了大清王朝致命一击。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天国英雄梦断金陵,却成就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名臣的赫赫功业。本书从人性的视角出发,以人性解读历史,以历史印证人性,生动有趣又真实可信地解读了太平天国运动从萌芽到灭亡的精彩历史,从而揭秘太平天国运动的迷离真相,揭示太平天国前期成功到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以为今人之鉴。
  • 雾锁峨眉:蒋介石谋取四川纪实

    雾锁峨眉:蒋介石谋取四川纪实

    1935年,红军经川边北上抗日,一部分红军突然迂回直扑四川省省会成都,让领教过红军厉害的“四川王”刘湘慌了手脚,不得不请求执中央权柄的蒋介石支援。蒋介石趁机插手四川:在峨眉山办军官训练团,专挖刘湘“墙脚”,同时,在重庆派驻中央参谋团。从此,双方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而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生死存亡一线之时,具有民族正义感的刘湘舍弃一切,毅然率数十万军出川抗战。一时,“无川不成军”,激昂慷慨悲壮。
热门推荐
  • 天机残卷

    天机残卷

    天道使然,尘封从小就是孤儿混迹黑道,在一次国家对整个省黑道扫荡后,尘封被一道士所救,从此命运轮转,好运降临,且看尘封如何逍遥红尘!
  • 麻辣妃子笑

    麻辣妃子笑

    她王府中的嫡女,却过着连丫鬟都不如的日子。她PL集团董事长,年纪轻轻就已经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青年领袖。她拒绝了那么多优秀才俊的追求,最终竟爱上了归国的教授。她把一切都给了他,她爱的是那么彻底那么无私。可是当一个神秘电话揭开了这个归国教授的神秘身份时,她彻底的崩溃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剑霸九天

    剑霸九天

    苍茫大地,谁主浮沉?一剑在手,天下我有!兄弟之义,红颜之情,三尺青锋诛仙魔!柔情缱绻,天妒红颜!天纵少年傲世九重天!上穷碧落下黄泉,霸凌九天斩妖邪....
  • 合江亭

    合江亭

    合江亭,地处成都,府河与南河于此相合,汇为一条河流。因为两江相合,永不分离的寓意,成了当地人心中的爱情圣地。《合江亭》即以此背景,讲述了在这个物欲和浮躁的现在,一对男女为追求真爱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
  •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曾经说过: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大堆答案来回答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不被经济学家欺骗。”尽管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是那么有趣,但以往总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在唱主角。现在,让我们回到经济学的原点,共同探讨如何将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使我们过得更幸福、快乐。
  • 白身修罗

    白身修罗

    修罗大陆,人人以五帝命身为荣,拥有金木水火土五色命身之一的人常常让人羡慕。叶天拥有一个金色命身的老爹,却没能遗传到他的优良基因,以至于老爹死后,连他金身所化金丹都保护不住,还让人打落五帝山。垂死之际,鲜血浸透五帝封印,一粒白丹意外飞出,被他吞服掉。白丹是最普通的命身所凝聚,可这一粒白丹却不同凡响,叶天的机遇从此改变,以一白色命身修至修罗之境。九天之上,连五帝都要臣服。
  • 异界邪晶

    异界邪晶

    灵晶,一个世界的名字,也是这个世界文明的基石。灵晶,可以庇护一方天地,可以让浮空艇飞上天空,还可以制成晶器让人拥有超自然能力。晶器,有四种形态,兵器、灵晶书、灵晶卡、以及水晶色的傀儡火,分别对应四种职业,武士、术士、召唤师、傀儡师。拥有晶器的人被称为晶士。主角林牧的晶器是灵晶书,但他不是术士,而是一个强盗,以抢夺他人能力为己人,故被称为邪晶士。
  • 无终梦境

    无终梦境

    末世身死,重生于大劫之前。大势至,能否力挽狂澜,拨乱反正。
  • 同龄岁月

    同龄岁月

    本文描写了一群同龄人成长时所经历的那些烦恼,对于梦想的追逐,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爱情的渴望,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事情来进行客观的说明。在读完此文后,你也会想到这些事情也是曾经同样的发生在你身上。所以,这本书能让你回想起过去的回忆,或是解决你成长的烦恼,那便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了。不多说,看书吧。
  • 鬼瞳

    鬼瞳

    佛经里记载,在这世界上有五种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肉身之眼,晦明不分,见影不见暗,眼之见并非物之实,而我之眼,则为可见之物之本,因为我的眼睛能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