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孙策,从18岁领兵,至25岁克定江东,在短短的八年之中,他取得了别人半辈子或一辈子才能取得的成就,所以,袁术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畏称他为“淅儿”(狂犬),常讲“淅儿难与争锋也”!
据史载:“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从这个记载中不难看出,孙策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有勇有谋的人主。孙策用人很注重适才用人,他礼聘了张昭、张纯,请来了盟兄周瑜,绞尽脑汁收服了太史慈。又到处挖掘人才,先后把吕蒙、吕范、朱然、周泰、陈武等弄到手,并把他们安排到最恰当的职位上,起到了分兵把口的作用。
由于“适用其才”,部下也各称其职,尽忠职守。建安五年,孙策被刺创甚,弥留之际,在自己继承人的选择上,更体现了他适才用人的高超艺术。
据史载,孙策逝世前“召张昭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咐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告母曰:
‘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限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又唤诸弟曰:‘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孙权)。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人祖坟安葬。’诸弟泣受命”。孙策生前最后完成了一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把他长期观察了解后确定的接班人孙权选为国君,这是极有意义的举动,也是他深得“适才”真谛的结果。
孙策用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不管在哪个层次上,都坚持要“适用其才”,这样就能发挥人才的整体效应。尤其重视高层次的人事安排,一定要职能相称,对选准的人才,不受干扰,去私立公,坚决扶上马。实践证明,孙策对孙权的挑选,是正确的,为东吴的发展壮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正面证明了“适才用人”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