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41600000020

第20章 立陶宛奇遇记(4)

没有资料显示第一座十字架是何时出现在山丘上的,但据信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当天主教势力在国度稳固后。1831年后,十字架开始在山丘上涌现,19世纪末的数目大约为150座,1914年是200座,而到了1940年,丘上已有400座大型十字架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十字架。

从1961年到1975年间,苏联试着摧毁这座独特的宗教圣地,推倒5000余座十字架。然而,举国重生之后,为数更多的十字架出现在山丘上。不仅邻近区域,立陶宛国内以及全球各地都有人们千里迢迢而来。如今,“十字架之丘”已声名远播,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专程带着他们的十字架来,在赞颂天主的同时,也祈求他的悲悯,在为往生亲人祈祷时,也为活着的所爱祈福。

还没来此地之前,我已从波哲斯基最近拍摄的一个专集中看到过此处的照片:排成一列的朝圣民众手拉着手,从密密麻麻的十字架山坡底下徒步而过。教徒们形成的人链,把画面上原本就有的宗教气息烘托得更为浓厚。我看过很多表现宗教力量的照片,波哲斯基的这张作品,无疑是同类作品中最具震撼力的之一。

车子离开公路,缓缓驶向黄沙一片的旷野之中。老远就看到,在那一望无垠的平地上,山丘如刺猬般。来到坡脚抬眼观望,天空蔚蓝而深邃,阳光亮得叫人晕眩。白云低低地笼罩着数不清的十字架,仿佛在护卫着这块万民瞻仰的圣地。

小小的停车场上挤满了游览车与小客车,肃穆的心灵福地俨然成为观光胜地。卖纪念品的摊贩在入口处两旁一纵列地等候生意上门,随团体而来的游客围坐在地上享用自备午餐。一对又一对穿着结婚礼服的新人与亲属络绎赶来。结婚当天来插上一根十字架,向丘顶的圣母玛丽亚祈祷平安,已不只是仪式,而是时尚了!

马立欧说:“以前这里很神圣,是立陶宛人心灵的寄托,现在却被赶时髦的人弄得像市集。我以前经常来,现在却挺不愿意来了。”

尽管有些世俗化,但在我们看来,十字架之丘依旧是个令人感动的奇迹。这些无法计数、每天都在增加的十字架,已从整个小丘蔓延到了平地。高达两三层楼的巨型十字架平地拔起,小到像耳坠子的十字架成堆成串地依附在大十字架上,有木雕的、铁铸的,也有陶塑的、石刻的、玻璃的。有的雕工精细、彩石镶嵌,有的只是一直一横的小棒子,有的已开始生锈、腐朽,有的则还带着新刷的油漆味。

这些十字架就像是森林里的树木一样,是活的,是有生命周期的。它们一代代地绵延,把人们内心深处渴求安宁的愿望会聚成不可撼动的力量,传播四方。

几道不错的立陶宛菜

离开十字架之丘后,马立欧建议到一家小馆去尝尝地道的立陶宛家常菜。车子开了半天,来到乡野中一座有大风车的磨坊前停下来。

见我们满脸迷惑,马立欧笑着说:“这就是我说的餐厅呀!”磨坊内的圆形空间布置得好似老农舍,触目所及都是已有年代的老木头桌椅,非常朴拙、非常可爱。遗憾的是,音响震耳欲聋,播放的是极其聒噪的美国摇滚乐。在我们的坚持之下,店家终于关了音响,顿时天下太平,一片祥和。

马立欧点了几样不同的菜色与一大瓦罐酒,这种用黑面包发酵做成的饮料叫Gira,淡褐色,味道稍甜,口感比啤酒稍稠,酒精度却较低。第一口有点不习惯,令人猜想马尿会不会就是这种味道!不过,第二口就觉得挺开胃了。年轻人解释:“立陶宛的每个家庭都会用吃剩的黑面包做Gira。我妈妈做的Gira,那才叫好喝呢!”

连同这一餐,几天下来吃过的立陶宛食物,印象深刻的有几种:

Saltibarsciai为粉红色的冷汤,用酸奶、黄瓜和甜菜根做成。味道咸中带酸,很爽口,立陶宛人夏天最喜欢喝。

Troskinys是用小陶罐炖煮的食物,看起来就像我们的“佛跳墙”,只不过里面没有汤汁,材料也是最平民化的切成小块小块的牛肉、洋芋、番茄与腌黄瓜。食物炖得烂熟,吃起来虽不怎么令人惊艳,可是很抵饱,而且肉是肉味、瓜是瓜味。咱们的“佛跳墙”好料一堆,却都被熬成了同一个味道,不过那又是另一种好滋味了!

Balandeliai是卷心菜,在立陶宛文中也有“鸽子”之意,菜叶裹着调过味的碎牛肉、猪肉与饭粒。上菜时淋上烹煮逼出来的汤汁,菜卷吃完,清甜的菜汤也不能错过。

Kijevo Kotletas是炸鸡卷,取名基辅鸡,可能跟俄国菜有渊源。薄片鸡胸肉把切成丁的红萝卜、玉米、豌豆裹起来,在稠蛋汁里一拖,沾上面包粉,用热油炸。端上桌的鸡卷还冒着热气,餐刀一切,红、黄、绿相间的蔬菜粒顺着鲜香的鸡汁流出来,好看又好吃!

Cepelinou很像我们的彰化肉丸,形状椭圆而饱满,乳白色的外皮很是可爱的,里面包着碎肉。用马铃薯做的外皮口感比彰化肉丸硬实,可咬第一口就让人亲切感油然而生,立刻开始想家。

Blyneliai是用鸡蛋、面粉摊的薄饼,里面可包任何食物,咸的甜的都成。我们吃过的那种是包肉,还有一种包小蓝莓酱与奶酥,再把酸奶酪覆在饼皮上。

立陶宛菜基本上是“简单、清淡”四字,没有复杂讲究的烹调法,就是老老实实地展现食物原味,吃起来爽口,可又感觉不出特别之处。我们吃过的几样菜,感觉除了基本调味品外,很少添加香料,别说花椒、八角了,就是葱、姜、蒜与辣椒也没见用上。无论什么菜色,吃起来都是咸淡适中,口味不偏不倚。总而言之,虽没特色,却很容易让人亲近,吃起来还行。

神父不见了

马立欧年纪轻轻的,办起事来却是相当有效率。看天色还早,他又开了一大段路,带我们到一个叫Dotnuvos Vlenuoeynos的小镇,因为此地有个修道院,主持是位博学多闻、享誉全国、备受尊敬的老神父,姓Staniskovas。

神父出现时显得很匆忙,可是态度慈祥和蔼,一见面就通过翻译问:“除了中文和英文,你们会讲哪一国语言?”原来,神父懂十几种语言,可惜的是,偏不包括我们熟悉的,我们只好用简单的法文和他寒暄一番。不一会儿有家人抱着新生儿来受洗,他就忙着主持仪式去了。

马立欧告诉我们,神父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刻也不得闲,除了教区的例行事务,还要为从全国各地专程前来的民众祈福、解惑。苏联时期,宗教活动被禁止,所有神职人员都被遣回家乡,而神父在一个叫Paberlc的地方组织了一个收容所,专门帮助酒鬼和吸毒的人戒瘾,让许多人都脱离了苦海。

“也是在那段期间,”马立欧说,“Staniskovas神父开始把自己与其他神父似乎不再有机会穿的圣袍都收集、保存起来。他走遍立陶宛和邻近国家,竟然渐渐收藏了好几万件。年代最早的还有13世纪的,真不知他是如何办到的。这批东西现在已经成了立陶宛的珍贵财产,其中一小部分就在修道院里,我带你们去看。”

就在教堂后方的四合院里,一排房舍的二楼有个很大的房间,像大衣柜那样满满排列、吊挂着令人大开眼界的收藏。这些圣袍看起来多半旧旧的,样式大致相同,但颜色与布料却各有千秋,领口、袖口以及胸前背后的刺绣变化多端,无一雷同。虽没有时间慢慢欣赏,但确实能领会它们的珍贵。

明知这些圣袍是收藏品,可是纯粹把他们当收藏品看又有点不习惯。从小到大,见过的所有圣袍都是穿在某位神父身上的:有圣袍就有神父,有神父就有圣袍,这是永远不变的印象。刚踏入这个大房间时,就好像突然看到这许多神父都不见了,小小心惊了一下!

两位国宝艺术家

第二天,我们的导游换成罗马斯和老波的学生明多卡斯及其女友克丽丝汀娜。

人多好办事,立陶宛人不作兴独来独往。每次的向导组合都有其道理,就拿今天来说,中年的罗马斯见识丰富,年轻的明多卡斯会说英文,有部旧汽车,至于可爱的克丽斯汀娜,当然是来陪伴那陪伴我们的明多卡斯的!

立陶宛人曾长期受异国统治,因此个个都非常爱国,对立陶宛文化引以为傲的情形,特别让人感动。摄影协会显然希望我们能充分了解立陶宛,因此这一天安排的项目是参观国立瑟琉尼斯(Ciurlionis)美术馆,以及位于郊外的立陶宛民俗村。

美术馆虽然规模不大、藏品不多,却让我们的视觉及心灵受到极大的洗礼。两间永久典藏室分别陈列着两位国宝的艺术作品。一位素人女雕塑家Elzbieta Daugviliene (1886-1959)的作品实在是够特别了,在全世界还找不到第二个例子。她用针线把树皮一针针地缝在帆布上,制成像树干般的巨型雕塑,借以表现立陶宛农民反抗外敌入侵的情景。乍看之下,这些作品仿佛是从树上冒出来的古树精灵,代替立陶宛人向世间诉说他们的悲哀。树皮纹路跟人物肢体交缠,活生生地化为一幕幕令人过目难忘的受难图。

Daugviliene为土生土长的考纳斯人,父亲于1863年死于反抗俄国沙皇运动,因此她自小由祖母一手带大,从小便得做工赚钱。1919年她结婚后以园艺工作谋生,一肩扛起包括祖母、子女、公婆以及夫家祖父母的一大家子生计,并于1930年起开始展现自己深埋已久的艺术天分,把最擅长的女红与园艺结合,创造了这几尊独一无二的树皮雕塑,每尊雕塑都花费许多年才得以完成。

另一位艺术家,就是美术馆以其为名的瑟琉尼斯(Mikalojus Konstantinas Ciurlionis,1875-1911)。他是作曲家,也是画家,因受手风琴师父亲的启蒙,少年时期就读于管弦乐学校,及长于“华沙音乐学校”研习音乐作曲,也同时在“华沙美术学校”学过两年绘画。成年后,他组织及强化音乐界与绘画界,在推动立陶宛文化的工作上有过重要贡献。可惜46岁那年他感染重病,英年早逝。

他可谓立陶宛的第一位杰出作曲家,所创作之音乐包括交响曲、清唱剧、序曲、弦乐四重奏、合唱曲、民歌、钢琴曲。然而,使其声名大噪的却是绘画。他起初是象征主义者,但很快就在自我探索下创造出了独特而复杂的风格与学派。他在帆布上表达大自然的基本特征和隐喻,无限自由地重新安排大自然的旨意,在空间与结构上呈现出强烈节奏感;绘画反映了探讨哲学跟宇宙的动机、民间传说和对神话的渴慕,以及自我的宇宙观。

这位奇才的绘画作品,神秘主义的味道非常浓厚,用色淡雅,笔触轻飘,景物颜色与轮廓有如罩在一层薄雾之后。画作里的光线不是清晨就是暮色,带点像莫奈所捕捉的光线意境,却比早期的印象派多添了一份超现实色彩。

瑟琉尼斯极受立陶宛人尊崇,罗马斯告诉我们,他的作品跟美术史上的其他派别都不同,风格完全属于自己,也属于纯粹的立陶宛。可惜的是,他虽然在音乐和绘画上的创作量惊人,却来不及培养直接传人,稳固学派。如今,举国上下决意不让任何一张瑟琉尼斯的画流出国内,因此三百余张画作从不外借。

“世人要看瑟琉尼斯的真迹,就只有到我们考纳斯来看!”罗马斯以骄傲的口气说。

传统生活的再现

民俗村位于考纳斯西边的9公里处,占地广大,公园经精心规划,建设了早期立陶宛人的生活聚落。这个国家国土虽小,却在东南西北四大区域各有饶富特色的生活样貌。在古时候,这些地域除了建筑样貌与老百姓服饰各异,习俗也有差别,只是经过上数百年的演变,差异性在今天已不易觉察。

民俗村里十分忠实地重现了这些立陶宛的传统,在文化传承的任务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村里的地形、河流均按原地比例重整新辟,所有建筑的一砖一瓦都由原始房舍拆下,再逐一还原,屋内的家具、用品也都是古董。

难得的是,整个民俗村并无明显的刻意规划痕迹,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历史上的某个时空。看我们对每栋房屋和周遭环境仔细欣赏的样子,罗马斯开心地表示:“你俩真好,对我们的东西这么感兴趣。我带过很多外国宾客来此,有的人不但没兴趣,还会显得不耐烦呢!”

之后,我们在民俗村里用了不知该算午餐还是晚餐的一顿饭,好在我们的胃已经完完全全地习惯本地菜和本地的用餐时间了。每回用餐都有新发现--在这顿饭的最后,我们喝到了据说在一般餐馆里没有的薄荷茶(Metu Arbata)。每份除了一瓦壶热茶、一只陶杯,还有一小碟稠稠的、呈半固体状的蜂蜜。每个人依自己口味把适量的蜂蜜舀在茶杯里,热茶一冲,立刻香味四溢。啜饮半口,精神为之一振,东跑西跑的疲累,随着袅袅上升的热气霎时化无!

回家

第二天,我们必须返回维尔纽斯,以便搭清晨的航班去巴黎转机回台北,将近一个月的旅程,也就在立陶宛这个可爱的国家完美结束。

为了送我们到机场,明多卡斯与克丽丝汀娜凌晨4点多就到旅馆来接我们。我们摸着黑在旅馆门口上了他那老旧的苏联汽车,两口行李箱满满的,大部分是书籍,把轮胎压得扁扁的。

车子从寂静无声的市区驶向空空荡荡的高速公路,一路上的湖面与草地都披着晨雾的轻纱。我们要离开了,而一切都还未苏醒,望着清新的大地,想到对一切都抱着新希望的立陶宛朋友,我不禁在心中默默祷告:但愿受尽强国欺压的立陶宛老百姓,如今再也不会做被异族统治的噩梦;但愿友人们所憧憬的生活实现时,滋味会像他们所梦到的那样美!

明多卡斯打断我们的思绪,笑眯眯地指着前面,说:“我们要去的,正是太阳要升起的方向!”

是的,我们来自东方,我们的家就在遥远的那一头。

同类推荐
  • 昆仑秘道(王铁男徒步探险笔记)

    昆仑秘道(王铁男徒步探险笔记)

    本书作者通过组织并参加的一系列昆仑山徒步探险事件的梳理和提炼,不仅展示了鲜为人知、已经沉陷于历史长河中的古道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对自然的探索是无穷尽、无止境的。探险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
  • 人间五月玉佛山(庄文达散文选)

    人间五月玉佛山(庄文达散文选)

    本书是庄文达游历各地的游记散文精选集,分为三辑:五光十色、万花筒、柴米油盐酱醋茶,记录了庄文达走过的土地、名山大川及所思所想,文笔优美细腻,梦想与现实交织,生活气息浓郁。
  • 欧洲之旅

    欧洲之旅

    《欧洲之旅》介绍了威尼斯、罗马、瑞士、荷兰、柏林等。
  • 和最爱的人去西藏

    和最爱的人去西藏

    只有去过西藏,你才知道自己缺了什么,西藏究竟能给予我们什么,只有去过的人才知道。作者在西藏行走十年,她最先与西藏结缘是因为旅行,后来因为热爱这一方土地,而选择生活在这里,耳濡目染西藏的风土人情,她遍访西藏的村庄与庙宇,她还四处追寻藏地灵性,与活佛、高僧、尼姑、老者探求佛家因缘,修身智慧、生命的真谛,求得人生的淡定与从容。西藏不仅仅是一方充满灵性的土地,更是一方充满智慧的土地。
  • 离开北京去大理

    离开北京去大理

    作者和爱人从北京移居大理这样一个安静却有故事的城市,拥有不大不小的房子,可以种菜、栽花的后院,养一条金毛,远离喧嚣,告别PM,有一个相爱的人,平静生活。本书是其在大理生活的点滴和感悟,包括每一季的蔬菜水果、景色、美食、节日、生活等。
热门推荐
  • 大产品

    大产品

    小米凭什么开创“小米模式”,火箭般一飞冲天?特斯拉凭什么接班苹果出任最新版“创新大神”,尽享万人追捧?余额宝凭什么一夜间震动整个中国金融业?“大产品”,一个时代的新物种,未来商业社会的统治者,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在重构整个商业社会。在这个百年难遇的快速迭代式革新的时代,如何适应大产品创新的节奏?如何掌控“大产品”的魔力?如何把握“大产品”的创造、运营秘诀?如何用“大产品”思维改善旧有的营销和管理理念?本书通过一个个翔实的案例,在阐释“大产品”增长空间、“大产品”运作思维、“大产品”破坏力的同时,对中国未来商业的大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全景式解读。
  • 威震东北张作霖

    威震东北张作霖

    历史上的张作霖究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还是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将领?时至今日,恐怕我们都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因为历史人物就是这样,很难用一两个词语就概括其一生,尤其是在那段黑暗混乱的北洋时期,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合纵连横,生在那个时代,能活下去已经不易,还能活得风生水起叱咤风云的,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笔者不敢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之昭昭,只能在史海中拾取历史的碎片,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至于评价,留待后人吧!
  • 郭子

    郭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战锤之狂暴先驱者

    战锤之狂暴先驱者

    金甲圣骑士一身密不透风的盔甲,看不到头盔下的表情,无视于梅菲托斯的咆啸,望着身旁的同伴点了点头。神情一直冷漠严肃的强者们围了起来,金甲站到圈外,白袍大主教和红袍大法师藏在中间,众人同时单膝跪地低声祈祷,随着祈祷声凝聚,他们的身上冒起了耀眼的圣光,白袍大主教和红袍大法师也吟诵起深奥的祷词,无数圣洁的光芒在他们几个人的身边飞快地飘游起来,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发光的羽毛在圣光中飘落……
  • 剑定九霄

    剑定九霄

    宇宙边缘星域,一个被阵法雪藏的巨大星球,名曰九霄!九霄大陆,宗门林立,强者为尊!一名五行混杂、天生无法修炼的青年,一柄深藏剑池、不见天日的锈剑!他们将会书写怎样的传奇?书友们拭目以待……
  • 血型密码全集

    血型密码全集

    血液有一股神秘而奇妙的力量,没有生物的界限,没有时空的阻隔,从远古飘然而来。即使是从未见面的两个人,只要他们血脉相连,无须太多的语言,太多的介绍,只要两眼一望,心底仿佛就有一种早就存在的情愫,慢慢地连成一条线。在血液中,到底有什么古老而神秘的物质能使人类自己与其他的同伴聚集而又区别?一滴血看起来既渺小又普通,殊不知,就是这小小的 一滴血却包含着人类发展史上最神秘的秘密。祖先那些古老的传统和文明,以及优秀品质,通过血液的模式在子孙身体中得以完好保存,并不断复制。这个秘密除了我们所知的基因外,还有一些目前医学水平无法探测的物质。医生们只能通过大量的实验与数据证明它们的存在。
  • 葛洛

    葛洛

    阿尔机场,一名黑鬼走下车,这时候就开始了他的黑帮生涯!
  • 我是大美人

    我是大美人

    镁光灯下的明星们,对于美的要求那可是非常的严苛,绝不允许脸上出现任何瑕疵。纵然工作缠身,却仍然“国色天香”,想不想探究一下她们美丽的秘密呢?都说女明星们驻颜有术,演艺界的大美女说起养颜来,可是各有想法各有妙招。偷偷告诉你明星们的私房养颜绝招,只要照着做,你也会越来越漂亮喔!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璞玉仙修

    璞玉仙修

    “一品灵台求仙路,三分道心亦真人。凡体慧智破仙障,玄妙宝玉助长生。”温天保,正如他的名字,上得天赐,下保其身。仙道漫漫,璞玉出尘!讲述一个少年获得一枚神秘宝玉后的仙路历程。仙修、武修、剑修、上古修炼......合理结合凡人流与悟道流、心灵流,有勾心斗角也有适当温情,更有奇思妙想,精彩术法以及对‘道’的领悟。——————————————————————————————————————————更新略微不给力,每晚更新,周五周六周日可爆发。绝不烂尾,绝不烂坑,前期略显枯燥,但继续看下去会有更多精彩的,不要望而退却,求收藏,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