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40000000046

第46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4)

《如来性品》之四说,苦、集、灭、道同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不是一码事,并非认识了苦、集、灭、道就是把握了四谛。如果认识了苦就是苦圣谛,则“一切牛羊驴马及地狱众生应有圣谛”(卷七,下同),这当然荒唐;真正的苦圣谛应是“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或闻常住二字……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既证知已”,才自觉到“我于本际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周遍无穷;始于今日,乃得真智”。这种真智,才是真正把握了苦的真理,才名苦圣谛。反之,通常那种以苦为苦,对苦现象的简单肯定,只可名苦,不是苦谛。“集谛”的意思大同,若“言正法无有常住,悉是灭法,以是因缘,于无量劫流转生死受诸苦恼。若能知法常住不灭,是名知集,名集圣谛”。同样,“灭谛者,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作是修学,是名修空”,不是灭圣谛。相反,“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能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入。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诸法中而得自在”,虽有烦恼疾能灭除,是名灭圣谛。道圣谛,是“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若“言无佛、法、僧及正解脱、生死流转犹如幻化,修习是见,以此因缘轮转三有,久受大苦”。相反,“若能发心,见于如来常住不变,法、僧、解脱亦复如是,乘此一念,于无量世自在果报,随意而得”,从而灭一切恶业恶报,“如是见故,成佛正觉,是名道圣谛”。

这样解释的结果,是四谛的传统名字一个不变,内容全异;而形成一切差异的原因,唯有一个,是在这些词句中置入了“常住不变”的观念。这一观念用“不空”纠正了般若经类的“空”;用“常、乐、我、净”取代早期佛教以“无常、苦、无我、不净”为核心的四谛说。

综上所述,“佛性”至少有三层意思:一、 一切众生悉有的常乐我净,与大涅槃的概念同位,是佛性一般;二、 于不同众生有不同表现,是所谓众生佛性;三、 成佛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实践,即所谓菩提“当有”和一切趋向“正解脱”的修习。其中第二,指明众生佛性的差别;第三解释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由于三者同称佛性,含义不一,所以很容易造成混乱。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众生佛性的差别,并不意味着佛性自身有差别。有差别的佛性或众生佛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众生对于自身固有佛性是否认识及认识程度,而不是那个佛性一般。佛性一般即是常乐我净,是“常住不变”,也没有差别的;差别在于佛性所处的众生对其认识不同。

佛即是佛性的完全和彻底的体现。经云:“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卷二七,下同)据此推论,众生在现实性上还没有或没有完全以佛为性:“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这里的“未具足”,表示尽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并没有自觉到,或自觉的程度不够,这也正是“众生佛性”出现差别的原因。

对于佛性的自觉,《涅槃经》使用的是“见”,是“了”,是“知”,但多半用“了”和“见”,而且要求“了了见”,略称“了了”。意思是说,对佛性的认识,要像掌上视物一样清晰明了,所谓现观或现量。众生佛性的差别,全由于是否了见和了见的清晰度不同造成的。

至于如何了见,这里只讲一个通理:“是诸众生为诸无量亿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卷七,下同)“尽烦恼”是了了的条件和前提,为此,须亲近“善知识”,懂得佛性的道理,同时还要持戒,修习诸方便,所谓“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断烦恼—见性—得无上菩提,这是一个顺序过程;反之,众生固有的佛性,又是启动断烦恼程序的根据,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一阐提。”此处是把“一阐提”革除于成佛之外的,是本经的又一个重要观点。古人已经发现,“一阐提”有无佛性,以及能否成佛,《大般涅槃经》的前分和后分,严格讲是法显所译《大般泥洹经》与昙无谶续译的《大般涅槃经》部分,是不一致的,前者明确说,一阐提不能成佛;后者说,一阐提也可以成佛。为此,在这两译中间,佛教义学界还发生过争论,道生在后分未译出之前,即主张一阐提亦能成佛,而名噪一时。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已被传为佳话。

总之,只有见了佛性而得无上菩提,才得成佛,才得称为“大涅槃”。见性是成佛和大涅槃的根本标志。《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说 :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名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见于佛性,则得名为大涅槃。二乘及十住菩萨,只能证得涅槃,而不能成就“大涅槃”,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涅槃不是建立在“见性”的基础上,称不上“大”。有时经文说,菩萨亦能见到佛性,二乘也能见到佛性,只是清晰度不够,未能了了,或者即以了了的程度差别,区分三乘的上下高低。但这不影响全经的主调:三乘虽然可以获得涅槃,但不是成佛,成佛的标志是必须经由了见佛性才得成就的大涅槃。于是,大乘为了追求成佛,需要经历无数劫难,满足种种智慧方便和功德积累,至此都被排到了次要的地位,最重要的任务是了了见知自身佛性。自我内向的知见,变成了外向修习的前提。这一转变,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关于佛性与成佛的这种关系,在中国禅宗中略做“见性成佛”。“见性成佛”几乎成了禅宗的口头禅。《坛经》记慧能,曾听人读《涅槃经》有悟,又曾与僧辩论《涅槃经》义,暗示《大般涅槃经》在形成禅宗思想中起过重要作用,但禅宗研究者很少注意到这一点,而多归诸《金刚经》。其实,查遍《金刚经》也不会找到“了了见性”这类思想。

《大般涅槃经》关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判断,为人生指出了一条无限自由和幸福的出路,提升了人生的现实价值,也给每一个人以生活的自信和勤于实践的勇气。这是佛教史上的又一重大创新,为佛教长期流通于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它的译本初一问世,立即在中国佛教义学界引起轰动,认为“佛有真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如白日之朗胸衿,甘露之润四体,无异于一场教理革命(参见僧叡《喻疑》,《出三藏记集》卷五);而近代维新之士,则吸取“常、乐、我、净”以构造理想的“大同世界”,关键都是看好这一思想在扫除虚无痛苦的呻吟、代之以真实欢乐的理想中的作用。

《梵行品》之四,将菩萨行的大慈大悲最后归结为“与众生以乐”,特别体现了这种佛性涅槃观的现实意义。它说,“四魔者是菩萨怨”,菩萨能以智慧“破坏四魔”,所以成佛。这四魔,有的经书指“生、老、病、死”,本经则指“无常、苦、无我、不净”,并集中把“苦”作为破坏的对象。破坏的方法,则是易苦为乐。为了使众生得到快乐,即是自己受苦,也属于乐,而且是更高尚的乐:“过去诸佛为菩萨时,虽于无量阿僧祇劫为众生故受诸苦恼,终无不乐,而常乐之。”又说,菩萨“所见生死无量过患……虽知生死无量过恶,为众生故,于中受苦,不生厌离”,以至于“虽在地狱,受诸苦恼,如三禅乐”。譬如长者家失火,“长者见已,从舍而出;诸子在后,未脱火难。长者尔时定知火害,为诸子故,旋还赴救,不顾其难”。菩萨为众生之处于苦难世间,亦是如此。《大般涅槃经》屡屡提到,菩萨不畏地狱,为了众生,要有甘下地狱的决心。

这一些,使大乘精神又一次得到升华,升华成一种可贵的品格,一种不逃避现实,不独善其身,以牺牲自我为民先驱的那类品格,尽管它的许多具体说法是虚诞的,幻想的。

§§§第五节论“我”的实在性及其存在形式

“常、乐、我、净”是佛性人格的统一,这统一建立在真实而又常在的“我”上。“我”是涅槃四德的主体,是佛性的支柱。当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时,也就意味着人人都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没有一个例外。众生之所以痛苦,那根源,说到底,是误认为人生无常、人本无我;如果认识到“人”本于“我”,“生”来自“常”,人生不过是“常我”的一种变形,那还有什么苦可言?早期佛教宣称人只是一个假名,本质是“无我”,只能增添人们对死亡的恐怖,加深人生的痛苦,应该得到彻底清算。因此,全经从头到尾,贯穿着对早期佛教这类悲观主义的批判,全力树立“常、乐、我、净”的乐观主义信念,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常我”的渴望,不论是潜意识的,还是显意识的。

然而《大般涅槃经》的全部虚诞,也都可以归于对“常我”认识方面的虚诞上。这样的常我,叫做“大我”。卷二三中的《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在解释何为“大涅槃”时说:“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接下来问:“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

其实,这“八自在”,既可作为“大我”存在的证明,也可看做“大我”的存在形式:

(1) “能示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

(2) “示一尘身,满于三千大千世界”;

(3) “能以满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沙诸佛世界而无障碍”;

(4) “以自在故而得自在……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如来有时或造一事,而令众生各各成办;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

(5) “根自在……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如来六根亦不见色、闻生、嗅香、别味、觉触、知法”;

(6) “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

(7) “说自在故,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

(8) “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

这样的“自在”,其实就是印度宗教普遍想象的“神通”和被佛教化为“六神通”的变异,也相当于《华严经》中关于“佛身”遍及十方世界的描绘,但并没有明文肯定十方诸佛及其不受时空限制的流动是“我”。此处用来证明这就是“大我”真实存在的根据,是从有“用”必有“体”中推论出来的:从“大自在”的这些表现中,说明“大我”存在的真实性。

此外,在讲到以有“大乐”而名大涅槃时还说:“一切知故,名为大乐……诸佛如来一切知故,名为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又,“身不坏故,名为大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由此大乐,名大涅槃。这也是“大我”存在的重要证明。

如此等等,与佛性、大涅槃等同的“大我”,又成了遍满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的实在。就是说,不但人人都有一个这样的“大我”,而且这“大我”还弥满于世界和世界的一切事物。这种思想,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婆罗门教中的“梵我一如”来。它的实际来源,可能就是婆罗门教关于大我(大宇宙)和小我(小宇宙)的区分,及其在“梵”上的统一。

中国的传统上,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有王充的人体结构与天的结构一致说,而灵魂不灭则是敬天祭祖的宗教基础,所以容易与《涅槃经》的“常我”说产生共鸣。东晋慧远死于义熙十二年(416),次年,法显的《大般泥洹经》译出。慧远生前没有机会接触到专论“我”、“常”一类的经典,但其所撰《神不灭论》中的“神”,与这里讲的“我”,所指谓的实体就出奇的相似。传说慧远作过《法性论》,谓“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高僧传》卷六);这“至极”即相当于涅槃,“不变”就是“常”;“得性”相当于“见性”,就是说,在思维方法上,是与《大般涅槃经》一致的。

其实,“神我”之说,早在佛教初传中国时已经见诸某些经籍译文了,除了鸠摩罗什系统,中国佛教很少对神我表示过公开的质疑。即使比较忠于佛教原典的译经,也多半羞羞答答地承认有神我的存在。原因是,神我的观念与形形色色的佛教虚无主义对立,不但可以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安置上坚固的基石,也可以为三世轮回找到一个承担者、一个不变的主体,从而稳定佛教自身存在的基础。据此,理论的表述就成了这个样子:三界五道,所有众生,应该各有一个神我,超越时空,永存不变;现实生灭不已、千差万别的芸芸众生,则只是本有神我的自我堕落、不见自性的反映。如是无量世界、无量众生,也就应该有无量个神我;其数虽然无量,但总归是一个常数。他们各能周遍一切世界,按因果律生灭不已,而这生灭变化,只能是这些神我的自我循环。东晋名士罗含作《更生论》,就是以“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聚散隐显,循环于无穷之途”(《弘明集》卷五),解释众生有数(常数)、业报轮回无穷(变数)的道理。

同类推荐
  •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没有找到心灵的家,生命会在轮回中漂泊,四处攀缘,寻找依赖;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就能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热门推荐
  • 《迷茫天使》

    《迷茫天使》

    天使和恶魔的奇幻恋情,两位天使恶魔的混血儿,血玫瑰和白马玫瑰的花枝,背对背的双子少女,化解战争的源头,面对黑暗和光明,生与死,她们选择什么,流血还是流泪......而他又留恋谁,是魔使,还是天后之女,他能接受天后之女是恶魔天使的混血吗?他的妹妹又是什么身份,镜子的映照,谁是谁?
  • 穿越之:呆萌皇后VS霸道皇上

    穿越之:呆萌皇后VS霸道皇上

    咳咳咳,没错,她艾琳儿穿越了,不仅穿了,还穿越到了一个不受宠的皇后身上。嘿嘿~既然都已经穿了,那就让俺来个咸鱼翻身,重新夺回皇上的宠爱好不好啊?贱人!敢暗算我,活滴不耐烦了是吧?小心俺让皇上把你打入冷宫!
  • We Two

    We Tw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速作文一本通

    快速作文一本通

    是作者几十年来教学、科研、写作实践的总结,力求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人成功的写作经验、自己的写作体会结合起来,从写作的整个动态过程对写作智能进行科学分解,抓住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提炼出最科学有效的写作技法。
  • 绝世法诀

    绝世法诀

    剑斩神魔,笑傲天下!却躲不过红颜之劫?且看一名为情所困之少年如何在神鬼妖魔之中一步步走向巅峰!他有一剑、一钟、一鼎三大超级神器。他的剑可以诛杀神魔所向披靡,他的鼎可以焚化万物重铸乾坤,他的钟可以震破虚空,他的情亦是足以震撼天。
  •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中外诗歌浩如烟海,古史诗、叙事诗、抒情诗种类繁多,争奇斗艳。本书仅选录了文艺复兴以来并经过了数代读者检验的部分中外诗歌名篇(不含中国清代以前诗歌)。在长长的诗歌长河中,这些诗歌名篇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思想的花朵,情绪的珍珠。它沉淀着人类的苦难与欢乐、幻灭与梦想、挫折与成功,折射着人类精神结构中永恒的尊严和美丽,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丑的执着意念和高尚情怀。人,寄居在大地之上,处身于喧嚣的世界,需要这甘甜的蜜汁滋养。中外诗歌遗产需要继承和发展,首先就需要阅读。阅读是一种感悟心灵的精神活动。
  • 承帝欢:宠妃不得宠

    承帝欢:宠妃不得宠

    “你是个妖精!我一定要得到你,一定要囚禁你!”她直勾勾看他,眼神越发魅惑:“如此甚好。只是不知,你要如何囚禁我?”她,天下第一花魁,魅惑人心的妖精。与皇子暧昧不清,与娘娘争风吃醋。世人道她红颜祸水,无心无情,可谁知金银交易之下,只为掩藏破碎的真心!
  • 宅女恋人

    宅女恋人

    一个有离奇过往的宅女,与一个气场神秘、经历更匪夷所思的传奇人物李欢,从视彼此为累赘到相依为命,她见证了李欢由最底层的小人物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点点滴滴——绿茵场一战成名、荧幕上脱颖而出、选秀赛粉丝千万、股海里身家近亿……面对这不平常的一切,她宠辱不惊,却不知在被她视为“段正淳”的李欢那孤傲的内心世界里,能与他共享荣耀的,只有她一个而已。
  • 玫瑰花的倾诉

    玫瑰花的倾诉

    本小说是魔界的恋情,魔界的人去人间帮人们化解恩怨,不巧人间的人喜欢上了魔界的人,而另外一个魔界的人跟那人成了好朋友,他们因爱而恨。请尽情期待
  • 中外神话故事(下)

    中外神话故事(下)

    为了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朋友,参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最优美的文学名著篇章,我们精心选编了这本《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总集》,它将世界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名著,一一改编成故事形式,文字尽量通俗易懂,内容尽量保留精华,以使广大读者可以通过最简捷的形式,畅快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