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92000000047

第47章 语言图像傩戏巫术中的禳灾祛邪(5)

绍兴目连戏中具有巫术性质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起殇”:

绍兴地区的目连戏,在正式演出目连救母故事之前,必须先有一出称为“起殇”的演出。它和目连救母故事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却是目连戏必不可少的部分。“起殇”开场时,鬼王领五小鬼上台,乐队锣鼓大作,鬼王和小鬼们稍事表演一番,便要跳下戏台,热热闹闹地奔向各家各户,鬼王手拿一杖杆,小鬼们则每人持一汤叉,进入门户后各处表演一番,做一些驱赶的动作,这和古代驱傩时“执戈扬盾。……以索室驱疫”、“以戈击隅”的做法颇为类似。在一家做完以后又将从后门出去奔赶另一家故伎重演,走时不得走回头路,否则驱疫无效。有时碰到家里无后门的,演员们还得穿窗而出。这一路行去必得沿村各家都要做到,可见行走路线是演出前就策划好的。被演到的人家以为大吉,均设果点赏待演员。从人们家里演完出来,这一群鬼王、小鬼们还得去村里的乱冢、坟堆以汤叉镇住孤魂野鬼,提醒它们不得进村骚扰百姓,这一次是直接的和鬼打交道,所以特别慎重。一切完毕之后,鬼主再领着小鬼们赶回戏台上。敲锣鼓铙钹,鬼王向王灵官交差,这一出“起殇”即告结束。

“蹩吊”和“蹩鬼王”:

“蹩”是绍兴地区的一个方言词,相当于“赶”或“撵”,“蹩吊”与“蹩鬼王”即是把吊死鬼和鬼王赶走之意。旧时绍兴人认为“上吊死的”、“水淹死的”、“火烧死的”等“五殇”为暴死,是由妖邪作乱所致。一旦出了这种事,必要举行“蹩吊”仪式。比如有人暴死在他乡了,家里人定要花钱请胆大者去外乡将他的尸首背回本村,不能让他的孤鬼亡灵飘落异乡。但背回村子后,又要再行“蹩吊”仪式,将他的鬼魂赶出村子。至于吊死在本乡本土的,更是要及时赶出村子,惟恐避之不及。

在目连戏中,每当演完“女吊”和“男吊”之后,女吊要钻入戏台之下,男吊从戏台上跳下,匆匆向外逃去,俗称“逃台”。这时后面敲起一阵锣鼓,大批群众手执汤叉、索与火把,尽力追赶男吊,追时口中还大声叫喊,一面用汤叉等利器向男吊背后猛刺。男吊此时要迅速跑到乱坟堆里,在草荐棺材(不埋入地下的棺材)上骑上一骑,观众才停止追赶,这就叫作“蹩吊”。鬼王演完戏后,也要从台上跳下,被后面观众追赶到坟地里,然后才罢休,称为“蹩鬼王”。有的地方男吊和鬼王不逃到坟堆里,而是逃到村外或跳入河中,抓紧时间洗脸卸装,这样观众就不能再“蹩”了。“蹩吊”和“蹩鬼王”时,群众还经常在巷衢之中鸣铳放炮,惊吓男吊和鬼王。绍兴目连戏中扮演男吊和鬼王的演员,一般都选用身强力壮的人,这样才能对付观众那种穷追猛打的局面,否则就可能真的被叉死。但是演员对演这两个角色都很感兴趣。因为这两个角色收入颇丰,而且可以大出一番风头。“蹩吊”和“蹩鬼王”的表演形式,其巫术性质也是非常明显的,民间把扮演吊死鬼与鬼王的演员看成了鬼灵的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进行了“蹩”的仪式,鬼灵才会被赶出村去,这样村内人们就能太平无事了,不然鬼灵会在村内作祟,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危险。

“扫台”:

绍兴目连戏的最后一场是鬼王扫台,其过程是鬼王出场,单腿行走巡台一圈,然后从台上跳下,到河里洗脸以脱去鬼王的打扮。扫台有镇鬼之意,意即戏中出现的鬼灵都被鬼王控制,鬼灵就不再行凶作难了。

以上是绍兴目连戏演出过程中巫术性质较为明显的几种表演形式,这些形式,都不是单纯的艺术表演活动,而是为着一定的宗教目的服务的。简单地说,也就是为了达到驱鬼除疫的目的。

相对而言,目连戏的辟邪意识更为浓厚。由于目连戏是一种充满神秘恐怖气氛的宗教戏剧形式,与鬼神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演出目连戏时,很少能有轻松的心情。演员时常担心在表演时,会有真的鬼灵出现在台上,甚至与演员同台演戏。为避免鬼神的袭击与侵害,演员在演出目连戏时的戒规甚多,例如,在戏开演之前几天,演员每天都要淋浴焚香,还要禁房事,拜菩萨。尤其是演男吊、女吊的戒规更多,他们都有一条很长的舌头拖于口嘴之外,这条口舌不可随便画上,一般都要等戏开场之后,台上吹起目连嗐头,这时才进行画舌,此举称为“封嘴口”,因为画上舌头之后,扮演男吊和女吊的演员就不能再随便讲话了,必须坐在后台等着上场,要是这时开了口,就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如果一时忘记了这一禁忌,在演戏结束后必须烧纸进行忏悔。演员画舌后不能开口的习俗,反映了民间古老的鬼神禁忌观念,这种观念以为画了舌后的演员就成了真的鬼灵,如果一开口,此时鬼灵还未脱身,就会使演员受到危害。另如扮演男吊和女吊的演员,不能站在露天,不能见太阳,即使是在野外广场上演戏,也要蒙上一张篷布。演戏结束后,演员中的一个(一般是扮演神灵的演员)要操起一把大刀,以模拟的姿势把所有扮演鬼灵的演员一一杀过,有时还要把管理鬼灵服装的大衣师傅也模拟性地杀掉,这一习俗称为“断邪”,意思是神灵已把鬼灵全都处死了,扮演鬼灵的演员去掉了邪气,这样才能恢复到原有正常人的状态。

放逐巫术就是把瘟疫邪鬼装载在草船、树皮船、木板及木船等物上,让它们随着水的流动放逐到遥远的地方。这是我国南方水域地带普遍流行的辟邪方式。

在南方水域地区,每隔数年便会有大规模瘟疫流行,因此,运用放逐巫术祭祀瘟神的仪式十分普遍。祭祀瘟神俗称“打瘟醮”,3年、5年、6年或12年举行一次,也可不定期,遇年成丰收,或重修瘟神庙宇,瘟疫猖獗时则可随时举行。瘟醮除通常的祭神献供仪式外,在我国东南地区还要设立灯篙,并装饰帆船,装上神像及其他器物,送进江湖任其漂流或予以焚烧,称为“送瘟”。《岳阳风土记》载:“岳州端午,民之有疾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鼓棹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传说中认为如此作法,可将瘟神驱赶出境,从而保护百姓不再受瘟疫扰害。

放逐的巫术和习俗,常同民族文化圈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有关。例如以船送鬼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习俗。这是因为南方越族地区多江河湖泊,他们较早就发明了舟楫作水上交通工具。舟辑同越人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故宗教民俗中也离开不了舟船。最早的龙舟图腾祭就是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百越民族及其后裔一直流传着以船送鬼的宗教民俗。

现在我们所说的傩、傩祭、傩舞就是驱逐疫鬼,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这种活动,早在商周时期,在广大中原地区就很盛行,而且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代代相传。

1.“俗畏鬼神”,“鼓舞祀之”

《魏书·獠传》载:獠(壮族或傣族的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所杀之人,美鬓髯者必剥其面皮,笼之于竹,及燥,号之曰‘鬼’,鼓舞祀之。”因“畏”而祀,含有求祈于鬼,哄走恶灵的意思。“鼓舞”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最流行的祓灾手段和方式。

鼓,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最常见的打击乐器,也是驱鬼镇魔的法器。木鼓、铜鼓和其他类型的鼓在许多地方,被看作“神灵之宝”,能制服和驱逐妖魔鬼怪,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一般都将鼓放在祭祀场所或有鬼祟的地点供奉。佤族的木鼓是一种形制古老的鼓。它用整段木头挖槽镂空,音色脆亮。佤族认为,木鼓本身是鬼,是保寨求平安的。它又是“通神之器”、“神灵佑物”。经祭祀后的木鼓,平时不准乱动,只在特定宗教节庆等活动时敲打。农历四五月间,佤族要盖木鼓房;到七月至十月期间,则要举行“拉木鼓”盛典。传说,人类诞生后,什么事也不会做。地神发怒,欲发洪灾毁灭人类。人们祈问天神,砍来木鼓祭祀鬼灵,平息神怒。由此看来,木鼓兼有祭神和禳灾的作用。拉木鼓仪式,是佤族极为重要的一次宗教仪式。先由魔叭(巫师)带领几个强壮的男子,到山上选定一棵大树,用鸡和酒祭过,砍倒,取根部一丈二三的一段做木鼓材料,全寨人在领唱者的指挥下,唱着“拉木鼓歌”,步伐整齐地拉着巨木前进。大树拉回寨子,制成木鼓,举行仪式后,将木鼓招入木鼓房,这时,祭祀性的歌舞活动也就围绕着木鼓房而开始了。(参见茅迪芳:《佤族民间歌舞介绍》,载《舞蹈》,1980年第1期。)这一对木鼓,从此具有了“神性”,成为具有法力的驱邪护寨的法神物。

铜鼓,在彝族、壮族,都被看作可以辟邪压祟的神器。平时埋在土里。“以土养鼓”,或用红布蒙起,皆有镇邪的意味。驱鬼祓灾乐舞的种类繁多,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分布在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的摩天岭山脉两侧的平武县、南坪县、文县一带的白马人(也叫白马藏人),是一支古老的极有特色的民族。白马人驱鬼的傩舞分为“曹盖”和“十二相”两类。“曹盖”是面具之意,跳曹盖就是戴着面具跳神。它较后者更为原始,以表现本部族祖先(图腾)的生活、传说为主,故各部所戴面具差别很大。各种曹盖都是反穿羊皮袄、扎一大羊尾,手执牦牛尾翩翩起舞,这是白马人以羊为总图腾的氐羌后裔的缘故。图腾是氏族部落的保护神,部落成员以图腾装饰、武装自己,以驱赶妖魔鬼怪。

“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面具略有差别,但具有更多的共性,各种动物基本与十二生肖相同,有的时候加上大雁、孔雀、狮、象,代替鼠、兔等,这与受到佛教影响有关。跳十二相舞的目的与曹盖相同,无非是为了禳灾纳吉。

禳祛乐舞,一般都由巫师跳唱,以求其镇魔驱鬼的“专业”功夫。《马可·波罗行记》记载过云南巫师的此类活动:“押赤(昆明)、大理、永昌三州无一医师,如有人患病,刚召看守偶像之巫师至;病者告以所苦,诸巫师立响其乐器,而为歌舞。”这就是平时说的“跳大神”。

纳西族东巴舞蹈(东巴跳),有不少镇鬼驱邪的内容。翻开“东巴舞谱”及不少东巴道场的东巴经典,许多动作都与此有关。例如,用脚跺地,大多表示“压鬼”、“涮刀”、“吸腿冲刀”等刀舞,则大有将一切妖魔鬼怪斩尽杀绝的势头。还有的舞步,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也并非一般的拟兽舞,而是通过舞蹈唤出想像中可以克制鬼怪的珍禽异兽,让它们制服受它们神力威慑的某类魔鬼。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大都是早已约定俗成,规范化了的。某种舞步代表某种意图,舞蹈不过是一种象征的符号——一种以动作表述的巫术或宗教的信息。

永宁一带普米族和摩梭人每逢有较大节庆祭祀活动,都喜欢围着篝火,手挽手、脚跟脚随着竹笛和葫芦笙跳集体舞,人称“打跳”、“跳锅庄”等。关于“打跳”的来历,有一则传说。相传在妖魔横行的时代,人横遭杀戳。后来,人们得知妖魔怕火,便集中所有人,点燃松明驱赶妖魔,终于把妖魔全部烧死了。人们围火起舞,相沿成习。纳西族“热巴舞”也有类似的传说,即受女妖伤害的人,是用歌舞引诱女妖上当,将她关了起来。这类歌舞,便有了降妖伏魔的意义。

2.傩祭:一种古老的祛邪巫术

傩祭是较原始的集体定期驱鬼的习俗。根据《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逐疫。”其驱鬼程序大致是:由方相氏(巫师,同时又是傩仪中的主神)操作,身掌熊皮,玄衣朱裳,头戴黄金力目的面具,手中挥动着戈与盾,率领着百隶(助手,或还包括群众),挨家挨户去寻找,驱赶疫鬼。这样的驱鬼活动,有主神(方相氏),有面具(黄金四目),有服饰(玄衣朱裳),有道具(执戈扬盾),一年举行三次。

到了汉代,傩的习俗出现了一些较明显的变化,

此时的傩祭不再是一年三次,而只在岁终大腊或除夕之夜举行。驱鬼神灵,除方相氏外还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神),它们均为汉代宅中主神,掌驱鬼之事。整个傩祭使用了如下力量来驱逐鬼疫:其一使用咒语,历数十二兽的种种本领,专吃各种鬼疫,对鬼进行威胁。这样的咒语是原始的咒语,是使用语言的魔力来制服鬼疫。其二使用娱悦的力量来讨好鬼疫,“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在民俗学的材料中,对鬼同时使用娱悦安抚和武力驱赶的手段是较普遍的。其三使用灵物的力量来制裁鬼,“设桃梗郁垒苇”。其四原始的驱鬼更重视使用现实的力量,“执戈扬盾”,武士“冗从”是一种,利用动物的力量又是一种。

人类早期与自然的斗争中,一方面以各种野兽为食物,另一方面也受各种野兽的危害。人们崇拜动物,认为动物比人更有力量。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人不如动物,如鱼在水中游、鸟在天空飞、虎豹凶猛无比等。正如恩格斯所说:“人在自己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人类崇拜动物,古人在与意识中的鬼疫作殊死搏斗时,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自然不会忘记使用动物的力量。于是在傩祭时,“方相代掌蒙熊皮”,装扮成亦兽亦人——原始神灵的模样。十二人“有衣毛角”,装扮成十二神亦即十二兽。十二神对付各种鬼疫的手段不是擒拿降伏,而与野兽无异——一律吃食。这种原始的神灵其实就是在某个方面能力更超过人,令人崇拜的动物。

这种把自己装饰成兽的模样来驱逐鬼邪的方式,后来逐渐为面具所代替。用面具来驱逐鬼怪,是傩祭的主要特征,也是傩祭与傩舞的区别所在。在原始人及其后来傩的信仰者眼里,面具并不是一种化妆术,而是将人的灵魂输送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运输工具,它本身是一种“神物”,一种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有的傩祭即使不戴面具,那也得将脸部涂抹得如鬼怪一般。

我国各民族大多运用过傩祭驱邪,皆视面具为驱鬼的重要工具。由于人们相信面具有驱鬼辟邪之作用,巫师就利用了这种心理,戴面具以驱鬼魂。早期的面具一般形象狰狞、十分丑鄙。四川南坪一带的巫师,作法时均戴面具。那面具名叫“朝盖”,造型凶恶,粗鼻大嘴,眉如双蛇,色彩特别。之所以造成这样一种奇丑无比的形象,是与人们对鬼的那种恐惧心理相对应的。

同类推荐
  • 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

    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

    对于没有去过美国的中国人,往往容易心存好奇和诸多想像。因为美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人们对美国的深层关注和更多联想。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多次出访美国,而让我记得最清晰的是2001年的5月下旬去美国参加“纽约经济周的论坛”活动。
  •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中介绍了“古代六戚观人法、观诚法、观色法”等等方法,而“古代六戚观人法”是指用六戚之法察人,人的忠孝爱敬便可一目了然。父、母、兄、弟、妻、子,称谓六戚。而“观诚法”是指观诚之法是从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考察人。
  •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十三经开讲:左传开讲

    十三经开讲:左传开讲

    本书解读《春秋左传》,先述先秦史官文化的渊源,从《尚书》《春秋》两部著作的特点揭示《左传》产生的背景与学术继承性。对于《左传》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作了细密的评说。对《左传》的人物形象、战争描写、叙事写人、行人辞令,甚至虚构的故事情节等进行了简要剖析。书中还探讨了《左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认为《左传》作为史传文学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
  •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热门推荐
  • 魅力女人课堂

    魅力女人课堂

    本书是一本女性生活通俗读物。向您介绍了零星时间打造精致生活、时尚“小资”情结、情调假日等内容。
  • 成就精英

    成就精英

    聪明的人会像信仰上帝一样信仰自己的职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既然只有工作才能带给我们一切,为什么不尽力呢?当然,光靠忠诚、主动、踏实等敬业精神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执行力,需要完成任务的学问,最终目的自然离不开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利润!利润,是任何一家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公司的根本目的,是公司老总和所有员工的共同目标。作为员工,一定要为公司创造财富,而且要把为公司创造财富当作神圣的天职,当成自己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只有这样的人,对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赋予了神圣感和使命感,那才是真正上升到敬业的高度。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公司精英”。
  • 花开花落终梦醒:无心之人何谈爱

    花开花落终梦醒:无心之人何谈爱

    从小她就被判断'无心”,在道法上说就是人的七情六欲都没有只有魂。于是就被杀手组织看上,当了全能杀手,她不只是杀手也是神医!在一次任务中,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却不知一朝穿越了。在古代,她的本性渐渐地漏了出来,从当初只会杀人的机器,变成了一个"腹黑宠物控"!黑家嫡系大小姐,没武力,没灵力,没样貌。笑话,她是全能杀手,人称“战争机器”,全系召唤师,把脸上的人皮面具拿下去,第一美男美女都自愧不如。看她如何重整江湖颠覆风云,笑傲天下!
  • 如果记忆随时间风化

    如果记忆随时间风化

    我又看见你了。还是那副在米兰市集淘来的老黑框眼镜,那双清澈的大眼睛安静地注视着每个人。三年了,三年前这双天堂来的的目光就在人海中洞穿了我的心;三年了,当我背负着沉重的记忆在旅途中走了好久好久,你却只在一转身的瞬间全部遗忘。我原以为我把所有的伤痛遗弃在了沿途的二十座城市,只是当我再次看见你忘记一切的眼神,才明白我们三个就像三个在海滩上写字的傻子,一边写下你我的回忆浪一边将一切都冲刷感觉。记忆早已被时间风化,而我只是败给了命运。三个性格迥异的优质男如何重获失忆女神的欢心。如果重来一遍,你还是否接受我的一切。
  • 逍遥经

    逍遥经

    一次时空之旅,轮回穿梭,主人公异界之旅,又重返现代,号称现代修仙第一人
  • 晚安,参谋长

    晚安,参谋长

    顾恩恩最痛心的就是踩了闺蜜这颗“中国好地雷”,被挖了未婚夫不说,还屡遭闺蜜陷害。当喝断片的她被只见过三次的男人拐进了民政局,她才知道,自己的老公居然是前男友的哥哥。做了前男友的嫂嫂,这个军婚很雷人,于是,她开始了和参谋长老公斗智斗勇的离婚生活……
  •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本书紧紧围绕中小学教师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展开阐述,即打造师德魅力、储备专家水平的知识、教研相长、在反思中成长、凸显创新等。全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际操作技巧;既有许多鲜活的案例,又有为切实解决专家型教师成长中的实际问题而精心设计的适用方法。
  • 冷面庶女:黑道女王为狂妃

    冷面庶女:黑道女王为狂妃

    她是现代黑道女王,一朝穿越,沦为被世人唾弃的白痴废物三小姐。他是异界大陆人人敬畏,却又为世人津津乐道的绝世天才凛王。一次偶遇,令他原本封闭的心灵重新开启。炼器?炼药?不好意思,她刚巧学会。说她是废物?她一笑而过。凤凰已涅槃,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何为忍让?她从未了解。面对这强者为尊的世界,她的原则就是快准狠,人若犯我,我当加倍还之。身世之谜,迷雾重重。当答案渐渐浮出水面之时,真相令她不知所措。却又因他的存在而重新振作,携手向前。即便是泰山崩于前也临危不乱的她,面对这个“捡来的”便宜凛王却乱了阵脚。某女(扶额):“你到底要闹哪样?”某男(邪笑):“要你...嫁给我。”
  • 我的妖孽老婆

    我的妖孽老婆

    这一年可能是刘子胆走了狗屎运,接踵而来的是那么多美女的追随,而且让他戏剧般的多了个老婆,这让他有如幸运之神降临。当刘子胆沉迷于娇妻如痴如醉之时,孰料这时他已卷入一连串的商战、情战、阴谋战中……
  • 无极战尊

    无极战尊

    我是一个人的馨,谢谢大家关注本书。看梦魂如何走出十万大山,百万大荒,带领百万兽族大军横扫无极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