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里的惊讶
1919年5月初,胡适在上海第一次与孙中山相会。
胡适进门时,孙中山正在看病,家佣请胡适坐在书房里等候。那是间宽大的书房,四壁全都是高及屋顶的大书架。胡适十分好奇,沿着书架走了一圈,发现书架上的书全都是这两年出版的新书,而且以西洋书籍为多,这让胡适非常敬重。从零乱摆放的书籍来看,这些书并非只是充门面,做样子,孙中山应该是经常阅读的,有些书经过长期翻阅,已经磨损得很旧很旧。家佣也向胡适证实,中山先生是书痴,每一本书买回来都一字不落地阅读,甚至反复阅读,读书至凌晨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什么书放在什么地方,什么书什么样子摆放,他不容别人轻易变动。家佣都知道中山先生的习惯,在他的卧室动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动他的书,一点点挪动也不可以。
这一次见面给胡适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对别人说:“正因为他终身不忘读书,到老不废修养。其余那许多革命伟人,享有盛名之后便丢了书本子,学识的修养就停止了,领袖的资格也放弃了。”
见面后没几天,五四运动全面爆发,陈独秀因在北京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北洋军阀逮捕,上海纷纷谣传胡适也被捕入狱。恰在此时,许世英代表徐世晶、段祺瑞来上海拜见孙中山。孙中山为身在狱中的胡适与陈独秀焦虑,一见面就十分恼火地对许世英说:“独秀我没见过,适之身体薄弱点,你们做的好事,很足以使国民相信我反对你们是不错的证据。但是你们也不敢把他来杀死,身体不好的,或许弄出点病来。只是他们这些人,死了一个,就会增加五十、一百。你们尽做着吧!”许世英一听,满脸汗水滚滚而下,回到北京一询问,原来胡适并没有入狱,他得到英美使馆的保护,住进了东交民巷附近的北京饭店。许世英将消息转告孙中山,中山先生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一个月后,孙中山将他所著的《孙文学说》第一卷托廖仲恺寄给胡适,廖仲恺在附信中说:“中山先生在《每周评论》上读尊著对他学说中的批评,以为在北京地方得这种精神上的响应,将来这书在中国若有影响,就是先生的力量,还望先生于书里不很完全的地方指示指示,第二版付印的时候可以修正的,请先生不要客气。”可见,当时孙中山对胡适是极其感激的,向胡适提出请教也是很诚恳的。胡适并非因为作者是孙中山而一味称好,针对书中第一卷第三章关于“文字有进化,而语言转见退化”的说法,胡适提出批评,认为“此层不过随便拾来作衬,非潜深研究之结果,且于文学之途本未考求,拟请先生将关于此层意见详细开示”。
对于胡适的批评,孙中山虚心接受,并委托廖仲恺邀请胡适编写语法教科书的重任。三个月后,廖仲恺又追加一信:“我所最希望的,是先生赶紧把中国白话的语法和修辞法,以规则的系统的方法弄了出来,以应时代的要求。这是大事业,非先生是未有别人能干的。”字里行间是孙中山对胡适的景仰与敬重。
病房里的劝慰
在北平铁狮子胡同5号,胡适与孙中山最后一次相见。
那是1924年秋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以国民军总司令身份,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于12月31日抵达北京,由于过度劳累,他病倒了,被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晚期肝癌。为了挽救孙中山的生命,医院当晚就给他实施了手术。但是,癌细胞已经四处扩散,医生只得为他做了缝合术。出院后孙中山住进铁狮子胡同5号。
这时候孙中山断然决定停止治疗,并且谁的劝慰也不听,宋庆龄急得跳脚,整日以泪洗面,一次又一次来到孙中山病榻前,哀求他用中医治疗。孙中山喃喃地说:“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众人听不明白他的意思,宋庆龄再一次询问,孙中山只是摇头拒绝——他拒绝用中医治疗,他的决定很少有人能够改变。宋庆龄在家急得团团转,突然,一个警卫说:“在我的印象里,中山先生最信得过的人,是胡适之先生。如果让胡适之先生来劝他,或许他会答应。”
宋庆龄眼前一亮,中山先生一向对适之先生高看一眼,《孙文学说》在1919年出版后,评价也良莠不齐,有人说它是“空谈”,胡适当即在《新青年》、《每周评论》上力捧该书,他说:“中山先生是一个实行家。凡是真实行家都有远见的计划,分开进行的程序,然后一步一步的做去……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说他是‘理想家’,不是实行家。其实没有理想计划的人,决不能做真正实行家。”孙中山读后,觉得遇到了知音,他通过廖仲恺向胡适转达他的谢意。从此以后,凡事他爱听胡适进言,视胡适为知己。宋庆龄决定请胡适来试一试,或许有效。
当时胡适在天津,得到消息后,当即赶到铁狮子胡同5号。他先在外间与宋庆龄作了简短交流,胡适说:“让我来劝中山先生看中医,我深感责任太大了。如果一旦中山先生病症难以控制,不能好转,那我岂不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宋庆龄微笑着说:“适之先生,您千万别有所顾虑,请您来劝,是因为我信得过您,孙先生更信得过您。请放下包袱,不必有任何顾虑,而且我也相信,孙先生必定会听您的话。”胡适看着宋庆龄信任的目光,默默地点点头,转身随警卫进了孙中山卧室。
胡适对孙中山印象很深,那是一个眉毛浓黑、肌肉结实、身强体壮的男子,浑身上下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可现在的孙中山,被病魔折磨得形容枯槁,胡适忍不住落下泪,他让心绪平静下来,缓缓走近孙中山床边,轻轻地说:“中山先生,我是适之,我来看您了。”孙中山很高兴地点点头,示意他坐下。胡适说:“中山先生,我给您请来了北京最著名的中医陆仲安先生,他的医术精湛,一定会治好先生的病。”孙中山说:“适之,你知道我是学西医的人,我不能出尔反尔。”胡适说:“不妨试一试,先服几副药看,我的病就是陆先生治好的,他可是了不得的大中医啊。”孙中山看着胡适,胡适拖起椅子坐得离孙中山更近些,继续说:“很奇的事,是四年前的夏天,那时候我只要一用脑子,脚底就痛。找医生诊治,有人说是脚气病,有人诊为心脏病,也有人说是肾病。后来朋友介绍,由陆仲安诊断后用中药治疗,三个月后,我的病就好了。”孙中山专注地看着胡适,然后点点头。胡适高兴极了,立马走出来,告诉了宋庆龄。宋庆龄带着陆仲安进了卧室,经过望、闻、问、切,陆仲安发现孙中山已病入膏肓,为了减轻症状,延长病人的生命,他还是使出浑身解数,开出了药方。
孙中山服了两剂药后,脚肿消退大半,体温、呼吸对比没服中药前均有好转。然而两天后,孙中山腹泻不止,中药酌减剂量,也不见效。考虑到孙中山的身体已经不能用药,同宋庆龄、胡适等人商量后,陆仲安决定停止治疗。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铁狮子胡同5号与世长辞。这只“装了罗盘的船”,最终也没有到达他心目中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