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41200000036

第36章 张爱玲出版史(1)

上海篇

据张爱玲在《存稿》中所说,她最早尝试写小说大约是七岁,第一篇是《无题的家庭伦理悲剧》,接着是历史小说,两篇都没有写完,稿子也早已散失。那个年纪已经能够创作小说,她当然是早慧的。我以前看过一篇心理学论文,研究五六岁早慧小孩子的特质,说神童们都喜欢通过写作来学习,即是说,不论是有意抑或无意,他们喜欢把写作视为自学手段,而不是目的。我认为童年的张爱玲也属于这类型孩子,她只是想利用小说创作来练习文字技巧,这类“少作”日后当然也不适合发表。

张爱玲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短篇小说《不幸的她》,那是1932年,她十二岁,刊登在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上。直到1937年中学毕业为止,她先后在校刊《凤藻》和《国光》上发表了多篇散文、短篇小说和书评,但张爱玲不是随便写了什么都拿去投稿的,她自小已懂得怎样建立自己的形象。

1933至1935年间,她私下还写了《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等,但都没有发表。张爱玲在《存稿》中说,《摩登红楼梦》仿效鸳鸯蝴蝶派,是“通俗小说”,而她另外在《国光》上却写着些“较雅驯的东西”-那是指《牛》和《霸王别姬》。她形容这两篇小说“新文艺腔很重”“较雅驯”,也许她认为这样会更讨人欢心,便把它们拿出来发表。我认为她早在中学时代,已擅长捕捉读者心理,对“市场”有天生的触觉。

1938年,她把自己被父亲幽禁半年的惨痛经历写成一篇英文散文,题目很吸引眼球,叫“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投到《大美晚报》(Shanghai Evening Post),结果被刊出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张爱玲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六年后,她把这篇英文改写为中文的《私语》。之后她到香港读书,有三年没有用中文写作,为了练习英文,平时写信、记笔记都用英文。

这种密集式的英文操练,终于在1942年她回到上海后大派用场。当时她首先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和影评,但她文学事业的真正开始大概要从1943年1月算起,从那时起直到同年12月,她为英文《二十世纪》(The Twentieth Century)月刊写了三篇关于中国的散文和六篇影评,当中有好几篇,后来都被她自己改写成中文。《二十世纪》的主编是德国人克劳斯·梅奈特(Klaus Mehnert),月刊除了分析国际时局,也有些小品、影评之类,主要读者群是当时留在亚洲的欧美人士。

张爱玲选择用英文展开她的写作事业,我相信不是偶然的。她小时候已说“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且一向希望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投稿到《二十世纪》也顺理成章。她的几篇英文散文讲中国人的生活、时装、京剧和宗教,写得机智幽默,观察敏锐。梅奈特曾这样赞赏她(我译为中文):“她没有像她大多数的同胞一样,把中国视为理所当然。她对自己国家的人民深感好奇,正因为这样,她才能向西方解释中国人。”

在大多数作品中,张爱玲总喜欢处于一个抽离的位置,她从旁观察,角度别开生面,这可能是她的本性,也可能跟她因为“市场需要”而刻意“用洋人眼光来看中国”的习惯有关。当她针对西方读者来写中国时,她便需要一个新鲜的视角,发掘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一面,甚至要深入思考很多事物的本质,然后尝试解释,否则西方人便不会明白,也不感兴趣。我认为这种“转换角度”的方法,跟她在《传奇》初版题词中说的“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是可以互相阐释的。

1943年,张爱玲除了向《二十世纪》供稿外,还决心打开中文市场。那年春天,她认识了《紫罗兰》总编周瘦鹃,给他看《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问他能否刊登。周瘦鹃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以下是他在1943年4月《写在〈紫罗兰〉前头》中所说:“当夜我就在灯下读起她的《沉香屑》来,一壁读,一壁击节,觉得它的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Somerset Maugham (萨默塞特·毛姆)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不管别人读了以为如何,而我却是深喜之的了。”

于是《沉香屑》便在《紫罗兰》上发表。1943年4月,《紫罗兰》出版那天,周瘦鹃带了样本到张爱玲和她姑姑的公寓去,她们预备了茶点招呼。照周瘦鹃的说法,那次茶会十分融洽:“我们三人谈了许多文艺和园艺上的话,张女士又拿出一份在《二十世纪》杂志中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国的生活与服装》来送给我,所有妇女新旧服装的插图,也都是她自己画的。我约略一读,就觉得她英文的高明,而画笔也十分生动,不由得深深地佩服她的天才。”

关于这次聚会,张爱玲在三十多年后的《小团圆》中却有另一版本,像罗生门。小说中她以“汤孤鹜”一角影射周瘦鹃,有这样的描述:“汤孤鹜大概还像他当年,瘦长,穿长袍,清瘦的脸,不过头秃了,戴着个薄黑壳子假发。”后面又说:“他当然意会到请客是要他捧场,他又并不激赏她的文字。因此大家都没多少话说。”跟周瘦鹃在1943年所说的话明显矛盾。实情是怎样的呢?

1943年5月至7月,《第一炉香》在《紫罗兰》上分三期发表,《第二炉香》则在8月和9月分两期发表。之后,张爱玲便没有再给《紫罗兰》任何稿子。周瘦鹃既然是她中文写作事业上的第一个伯乐,为什么一部《沉香屑》发表后两人便不相往来了呢?周瘦鹃在1943年8月的《紫罗兰》第五期中说:“张女士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已烧完了,得到了读者很多的好评。本期又烧上了第二炉香……张女士因为要出单行本,本来要求我一期登完的;可是篇幅实在太长了,不能如命,抱歉得很!”

张爱玲认为“出名要趁早”,所以她希望把作品尽快推出市场,尽快结集成书。但杂志为了提高商业利润,总喜欢把受欢迎的作品慢慢连载,吸引读者追看。周瘦鹃自然也是这样想,结果令张爱玲很不满,不但终止合作关系,几十年后在小说中还要怨他“并不激赏她的文字”。正因为杂志社有这种运作模式,张爱玲宁愿向四面八方投稿,而不想受制于某一杂志,结果她真的很快便出名了。

在《紫罗兰》之后,张爱玲迅速向其他刊物投稿,主要是《杂志》《万象》和《天地》三部月刊,另外还有《古今》《苦竹》《小天地》等等。当时到底有多少是杂志约稿,多少是她写完后找人刊登的呢?我不清楚,但照我见过的文献所载,她刚出道时多是自荐的:《紫罗兰》固然是她找上门的,至于《万象》,也是她亲自带了原稿到万象书屋找老板平襟亚(即皇冠出版社老板平鑫涛的叔父),想让他把作品推荐给编辑柯灵。说到《万象》,不得不提那“一千元灰钿”疑案。

自1943年8月开始,张爱玲在《万象》上陆续发表《心经》《琉璃瓦》和《连环套》。《连环套》在1944年1月开始连载,到6月刊出第六期后,张爱玲腰斩了它。有人认为导火线是5月时傅雷以“迅雨”为笔名在《万象》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也有人认为是为了“一千元灰钿”的纠纷。张爱玲在《不得不说的废话》中则说:“我替《万象》写《连环套》,当时言明每月预付稿费一千元,陆续写了六个月,我觉得这样一期一期地赶,太逼促了,就没有写下去。”

最近学者谢其章旧事重提,但还是没法释疑。我自己认为,“一千元灰钿”的笔战始于1944年8月,但张爱玲在6月已没有续写《连环套》,这显然是两件事。先讲“灰钿”案:争议始于8月,平襟亚在《海报》发表《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文中说当初协定,写《连环套》是一千元一期,他账目上付了七千,但张爱玲只交了六期稿,所以是多拿了一千。

直到1945年1月,平襟亚先后就此事在《海报》《语林》上写了四篇文章,最后一篇《语林》上的《一千元的经过》还列出一张稿费清单,详注了张爱玲1943年11月至1944年7月的收款日期、数目和取款方式,更说有她亲笔签的收据可查,似乎铁证如山。清单第一条是:“十一月二十四日付二千元(永丰银行支票,银行有账可以查对),稿一二月分两次刊出。”

张爱玲的《不得不说的废话》在同一天的《语林》上发表,对照着《一千元的经过》。文章中,她坚持自己并未多拿钱,我觉得以下一段就是重点:“其实错的地方是在《连环套》还未起头刊载的时候--三十二年十一月底,秋翁先生(即平襟亚)当面交给我一张两千元的支票,作为下年正月份二月份的稿费。我说:‘讲好了每月一千元,还是每月拿罢,不然寅年吃了卯年粮,使我很担心。’于是他收回那张支票,另开了一张一千元的给我。但是不知为什么账簿上记下的还是两千元。”

这“官司”看似复杂,但其实只要搞清楚一件事,即张爱玲有没有在“三十二年十一月底”(据清单日期,即1943年11月24日)当面退回一千元,便可水落石出。如果张爱玲当时只收一千,平襟亚便没有预支过第七期稿费,那清单上第一条的“二千元”便有问题;如果张爱玲的确拿了二千,那平襟亚应该立即拆穿她的谎言,对吗?但平襟亚的四篇文章对此却只字未提。

既然那天是张、平二人当面交收,那么平襟亚只要亲口确认或否认张爱玲的解释,便足以对事件下判断了,根本不必把之后几个月那些不相干的账目和收据都牵扯进去,仿佛自己证据确凿。到底哪一方较可信?大家不妨自己判断。

至于腰斩《连环套》,我相信是张爱玲对稿费不满,而不是为了之后发生的“一千元灰钿”纠纷。谢其章最近撰文考据,指出当年货币贬值得很快,以《万象》的售价为例,《连环套》初刊那期(1944年1月),售价每册三十元,到7月已涨价至一百元,换言之,1月份张爱玲的一千元能买三十三册《万象》,到了7月就只能买十册。事实上,当年早有人替张爱玲抱不平。1944年8月30日,柳絮在《力报》上写了一篇《灰钿案平议》,说大半年间物价高涨,但张爱玲的稿费则“九月如一日”,也难怪她不交稿。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因为与胡兰成的关系,加上她在沦陷区曾大出风头,招来很多批评。于是她变得低调起来,小说创作大减,反而转当电影编剧。很多人说,随着抗战胜利,张爱玲的“黄金时期”也结束了,从作品数量和写作速度而言,这的确是事实。

自1950年1月起,张爱玲在《亦报》上以“梁京”为笔名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后来改写为《半生缘》),翌年11月出小说单行本。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谁是“梁京”,包括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夏衍,后来得《亦报》社长龚之方告诉他,夏衍才恍然大悟。关于“梁京”这笔名,外间有很多揣测,张爱玲曾跟我父亲说,这笔名是桑弧代取的,但桑弧没加解释,她自己相信“就是梁朝京城,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情调,指我的家庭背景”。

1952年张爱玲离开内地时,身边没有带走任何自己的书或稿子。后来她甚至不记得写过些什么,看见人家发掘出来的旧作才蓦然记起。但为了将《十八春》改写成《半生缘》,她找了一本初版《十八春》,繁体字,印于1951年11月,只有2500册。

1951年,张爱玲在《亦报》连载中篇小说《小艾》。翌年,她以回到香港大学复学为由离开内地,而她在中国内地的出版史也暂时告一段落。回顾一下1943、1944短短两年间,张爱玲几乎把她一生最有名的中、短篇小说都发表了。她之所以专攻这种体裁,我想至少有两个主因:一、当时她是新手,写长篇未必可以驾驭;二、假如她写长篇,便要预先跟杂志社定一个价作为稿费,但那时的货币贬值太快,无论预支抑或连载后收费,都一定是她吃亏,所以宁愿趁着势头好,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短作,每次立即收钱。正因为这种打游击的投稿方式,长篇便很不适合。从她在上海这时期的出版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写作方式很大程度上也由环境决定。也许我们可以半开玩笑地说,是因为超级通货膨胀,才成全了张爱玲的一部《传奇》。

港台篇

现在我讲讲张爱玲在香港和台湾的出版史。张爱玲在上海出道时四处投稿,不愿受制于某个出版社,但下半生却与台湾皇冠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什么?

1952年,张爱玲移居香港,替美国新闻处翻译英文。在香港期间,她出版了《秧歌》和《赤地之恋》。她当时没什么关系网,出版主要靠美国新闻处,她未必满意,例如天风版的《赤地之恋》校对很差,出书后也未认真推销。关于这两本书的出版,我之前已讨论过,现在没必要重复。1955年年底,她离开香港,移居美国,希望在当地文坛大展拳脚。

同类推荐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杜甫(中国十大文豪)

    杜甫(中国十大文豪)

    杜甫(712—770),我国唐代伟大诗人。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叫瑶湾的地方。杜甫从小体弱多病,但勤奋读书,十四五岁时便显露了非凡的文学才能。从20岁起,他先是游历了江南各地,后又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温州女老板

    温州女老板

    22个人物,22种人生,22段故事,22种精彩。北大教授郑学益、著名企业家南存辉辉、温籍女歌手白雪、知名用家吴玄等倾情推荐……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2)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茶者圣:吴觉农传

    茶者圣:吴觉农传

    如果说,在那悠远的唐代,茶圣陆羽曾架一叶扁舟探索了茶之源流的幽深与浩瀚,那么20世纪以降,当我们祖国的茶叶在危难中面临枯萎凋零之时,吴觉农先生,像一位高瞻远瞩的船长,引领着中国一代茶人走出困境、饶过激流险滩。本书传记了吴觉农先生将学者与茶人高尚的人格力量结合、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伟大一生。
热门推荐
  • 不寿深几许

    不寿深几许

    她为复仇而来,以命相博,滔天燃烧的恨意为利刃,誓要颠覆这整个天下,步步为营,却终成青史一个传说。他以天下为棋盘,世人为棋子,运筹帷幄,胜负成足在胸,却因算漏一步,漏了自己,满盘皆输,为军师者决胜千里,却因她在眼前彻底烟消云散那一刻溃不成军。他一代战将,驰骋沙场,本养兵千日为用在一时,却频频为黑兵团内的那名小兵颇为好奇,直到失其本心,在每一次战场厮杀中只求将‘他’护在翼下,只为求得‘他’一方平安不寿情深深几许,一世白头约归期。她的本意迷失,狠心抗拒,他的步步沦陷,他的一世相佑,这一寸从乱世中攀枝而生的情芽,也在乱世化为风沙,在乱世中结束。
  • 改变30多岁女人一生的人生智慧书

    改变30多岁女人一生的人生智慧书

    本书分为十章,内容包括:女人三十,在岁月中积淀智慧;女人三十,在快乐中分享智慧;女人三十,在婚姻中挥洒智慧;女人三十,在处事中硬的智慧等。
  • 原罪之终结曲

    原罪之终结曲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重生到异界,看他如何在这波澜壮阔的异世大陆,重新踏上逆天之路。
  •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本书主要包括:晁补之、晁端礼、陈人杰、陈与义、戴复古、范仲淹等。
  • 把时光揭开

    把时光揭开

    这是作家罗伟章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这本随笔集堪称“智者的思考”。作者在一篇篇优美又不失深度的散文中,与大自然的花草对话,与动物交流,与世界知名作家、画家、音乐家探讨生活的智慧,还不乏对被社会忽略的底层人群、偏僻县城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的冲击的关注。这些文字集结起来,成为这本非常有营养的散文集。作者沉静又充满爱意的文字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从这种不经意的享受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 倾城笑

    倾城笑

    战火四起,三界民不聊生。一天,一个叫顾倾城的小女孩,踏着硝烟,孤身一人,来到了小山村。从此,传奇展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私人定制:腹黑首席赖上门

    私人定制:腹黑首席赖上门

    都说婚姻不是儿戏,可她糯小米的婚姻就是儿戏!这儿戏不说最后还被冠上不检点,性生活紊乱,红杏出墙!她想这也就算了,反正都是自己计划之内的事!可隔了几年遇着,他逼她墙角,上来就对她动手动脚,还欲要轻薄她!她抵死抗议,却硬被压在身下“你不专门就是给男人解决生理需求的么”他混蛋,他竟然说着这么恶心的话,得了,走着瞧,看她不好好整整他才怪,坚决不让娃认他这个恶心爹!
  • 恐怖骑士

    恐怖骑士

    亡灵界的黑暗骑士。骑马砍杀!
  • 异界之黑帮领主

    异界之黑帮领主

    一个黑帮大哥在帮派火拼时不幸身亡,奇异的在异时空重生,奇异的成为了被大陆种族成为邪恶的燃烧军团后裔,不过并没有任何信仰的他果断的放弃了为燃烧军团复仇,黯然的走上了强盗的道路。精灵族的美女,传说中的魔女,万人喜爱的熟女,萝莉型的人族公主将一一来到他的身边把无比香艳的场面写的丰满圆满。兽族中的霸主羚牛武士,最擅长肉搏的袋鼠人,天生就是神箭手的精灵,无敌于大陆的巨龙,潮汐中的皇族渔人纳迦,最血腥的巨魔猎手将追随主角征战波澜壮阔的大陆上书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
  • 红楼之情满潇湘

    红楼之情满潇湘

    自古林黛玉自诩清高孤傲,却命薄如絮。外祖家道败落,权利失势时,她却成为了争取平衡的砝码。当金玉缘成的消息传来时,终止了她苦心的等待。然而谁说这又不是另一个开始,或许命中注定的良人的确另有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