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41600000019

第19章 立陶宛奇遇记(3)

考纳斯比维尔纽斯更小,看起来就像个小镇,市内也分老城区、新城区,任何角落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老城区面积约1.06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幸运地未曾受损,到处可见哥特及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中心地带为商店围绕的市政厅,许多都是16世纪的建筑。

老波把车停在广场边,指着街角的一栋砖造老建筑,说:“这就是摄影协会的考纳斯分会,隔壁是协会艺廊,也是你作品展出的地方。明天大伙儿都会来参加展览开幕!”

艺廊原名考纳斯摄影艺廊,如今已更名为富士摄影艺廊,因为大部分展览经费都是由富士胶片公司赞助的。好在该公司并不干涉经营,一切决策都听马奇加斯卡的。考纳斯分会是全国最活跃的,大部分国际摄影活动都由马奇加斯卡在此策划。

天已经够黑了,街灯却依旧合着眼,立陶宛人的节俭与惜物,从小地方就看得出来。能生活在单纯朴素的环境里,其实也是一种福气。

旅馆在新城区,一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辆与行人,整个城市寂静异常。正想问,老波就开腔了:“是啊,这里一到晚上就是这么冷清!前阵子本地报纸还讨论过,为何考纳斯不像许多欧洲城市,天一黑就不见人影。有人说是电视的影响,有人说街上不像以前那么安全,我倒觉得这跟生活形态有关。我们的老百姓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像西班牙人,午休时间长达四五个钟头,夜晚当然精力充沛,只想往外跑!”

摸不着头绪的用餐时间

“立陶宛”旅馆是我们在考纳斯四天的下榻处,虽说位于城中心,周遭还是沉静得很。旅馆规模不大,陈设老旧,可是入口处的镶铜旋转门、楼梯间的彩色镶嵌玻璃,仍能让人想见她过去的风光。维吉妮亚说,从前一切国营,“立陶宛”是考纳斯最好的旅馆。开放后,私人企业买不起,政府又没整修经费,气势已比不上后来新建的旅馆。

管理依旧保留着国营风格,每层楼都有带枪看守的警卫,可说是最令人有安全感的旅馆。除此之外,环境单调朴素,看起来就像给公务人员出差过夜的。不仅看起来像,我们很快就发现,住起来也像!每天都得自己铺床单,罩被套,然后去柜台领早餐票;被单、枕头套自然是一套用到退房。

行李安顿好,老波夫妇带我们上他家吃晚饭。那一整天,除了早餐跟日间塞过的几片饼干,我们还没吃到任何东西,肚子真是饿瘪了!

有关用餐时间,我们始终没摸着头绪,除了早餐在旅馆按时吃,其他用餐时间视陪伴友人而定,差异不可谓不大。大部分人一天只吃两餐,有些在12点左右吃,有些在下午2点吃,有些在下午5点吃,还有些到晚上10点多才吃。总之,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我们,在立陶宛的那几天几乎总是处于饥饿状态,时时羡慕着当地人那铁打的肠胃!

路灯已亮,才晚上10点多,路上冷清得却像三更半夜。老波家在老城犹太区,是一栋有小院子的公寓。指着坍塌的围墙,他无奈地耸耸肩表示:“院子是公产,还没从政府手里买下之前,谁也不会去修它!”

老波在此拥有两层空间,一层当工作室,一层当住家。在脱离苏联独立之后,政府除了发还土地及不动产给提供拥有证明的百姓,还让所有公民以低廉价钱向国家购买一套房子。艺术家们除了住处,还可得到一间工作室,多令人羡慕啊!

“每户人家只能有一次优惠购屋机会。”老波说,“那时凑不出买屋钱的人,现在都后悔得要命,因为现在的价钱,即使在优惠条件下,也比几年前要贵好多倍!”

他们家很宽敞,工作室更是大得叫人咋舌,虽然家具、设备都很基本,但夫妻俩的满足已写在脸上。

“你们老说台湾人有钱,可是在台湾,要千万富翁才住得起你们这样的房子!”我们跟他们打趣,老波却强调,其实他们国家的经济还不是很好,国民所得也低。目前每月平均薪资是388立特(litas,不到美金100元),官方的贫穷线是50立特(约美金11.5元)。“我们夫妻都有工作,收入算是很好了,可还是经常感觉钱不够用。真不知一般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

终于要吃饭了!维吉妮亚在工作室的壁炉旁摆了张小桌子,铺上桌巾,摆好餐具,点上蜡烛,放上音乐,还开了一瓶立陶宛香槟酒。气氛好极了,包心菜卷也相当美味!主人的盛情不用怀疑,可是,感觉仍然像是吃了顿减肥餐。香槟喝完上伏特加,主人频频劝酒,兴致高昂,客人把食物扫得一干二净,若有所失。

我们对立陶宛菜的渴求,大概就是从那个晚上开始的……

老波的改装放大机

饭后,老波拿了些作品给我们看。他是非常用功的摄影家,效率也很高,作品得过许多新闻报道类大奖。暗房技术精湛,但放大机却是简陋的波兰机,这让我大为好奇。

“据我对这款机器的了解,它好像无法达到你照片上的高解像力。”

老波得意地笑了,答:“你说得一点也没错,我把它改装过!你看这灯头,原来的220伏特钨丝灯泡,被我换成了12伏特的工业用直流电小灯泡,灯罩内部原来的银色也被我完全涂黑了。像这样,光线无法反射,只能笔直地从我在灯泡前所加的毛玻璃穿过去,射到聚光镜、底片、镜头和相纸上。这样放出来的照片,连最角落的粒子都会锐利无比地显现出来!”

原来,老波在拍照之前是学工程的,难怪手艺这么好!要是他哪天生产放大机,我非买一部不可!老波替《立陶宛晨报》(Lietuvos Rytas)旗下的周刊工作,另外也在大学兼摄影课,接拍一些零星的案子。这份周刊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每期主题都以图片故事来表现。由于人手少,几乎所有图片故事都是由他一人担纲完成的。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工作量如此大,发表作品又这么多,他仍能维持一定的水平,且每期周刊总有一两张杰作,旺盛的创作力令人钦羡!

老波显然在这里干得过瘾之至,等我们翻完那一大沓杂志,他朝我们顽皮地挤挤眼睛,道:“朋友都说,这份刊物应该改名叫《波哲斯基周报》!”

意义重大的展览

第二天中午,老波带我们到摄影协会办公室。除了亚历山德拉斯·马奇加斯卡,《摄影家》所介绍的摄影家:罗穆亚尔德斯·拉考司卡(Romualdas Rakauskas)、朱斯凯利·罗马斯(Juskelis Romas)、约拿·达尼乌纳斯(Jonas Daniunas)、阿尔贝塔斯·史文希欧尼斯(Albertas Svencionis)以及史妮歌乐·米契可维修特(Snieguole Michelkeviciute)也都在等我们了,一张张笑盈盈的脸孔真挚又热情。

他们之中,有的腼腆,有的开朗,可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立陶宛专号》的喝彩,同时也对这么高质量的杂志如何生存感到好奇。这跟在世界各地碰到的情形一样,大部分人都以为我们有财团或政府单位支持,当听到内人与我既是创办人,又是主编、艺术编辑、美工完稿与搬书小工时,都惊讶极了!

我告诉他们,《摄影家》杂志之所以被大家看重,跟时机很有关系。欧美各国经济不景气,本来就凤毛麟角的严肃摄影杂志接二连三地停办,纪实摄影的发表园地越来越少。世上许多摄影家都愿意免费提供作品,希望我们的杂志能撑久一点,而我们能回报的,就是用最有力的编排、最好的纸张、最棒的印刷,将他们的杰作最忠实地复制。

展览下午5点开幕,马奇加斯卡带我们到楼下画廊看照片顺序有无需要调整。空间呈长方形,我那涵盖“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和“四季”等单元的70多幅作品,依序排在四面墙壁与当中两根大柱子上,其中一本书上的序被翻译成立陶宛文挂在入口处。尽管画廊经费短缺,海报印刷品质不佳,裱框与衬纸略显粗糙,我却对一切都满意极了!这个展览对我意义非凡,距离这么遥远的两个地方,因为摄影而彼此有了接触。而我若不是以摄影为志,可能一辈子也不会造访这个国度,也没有机会认识这群可爱的朋友。

开幕酒会简单而隆重。除了两朵鲜红的玫瑰花,摄影协会还特别印制了一份用皮面衬套装裱的感谢状,由马奇加斯卡郑重地交给我。它代表了珍贵的纪念与厚实的情谊。

温暖无比的同志情

酒会结束后,我们回到马奇加斯卡的办公室,每位摄影家都准备了最近的作品请我过目。

立陶宛摄影家的照片内容多半有主题,很少漫无目标、随兴所至地去拍。罗马斯在做完那组很美术性的染色作品后,就专注于以写实手法拍摄考纳斯的十几座废弃战壕。拉考司卡曾致力于表现立陶宛农民的生活,最新体裁则是借由裸体来歌颂少女的青春。年轻的史文希欧尼斯从彩色的拼贴作品转回黑白纪录。女摄影家米契可维修特则从男性人体转向风景。

他们从一个主题跳向另一个主题时,表现手法的差异性,简直不像出自于同一个人。勇于创新,不重复自己,可说是立陶宛摄影家的共同特色。

马奇加斯卡的最新作品依然让我赞叹不已。有一个系列以墓碑上的死者肖像为主题,因为立陶宛人认为,死者的灵魂会永远绕着在世的亲人不散,眷恋他们,也保护他们。这组照片他依旧用超广角镜头来表现,借景深把墓碑与后面的景物压缩成一个平面,形成生死两个世界的对照。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么一大沓照片当中,很少看到意念的重复,每张作品都有个别内涵,耐人寻味地诉说着生者与死者之间那怎么也断不了的牵连。

马奇加斯卡是以“市集”系列作品扬名立万的,很多人都以为那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要超越如此富有原创性的风格实在是太难了!若非亲眼看到他产量如此多、质量如此佳的其他作品,我也会这么认为。他的眼睛充满了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中随时燃烧着炽热的创作火焰,丝毫没有被庞杂的行政工作阻碍!这一点是让我最羡慕的地方。

看完照片,大伙儿又开了香槟,七嘴八舌地询问关于中国文化、台湾情形、我对摄影前途的看法、在学校怎么教学等问题。人人抢着讲话,把担任翻译的英文老师--史文希欧尼斯的太太忙得人仰马翻。

有人说:“你们帮了立陶宛人的忙,就是所有立陶宛人的朋友!”听到我们曾想卖房子办杂志时,又有人说:“你们要是把房子卖掉了,我们就从这里运砖头去台湾帮你们盖新房子!”搞得我们眼眶发热……

讨论告一段落,马奇加斯卡要我们夫妻坐好,正感好奇,就见在场的所有朋友都站起来,挥舞着手里的酒杯,扯开喉咙为我们唱了一首雄伟热情的立陶宛民歌。“歌词的意思是祝人快乐、长寿,希望你们和《摄影家》杂志都长命百岁!”

我们感激地频频道谢,他们却笑嘻嘻地表示:“我们这是在为自己打算啊!《摄影家》办久一点,我们的作品才有好园地发表嘛!”

“越穷的人越慷慨”--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在很多富裕的国家,摄影界人士有自筑围墙的情形,在这儿却让我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一天,在离家万里的小国立陶宛,我体会到了一份澎湃的摄影同志之情,令我至今一想到就温暖不已!

小国也有摄影博物馆

接下来的几天,马奇加斯卡为我们安排的都是“文化观光”项目。第一对向导是他的儿子马立欧和未来的儿媳妇裘姬达。两位年轻人长得真好看,这好看,除了五官清秀,最主要的是摩登社会青年人身上少见的谦恭、温良与持重。

首先,我们去了立陶宛的第三大城,也就是考纳斯北方168公里的苏列(Siauliu),参观“苏列摄影博物馆”(Siauliu Fotografijos Muziejus),也是我的展览巡回的其中一站。

苏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几乎被夷为平地,除了一所教堂是古迹之外,整个市区均为新建。创立于1967年的这座摄影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最大的一条人行道上,馆中设备同样朴素简单,所陈列的收藏品虽然不多,但经过细心整理与陈列,仍然可以让人对立陶宛摄影史的发展一目了然。

除了摄影光学与化学的发展史料,展览橱窗还依年代顺序,列出立陶宛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及著作。从早期用达盖尔摄影术创作的摄影家,到现今依旧活跃的当代名家苏卡斯、马奇加斯卡等人都在列。

除了常设收藏品空间,还有两个面积不小的画廊也有展览。那天展出的是一位立陶宛摄影家的“世界各地的女人”以及一位立裔美籍的摄影家作品回顾。

这么一个小国家的一座小城内,却有如此精心规划的摄影机构与终年不断的展览活动,真是叫人替民众高兴!见微知著,立陶宛的摄影人才辈出,不是没有道理的。

十字架之丘

下午继续开车北上,来到离拉脱维亚边境不远的一个圣地--位于多蒙台(Domantai)和尤盖夏(Jurgaiciai)两个村落之间、靠近卡贝河(Kulpe)的“十字架之丘”(Kryziu Kalnas)。

这个奇妙的小山丘,直到14世纪都是一座抵御敌人的要塞。人们会称呼她为“十字架之丘”,是因为在山丘顶上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十字架。自古以来,立陶宛农民就有制作大十字架,将其高高竖在住家附近,以驱邪避凶的习俗。

同类推荐
  • 万水千山走遍

    万水千山走遍

    我国地大物博,奇观胜景美不胜数,自古就引得文人政客“江山如此多娇”的赞叹。能将这些美景一一游览,实为人生莫大的荣幸与乐趣。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多数人都要借助他人的画笔去欣赏心中的风景。郁达夫说:“江山亦需文人捧。”为此,《悦读季·名家经典:万水千山走遍》特意精选了朱自清、老舍、张抗抗、舒婷等名家的这类作品,但愿这些锦绣华章绘成的画卷能够定格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那些最美的风景,伴你足不出户纵心游览万水千山!
  • 穿越恐怖之都

    穿越恐怖之都

    本书是Seeker Chinese探险团队系列图书的开山之作,优酷网、旅游卫视全程记录了张昕宇、梁红一行在索马里的疯狂之旅,其中许多内容均为首次披露。从探寻“黑鹰坠落”之地到遭遇绑架威胁;从荷枪实弹的安保团队到触目惊心的索马里“美食”;从满目疮痍的难民营到广袤无垠的东非草原……他们近距离接触索马里人的生活,他们走访爆炸案的幸存者,他们与索马里总统擦肩而过,他们在摩加迪沙寻找中国的印记,本书带您走进真实的索马里,真实的摩加迪沙。
  • 故都的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故都的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密勒士评选》曾评出当时中国文坛最具知名度的五位作家,郁达夫位列其中。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并且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 伦敦郊外漫笔

    伦敦郊外漫笔

    本书无疑是关于19世纪末伦敦周边自然环境的最经典读物之一,无论是花朵在风中起舞还是鲑鱼在水中谨慎前行,理查德·杰弗里斯都能用最为动人的笔触对他眼下 最为细枝末节的事物进行最为精致的描绘。诗人托马斯因此而赞叹:“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作家能够以如此这般和蔼可亲的手法来表述这种广博的知识,甚至连一个 对所述事物毫不了解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乐趣。”作者最终登上了去往布莱顿的火车,而对人本身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更是使本书富含哲思。当然,在一百多年之后 的今日,杰弗里斯对城市化无情扩张的警惕以及如何在城市周边重造自然生态,也许更具实际价值和意义。《伦敦郊外漫笔》中之所绘,亦正是今日人类之所失。
  • 让自己的心明亮起来

    让自己的心明亮起来

    《青少年必读的当代精品美文:让自己的心明亮起来》是《青少年必读的当代精品美文》系列丛书之一,《青少年必读的当代精品美文:让自己的心明亮起来》分为直下承担、直入本怀两辑,主要收录了让自己的心明亮起来、一片羽毛划过天空、故乡的寺、朽佛、去看弘一法师、洞山问禅等作品。
热门推荐
  • 脸色

    脸色

    小说以机关传达室守门人为视点,通过机关人形形色色的脸色,窥视谁得意走红,谁失宠去势,别有一番意味。如果要多此一举给《脸色》定一个什么调子的话,它应该是一本世情小说,其中除了官场人事外,还有一些篇什是关于世俗人情的。
  • 凤霸天下:拒做帝王宠

    凤霸天下:拒做帝王宠

    他是名动天下权势滔天的大将军王,她是一心想要逍遥江湖的淡定小女子……他对她绽开了冰封的心,邀她一世宠,却原来不过是权谋之策。她可以爱上他,也可以忘记他,世上好男千千万,何必单单恋上他。公主曰:吾去也,王爷不见!……他绝色乌瞳映出的是她笑颜如花……对着另一个男人!他允许了么?他年,她剑指中原,他兵临城下。那是怎样一曲袖手天下!
  • 星星峡传奇

    星星峡传奇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蜀鉴

    蜀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惘颜不惑

    惘颜不惑

    “这世间,所有都是万恶之人。那些所谓的大义凛然也不过是上位者的措辞罢了。”江湖之上,轩殿四阁早已在暗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天下风云,便是为了这四个女子再次疾转。四个不同的人,四个不同的故事,四段不同的结局。爱与恨,谁迷了谁的眼。迷惘帝星孤鸾命,颜倾不惑怎无双。【谁破解这茫茫棋局】——我曾以为能护你一世君子无双【引弦吹笛琴瑟和鸣】——我曾以为能战后彼此归隐山水【书墨一生尽入汗青】——我曾以为能找到此生执着盼念【为你描画不世技艺】——我曾以为能相守不渝再无遗憾原来,一切还是陌客,走走不停。江山乱马,惑了这美人天下。交友:227022966【琴棋书画】
  • 泣天

    泣天

    沧海桑田,万世轮回,只求心中之念。逆世而争,脚下伏尸百万,血流成河,欲与天比高。留着人族的血,继承上古意志,征战天下。这是一片百族盛起的年代,杀戮与鲜血交织,亡魂与死亡充斥着心灵。
  • 重生之宫策

    重生之宫策

    重生后,她便是楚王心中的青鸾……每次只要她在,便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固宠……很难么?
  • 问道仙路

    问道仙路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共与世长存,长生不死,但这只是凡人的一种妄想,但有天才绝艳之人,为求长生,走出了一条成仙路..。存世数千年,只为成仙..。到最后却在最后一步,仙路断绝..成仙路断,修仙者们该何去何从..谁能走出那最后一步,最终成仙,接续成仙路.。。一个来自大山的少年,走进了玄域第一大派道门,踏上了他成仙路上的第一步...
  • 婴幼儿养护全程指导

    婴幼儿养护全程指导

    0~3岁阶段的科学养护对宝宝一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科学养护不仅是宝宝身体成长的必需,而且言语、认知、交流等社会行为能力的形成也有赖于此。《婴幼儿养护全程指导》一书想读者所想,解读者所急,更贴近生活实际,遵循科学,并汇集了大量的育儿知识,非常适合新手父母使用。
  • 家有小妻:权少老公太无情

    家有小妻:权少老公太无情

    从小定下的娃娃亲,让素未谋面的他们走到一起,跳过恋爱,直奔婚姻。白天,他们形同陌路,井水不犯河水;晚上,他们睡同一张床,夜夜痴缠。军官老公只欢不爱,冷着眼说道,“季凉,爷爷让我们生个孩子。”新婚夜的月光下,她的丈夫搂着另一个女人亲吻,她才知道他的恨从何而起。离婚,堕胎,退学,当兵。一个月的时间,生活已经天翻地覆。三年后,部队里新来了教官。“大家好,我叫程燕西,是新来的教官。这位同志很面熟啊,我们认识吗?”程燕西皱了皱眉,“我脑袋中过枪,失忆了。”季凉眼神骤然紧缩,又淡淡转头,“不认识。”命运真是不公平,我恨你那么久,你却早就忘了我。那就忘吧,永远别再记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