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92000000048

第48章 佛教道教中的辟邪(1)

宗教是在人类对超自然、超社会人间的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基础上产生的,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一般而言,成熟的宗教都有严格的规范,以维持本教派正常的运转,并由此区分出教徒和世俗之人。宗教又是一种既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曾几何时,宗教的祭师执掌着决定国家命运的大权,而普通百姓则伏在神怪仙佛的面前颤颤噤噤。时至今日,世界上的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奉者更是难以计数。宗教对人类的历史、文化、风俗、心理、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并必将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宗教中的辟邪现象、辟邪方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和一般民间的辟邪目的不一样,主要是为宗教的修养(炼)服务的。

所以,宗教中的辟邪常常有许多复杂的“道理”,来使人们相信辟邪的重要与必要,同时其操作的方式亦千奇百怪。下面将分述佛教、道教内的辟邪文化。

一、森严的佛法:佛教中的辟邪

佛教推崇的是所谓“西方极乐世界”,引导人们通过斩断尘缘、抛却“臭皮囊”(即人的肉身)而“涅盘”成佛,所以,它要求信徒们远避一切世俗人的所求所追所获,也就是说,佛教把世人喜爱的财货、美色、权势、寿命、好运等等都视为邪恶的东西,佛教徒必须从行为上、理智上、心理上,以及功法上来远避,这就形成了佛教独特的辟邪文化。

1.佛教的奥秘

提起佛教,人们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因为佛教徒的生存观和幸福观与一般的人差别实在太大了:世人多向往繁华似锦的都市通衢,而和尚偏喜欢深山野岭,直把人间欢乐视为邪恶;世人孜孜以求富贵荣华,而僧人们却无欲无念,与青灯黄卷,晨钟暮鼓为伴,视金钱权势如粪土;世人多求美味佳肴,可佛徒偏不沾酒味荤腥,把山珍海味当成邪恶之源。为什么有七情六欲的人一入寺庙,受戒成僧,就逐渐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止、追求趋避上变得与众不同了呢?这恐怕得深入钻研一下佛教的奥秘才能弄清楚。

佛教最早兴起在印度,东汉时始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得到广泛发展,至隋唐蔚为大观。其时佛寺遍布全国,僧尼超百万,信徒则不计其数。着名的法师还经常被邀到皇宫内,直接对皇帝和百官说法,可谓显赫一时。即便在科学昌明的现代,佛教之焰仍无绝灭的征兆,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全世界的佛教徒多达3亿多人。佛教真可称得上是流传极广,历久而不衰。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是古印度北方一个小国家的王子,后来抛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希望找到永脱人生苦境之法。经过十余年的艰苦修行,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沉思了七天七夜,终于豁然大悟,成了正果。

其后,释迦牟尼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传教活动,在临终前对弟子们说:“吾今不久,当般涅盘,一切有为,无不悉明,一切佛事,皆已究竟。”

于是,“涅盘”成为避开世间一切邪恶,生活在极乐世界的代名词。“涅盘”的梵文原意是“火的熄灭”,引申为佛徒死后的新生。在世俗人眼中,人生无限美好,能吃能喝,能玩能乐,能享富贵荣华;可在佛教徒看来,这一切都是万恶之源,万邪之根,人们必须由“避”——出家,到“抛”——“涅盘”,然后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

但是,人有肉身,就会产生种种物质欲望;人有大脑,就会蹦出各种想法,避除世俗美好的一切,又谈何容易!

佛法自有其独特的引导方式。

佛教指出,现实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人产生欲望并导致追求行为的根源;而人的身体存在则是欲望浮现的基础。如果人人都能明白独立存在的世界与人自身都是虚幻不实的,那人又能欲求什么?又何能产生欲望?

在佛家看来,世间万物及变化都不是真实的、客观的,它们只是一堆引诱人们欲望及追逐行为的邪恶东西。人们只要心静了,对外物及变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那些假象也就不攻自破,在而不存了。如此必可窒灭邪恶的欲望和想法,复返佛法,获得正果。

所以,佛教开导世人要洞悉这个世界的真相: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动、流迁、毁灭,故是“虚”;它们又都是原因与结果和合而成,毫无实相,故是“空”。比如一本书,你说它是书,实际上书是纸叠合而成的;你讲它是纸,实则纸是由纸浆凝固而成的;你说它是纸浆,可纸浆又是由某种植物纤维组成的,等等,可永远追溯下去,这就叫万物皆因缘和合而成,不是实体。

既然一切皆“虚”、一切皆“空”,人又何所求?人又何能求?于是人们便可以窒灭一切的情感、欲望,忘记了物质的世界、俗世的幸福,乃至抛弃了“臭皮囊”,没有了“它”,也没有了“你”,还没有了“我”。如此便能通过“涅盘”而达至极乐世界,获得最大最高最圆满之幸福。

从辟邪文化来看佛教的这套说法,可以看到,佛教不仅视世间不好之物、不好之事为邪恶,而且直指世间的一切为邪恶,乃至人的肉身也成了邪恶。所以,它告诉世人辟邪的方法就非常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包;而其中心旨趣又在于走心理之避的路子。因为世间的一切对人们而言是如此的真实,人们对之需要是如此的迫切,所以,实在的避是太难了,只有心理之避,即视而不见、抚而不觉才能使人们收敛心性,一心向佛,最终摆脱一切邪恶物的包围,成就了佛果。

这就是佛教奥秘,这就是佛法辟邪的特征,这当然也是佛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鲜明体现。

2.清规戒律:行为上的辟邪

佛教认为,邪恶的东西并非某种外在实存的对象,而是由人的身、口、意三者引起。“身”会产生种种物质的欲望,并导致人们抢夺的行为;“口”会说出许多恶言恶语,造成无穷的纷争;而“意”则是人们各种邪恶念头的起因,这些都陷入于苦海之中无法自拔。当然,人的身口意除产生邪恶之外,还有可能引申出善。

所以,佛教在创立的初期,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就由优波离诵出了戒律,渐成定制,形成了律藏,并越发展越繁杂,如比丘(满二十岁以上的男子)戒有二百五十条之多,比丘尼(女僧人)的戒更多达三百四十八条。

“戒”实为佛门独特的辟邪方法,其目的在于制止邪恶,使人向善修持,有十六字口诀为戒律的宗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繁多的戒律中最主要的是“五戒”,即学佛法之人,必须首先避免做五种事,《辩意长子经》云: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谓为五:一者慈心,不杀群生,善养物命,令众得安。二者贤良,不盗他物,布施无贪,济诸穷乏。三者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斋精进。四者诚信,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无得贪欺。五者不饮酒,不过口行。此五乃得生天。

“五戒”之一的“戒杀”,实为“避杀”,要求人们不要杀生。在佛教看来,人有生命,动物亦有生命,杀人是罪过,杀生难道就不是罪过吗?人贪口腹之欲,残杀其他动物的生命来滋养身体,是一种残忍的罪恶行径。而且,人世间人们为何以刀枪木石毒药互相残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杀生习以为常。佛门以慈悲为本,杀生有违于此,所以必须避和戒。

“五戒”中之二是“戒盗”,亦即避免盗窃的行为。物各有主,盗他人之物为己占有,即犯了“不盗戒”。佛教所讲之“盗”,含义十分广泛,举凡自己盗取、以势力抢夺、以计谋获得、借用抵赖不还、拐骗、贪污、漏税等,都属偷盗。

“五戒”中之三是“戒淫”。“淫”在佛门中被视为大邪之事,所以“戒淫”又称为“邪淫戒”。在佛法看来,世俗人在尘世中受生老病死之苦,受轮回转世之苦,根源之一就是男女的淫欲,现在要超脱生死、摆脱轮回,就必须戒除淫欲。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出家的僧人,必须断绝淫欲,不得有丝毫的男女性交之事和性交的念头。而对于有妻室的人,“邪淫戒”要求不得与自己妻子之外的女人性交。若与不情愿者、法律规定未成年者、已出家为修女者性交或产生性交的念头,都犯了邪淫之罪。即便是自己的妻子,在娠期、哺乳期、经期等性交,亦属邪淫,此外,如口交、肛交、尿道交等“非道”、不是清净场所的“非处”等也是邪淫。

“五戒”中之四为“不妄语戒”。佛教把妄造虚言也视为“邪”,所以要避要戒。人的妄语常常是颠倒是非、迷惑众听,造成恶劣的后果,且人往往生性爱说谎,把圆的说成扁的,方的说成长的,把没有说成有,有的讲成无,等等,它是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生的大恶,必须避去此邪。

“五戒”中最后一戒是“饮酒戒”。酒为乱性之物,会使人丧失心灵的平静,产生躁动、烦恼,甚至使人发狂、神经错乱,生事肇祸。酒可说是世间至邪之物,饮之有瘾,不易戒除。在佛教看来,酒会引起人无限的欲念,做出许多不轨之事,所以必须避。

“五戒”是佛教中最主要的辟邪对象和辟邪的方式,除此之外,又有所谓“八戒”,即除以上五戒之外,还有第六“不坐高广大床戒”、第七“不观听歌舞戒”和第八“不过中食戒”等等。约建宗于中国历史上曹魏年间(约公元3世纪中叶。)的律宗,提出“僧戒”(男性和尚的戒律)广则无量无数;中则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最少也可概括出二百五十戒。“尼戒”(女性僧徒的戒律),广亦无量无数;中则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最少也有三百八十戒。

佛家戒律的实质在于使人们视世俗人所念所求的一切均为“邪”。美味可口的食物,邪,必须避——“吃斋”;华丽舒适的服装,邪,必须避——着僧服;热闹非凡的都市,邪,必须避——住在深山古刹之中;销魂蚀魄的男女之欢,邪,也必须避——禁欲;人人渴望的长生不老,邪,要避——追求即时“坐化”、追求童男之身火化后的“舍利”等等。因此,当人们通过服膺戒律,戒除和避免了所有正常人生活的追求,“生”的内涵就逐渐缩小,而“死”则日趋迫近,但佛家认为这正是人们进入“涅盘”境界的前提,超脱生死轮回的开端,是人们应该以欣喜的态度迎接的“彼岸世界”。

3.“定学”:辟邪中的操作

佛法中的“定学”,有两层基本的含义,一则通过集中心意来避除妄想杂念,二则通过澄明心境来获得佛法的最高真理。所以,“定学”实为佛教心理辟邪的一种独特的功夫。

佛教辟邪与一般民间的辟邪活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佛教对心理活动的重视。在佛教看来,人的行为是内在欲念引起,消除恶丑的最好办法当然是从精神上、心理上形成一种辟邪的坚实屏障,抵御一切邪恶事物的侵袭。

修习定学以辟邪,首先要注意环境的状况,以寂静、空气新鲜、无人干扰的地点为宜。佛教寺院多修筑在深山老林之中,当然不是贪图风景美丽,而是远避嘈杂的世俗事务,更好地修习定学,避免受到邪恶事物的影响。如果世俗人想习定学,就必须在家中选择一间干净且安静的密室,然后开始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调身的功夫,如饮食要有节,不可暴饮暴食;睡眠应有时,不要过多或过少;日常生活有序,不要火气过盛、气血难平,而应该心情豁达、自然愉快,等等。

第二,调心的功夫,切戒妄念用事。佛法最忌讳的就是心猿意马,既得陇又望蜀,这是世俗人的通病,无穷尽的欲念导致人一生都陷于无止境的追逐行为之中,它是人生苦不堪言的根本原因。所以要避免这些邪恶的东西,就必须摄心聚神,这当然决非一日之功而能实现的,但只要时时用功、处处留意,循序渐进,由戒除胡思乱想入手,最后达到心如古井、微波不兴、万邪不侵的境界。

修习定学以辟邪,其次要身体力行,佛门的要求就是所谓“打坐”,在每日清晨和晚上都应在静室中做这种功夫。具体方法亦须从身与心的两方面入手。

第一,身的方面,取一方凳,上铺厚软的坐垫,在臀部的地方又垫高约一至二寸,然后盘足端坐在上;或以右腿压在左腿之上,或以左腿压在右腿之上;左右手交握,安于小腹的下方,务必使肾囊悬空,不能有任何受压的现象。

第二,心的方面,要驱除一切杂念妄念,只存正念,犹如一面极干净的“镜子”,万物自然显影,但从不滞碍,更不留住什么,来则来之,去则去之,不染一尘。佛门摄心的关键即在于避一切邪恶的东西,驱除一切邪恶的东西。如果说身的调理已经比较难了,那心的调养就更难了。

“定”(又称禅定)在佛门中是主要的辟邪方法之一,人修之,既可免于神思的放逸,驱避邪恶的侵扰,又可渐趋佛法的真理。所以,唐朝的宗密禅师曾讲:“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佛教既然对“定”如此重视,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也就发展出众多的禅定方法和种类。

一般而言,禅定可分为三大类,分述如下:

第一,世间禅,指世俗人修习的禅定,又分为二种:一为根本味禅,为凡夫俗子向往佛法者所修,可以使有烦恼的人(即所谓有漏身)避开邪恶的欲念和行为,渐趋佳境。二为根本净禅,此为有成佛希望的凡夫俗于修习的禅法,习者可逐渐地从有无数烦恼的生活到达无烦恼(所谓无漏)的境界。

同类推荐
  •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本书介绍了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春节的饮食与保健;元宵节的活动与饮食;清明节的习俗与疾病;端午节的医疗保健;中秋节饮食重时令等。
  • 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

    所谓人生,就是人这种特殊动物的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生命的保存,往往被认为更多地带有自然性;生活则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活动,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文化的色彩。人类未必是惟一对死亡有清醒认识的动物(据说大象也有类似人类葬礼的行为),但却是惟一能对死亡有所思考有所作为的动物。人类可以在他的生命之轮的前行运转中为自己安排种种的活动,帮助自己生存得更好,从而也使自己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生礼谷(民俗学的规范术语为人生仪礼,鉴于“礼俗”一词更容易为大众接受,故而书名使用“人生礼人俗”)正是人类安排的使自己的生命有内容、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九种对联类型:对联基础、春节对联、节日对联、婚嫁对联、贺寿对联、丧葬挽联、居家对联等。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根源何在。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置身于信息时代,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会把“鬼神”当作茶前饭后消遣的话题与笑料,报之莞尔一笑。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古老信仰和观念不会静如此水,沉沙之下依然涌动和摇迹。
热门推荐
  • 论语一日一读

    论语一日一读

    本书以随笔和札记的形式来解读论语,针对当前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人处世、工作求学、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的目标和价值等等,提出了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解决方法和参考思路。
  • 雨神是个女孩

    雨神是个女孩

    某歌星的演唱会由于接二连三的巧合,最终陷入舆论的风尖浪口。经纪公司经人介绍,找到了天生拥有特殊灵气的五行侦探解决问题。在一翻调查之后,五行侦探发现,接二连三的下雨事件,其实和一个女孩子有关……
  • 后妃双生传

    后妃双生传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芙蓉如面柳如眉,雪肤花貌参差是。豆蔻年华与胞妹一同入宫,是皇上也是表哥,是太后也是姑姑。在失去所有的依靠以后,看她如何玩弄权势,翻身成为后宫第一人。
  • 校园实用经典警语名句(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校园实用经典警语名句(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警语名句》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歇后语、座右铭、格言等无疑都是一种浓缩的语言精华,可能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提炼和传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警语名句》主要内容为警语名句的语言精华。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作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修身养性、努力学习的一个指路明灯。
  • 异禀天尊

    异禀天尊

    一次意外灰飞烟灭,不过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一个莫名的年代,莫名的时空,因为韩师的到来,一切都有所改变。韩氏家族的天才,商业上面的奇才,但是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在古武届上面,在落魄的古武界,韩师竟然是拼着自己的努力还有奋斗,达到了突破天人的程度上面,但是天劫可是会那么的简单?不会的,在这里他可能不起眼,但是他在不久的将来,将改写这个时代,成为异世一代宗师。
  • 我的承诺是爱你

    我的承诺是爱你

    等哥哥回来,哥哥会把最好的都给你!——季沐晨哥哥回来了,你还是我的天使吗?——苏扬等我漂洋过海去看你,你还是我爱心的另一半吗?——苏扬girl你是我生命里的那道阳光——薛子峰蓝颜也好,朋友也好,哥们也好,只要留在你身边就好——薛子峰一个普通的女生,却让两大男神对她情有独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自然篇

    自然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回到三国当驸马

    回到三国当驸马

    穿越来到东汉末年,陆浪发现自己成为驸马都尉,而且他保护的对象,正是刚刚经历了十常侍之乱的长公主刘静以及后来的献帝刘协!那个时候,典韦还是土匪,赵子龙还是无名之辈,郭嘉还是一个翩翩少年,天下诸侯还在勾心斗角。在大好机会面前,蛰伏许久的陆浪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纵横天下匡扶汉室的超级驸马!
  • 刀剑乱舞

    刀剑乱舞

    神州大陆,地杰人灵,卧虎藏龙,英雄辈出。曾几时,南剑神、北狂刀成为传说,大陆侠客无人不向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昔日,南剑神,北狂刀,刀光剑影,各领风骚。今朝,夏唯一,代思复,陆天明,马乔雪,强势崛起,名留古今供人骄。
  • 巫皇万岁

    巫皇万岁

    残破宇宙,零落诸天;炎黄不老,轮回始终。丑少年以身为器血为引魂为祭,养巫祭巫成巫!世家棋子吞血丹明轮回,志立鱼化龙毒;癫狂少年战凶顽饮蛟血,始知天外有天;荒梦世界勾邪寇释魔凰,巫成见道先天;器王传承,葬蛇龙掌刀枪仰望大道苍茫;美人有计,我持镜花照影,惜卿入梦偷心盗情;先生放狠,我纵巫傀逞凶,刀枪箭冷有种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