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40000000044

第44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2)

《大般涅槃经》所述缘起,正是接着《佛般泥洹经》的故事展开的。此经记载,佛将般涅槃,四众弟子、阿罗汉、诸菩萨等闻知,生大苦恼,有的“遍体血现”,举声号泣,有的捶胸大叫,哀动天地,相互言曰:“苦哉仁者!世间空虚,世间空虚。”(《大般涅槃经》卷一)《梵行品》之五还特别叙述了佛涅槃将对佛教发展产生的影响:无上佛法将欲衰殄,甚深法河于是欲涸,大法明灯将灭,不久,法山欲颓,法船欲沉,法桥欲坏,法殿欲崩,法幢欲倒,法树欲折,善友欲去,大怖将至,法恶众生将至;不久,烦恼疫病将欲流行,大暗时至,渴法时来。于是,四众弟子辈各各奉持饮食等供养之具,投身如来,欲作“最后供养”。佛对所有这些都表示拒绝,唯独接受了一个名叫纯陀的“工巧之子”的供养。此子自称“贫四姓者,即我是贫”,希望以此“最后供养”,“除断我等贫穷困苦”。(卷二,下同)佛如是回答:“善哉善哉,我今为汝除断贫穷: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汝今于我欲求寿命、色、力、安、辩,我当施汝常命、色、力、安、无碍辩。”这位纯陀与《泥洹经》中的华氏淳,应该是一个人,意译“妙解”,表征能理解和接受佛最后说法者,其所对话的内容,就都集中在“寿命”的问题上。

这里所谓“色(色身、妙色)、力(指种种能力,一般分五力)、安(安和、平安)、辩(即辩才无碍)”,都与寿命紧密相关。如果寿命不足,其余全是空谈。《大般涅槃经》就从寿命这里切入,集中论述了几个特殊的观念和论断,即:关于涅槃的性质是“常、乐、我、净”的观念,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成佛可能性的观念;为确定这两大观念而成立的因果非决定论和独因孤果论,以及为保障这些观念得以贯彻的大乘戒论。

这些观念和论断,即使在大乘佛教中也与众不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则异常重大。

§§§第三节关于涅槃的性质:“常、乐、我、净”

《寿命品》借佛之口,集中纠正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看法,那就是佛所受之身,乃是需要饮食营养之身,所谓“杂食之身”;佛之涅槃,就是断除由业报限定的寿命,即八十岁。这是大错特错了。佛说: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而是)常身、法身、金刚之身。纯陀据此则说,如来已“降烦恼魔、阴魔(指聚集为人身的五阴)、天魔、死魔”等所谓“四魔”,可以“常住于世,不般涅槃”。此说与佛教原始教义大相径庭,因而引起了弟子间的争论。弟子辈坚持早期佛教关于世间人生的基本判断,所谓“无常、苦、无我、不净”,而以“无常”为世间第一特征。“无常”亦即“有为”,与早期佛教崇信的“无为”绝对对立,而“无为”即是“涅槃”。由人生无常而生苦,是自然而生、无可逃避的,所以“苦”只是“无常”的副产品;“无常”说明逝去是一种必然,而非我之所愿,“苦”更非我之所求,所以我不自在,没有任何主宰能力,没有意志自由,是谓“无我”。佛教通常以“三法印”印证佛说,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般涅槃经》通过佛对弟子辈的指正,对“三法印”这一根本性观念作了全面刷新。

《寿命品》第一之二中,佛说: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其义。传统佛教认为,世间众生把“无常、苦、无我、不净”视之为“常、乐、我、净”,或从无常等追求“常、乐、我、净”,由此产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烦恼不已,所以被称为“四颠倒”;此处则说,早期佛教坚持的“无常、苦、无我、不净”说,完全否认“常、乐、我、净”的真实存在,也是一种颠倒,而且比世间的颠倒危害更大,是另一类“四颠倒”。为什么?佛回答说: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根据这个定义,否认“常、乐、我、净”就是否认整个佛教,就是挖掉了佛教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决不许一般地反对“我想”,不可抽象地说“有我想者慢贡高,流转生死”,这需要具体分析。所谓: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此中,世间所有之“常、乐、我、净”,虽然是只有字面的意义,但它们是世间人的追求,表示它们并非脱离世间法的独存;可是,“世间之人”对于蕴含于世间的“常、乐、我、净”视而不见,反而“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正由于这种颠倒性认识,说“世间知字而不知义”。那么,“何等为义?”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流转生死的凡人不能把握和实现“我”,所以是“无我”,“如来”反是,故名为“我”;二乘只知人的生身,因而处于对“无常”的恐惧中,“法身”反是,故名为“常”;外道只知诸行是“苦”,所以力求从苦行中求解脱,“涅槃”反是,是名为“乐”。“不净”定义为“有为法”,即一切生灭法,“净”则指信奉大乘“正法”。总之,如果这样认识就是“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上述如来法身、涅槃、正法,与我、常、乐、净相对应,实质在于把“解脱”、“法身”和“般若”这三个大乘视为最高佛果的范畴,统一到了“涅槃”的名下。凡般若经类力图用“般若”概括一切佛教的,此处则力图把一切佛教统摄于“涅槃”中。般若以“空”为真谛,所以涅槃亦空;此处以“有”为真谛,所以涅槃不空。佛说:我今当令涅槃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此中“解脱”指摆脱诸苦,即“乐”;“法身”指永恒自由,即所谓“常”、“我”;“般若”指智慧,也可以释为“净”。此三者可以囊括一切“大乘正法”,都可以融入“涅槃”这一核心观念中,从而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不论般若还是解脱,都只能纳入涅槃之内,而不可以从涅槃中割裂出去。

按照中国佛教的理解,“常”是不死、“乐”是幸福、“我”是自由、“净”是道德高尚,加上至高的智慧,人生达到如此境界,可谓完满至极,无以复加,在任何宗教天国,任何乌托邦世界,都不可能找到如此令人向往的归宿。它对未来美好的规划,以及由此给人生带来的炽热的希望,与般若中观给人以空濛虚无的世界,以及由此带来的冷漠和无望,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大乘佛教由此获得了继续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最新的合理性根据,具有了最新的震撼力和诱惑力。在原则上,尽管新的涅槃说并不完全否定早期佛教对于世间人生所作“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判断,因为这有助于消除世俗众生误以为世间即是“常、乐、我、净”,满足现状而不求进取的诸“见”,但是,相比之下,“无常”等说犹如草芥,是不值得经常去修习的。佛陀告诫诸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珠宝”,而应“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褒贬之义,流于言表。

“常、乐、我、净”号称涅槃四德,从宗教哲学角度说,这四德的核心是“我”。“我”是实在的主体,有了“我”,“常”、“乐”、“净”才有着落。

佛陀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解释他为什么曾经主张“无我”,以及他现在改唱“我”的意义:我为医王,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因为)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尔,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是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然而)诸法无我,实非无我。那么,“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诸法中真实有我。汝等四众,应当如是修习是法。此处佛用此五个“是”来界定“我”的内涵,归纳起来是三种性质:真实性、不变易性、主宰性。“主”和“依”是一对范畴:“主”即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依”指为他作依,他人他事均依附于己,听命于己。承认人有这样的“我”,所谓“人我”;“法”有类似的我,所谓“法我”。“人我”是早期佛教共同反对的对象;“法我”是早期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主张,而受到般若学的反对。到了这里,《涅槃经》没有直接对“法”表示是否有“我”,但却堂堂正正地把“人我”引了进来,从而背离了此前的一切佛教,并与之本质地区分开来。

《涅槃经》这样论述的目的之一,在于进一步把佛、法、僧所谓“三宝”,与如来等同起来,说明佛教在它的所有组成部分上都是一体的、永恒的,持续常存的,所以其次说“常”。佛告诉他的信徒: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易想。若于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有常法故,则有归依,非是无常。(卷三)佛、法、僧三位一体,都属如来,常住不变,没有原则差异。正因为三者一体,是常而非无常,所以才能成为众生的归依处;无常无法,不可能成为归依的主体。类似说法,经文中反复多次。其理论的结果,是从根本上改变佛教的哲学基础。但这结果却与所谓外道之说“常、乐、我、净”者,难解难分。

(1) 关于常。《圣行品》之三,文殊师利问:“如佛所说有常、有我、有乐、有净是实义者,诸外道等应有实谛,佛法中无。”(卷一三,下同)他列举了许多例子,介绍当时外道的一些说法。关于“诸行是常”,其说有三:

一是因果不失,所谓“可意、不可意诸业报等不失”,如果善恶无常,生已即灭,受报者谁?

二是记忆不失,不论是专念所记,或先时所见,经过若干年后,依然不会忘失,若见想无常,何来记忆?

三是“数”即是常,“算数之法,从一至二,从二至三,乃至百千;若无常者,初一应灭……谁复至二?”“以一不灭故,得至二乃至百千”。

据此进一步推论,“瓶衣车乘,如人负债;大地形相,山河树林,药木草叶,众生治病,皆悉是常,亦是如此”。按瓶衣车乘等,如果从它们作为复合物看,有部说之为“假”;但如果作为种类或概念,有部亦得承认是“实”,“实”即是“常”。但此处所论,指瓶衣山河等物属于果报,是对过去世业行的偿还,也还是从业报不失的角度讲“常”的。此中特殊的是“数”,它是最标准的抽象,而“算数之法”则是最稳定的法则,因而被视为“常”。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东西方都有。

(2) 关于“乐”,文殊也列举了外道的多种说法:

一是有可乐的业报,所谓“受者定得可意报”,诸如婆罗门教宣扬的“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释提桓因、毗纽天及诸人天”,都是受乐者。

二是追求乐的希望,“饥者求食,渴者求饮,寒者求温,热者求凉,极者求息,病者求差,欲者求色,若无乐者,彼何缘求?以有求者,故知有乐”。

三是有受乐的因缘,“有乐因缘,则知有乐”,乐触来自受乐者的多种因缘,以其有乐因缘的存在,说明必有乐触的发生,如施者望得乐报,以有施故,表明有乐。

(3) 关于“净”的观念,外道的说法也很多,例如从起“欲”知道有“净”(佛教以性行为为不净),“若起欲者当知有净”。又有外道提出,金银珍宝、饮食衣服、花灯香烛之属为“净法”;“净五阴”被认为是“净器”,净器盛有人、天、菩萨、佛等“净物”。

(4) 这些“外道”的所有说法中,最可注意的也是“我”。

其一说:“有我,有所睹见,能造作故。譬如有人入陶师家,虽复不见陶师之身,以见轮绳定知其家必是陶师。我亦如是,眼见色已,必知有我;若无我者,谁能见色、闻声乃至触法?”这种论证,是由其功能推其必有体性,从有认识作用,推断必有认识的主体,这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相似,可以简化为“有知故有我”。

其二可以概略为“有相故有我”,所谓“因相故知。何等为相?喘息、视眴、寿命、役心、受诸苦乐、贪求、瞋恚,如是等法,悉是我相,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其三从“执作业”上故知有我,例如“执镰能刈,执斧能砍,执瓶盛水,执车能御,如是等事,我能执作,当知必有我也”。这是由使用工具、从事劳作推断有我。

其四是从与生俱有的本能推论有我:“即于生时,欲得乳,乘宿习故,是故当知必定有我。”意谓乳的本能,是“我”的宿习的延续。

同类推荐
  • 老子与神话

    老子与神话

    本书从神话研究的角度,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解析《老子》这一中华经典的人类学内涵。首先避开了学术界一贯采用的从哲学到哲学的“便道”,而是以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和材料作为参照,对《老子》一书中的神话思维、道与永恒回归神话、《道德经》的母神原型、祭祀王和大母神崇拜等做了追本溯源式的哲学通解。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没有找到心灵的家,生命会在轮回中漂泊,四处攀缘,寻找依赖;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就能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 细说中国佛教

    细说中国佛教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西汉末年,西域与我国内地有所往来,西域派来的外交使节和商人中,有一些是佛教信徒。
  • 道教一本通

    道教一本通

    本书从“道”字入手,详细讲述了道教的历史、教派、典籍、神仙、仙境、道术、科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热门推荐
  • 茅山鬼禄

    茅山鬼禄

    两个九零后,却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上茅山,修道术。入世修行,斗僵尸,斩魔魂,渡日本。……无意间的发现,竟牵扯着一件千古迷局,和氏璧在哪儿,这个世界真的有神仙吗,长生之求现实吗?千年茅山,道法神奇,尽在《茅山鬼禄》……
  • 铁骨匠心

    铁骨匠心

    一颗匠心,两只巧手,三门手艺,四处灵光,五回艳遇,六个孩子,七位女人,八年抗日,九死一生,十分过瘾!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溢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二嘲青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 总裁,请放我离开

    总裁,请放我离开

    她是一个从十岁以后,就开始做着公主梦的普通女孩,在她23岁的时候终于美梦成真,嫁入了A市最大的豪门,可是婚后的一切让她美梦破灭,得知家破人亡的真相,婚后一年,伤心欲绝的她决定离开他,他却冷冷一笑,带着我的孩子,你想跑到哪?
  • 陌上夜

    陌上夜

    她,一个从小都没有人疼爱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变成人人都怕的杀手。他,高冷傲娇的贵公子,帅气的脸招惹了许多桃花,既是富二代也是黑帮老大。当她遇上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一见钟情之偷偷爱上你

    一见钟情之偷偷爱上你

    他和她是两条平行线,一次意外让两个人相交,一次的偶遇让缘分慢慢靠近,他和她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他和她是青梅竹马,但他从不在乎她,他和她之间又该如何是好,命中注定pk青梅竹马,谁会更胜一筹。。
  • 冷艳公主:师父做我娘子

    冷艳公主:师父做我娘子

    她,背弃的人。一夕穿越,成了拥有无数亲情的雨幕公主。今生,她再次执剑,凤逆天下!不管什么都阻挡不了她的脚步!
  • 狐王诱宠:逆天狂妄九小姐

    狐王诱宠:逆天狂妄九小姐

    逆天重生,忽发现被当作废材揪出爱好藏身的伴生物,学习修真世界常识看不起我的家族,闪一边去包子脾气的老娘,给我挺起来哎呀,腹黑的狐王。好吧,跟你斗智斗勇,看谁赢!怎么斗着斗着姿势就变了,喂~那里,不能摸
  • 士丧礼

    士丧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重回小时候

    重生之重回小时候

    一朝重生,携带随身空间回到小时候。看到了变年轻的爷爷奶奶,满脸稚气的弟弟,还没有嫁人的堂姐,和陌生又熟悉的家乡,宁子沫这一世最大的野心就是,让自己在乎的人此生幸福平安。当然宁子沫信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