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毛泽东又问傅作义想做什么工作。傅作义回答说:“我想,我不能在军队工作了,最好让我回到黄河河套一带去做点水利建设方面的工作。”毛泽东却说:“你对水利感兴趣?黄河河套水利工作面太小,将来你可当水利部长吗?”
这次谈话使傅作义的精神为之一振,更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毛泽东对傅作义给予了极大的信任,1949年8月,绥远的和平起义遇到严重困难时,请他亲赴绥远解决此事。他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斗争,如期实现了绥远和平起义。9月22日,傅作义回到北平,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作了充满爱国激情的讲话。后来毛泽东又多次在共产党员和群众中替傅作义做工作,给予他信任和关怀,解放初期正式给他的职位便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水利部部长、绥远军区司令员等七项。毛泽东对于起义的国民党将领能够不计前嫌,豁达大度,特别是对傅作义这样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将领更是肝胆相照,充分信任并委以重任,使其更能发挥作用。
信任下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是说,必须是在可以信任的基础上用人,否则可以坚决弃而不用。因为没有信任感的用人,即使委以重任,也形同虚设,起不到应该起的作用。“疑人”是必要的,但不是“用人”的前提。假如一个下属某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已经属于“疑人”范围,要么弃而不用,要么等到条件成熟后再用,不必非要冒险,这是常识。
企业领导对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工作,大胆负责。信任是对人才的最有力的支持。首先要相信他们对事业的忠诚,不要束缚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要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既要委以职位,又要授予权力,使他们敢于负责,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忠于职守。遇事不推诿,大胆工作。对人才的信任和使用,还包括当他们的工作中出了毛病,走了弯路时,用人者要勇于承担责任,帮助他们总结经验,鼓励他们继续前进。特别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当他们遇到阻力和困难,受到后进势力压制时,用人者要挺身而出,给予坚决的支持和有力的帮助,从而把改革进行到底。
用人不疑还表现在敢于用那些才干超过自己的人。在这方面,有的用人者却缺乏勇气和信心,对他们手下那些才干超群,特别是超过自己的人,总感到不好驾驭,在使用上有种种限制。他们宁肯将职权交给那些平庸之辈,也不交给超过自己的人。这样,久而久之在他所领导的单位就形成了“武大郎开店”的局面。真正有作为的用人者,充分信任和善于使用那些超过自己的人,这样在他所领导的单位就能造成人才荟萃生机勃勃的局面。
一般讲,信任下属有这样几个要点:
①相信下属的道德品质;
②认可下属的工作态度;
③理解下属的内在欲求;
④明白下属的工作方法;
⑤肯定下属的工作才智;
⑥信赖下属的工作责任感。
信任下属不是一句空话,而必须付之于行动,才能看见效果。有人说,最好的企业领导是在下属中有充分信任感的人,同样,最好的下属是在企业中能引起领导和同事充分信任的人。这说明,只有双方信任,领导才愿意用你,你才愿意被用。
高明的领导者尤其要善于使用冒尖的人才。有人说,“人才源于胆量”,是有一定道理的。假如大胆任用下属,可能会成为大才,反之,就会泯灭一个人才的出现。
身为领导,要想成功,非这样不成!因此,所谓“不拘一格”的关键是要领导冲破陈旧观念条条框框融人现代企业“信任高于一切”的用人原则,力戒排除异己、惟亲是用,而应该以企业利益为重,因事设人,因才而用。
莫把“珍珠”埋在草堆里
宋乾德五年,太祖赵匡胤派以前的安国节度使张美为横海节度使。
张美上任后不久,就有人上告朝廷,说张美在沧州强娶民女为妾,又盘剥百姓4000贯。太祖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立即对张美罢官问罪,而是招告状之人上殿问道:“张美在沧州任职之前,你们沧州是否安宁无事?”告状人说:“那时沧州屡屡土匪横行,敌兵犯境,民不聊生。”“那么张美上任以后呢?”太祖又问,那人回答说:“自从张节度使到任后,励精图治,从此再没有匪寇出没了。”太祖转而又说:“既然这样,张美也是有功绩的,至少是造福沧州百姓,给他们安居乐业的保证,我罢免张美的官职并不难,但若从沧州百姓的切身利益看,则是一个损失。念及百姓的安乐之故,还是不罢免张美的官职好一些。”然后,太祖命令左右以重金补偿了那些被张美掠走财富的老百姓,并督促张美将强娶的民女归还原家。又命赐在京城的张美的母亲金钱1万贯,再派使者速去沧州,对张美说:“你若缺钱的话,应当向我皇帝和朝廷来要,不应掠夺百姓的财物啊!”
张美听罢,吓得满头大汗,连忙磕头谢罪,并当场折断节杖,表示今后一定为政廉洁,造福于民,以报朝廷浩荡皇恩。不久以后,张美果然政绩斐然,沧州之地,百姓安居乐业。
宋太祖并不因为张美的劣迹就不加分析地免去官职,而是充分全面的考察后才决定让张美继续任职。“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太祖用人,充分发挥其长,抑制其短,而这都不是能用生硬方法简单地解决的。
前秦的创始人苻健死后,他的侄子苻坚夺得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整个黄河流域和现在的辽东、四川。苻坚自称大秦天王,是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他即位以后,到处搜罗人才,看中了一个名叫王猛的谋士。
王猛年轻时家境贫寒,靠卖畚箕维持生活。穷困磨炼了王猛的意志,激励了他的求知欲,他常抓紧时问,手不释卷地读书,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做一名带兵的将军。
前秦建国后不久,东晋的桓温带领4万步兵骑兵北伐,进攻前秦,前锋到达关中,屯兵霸上。王猛闻讯即披着一件粗麻布短衣拜见桓温。他一面侃侃而谈,分析着当前的形势,一面捉着身上的虱子,一个个地把它们挤死,从容沉着,旁若无人。桓温觉得这个人甚为古怪,就问道:“我奉皇帝的命令,带领10万精兵北伐,为民除害,可关中地方的豪杰至今没有人来见我,这是什么缘故?”王猛答道:“你不远千里而来,深入敌境。长安近在眼前,你却不渡霸水进攻长安,大家看不透你的心思,所以没有人来欢迎你。”王猛的话令桓温心中一惊,原来桓温是个野心家,他屯兵霸上,作出可退可进的姿态,是为了便于伸手向东晋朝廷要权、要钱、要粮、要兵,以得到实际的好处。东晋朝廷对此已有防备,几次令他回师南下。桓温见王猛一下子戳穿了自己的心事,觉得此人不可低估,遂请他一起南归,却遭到王猛的反对。
秦王苻坚听人家说到王猛,并把王猛比作埋在草堆里的珍珠,即派人想方设法请王猛出山,辅佐他治理天下。两人相见,竞像老朋友一样亲热地高谈阔论起来,他们对天下之事有着共同的看法。苻坚终于得到了王猛,就像当年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他封王猛为中书侍郎,要他帮助自己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共创大业。
王猛一到任,立刻公布法律,深入民间了解情况,对于混乱的社会秩序他采取果断的措施,处决首恶分子。他的决策令社会上的恶势力闻风丧胆,于是,他们造谣中伤,攻击王猛。苻坚得知后便派人来抓王猛,说:“治理天下应当用道德去感化人,杀人多么残暴啊!”王猛解释说:“太平时世,以礼治天下,乱哄哄的地方,理应运用严刑重法。我杀人是为了打击不法人气焰以治乱,怎能说是残暴?为了国家的利益,对那些危害社会治安的豪强势力,如不能斩尽杀绝,那才是辜负了陛下的重托!”自此,苻坚更为王猛的才干所折服,也更加器重他,称他是管仲、子产一般的人物。
后来,苻坚提升王猛为中书令、京兆尹。王猛也被苻坚的信任深深感动,与性情耿直的中丞邓羌同心协力,大力整顿京城长安的秩序。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铁面无私,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一概按法律处理,不留情面。一时间,百官震惊,奸猾恐惧,社会风气大变,连掉在地上的东西也无人敢私自拿走。苻坚看到社会秩序的变化,不禁感叹道:“我现在才知道治理天下必须有法!”
王猛治理京城有功,苻坚又提升了他的官职,派他做吏部尚书,过不多久,又拜他做辅国将军。一年之中,王猛被提升了五次,那一年他仅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