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45900000030

第30章 围绕布罗茨基和哈维尔的一场争论(1)

1993年4月22日,哈维尔在接受美国华盛顿大学授予的总统勋章时,发表了一篇演讲,稍后此演讲发表在《纽约书评》上。针对哈维尔的演讲内容,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1940—1996)很快写了一封公开信,也刊登在《纽约书评》上,他以一种比较尖锐的口吻,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位前同行的批评,哈维尔随后作出了自己的说明,又刊登在同年的《纽约书评》上。这场争论的内容关乎文学和政治各自的身份、立场及意义。

哈维尔从一段往事经历谈起:曾经有一段时间,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碰到他时,都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哈维尔分析原因有二:第一,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把哈维尔看作是他们自己的良心,如果碰面,他们就要解释为什么自己没有采取诸如此类的行动等;第二,人们担心也许有警察跟踪,和哈维尔打招呼会成为一场不愉快谈话的根源,会成为对他们进行迫害的一个理由。“简言之,我成了这些朋友的一种不便(inconveniences),对不便最好的办法是躲开。”哈维尔甚至将这种感觉“不便”看作是人们回避现实、最终屈从现实的根源:“它导致了姑息,甚至是勾结,其后果也许是自杀性的。”在这篇演讲中,“不便”这个词贯穿始终,在西方听众面前,哈维尔呼吁不要把“后共产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不便”从而回避它。当他指出后共产主义的恶梦主要是与民族主义有关的种种表现——它是此前完全抹杀差异性的一种惩罚——之后,哈维尔提出,即使是西方社会也要正视由后极权主义社会提出的这个挑战,找出人类自我理解的新的形式,即促进人们、国家、民族、文化之间互相理解的新形式,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新的政治形式。该演讲的结束部分,哈维尔提醒人们不要以“不便”为理由来对待我们愚蠢地认为与己无关的事情。

布罗茨基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写这封公开信,是考虑到自己和哈维尔至少有两个共同之处:其一,都是作家,都属于使用文字的人,知道在下笔之前必须斟酌再三;其二,都曾经生活在警察国家,坐过牢。尽管置身于俄罗斯边远地区充满屎尿的水泥牢房中,不同于文明的布拉格干净整齐的单独监禁室,但是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布罗茨基认为他们早已经是“笔友”了。

需要将这个布罗茨基的情况稍微说几句。此人1940年出生,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没有正式工作,他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写诗和流浪,1964年被指控为“社会寄生虫”受到审判,被判五年强制劳动。结果是包括阿赫玛托娃在内的许多作家、诗人为他奔走呼吁,使他提前二十个月获释。1972年苏联当局把他找去对他说,“欢迎”他离开苏联,随后他被塞进一架不知所向的飞机,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在成为美国公民之后,布罗茨基同时用英语写作。1987年布罗茨基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称布罗茨基“属于俄国古典主义传统。同时,是不断更新诗歌表现手法的高手”。

当布罗茨基强调哈维尔是一个作家,他将以一个作家的工作来衡量哈维尔在演讲中所谈论的内容时,他的前提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找出最准确的表达的人。这不仅因为作家具有某种出色的文字运用能力,而且在于作家还是一个洞察力深邃的人,他不会停留于对事物的流行见解,而能够发掘出事物更为复杂的方面和内在原因。某种洞察力更与一种诚实的品质有关,他将尽量忠实于一个人在私下沉思时已经掌握了的真理,避免因为在讲台上、在麦克风前而跑了调。如果发生这种不符合的情况,他将比任何人都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按布罗茨基的意思,如果是换一个人对别人回避自己作出那样的解释,他就不足为怪,也“不予追究”了,但偏偏是哈维尔,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有能力审视自己说得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已经走样的。于是,他结合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提供了为什么对牢里释放出来的政治犯采取回避的理由。

在担心可能的迫害之外,布罗茨基提出进一步的解释大致有三:

其一,人们完全不认可这样的行为,压根儿瞧不起看上去像是拿着长矛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觉得少数这些人仅仅是一个错误行为的典范,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倒霉蛋身上是完全不值得的。人们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类似幸灾乐祸的心理,他们看待少数这些人就如同健康人看待病人,会感到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当他们黄昏时分回到家中会对妻子说:“今天我遇到哈维尔了,这下够他受的了。”

其二,人们瞧不起哈维尔这样的人,认为他们是错误的,同样的标准也在这些曾经被关押者本人身上起作用,即他们本人也程度不同地、模棱两可地认为自己“有罪”。它不是摆在桌面上的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从这样的事实中可以得知:当警察来到自己家中时,这些人并不拒捕,而且还会将此事当作暗中期待的“狠狠一击”。“一个人可以完全深信国家是错误的,但一个人很少对自身的美德怀有信心。”如此,“一个刚刚从牢里释放出来的人,不会对有人回避他感到吃惊,也不会指望获得全人类的拥抱”。

其三,某种英雄式的行为超出了常人的行为之上,必然与他人保持了一段距离,也必然是孤独的。因而从一般人的眼光看来,多少感到遥不可及,觉得与己无关,乃至很不真实。在他们看来,太过邪恶和太过美德都是值得怀疑和敬而远之的。布罗茨基用了一个比喻说:“对他们来说,你是美德对抗邪恶的试管,而那些人不想干涉这个过程。”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当他们黄昏时分回家,对妻子说的是:“今天我在街上看见哈维尔了,他好得不像是真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看起来更为实在和普通的考虑:“相对主义的”和“为自身利益所吸引”。而正是这些人在那场温和的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同样感到如鱼得水。

总之,布罗茨基提出诸如此类的理由,与其说是补充哈维尔担心“潜在迫害”的说法,毋宁看作对哈维尔所提供的解释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的潜台词是:用制度的迫害去解释一件事情是最容易不过的了,听上去似乎是最为合理的,尤其是宜于消化的。比较此前提到的“不便”来,这样做是比较方便(conveniences)的。在布罗茨基看来,哈维尔曾经遭遇到的冷遇,不是因为人们感到“不便”,直接地说就是因为“人心之粗俗”。把问题引向有关人性的解释,引向人性中深藏的恶及其脆弱,是布罗茨基提供的视角。“但这样一来,总统先生,你就无法为你的演讲下一个响亮的结论。有些事情是随着讲台而来的,不过我们应该抵制它,无论是不是作家。”布罗茨基以讥讽的口吻说道。

不能不说,作为诗人的布罗茨基的目光是深刻犀利的,他进一步引申开来的问题尤为复杂难缠。但是在作进一步的分析评论之前,还是让我们再来看看哈维尔本人是如何回答布罗茨基的“挑战”的。

哈维尔的答复比较简单。他坚持自己“不便”的看法所提供的依据是:捷克和俄国有着不同的民主传统,从中形成的对民主、自由的感知有所区别。哈维尔指出,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实际上享受了某种程度的现代自由和民主,而斯洛伐克人在他们的第一共和国期间则享受得更多;虽然重新获得自由是那么不易,但是人们对于自由保留了关于自由的记忆和欢欣鼓舞的经验。哈维尔为此用了复数“我们的斗争”。比较起来,与布罗茨基有关的,却是“为了获得思想和行动自由而进行实际上是私人的斗争(同时也是先驱式的斗争)”,这当然是民族的民主传统不同所致。

如果从民族的民主传统出发,从一个民族对民主、自由的认知的整体水平出发,哈维尔所说的他本人如何成了别人要回避的一个“不便”,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因为曾经有过自由经验的人们,内心里是认同哈维尔和他的朋友们那种堂·吉诃德式的做法的,清楚地知道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不管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如何。哈维尔回顾说,当时有一个称呼叫作“灰色地带”,指的就是那些过着双重生活的人,他们认识到从各方面来说,不改变是没有出路的,但是他们自己并不想直接加入到抗争的行列中来。哈维尔等人出现在这些人面前,无疑让他们感到了某种羞耻,感到一种自责。哈维尔承认,这批入主要还是受过教育的阶层。应该说,哈维尔的解释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布罗茨基在此公开信中一再以惊讶语气表现出来的反诘——“莫非我理解错了捷克人的特性”——不是没有可能的。

问题似乎解决了。但实际上并非粗粗的一瞥所看到的那样简单。撇开民族的民主传统区别的问题,哈维尔和布罗茨基至少还表现出这样的差异:前者对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似乎抱有更多的信任,更加乐观一些;后者则采取更多的怀疑,更加悲观一些。而这个区别是否还意味着另外一些区别?比如说,一个政治家和一个诗人不同地对待世界的态度?而问题的缠绕还在于,哈维尔本人曾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剧作家),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因为身份改变而改变了某些看待世界的立场?

了解这种改变,有必要稍稍审视那个未经改变的起点。

应该说,布罗茨基在公开信中进一步表述出来的对极权主义制度的看法,并且借此构成的对哈维尔的诘难,正是哈维尔本人曾经多次表述过的。看来布罗茨基这位老兄对自己的论战对象并不是十分了解。

在布罗茨基看来,“极权主义”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不是仅仅发生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的奇闻,不是从不知名的某处强加给人类身上的一个错误、一次骇人的政治偏离,而是这个世界当今危机的一个信号,“是一个异乎寻常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倒退”,用“人性的崩塌”来称呼这个广泛存在的危机更为恰当。在这个意义上,它提供了当今人类的“一面镜子”。“把我们在世界上的这场灾难,看成是群众社会的第一声叫喊——一声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世界的未来所发出的叫喊,把它看作不是一个主义,而是突然出现在人类中心的裂口,它吞噬诚实、同情、教养、正义,并以此为满足,展示了一种看上去完美而单调的外表,这将是真正的不便,尤其是对西方民主工业国家的牛仔们来说。”

哈维尔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表达。对于简单地用“主义”来称呼某种复杂的现象,哈维尔多次表示深深厌倦。其实,类似的看法我们在许多艺术家那里都可以看见。哈维尔本人多次用“人类个性(‘identity’,按李慎之先生的建议,应该是‘自性’)的危机”来称呼这种普遍的危机。作为一个荒诞派剧作家,他这样描绘自身所处的焦虑:“‘处于危机状态中的’现代人——失去了对先验的把握,失去了绝对的经验.失去了和永恒的联系,失去了对意义的感知。换句话说,就是失去了根本。”(《去捣捣乱》)由现代文明所产生的某种技术化的匿名的官僚权力,“攫取和吞噬了每一个人,将所有的人都结合到其中去,至少通过他的沉默。没有人真正拥有这种权力,因为这种权力拥有每一个人,它是一头怪兽”。在这个意义上,哈维尔多次重申“极权主义是对当代文明的一个巨大的提醒”。(《政治与良心》)对于后极权主义消费社会的捷克斯洛伐克,哈维尔强调:“这种灰色空间的生活,难道不是一般所说现代生活的言过其实的讽刺画?事实上,我们正处于一种警告西方的立场之上。”而如果有人(比如身处白宫的那些要人)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将这种制度从地球表面铲除,然后便万事大吉。那这无异于一个相貌丑陋的女子通过打碎镜子来摆脱她的窘境一样”。(《政治与良心》)其中所谓的“讽刺画”,所谓“镜子”的比喻,恰如哈维尔在回答布罗茨基的那封信里中肯地表述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误解的分歧”,而不是事实上的分歧。

同类推荐
  • 南方冰雪报告

    南方冰雪报告

    这是一部真实地记录2008年中国南方暴风雪的全景式长篇报告文学,一部关于存在、命运、灾难的纵深拓展之作。作者历经数月的艰辛而深入的采访,通过那些最底层的、第一现场的受灾和救灾的老百姓的亲身经历或口述,获得了大量的原生态素材和许多独特而不可重复的细节,让我们对这场灾难有了重新发现的可能。全书以交叉重现式的结构和鲜明的精神在场感,试图呈现出一种直逼物象本真的情景与氛围。在报告文学很长时间以来只强调“报告”而遗忘了“文学”时,这部作品具有很丰厚也很纯粹的文学性,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报告”核心价值。
  • 最是元曲销魂

    最是元曲销魂

    这个王朝的曲调比横跨欧亚的辽阔疆域更有绵长的生命力。随口吟来,莫不令人销魂,但最销魂不是心头最美的那抹朱砂,而是万缕情丝,夜深漏静,不经意辗转缠绕,便是三更无眠。曲中漫及人生感怀,世事悟道,塞北西风虽烈,却不乏江南小巷柔情。
  • 彷徨: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彷徨: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

    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

    本书是北大教授张颐武最新散文集,本书为作者的华丽转身之作。作者在这本书中一改大学教授以往在大家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不谈学术,只谈为人处世之道,是作者少有的一本适合不同读者的老少咸宜的正能量读物。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古人洞穿人情世故的通达,生命思考的透彻,待人接物的谦和,学习追求的执着都让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看这些人生的警语,常常觉得自己处事的缺点毛病都被说中了,自己的局限和短板以及努力的方向被讲清了,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从这样的一句渗透着古人对人生感悟的话语中得到启发。
  • 心湖的涟漪

    心湖的涟漪

    本书就学校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与保护和利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及文书、教师学生、财务等各类档案进行全面介绍。
热门推荐
  • 我的巫妖女友

    我的巫妖女友

    穿越到拥有现代文明的玄幻世界,曾小仁发现自己成了失业青年。修行者超市里的员工要求会意念控物,路边摊的烧烤摊要会使用异火,送快递要求会御剑飞行,就连捡垃圾,也要会使用空间袋!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自己的人族传承,寄居在巫妖姐妹花的医馆里。异火烧烤摊,飞剑做物流,炼丹开公司,妖女当助理,成为玄幻打工皇帝!PS:人品作者,上本书连载期间从未断更。
  • 天庭淘宝店

    天庭淘宝店

    都市小子无意打开天庭淘宝店,开启了不一样的生活……
  • 校草的乖巧女友

    校草的乖巧女友

    两姐妹进了音圣学院开始了校园的生活,可是一进学院就被音圣学院的校草孟星晨对梦月欣一见钟情,有一天他对她表白了。。。。。。。。。。他们开启了情侣之路!!
  • 足球闹天宫

    足球闹天宫

    《足球闹天宫》是《猪八戒公园》独立系列书之三,它是一套我国作家首创的,把神话人物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把小说叙述方式与人牛生活准则融会贯通,把魔幻想象与人类行为情节巧妙穿插,辅之以幽默、睿智、明快的语言,新颖生动、起伏跌宕的情节构成的优秀丛书。她在读者中产生的影响,将如魔幻小说《哈利·波特》、《魔戒》,生活小说《流星花园》、《还珠格格》一样,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给人以生活的启迪;若将它与《谁动了我的奶酪》比较,则更加好读耐读,故事感人。
  • 双胞胎姐妹玩转EXO

    双胞胎姐妹玩转EXO

    她们是A市的公主同样是特种部队的宝贝少校,在一次执行任务是在韩国首尔的机场遇到他们看她们(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白血女孩的165天

    白血女孩的165天

    最后的165天,充满爱情和亲情的165天,白血病女孩冉艺无意中进入了忒密斯学院,手掌握紧是那冷酷无情的父母,樱花盛开是那开始收养她的养母,甜甜一笑是那温柔的神代千日,回头一看,初夏.....冬末,我是那初春冬末的二月,是那开始万物盛开的二月。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好好睡觉了?什么时候是靠着安眠药了?一次又一次的回答:“好的,我会一个人吃饭的。”Why这是谁回答的,是哪个孩子10岁开始就乖乖的做到床上,不抗拒吃药,什么都不抗拒,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开始为人着想,什么时候做事也要拘束起来,什么时候爱上别人,就是从那165天开始!
  • 斗罗大陆之穿越千金

    斗罗大陆之穿越千金

    一个前世是富家千金的女孩,因为好友的父母追杀,因此跳下悬崖,重生于斗罗大陆,她会有什么样的武魂?请观看本书
  • 网游之天倾

    网游之天倾

    神夜从小就与众不同,并不是他聪明伶俐,并不是受人瞩目的天才,也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渣,而是,与人这个生命体比较,与众不同…14年前梦境中的预言,在14年后的今天出现了,可这并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场战争,绝对不能输的战争…
  • 虞央辞

    虞央辞

    北銮女尊彧泽蛊国东圩君主三国鼎立波涛暗涌。女尊易主蛊国覆灭,谁站于城楼笑看苍生眸倾天下,谁曾言有你的地方便是江湖。
  • 奋发图强(中华美德)

    奋发图强(中华美德)

    “奋发图强”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振作精神,以求强盛。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发图强,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学高峰。”“中华美德”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奋发图强”为其中的一种。本书很好的选用了大量的好诗词句,故事短小精悍、内容积极健康、文字通俗凝练,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希望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