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鉴于康熙末年的吏治腐败,他自即位之日起就注重对官员的严格选拔,并对前代的用人方针实行了明显的变革,提出了用人论才技而不限成例的方针。正如他自己所说:“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
雍正帝一登基就着手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而改革大业绝非一人所能为,需要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共同努力。因此,雍正帝在用人方面与其父康熙帝有很大的区别。康熙帝待人比较宽厚,官僚队伍相对稳定,任职较为长久。雍正时人事变动频繁,一些官员来去匆匆,有的微员骤然迁居高位,一些大吏被逐出政治舞台。这看似混乱,其实亦有章法,关键就在于事事都要有适当的人选。
如果只凭资历,靠出身,而无真才实学,雍正帝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自己也曾表明人事频繁变动的原因:“事无一定,又不可拘执,有时似若翻案,不知其中实有苦心,总欲归于至是。是故或一缺而屡易其人,或一人而忽用忽舍,前后顿异,盖联随时转移,丛求其当者,亦出乎不得已。”
雍正帝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认识到了用人对于巩固皇权、治理国家的作用。他曾在鄂尔泰奏折上批道:
“治天下唯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充分表明他将用人作为诸事之首。他还对诸王大臣说:“从古帝王之治天下,皆言理财、用人。朕思用人之关系,更在理财之上。果任用得人,又何忠财之不理,事之不办乎?”雍正帝在做这些舆论宣传的同时,对历代用人成例提出了修正,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
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就任用滇黔官员之事向雍正帝建议说:“政有缓急难易,人有强弱短长。用违其才,虽能者亦难以自效,虽贤者抑或至误公;用当其可,即中人亦可以有为,即小人亦每能济事。因才、因地、因事、因时,必官无弃人,斯政无废事。”雍正帝看罢奏折,十分赞赏鄂尔泰的见解,尤其强调因才的作用。雍正帝重视有才干之人,但他并不怕这些人恃才傲物,难于驾驭。
有些帝王喜欢用庸愚而听话的人,认为这些人好驾驭。雍正帝却不同,他表示,自己虽不高明,但这些人却逃不出他的监视范围,“何惧之有”?如果教之不听,胡作非为,“有真凭实据时,处之以法,乃伊自取也,何碍乎?”取于驾驭与制约有才干的人,正说明雍正帝本人是用人的强者。
德操与才干的关系是古今用人者的经常性话题。
对此,雍正帝的态度很鲜明:希望有众多的德才兼备之人,反对将那些虽安分厚道但碌碌无为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他对鄂尔泰说过:“卿等封疆大臣,只以留神用才为要,庸碌安分、洁己沽名之人,驾驭虽然省力,唯恐误事。”
在贤与才的取舍上,雍正帝还有更深的考虑。自司马昭给官员提出“清、慎、勤”三字要求之后,历代统治者将其奉为座右铭,康熙帝也不例外。然而雍正帝却提出异议,认为这不够全面。如在谈到巡抚一职所应具备的素质时,他说:“巡抚一官,原极繁难,非勉能清、慎、勤三字便可谓胜任也。用人虽不求备,惟至督抚必须全才,方不有所贻误,若无包罗通省之襟怀,统驭群僚之器量,即为不称厥职。”他认为清(廉洁自律)、慎(谨慎忠诚)、勤(勤于王事)只是作为对高级官员的基本要求,而不是他满意的标准。雍正二年,直隶巡抚李维钧遇到一件棘手的人事难题。他在去吴桥县(今属河北)考察官吏时,发现该县知县常三乐“操守廉洁”,但“懦弱不振,难膺民社之寄,拟将其改任不理民政的教职,并报吏部审批。吏部看了报告后却不予批准。李维钧感到常三乐清廉,并无劣迹可议,于是进退两难,只好上奏雍正帝裁夺。雍正帝明确表示,这件事很好办,就按“居官罢软,殊属溺职,相应参革”。于是,将常三乐调离了县令职位。可见,有德无才的官员,在雍正帝这里是很难得到重用的。
要以才技为用人标准,必然要冲破旧有程式。清朝在用人方面,有资历、出身等规定,以及满、汉的区别。
雍正帝虽然没有明令废除这些旧制,但在实行中却根据需要加以变通。雍正元年,他对湖广总督杨宗仁说:“如遇有为有守贤能官员,即特越格保题,以示奖励。如此,则官吏勤而民心悦,地方有不改观者乎?”次年,他要河南布政使田文镜广开思路,破格提拔有才干者,将“素所深知者,密举二三员来,以备选擢”,并说:“朕从来用人,不悉拘资格,即或阶级悬殊,亦属无妨。”
为了贯彻才技与效能统一的原则,雍正帝不能容忍那些尸位素餐者。雍正元年,他在指示杨宗仁越格荐人的同时,也要求他考察所属官员,将“贪婪酷劣及老病无能、向来苟且姑留之辈,尽数纠参”。他还果断地罢斥了一大批不称职、年老多病的官员。从这里可以看出凡在职而又不能胜任者,雍正帝绝不允许他们在那里充数。
由于雍正帝任用官员不拘成例,曾引起不少的非议。
有人说他“进人太骤,退人太速”。也有人说他处置官吏太多,过于苛刻。但雍正帝不以为然。他自己曾解释说:
“朕现今用人之法,亦止堪暂行一时,将来自仍归于圣祖(指康熙帝)畴昔铨衡之成宪。朕缘目击官常懈弛,吏治因循,专以积累为劳,坐废灌磨之志,不得不大示鼓舞,以振作群工委靡之气。俟威知奋勉,治行改观时,自另有裁处之道。”
总之,他在表明,他所实行的用人政策是为了更正前朝积留的不良习气,以振奋百官的精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说明,雍正帝用人具有革新与务实的色彩,同时也证明他是一位有见识和魄力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