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64200000027

第27章 胡适:临危受命,开创黄金时代(2)

为此,胡适为这本“求学问”的刊物定下了两条“戒约”:

第一,我们要“小题大做”,切忌“大题小做”。例如顾亭林举一百六十多个例来证明“服字古音逼”,这是小题大做。若作二三百字来说“统一财政”,或是“分治合作”,那便是大题小做,于己于人都无益处。

第二,我们要注重证据,跟着事实走,切忌一切不曾分析过的抽象名词。我们要处处脚踏实地,不可学今日最时髦的抽象名词战争。用抽象名词来打抽象名词,大家都是“囊风橐雾”,于己于人都无是处。

在胡适看来,中国公学要想有个新学风,“应该建筑在这两条戒约之上”。这是胡适一生的坚守,无论何时,都不曾忘却,并且经常借此勖勉每一个年轻的学子。

1929年6月25日,中国公学新一批学生毕业,胡适送给他们的只有一句话:不要抛弃学问!

他说,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对于年轻人而言,或许易卜生说得对:“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说过,“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自由天堂”

胡适曾总结蔡元培改革北大成功的两大秘诀:一是不独揽大权,二是主张兼容并包。他将这一经验带进了中国公学的管理之中,主张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严谨务实的优良学风。在他主政的两年之间,“使垂老颓唐的中国公学,改头换面,造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中国公学”10。

大学,不是衙门。一所大学,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首先便是独立空间的存在。中国公学起于留日学生反对“取缔规则”风潮,发起人多是革命党人,因而带有很强的“试行民主政治之意”。中国公学后来频频发生风潮,与这种因缘似乎不无关系。但胡适到校后,坚决将政治与学术“隔绝”起来,保证教员和学生们在课堂上、学校里的独立思考空间。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开始大力推行“党化教育”。根据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的解释,所谓的“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方针要建筑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上。国民党的根本政策是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和决议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根据这种材料而定,这是党化教育的具体意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胡适对此并不认同,基本持批评甚至反对的态度。

据罗尔纲回忆,中国公学当时并不理会这一套,“进了学校,首先使我痛快的,是不挂国民党旗,星期四上午不做国民党纪念周。学校广场走道旁,竖有许多木牌,给学生贴壁报用。那些壁报,有无党无派的,有国民党员的,有左派的,有国家主义的。胡适一视同仁,任由学生各抒己见”11。

在胡适的“纵容”之下,中国公学里的刊物、壁报,如雨后春笋,生气勃勃,盛极一时。1928年9月,胡适亲自带领高一涵、杨亮功、罗隆基、杨鸿烈、陆侃如等教员创办《吴淞月刊》,供师生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习作。学生们自己动手,也创办了《中公周刊》《旭日》《野马》等刊物,其中《野马》是胡适亲自命名并题写封面的,“取其野马不羁,可以自由自在的意思”。这本杂志出版了十几期,终因稿件、经费等两俱缺乏而停办。

这样的自由氛围,胡适颇为欣慰,直到多年以后,仍念念不忘。1934年2月14日,他在日记里写道:“偶检北归路上所记纸片,有中公学生丘良任谈的中公学生近年常作文艺的人,有甘祠森(署名永柏,或雨纹),有何家槐、何德明、李辉英、何嘉、钟灵(番草)、孙佳讯、刘宇等。此风气皆是陆侃如、冯沅君、沈从文、白薇诸人所开。”后来,曾有学生写信给胡适说:“中国公学我不敢说它好,但我可以说它奇特,为什么呢?思想自由,教职员同心协力,有向上的精神,没腐化的趋势,就凭这点,在全中国可说是找不到的。”

胡适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学术研究会和讲演会等,均是积极鼓励,有时甚至会亲自出席并担任评判员。1974年12月,中国公学校友江厚垲回忆道:

那时候,全校的校风,笃实好学,虽然也有极少数职业学生,想乘机活动,可是大多数同学都抱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对这般人敬鬼神而远之。除了读书勤学之外,对于课外活动,自然而然地热心努力,各班都有级会,我就是负责人之一,全校性的学生会,只是点缀品,毫无力量,学校亦不重视。间或也举行辩论会、演说比赛、戏剧表演,大学生有自治能力,都是学生自动发起组织,学校处于辅导地位。有一次我参加演说比赛,题目是“中国的家庭教育”,痛斥历来重男轻女教育的不当,一直贻祸到现在(四十几年前),列举全国乃至于上海的名女人,都是靠男人才能出名的,痛快淋漓,大快人心,连评判员之一的胡适之先生亦热烈鼓掌。12

当时的中国公学校园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名人的身影,或是前来参观,或是前来演讲。校董王云五先生就是中公的“座上宾”,常于百忙之中到学校演讲,简明扼要,言辞雅洁,一个小时内所讲的内容,总比别人要丰富很多。有一次,王云五到校演讲他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经过,称“倘有人找出不通的地方,立即登报取消这个发明”,引发满场提问,你一言,我一语,想找出漏洞,但王云五均能轻松应答,说得大家心服口服。

胡适本人有时也亲自登台演讲,谈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谈关于大学的点滴感悟。1928年12月,他在中国公学演讲“打破浪漫病”,认为浪漫病就是懒病,强调“研究学问,要有材料和方法,要不懒,要坚决不拔地努力,那么,‘浪漫病’就可以打破了”。

说起名人演讲,中国公学还经历过一场小风波。1929年春夏之间,由于学生人数激增,中国公学便将社会科学院搬迁到上海闸北八字桥上课。由于远离大本营,当时一些思想前卫的同学便偷偷请来“敏感人物”鲁迅到校演讲。八字桥校区没有礼堂,鲁迅就站在院子里的台阶上讲,听众立在院中听,题目是“阶级的美”。或许是由于演讲活动本身就非常低调,也或许是由于鲁迅演讲的内容不够精彩,听讲的人并不多,仅讲了半个钟头就结束了,据说是“惧怕警察逮捕”。当晚,吴淞镇警察分局还真派了一大批密探到学校,逮捕了部分学生,并逐房搜查。幸好出面邀请鲁迅的同学,早已闻风而遁,再也没有出现过。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如此宽容自由的校园氛围,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在胡适执掌中国公学的过程中,学生人数由最初接手时的300余人,增加到1300余人,“实际上,自民国十七年四月至十九年一月在胡先生担任校长这一段期间,是中国公学的黄金时代,无论从学校秩序上或教育内容上看皆有显著的进步”。13这样的评价,或许带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但绝不过誉。

平生风义

在胡适担任校长期间,中国公学涌现了一大批日后颇有盛名的学生,如吴晗、罗尔纲、吴健雄、黎昔非、胡颂平、周枏等,均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在成功之后共同的感受就是,如果不曾就读于中国公学,如果胡适没有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天堂”,就可能不会有他们日后的辉煌。

明史专家吴晗,原名春晗,字辰伯,1909年出生于浙江义乌吴店苦竹塘。由于家庭贫困,中学毕业后,吴晗就被迫在本村的小学里教书。但他矢志读书,不顾父亲的反对,不辞而别离开家乡,先上了杭州的私立之江大学预科,后于1929年秋考入中国公学一年级。

吴晗在中国公学读书的时间并不长,却在这里与文史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而这正缘于胡适对他的青睐与帮忙。由于仰慕胡适的大名,到校后,吴晗便选修了他的“中国文化史”课程,对于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等治学门径颇感新奇与推崇。这一课程结束的时候,规定学生必须交一篇论文,吴晗写的是《西汉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胡适的高度评价。吴晗将这篇论文卖给大东书局,还得到了80元的稿费,这让吴晗很是自豪。

后来,胡适被迫离开中国公学,吴晗也心生去意,“想在中国公学再念下去也无聊,刚巧有了这笔稿费就糊里糊涂跑到北平”14。经中国公学一位教授的推荐,吴晗找到顾颉刚,最终在燕京大学图书馆谋了个差事。这个工作虽属临时性质,却让吴晗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线装书,进而开始了研究明史的历程。

吴晗写成的第一篇论文是《胡应麟年谱》,三四万字,主要是利用古籍纠正顾颉刚之前相关研究的错误。写好后,他将初稿寄给胡适审阅。胡适读了,十分赞赏,两天后就写了回信,并邀他周末有空到家中详叙。这是两人学术往来的开始。

1931年初,吴晗辞去燕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准备报考北大。此前,胡适已应蒋梦麟的邀请,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吴晗投考北大历史系时,文史和英文都考了100分,数学却只考了零分,因而没被录取,后来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胡适知道后,立即取出80元钱,让人送给吴晗,作为学膳费用。同时,他又写信给清华大学负责人翁文灏、张子高:“清华今年取了的转学生之中,有一个吴春晗,是中国公学转来的。他是很有成绩的学生,中国旧文学的根底很好。他有几种研究,很是可观;今年他在燕大图书馆做工,自己编成《胡应麟年谱》一部,功力判断都不弱。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工作的机会。所以我写这信恳求两兄特别留意此人,给他一个工读的机会。”15

这是一封分量很重的推荐信,几乎决定了吴晗此后的人生。正是因为胡适的这封信,清华大学史学系主任蒋廷黻建议吴晗专攻明史。后来,吴晗便以《胡惟庸党案考》《朱元璋传》等明史著作享誉一时,一度位居北京市副市长之职。

在胡适心目中,与吴晗一样处于重要地位的中国公学学生还有罗尔纲。

罗尔纲,又名幼梧,著名历史学家,以研究太平天国史著称,1901年1月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后因学校遭国民党查封,转入中国公学文学系。进校后,罗尔纲勤奋苦读,曾以优异的论文成绩获得过专门的奖学金。

1930年夏,罗尔纲快要毕业的时候,决定以研究历史为终身职志,但苦于没有门路,便冒昧地给胡适写信,寻求帮助。胡适收到罗尔纲的信后,很快见了他,说:“我知道你,你去年得到学校奖学金,你的文化史论文很好。我读了你的信,很明白你的情形。你毕业后,如果愿意到我家来,我是很欢迎你的。”

这让罗尔纲有点喜出望外。到了6月间,行过毕业典礼,罗尔纲便搬到胡适在上海的家中,辅助胡祖望、胡思杜两兄弟读书,并抄录胡适父亲胡传的遗著。后来,胡适北上,罗尔纲随同前往。

罗尔纲在胡适身边,耳濡目染,学习到不少治学的方法和路径。他后来投入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就曾直接得到胡适先生的指点和帮助。胡适对罗尔纲的历史研究,一向要求严格。1937年春,罗尔纲的代表作《太平天国史纲》问世,送给胡适审阅,得到的却是劈头盖面一顿批评:“你写这部书,专表扬太平天国,中国近代自经太平天国之乱,几十年来不曾恢复元气,你却没有写。做历史家不应有主观,须要把事实的真相全盘托出来,如果忽略了一边,那便是片面的记载了。”16

责之深,是因为爱之切。1943年,罗尔纲应广西桂林文化供应社总编辑钱实甫先生的约请,将他在胡适身边的经历写成《师门辱教记》,似乎是“站在适之师面前,默默的恭听他的训斥”。胡适大感欣慰,曾写信给罗尔纲说,这本小小的书给他的光荣比他得到36个名誉博士学位还要光荣。胡适晚年曾专门将此书改名为《师门五年记》,并亲自题写书名、撰写后记,数度自费重印,作为赠送亲友的贵重礼物,一再夸赞这本书“等于替中国公学做广告”。

1955年1月,大陆开展轰轰烈烈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其间,罗尔纲发表《两个人生》一文,完全从另一个角度重述往事,自称“中了胡适反动学术思想的毒,也一直支配了我的半生”,并称“他是从唯心论出发‘大胆地假设’,他解决问题并不是如他自己所说的‘小心地求证’,而实在是‘大胆地发挥’”,最后宣布要告别胡适给予他的“灰冷的、虚无的、无可奈何的人生”,走向另一个“热爱的、满怀信心的乐观的战斗人生”。

有意思的是,隔岸的胡适读完此文后,完全不相信这是罗尔纲的真实内心,一再说:“不可能!不可能!”

这就是胡适。他欣赏一个人的话,会始终用最真诚的心去对待他,哪怕对方已经走到自己的反面。他最看重的,是他所欣赏的人最终功成名就,那将是给予他的最大馈赠与回报。比如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尽管在中国公学读书的时间很短,却成为胡适一生的骄傲和牵挂。

同类推荐
  • 报人成舍我研究

    报人成舍我研究

    本书共分三部分:专题研究论文、成氏原著文选及相关附录文献,其中成氏原著文选为成舍我离开大陆前发表的主要新闻学文章,在大陆地区首次集结出版,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成舍我独特的“二元一体化”办报模式,并对其新闻思想与办报理念进行了多角度、纵深化的详尽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本书是对伟人写作艺术的分析和鉴赏,《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述了毛泽东一生的写作实践;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从立意、结构、语言、修辞、逻辑、思维等六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的写作艺术,并结合现代写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八章撷取了毛泽东的精彩篇章,进行了全文赏析。《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对毛泽东的写作艺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战略分析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体育新闻学

    体育新闻学

    《体育新闻学》阐述了体育新闻的发展历程、类型与特点、功能与作用,分析了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不同媒体开展体育报道的模式与特征,并总结了奥运会、世界杯、田径世锦赛、F1、NBA、四大网球公开赛、环法自行车赛等国际大型比赛报道的规律,从而使《体育新闻学》成为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体育新闻理论、指导体育新闻实践的专业必备教科书。
  •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本书借鉴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从传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即传媒治理与治理传媒角度,特别是就传媒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探讨。本书包括社会风险语境概说、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可行性、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传媒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传媒五个部分内容,并联系中国媒介现实列举了大量报道个案以及详细的案例分析。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热门推荐
  • 通天圣人

    通天圣人

    以书为例,填充大海;以笔为例,杀人千里;以墨为例,掌控天下;以人为例,谈吐之间便能断定。这是一个圣人成圣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现代都市2035年,天斗中学,一位长相平平,性格自卑,唯一的爱好就是与同学一起上网聊天,而他的名字却取得很特殊,叫什么呢?就.......听完故事就知道他的名字了,不过,他便是屌丝逆袭成圣的主人公。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星火不败神

    星火不败神

    一场旷世之战令千千大陆进入末法时代,大陆碎裂,灵气紊乱。一部神图横空出世,武道修炼者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星海,万年一轮回,强者纷纷出世,血光染红了天空。小宗门弟子龙小骨不能凝聚星魂,却在一场阴谋纷争中获得一块神图碎片,福兮祸兮?当他在逆境中渐渐成长,才发现所有人都是惊天阴谋中的一枚棋子……公布一个群号,欢迎进来一起嗨皮:457165804
  • 符元道

    符元道

    一个废人,一个废灵识体,一只废松鼠,简称史上三废组合!在以实力为尊的天元大陆上,兰靖,作为一个不能凝聚元炁的废人,外加两个同样等同废物的“同伴”,死,对于他们来说,那是必然的!但谁又甘愿死去?兰靖也不例外,那么他又能怎样在这一切俱靠实力说话的世界上活下去?花哨的武技,绚丽的玄技,这些皆与他无缘,原因很简单,那便是他自身没有元炁!想要活下去,他只有选择那最为卑微的职业,符师!
  • 追寻你的香气

    追寻你的香气

    我以为自己是个局外人,可从他注意到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纠缠不休。无论是在大学的那四年还是进了社会总会有他的身影出现。很多人都说他喜欢我,连我自己也这么认为,可始终抵不过事实。是他先走进了我的生活,然而当我朝他靠近时,他却逃开了,当我想放弃的时候他又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你喜欢我吗?”“嗯,你很香”。“……。”
  • 魔法灵域

    魔法灵域

    一个新的世界展开,撒拉学院的新生来临,而天生赐予救世主力量的金阳会在撒拉学院展开怎样的故事?(●—●)他又会遇到哪些伙伴呢?又将发生什么呢?
  • 善恶功德道印

    善恶功德道印

    一个意外身亡的青年重生在了一个拼命追逐着修仙梦的少年身上,从此以后,他便继承了原本少年未完成的梦想——我欲成仙!一步一步走向了仙途!末法世界,追寻仙缘;仙法世界,追求仙路巅峰!仙途本无路,传说古有之。欲成人上仙,道心且须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仙之道,五气朝而三花聚!
  • 少年豪杰

    少年豪杰

    少年磨难,让他知道了实力的重要。一往无前地踏上腥风血雨的道路,当终于站在巅峰,才发现。失去地,似乎更多。这是一个讲述青春与热血,得到和失去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乾卦

    乾卦

    杀杀杀杀杀杀!!!!!!热血爽文,11三千,以一己之力,诛仙灭神,执掌乾坤。注:书名只是个象征意义,代表主角是从弱变强,从无到有的过程,与卦无关,特此提醒。新书跪求收藏、推荐!承诺日收藏过百,次日必加更一章!普通读者Ⅰ群:284394555(新群招人)
  • 冷王弃妃

    冷王弃妃

    他是当朝太子,与她指腹为婚,却亲手将她推进王叔怀抱。当那回眸一笑颠倒众生之际,他才惊觉,自己这一生竟输得如此彻底!他是她的六哥,与她青梅竹马,却只能看着她受尽折磨。当真相大白那一刻,他才痛恨,原来已错失一生至爱!他是残暴王爷,娶她为妃,却对她恨之入骨,赶尽杀绝。当她终于弃他而去,他才知道,原来心,早已与身一起彻底沦陷!而她,从见到他的第一眼起,就不再是自己。相爱,是两个人的事;然而我爱你,却只是我一个人的事。不求回报,只想在你面前妩媚绽放,为着心中那一个遥远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