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用才非长”的教训有很多,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赵孝成王错用赵括的教训。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赵奢说:“用兵作战,关系到人的生死,赵括不过是纸上谈兵。赵国将来不用他为将则已,若用之,赵军一定会被他葬送的。”
赵奢死后,廉颇为赵将,与秦军在长平对垒。秦军多次挑战,赵军固壁不战。秦军久攻不下,就使用离间计,说廉颇老了,不能打仗了,秦军最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赵王信以为真,以赵括取代廉颇为赵将。蔺相如、赵括的母亲都上书赵王“括不可使将”,然而赵王不听,坚持以赵括为将。结果,长平一战,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将士也全部惨遭活埋,造成历史上罕见的大悲剧,幸亏楚、魏两国相救,赵国才幸免亡国之灾。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错用赵括的教训在哪里呢?有人认为:赵括是个徒有虚名的无用之才,教训在于慕虚名轻实才。此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未必确切。赵括的名气虽然有点虚,但若没有一点才学,岂能凭空得到这样大的名声;他的才学虽然是纸上谈兵,如果让他去当“军事院校”的教员,也许能发挥作用,甚至比他的父亲还强些。从这方面看,赵括也是有用之才。所以,真正的教训,不是错用了无用之才,而是把有用之才用错了,不是用其长处,而是用其短处。
关于适才的道理,说起来都知道,但做起来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让“李逵绣花”、“黛玉挂帅”的错位用人,时有发生。用人要扬长避短,适用其才,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从长处着眼。用人是着眼长处,还是挑剔短处,其效果很不一样。而后者是不乏其例的。如对有见识、有魄力、处事果断的人,寻其主观武断的过错;对才思敏捷,勇于创新的人,觅其想人非非的话柄等等。人的长、短往往相互并生,此等挑剔,岂能一无所得?一有所得,望“短”兴叹,爱莫能用。如此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选贤纳众用人,就不可求全责备,关键在于从长处着眼。王安石认为:“人才无论大小、长短、强弱,只要给以适当的职任,则愚笨粗俗、浅薄之人皆能尽力而为地做些小事,至于聪颖贤达的人更会倾其智囊,努力行事。”
第二,长短相权。用人从长处着眼,并非不问其短,尤其是,有可能影响长处发挥之短,而是长短相权,尽可能用其所长。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了解到卫国人宁戚是个难得的人才,欲用他治国,但其大臣们说宁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且不是齐国人。其实,齐桓公既知其短,更知其长——宁戚有治国安邦之才,坚持任用宁戚。如此,齐桓公得以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若只看宁戚之短,不看其长,便将错失良才。用人长短相权不可忽视。
第三,抑短扬长。三国蜀将魏延常有不平之心,诸葛亮知他久后必反,但“怜其勇,故姑留用之”。而实际上,孔明留用魏延,用他行军打仗,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原因在于孔明扬其长,抑其短。孔明知自己死后,无人能抑魏延之短,就授密计除去了他。蜀汉大将关羽,武艺高强,勇冠三军,但骄纵轻敌,自视打遍天下无敌手。诸葛亮扬其长,抑其短,使关羽屡建奇功。当关羽坐镇荆州,无人抑短时,终因任性放纵而兵败麦城被杀。
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对那些影响长处发挥的短处要进行抑制,抑短有助于扬长,扬长利于抑短。
古人云:“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斯言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