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15100000002

第2章 健康与亚健康

健康、长寿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人都希望健康,并且把健康和幸福联结在一起,把健康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部也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说明国家已将学生的健康列为教育的首位。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健康?怎样追求与维护健康?

人们追求健康是与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生物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生物医学把人简单地当作生物有机体来研究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方面,忽略了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在对健康的定义上也有明显的反映。《辞海》中“健康”的概念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提法比“健康就是没有病”要完善些,但仍然是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来对待,因为它虽然提出了“劳动效能”这一概念,但仍未把人当作社会人来对待。对健康的这种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被公认是正确的。

关于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年中文版的定义为:“健康,使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疾病,是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是“人体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器官组织的形态、功能偏离正常标准的状态”。“健康可用可测量的数值(如身高、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视力等)来衡量,但其标准很难掌握。”这一概念虽然在定义时提到心理因素,但在测量和疾病分类方面没有具体内容。可以说这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过程中的产物。一方面,这种转化尚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资料提供理论的概括;另一方面撰写者虽然接受了新的医学模式的思想,但难以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因此它还没有超越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所提到的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接着它对健康又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除了众所周知的病理改变的内容之外,对心理状态的要求提出以下多条,诸如:要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且不会感到疲劳和紧张。应该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并且要能上能下,心胸开阔,不至于因为很小的事就耿耿于怀,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并且是善于休息的人。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排除干扰的能力。要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反应速度快,并且有高度适应能力。看上去眼睛炯炯发光而有神,眼球动转灵活,善于观察,等等。总之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病态。从对健康这一概念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为了实现健康状态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还要讲究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上述状态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精神压力的缓解,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德国的心理卫生学家K。Hecht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心理卫生的概念应理解为: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预防性保护,其方法是创造性地发挥大脑机能和充分发展个人心理特征的最佳条件,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确立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对周围环境有害因素的抵抗力。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的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症状,如肝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六高一低”,即高负荷(心理和体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免疫功能低。

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一样。它约占人群的25%~28%。

这种失调若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已呈现出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在人群中,处于这类状态的超过1/3,且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包括前述的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也有专家将其错综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另有至少超过10%的人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的,可称作“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有了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或还没引起足够重视,或未求诊断,或即便医生作了检查,一时尚未查出。严格地说,最后一类已不属于亚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状态,只是有待于明确诊断而已。因此,扣除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亚健康者约占人口的60%。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确诊为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做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自身的健康问题,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总认为自己没病就是健康。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由此,亚健康是指以下几种情况:(1)功能性改变,而不是器质性病变。(2)体征改变,但现有医学技术不能发现病理改变。(3)生命质量差,长期处于健康低水平。(4)慢性疾病伴随的病变部位之外的不健康体征。

亚健康是否发展为严重器质性病变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亚健康本身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调查,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18岁至45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占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很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打牌、上网熬夜。不良的情绪,如考试焦虑、失恋、就业压力等,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就很容易导致亚健康,直至出现各种生理或心理疾病。

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注意亚健康已向你发出警报了: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等。处在高度紧张学习状态的大学生应当特别注意这些症状。

谁是最容易亚健康的人?

1.是精神负担过重的人;

2.是脑力劳动繁重者;

3.是体力劳动负担比较重的人;

4.是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负担比较重的人;

5.是长期从事简单、机械化工作的人(缺少外界的沟通和刺激);

6.是压力大的人;

7.是生活无规律的人;

8.是饮食不平衡、吸烟酗酒的人。

(一)导致亚健康的因素

1.饮食不合理。当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贫乏时,都可导致机体失调。过量吸烟、酗酒、睡眠不足、缺少运动、情绪低落、心理障碍以及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品,也可出现这种状态。

2.休息不足,特别是睡眠不足。起居无规律、作息不正常已经成为常见现象。对于大学生,由于影视、网络、游戏、跳舞、打牌等娱乐,以及备考开夜车等,常打乱生活规律。

3.过度紧张,压力太大。特别是有些学生,平常不学,考前突击,考试不及格,面临处分甚至失学;就业压力大,前途渺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有些同学生性不好动,身体运动不足,缺乏锻炼,体质下降,体力透支。

4.经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如自卑、失意、脾气暴躁、易怒等。

(二)亚健康导致的后果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包括:心理障碍、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性功能下降,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心慌、胸闷、便秘、腹泻、精神疲惫。然而体格检查并无器官上的问题,所以主要是功能性的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就是“过劳死”。“过劳死”——是一种综合性疾病,是指在非生理状态下的劳动过程中,人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三)亚健康的应对方法

虽然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是富裕了,然而有关人士调查发现,仅有一小部分是处于健康状态,大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也有一小部分已出现健康方面的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表面看起来是健康人,一旦身体的哪个部位出现症状,很容易连带全身。久之,如果体内环境日趋严重,垃圾和毒素会越积越多,亚健康则会发展成各种病理性疾病。

亚健康治疗的关键在于自我调适,消除那些诱发因素。美国著名医学专家经过十多年研究认为,第三种状态的人,既有坠入疾病深渊的可能,又有成为健康人的希望。因此,国际卫生组织前不久就此提出现代人的“健康”新概念,也就是应对亚健康的方法:

1.利用合理多样的饮食摄取营养。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全面包含人体所需的营养。西方营养学家提倡每人每天要吃50种食品以上。而我们日常多数人的食物都存在单调化,长期一贯制,根本不是以自身身体需要来进行膳食安排,我们讲吃多种食物,是改革习以为常的不良饮食习惯,多吃不常吃的,山珍海味要有,牛奶要喝,粗粮、杂粮、蔬菜、水果要多吃,这样才符合科学合理均衡营养观念。自己调理好饮食,便是作自己最好的医生。饮食合理,疾病就不易侵入,自己建立科学合理饮食机制还有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地方,就是饮食的食疗作用。中国传统食疗是最优秀的营养健身成果。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和医疗文化的结晶,提倡以食为主,药食结合,起到良好食疗效果。因此在日常饮食生活中,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适当安排食疗食品能起到防病治病作用。建立自我饮食机制还要注意饮食方法,凡是暴饮暴食,大饥大饱,都是不科学的。一定做到定时定量,有针对性,均衡消化,保证营养。

2.千万别透支睡眠。现代人的睡眠透支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都市病在对工作和娱乐的热情日趋高涨的同时,人们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不足已成为我国当今最普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自古以来,睡眠一直占据人类生活1/3左右的时间,它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得香”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人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感到情绪不佳或者身体不适时,美美地睡上一觉后,会觉得精神倍增,身体的不适也会有所减轻,甚至恢复如常。由此可见,质量好的睡眠确是一味有益身心健康的滋补品。

3.建立动养机制。人的健康躯体也是一种神形的表现,之所谓神形兼备。人的健康的精神状态来自于自身的思想意志,一方面人总是要有精神的,另一方面精神也要靠肢体。人体的各种力量的养护,使人的思维、内脏各器官功能都保持兴旺状态,人才能显得精神。人的形养还在于自身体育锻炼。人之所以生病,很多原因是不加强锻炼造成的。现代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忙于事业,忙于工作,而锻炼身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加强自我运动锻炼可以防病治病,延缓衰老。

4.培养多种兴趣,保持精神旺盛。广泛的兴趣爱好,会使人受益无穷。它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实,使人生机勃勃,使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人们在娱乐活动中,应该发展多种兴趣。比如说,可以培养自己听音乐、钓鱼、养花、绘画、集邮、跑步、打太极拳等多种兴趣。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无数事例证明,广泛的兴趣对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5.善待压力,心胸开阔。善待压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处世观,把压力看做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好抗压的心理准备。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压力,不要惊慌失措,要静下心来,审时度势,理顺思绪,从困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缓解压力的办法。其次,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定向,切忌由于自我期望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心理压力,倘若目标经过积极努力有可能实现,无论出现何种艰难和困厄,都不要退缩和逃避,要借助压力的刺激,不断强化自己的意志,充分发挥全身的能量,达到目标。再者,要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使体内的正气旺盛,去除致病因素,早日回到第一状态,成为健康人。

同类推荐
  • 养得好,活到100不显老:一生的抗衰老革命

    养得好,活到100不显老:一生的抗衰老革命

    《养得好活到100不显老(一生的抗衰老革命)》编著者赵铁锁。健康专家赵铁锁先生的最新力作!中老年人群,早衰、患病人群以及职业女性的抗衰老圣经!本书结合了作者的亲身实践与研究,内容通俗实用;全书文字精炼准确,插图精美,整体图文并茂,便于读者阅读。不管是送给父母朋友,还是送给上司领导,还是送给自己,都是最好的选择!
  • 中医食疗

    中医食疗

    《中国传统中医史话:中医食疗》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教您防治胃肠病

    教您防治胃肠病

    本书在介绍胃肠病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消化性溃疡、胃下垂、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等常见胃肠病防治知识,诸如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等做了详细介绍,着重推荐了家庭适用的西医治疗、中医治疗、敷贴治疗、药浴治疗、按摩治疗、针灸治疗、拔罐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本书文字通俗易懂,所介绍的方法便于实际操作应用,使患者在家里就可以治疗和调养胃肠病。
  • 家庭医疗保健全书

    家庭医疗保健全书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用性也很强。讲述了许多生活中最常见的病症、预防及治疗方法。
  • 呵护前列腺健康课堂

    呵护前列腺健康课堂

    前列腺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据统计,前列腺疾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不断趋于年轻化,因此,向全社会介绍并普及前列腺疾病治疗与预防的相关专业知识变得尤为重要。本书从前列腺的基础知识入手,集中解答了有关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肿瘤的诸多常见问题,重点突出了自我预防和治疗以及相关的保健知识。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文字深入浅出,专业性、指导性、可操作性都非常强,可为患者和广大男性朋友提供参考借鉴。
热门推荐
  • 我的夫君是条蛇

    我的夫君是条蛇

    医学怪咖顾蔓居然穿越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狐女!传说,狐女再现之时就是魔蛇复活之日。他妈的,难道这就是她刚穿越就被魔蛇吃到渣都不剩的原因?别人都有吊炸天的法术修为,而她却是废材一个,幸有美男护身,强大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当废物变成天才,纨绔变成轻狂,她终于有资格站在他的面前。“我只不过是一缕来自异世的孤魂,不是她。”秦天耀笑了,阴鸷的瞳孔死死的盯着眼前的女人,“你不是她?那我的仇找谁去报?”那我两千年的感情,何处安放?!三生三世相爱相杀,是正是邪,谁人评说?女强男更强,强强相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狐殿恶魔》

    《狐殿恶魔》

    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有个恶魔。。。她统治者整个魔法大陆。。。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她整个世界、
  • 我忘了自杀的原因

    我忘了自杀的原因

    如果我没有放开江阳的手,他就不会死。如果我没有答应帮助江南驱逐江阳的灵魂,他就不会因为对我失望而沦落为怨灵。没有如果。从我放开抓住江阳的手那一刹那,我跟他的结局就注定了。注定绝望。注定痛苦。回过神时,我已经站在了教学楼顶楼。我站在江阳曾经跳下去的地方,透过栏杆看见追过来的江阳正站在楼底,抬头直直地注视着我。我想起江阳临死之前跟我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我等你。他其实一直都在等我。我来了。
  • 选自MM小小姐1

    选自MM小小姐1

    这本书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专门为9~16岁女生量身打造,坚持“阳光、纯正、唯美”淑女气质的少女文学读物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 怎样取名改名全书

    怎样取名改名全书

    本书阐述了取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了孩子取名、成人改名、民间取名的传统习俗等。
  • 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

    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

    从钩稽30年代以来世界公共行政的历史开始,深入研究了国外当代行政改革的动因、进程、主要措施、客观效果及其经验教训,对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个简单的常识是:不深入研究就无法了解,不了解也就无从借鉴。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一些国家掀起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浪潮汹涌,迅即席卷全球。
  • 我的玄天修途

    我的玄天修途

    一名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学校老大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踏上了玄天的修途从此征战异大陆随处洒下情缘却又对每个人都很负责他为了帮灵族重回巅峰踏上了无尽的修途......
  • 虚幻世界游戏人生

    虚幻世界游戏人生

    一个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年,嘴里振振有词喃喃道:正义之神啊,请你睁开眼,看看你面前的罪人——觉醒吧,审判之雷呵呵,还真能放出一道屁大的闪电嗤嗤击在地面上……一本语文教科书,竟能增加一点智力和一点悟性;只要你花上40分钟,学上20课时;呵呵,高一语文竟全被你学会。哈佛、剑桥、博士、硕士,只要你开启虚幻世界学习系统,这些将不再是梦……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拳,花拳绣腿,强身健体,竟全变成了技能;只要你智力和悟性够了,那本武学书往脑门上一拍,没了;呵呵,使起来,还真有模有样……PS:我是一个新人,需要你们的支持。一点击、一收藏、一推荐、一句评论、一个微笑或一声漫骂都是我前进的动力!PS:15号前,由于上白班的缘故,下午5点左右更新!16号后,由于上夜班的缘故,晚上8点左右更新,至少每天一更,当天收藏加10、推荐过百、或点击破千,当天加更一更,遇推荐或读者催更,考虑加更。
  • 殿下,你家狐妃下崽了

    殿下,你家狐妃下崽了

    一个九尾狐族圣女因好奇凡间,一出狐狸洞,就被人追杀!本以为被好心人救了,结果羊入虎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直接从她身上抢走她的东西,乘机留住这只萌物!等她从他的温柔乡里出来,他却死皮赖面要求,爱上他?!难道这一切,不是他,早已蓄谋已久吗?!【君妙妙和君亦弦的虐狗对话】君妙妙:皇兄,你是不是早已经蓄谋已久,看上某位佳人?君亦弦:佳人倒是算不上,倒是皇子妃有一只!正一脸懵比吃东西的时候,一个冰冰凉凉的……【君妙妙都不忍心看了,这虐狗千万遍,待她为情敌啊!】
  • 顿河晨曦

    顿河晨曦

    本书将通过近些年来在俄罗斯有过较长逗留的10多位中国学者的所见所闻,反映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大体包括:莫斯科冬日即景、节日红场剪影、复活门前的企盼、造访列宁墓、众说纷纭的俄罗斯、深灰色的西装、新处女公墓记、又是玉兰盛开时、莫斯科购书记、走访索尔仁尼琴和拉斯普京、外交官笔记、桃花源里可耕田--访东正教小村、林中明亮的空地、冷眼看俄罗斯光头党现象、中俄学者的文化对话等数十篇散文,文章具有思想性、可读性,且文字优美,并配有几十幅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