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13500000002

第2章 怀乡集(1)

乌峰山下奶娘坟

2012年《韧之新浪博客》重发本文的前言

每年五月第二个周日,是全世界认定的母亲节。退休之后没几次这样的时候在家乡,今年算很例外。母亲节即将来临,我怀着赤子之心,回顾人生所得到的双份母爱。其中特别是用奶水养育我成长的我的奶妈,更是我对母爱深恩无法弥补的亏欠!

今日能在家乡,应当把当年远离家乡写下的一段怀念文字重发。自那以后,又快十年啦。

长沙西乡三十二公里,有座朝东的乌峰山,它如一头側卧雄狮,深邃的双眼总望着北去湘江滔滔江水!

山麓一条通顶小路,路边静躺着一块墓地,青石墓碑上恭整地刻着“慈母邓乾妈之墓”。浅草黄土覆盖之下,深埋着一份赤子的良心,沉沁着一份伟大的慈母之爱。

五十多年,不论走到哪里,纵然浪迹天涯、漂洋过海,我总是心怀那份永远的依恋与激励,梦魂牵绕、情系故乡;任年岁更替,一份今生难了的深恩,令我深疚难寝。那方墓冢所在,是曾养育过我的故土!

每次回到湖湘,走近巍峨的乌峰山,耳边总会飘过一个声音,是那样清晰、那样慈祥。那是奶妈对爱子的呼喊:“利香,早点回来啊,你早点回来啊!”

时空流转到五十多年前,乌峰山下办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那个使用算盘的年代,学校出走的学生,日后将是各地的“账房先生”(会计)。在落后的旧中国,这已经算“蛮先进”了。

校长新婚妻子生了个胖男孩。祖母特别高兴,取了一个她认为非常“吉利”的名字叫“利香”。年轻妈妈是学校教员,奶水不足,工作又忙,小利香生出不久家里就请来一个奶娘“邓奶妈”。

邓妈生过两个孩子,大的已经四岁多,小的刚断奶,在家里任由眼睛半失明的老伴带着。那时山岰坳里的农家真苦啊!两口子一琢磨:“让孩子混一天算一天,他们总会长大!与其俩人都困在家中,还是让眼睛好的出去挣点吧”!她丢下亲生儿子出外当奶妈,用奶水喂养别人家孩子,初衷当然是为了每月两斗米工钱。

邓妈奶水特养人,小利香吮吸她的奶水身体长的特别健壮;奶妈特会带孩子,小利香在奶妈怀里睡得特别香;在奶妈的呵护下,小利香感到特温暖。以至除了祖母,利香的一涕一笑,只有奶妈可以听得懂;小利香一哭一闹,只有奶妈哄得了。邓妈宽厚纯朴为人、刻苦耐劳、倾心待事,与全家个个都非常融洽。

日月如梭,心心相换。慢慢地顾主同奶娘关系发生了“质变”:利香亲妈把她当成了亲姐妹,利香心中认她胜亲娘。在那个大家庭,唯有亲妈与奶妈有更多知心话,两个娘心里装着同一个小利香……

慢慢地,家里人转称奶妈叫“邓乾妈”。亲妈全心教学,把带养责任全交给了邓乾妈。小利香由乾妈一手带养,从呀呀学语,成天一个劲地叫着“乾乾”。“乾乾”在他幼小的心里,她就是“妈妈”。

五岁多,爸妈送利香去读“私塾”。发蒙课是《人之初》、《三字经》。利香不识书滋味,每去上学就撒娇。爸爸妈妈又吓又哄无济于事,只有“乾乾”领他才肯去;雨天,乾妈给他穿上防雨木屐鞋,刮风下雪,乾妈给他披上红披兜……

门外有棵桂花树。夏夜,树下摆张竹床,利香头枕在乾妈腿上,仰望天空数星星、看蠑火虫飞舞、听乾妈哼着催眠曲;在乾妈轻摇的蒲扇风中进入梦乡,让干妈搂抱着送到床上……甜蜜的幼年啊,涓涓母爱滋润他健康成长!

利香长大了,到山村附近一所高小读书,路上要翻过山坳,横过小桥。儿子上学,乾妈操碎心肠:天晴怕晒着、天雨恐淋着。

傍晚,田野白鹭回归,乌峰山下吹烟渺渺。乾妈穿一身蓝色土布衣,腰系着围兜,手摘一把田藤野菜,站在家门塘埂上翘首望儿归。晚风吹动着她花白的头发,远远望去,犹是一尊“望子归来”的泥塑雕人。利香跳着、蹦着远处走来,扑进亁妈怀抱。八、九岁的小利香,比乾妈矮不了多少,一边走,一边还在乾妈怀里撒娇……

利香长到十二岁,亲妈送他去省城上中学,乾妈留在了乡下。

要离开,母子那种难舍难分,只有心知晓。不论家里答不答应,儿子承诺乾妈,节日和寒暑假,都要回来看乾妈,所有假期都要在乾妈身边住下!

多少个寒冬暑夏,多少个年节放假。儿子不顾一切从城里跑来,哪怕就看一眼乾妈的微笑,也心满意足;

“利香回家”--那是乾妈暗暗数着日子的等待。望着她那日渐增添的白发,儿子楸心啊!多少次心里唸祷,求助“菩萨”保佑乾妈永远不老!

忘不了啊,乾妈留存在瓷坛里的红薯干、酸枣糕;忘不了啊,带着乾妈体温積攒的那些分分角角,每次临别硬要往儿子口袋里塞,深怕儿子上学没钱花……

天崩地裂的事要发生还是发生了。劳累一生,倾注全部心血的干妈突然病逝。恶耗传到长沙,亲妈带着儿子急忙赶来,扑倒在乾妈床前,亲妈搂着儿子哭乾妈。幼小心灵埋下永生之痛,最后见到的,只是一枕棺木、满地白花;留下新坟一塚,永远把那份天恩母爱葬在了地下!

哭啊,泪水流尽!痛啊,肝肠寸断!乾妈走了,弥留之前她一直唸着利香的名字;乾妈走了,带着儿子终身对她的愧疚与亏欠;她走了,带着对儿子无限牵挂……

一晃五十年过去啦,高耸的乌峰山依然朝望着北去的湘江!青山不老人在老,山下土塚一堆、石碑一块,留在了家乡,刻在了心上!儿子如今已做了爸爸、当了爷爷。

只要在长沙,年年他都要去墓地跪拜,领着他的儿、带着他的孙,指着青草之下的那坏黄土告诉晚辈:乾妈坟前,我永远是个小利香,这里是我们全家永世的牵挂!

朋友:当年那个“利香”在向你讲述他真实的故事。他要对你说,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那份沉甸甸的母爱;什么是故土?故土就是母爱埋的那张坟台!

乌峰山下的奶娘坟,那里就是他的故乡、永远无法忘却的母爱所在。

(2006年元月3日写于美国新泽西州)

新书《走进美利坚》出版发行了!

经过出版单位审查、书号注册登记、文稿编辑校审再校审,照片反复选取等各个环节,再到印刷厂付印一连串程序,一册新书《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清明节后正式出版发行。

作为书作者,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湖南作协系统的《湖南作家网》。是该网所属“芙蓉国丛书”的《力宝工作室》承办具体编辑工作,负责人张立云同志是一位工作认真踏实的年青人;更要特别地感谢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当代著名作家谭仲池同志,是他于百忙中为这本书亲写《序言》,对书稿和我个人给予了充分肯定与嘉勉,本人受之为愧!

我虽写过两本书,但自知够不上“作家”称谓。如实地讲,我是一个国企管理人,而且是个退休了的“曾经的管理者”。从基层的国有矿山井下值班长做起,直到省级集团公司总经理,管过国有企业一大堆子事。当然,最初从学校出来还留在学校当过几年教师,那是在早期的《湖南冶金学院》。就这些经历,我不是“著书立说”的料。所以我在“博客”开篇讲到“生活并耕耘了漫长岁月”。生活了、经历过,是我们这些“七老八十”者们的人生财富,如此而已!

之所以萌发写《走进美利坚》这本书,也是经历使然。一个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巨大变革、从大变革中走过来的人,以十来年时间多次进出并曾居住于另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地球另一边的异国他乡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过去许多概念化的认知变为了具体的亲身体验;而这些,有的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探究的东西;有的似乎是我们可以借鉴或引为警戒之处……

对比东西方两个不同社会,审察之间,亲历者不可能无动于衷。许许多多题目在各类煤体传扬,例如网络;许许多多的在口头述说,例如亲朋好友交谈;而我,在大量现场随笔、札记基础上整理了这本集子。

既然出版发行,总要面对读者,特别是年青人和关注国际社会的中老年朋友。为更好地书外交流,我愿用这个园地(网络“博客”)就“美国的那些事儿”,平心静气地相互切磋。我的书目前没准备在网络上连载,但可经由网上邮购。

那大一个美利坚合众国,面面俱到地谈它的一切,我没那份资格与能力。国内许多知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有如资中筠女士和由她作序的《旅美小事》以及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等谈得很深入。他们多是从某一些方面专论美国,不可能对美国做全面概括。我的这本书,是从社会生活层面,以普通居住者眼光,从“眼见为实”的角度介绍那个有别于中国的另个社会;尽可能地贴近普通百姓生活,以求中国人更直接了解那个国家,力图在人民与人民之间加强沟通,也不多地以对比视角谈及些个人评价与感慨。

《走进美利坚》这本书,力图为你提供些认知那个全新国度概况性的点点滴滴,这就是作者我的初衷与愿望!

2012年4月1日

(“韧之新浪博客”)

关于《走进美利坚》一书《序言》

2013年四月,经《湖南作家网》“力宝工作室”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那本《走进美利坚》,是请谭仲池同志写的《序言》。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知名作家谭仲池同志在《走进美利坚》一书的《序言》中提到,当年他作为长沙市市长,2001年5月25日在美国纽约世贸大厦一号楼主持“招商引资、引智”的《国际论坛》。我当时正在美国探亲,听闻家乡来了父母官,又是老熟人,带着儿子赴会并留下了下面这张合影照片。

那次活动之后不到四个月,“九·一一”事件爆发。“世贸大厦”双子大楼在恐怖分子驾机撞击下轰然倒塌。“9·11”留给美国的是惨痛与耻辱,由此直接间接导致了世界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谭市长带队参加的那次活动影像纪录,也成了中国湖南人在那座世界高大建筑物中的“绝版”(我手上有一张“绝版”光盘)。

“9·11”对美国与世界是一个时代的反面标志,《走进美利坚》所写的正是“9·11”之后十年以来震荡与变化着的美国社会。

以下是谭仲池主席为《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一书所写《序言》摘要:

我因工作的原因多次出访美国,而让我记得最清晰的是2001年的5月下旬去美国参加“纽约经济周的论坛”活动。25日上午,我们准时走进了纽约世贸大楼……

在我的心中,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楼,能在这座大楼里开展商务活动是件相当荣耀而让人刮目相看的创举。还让我感动的是,曾经我认识的省有色公司的罗毅先生也带着他的儿子来参加了我们的招商引资引智活动。现在摆在我书桌上的在世贸大楼与罗毅的合影照和他的书稿就给我增加了几分难忘的忆念。

如烟往事不堪回首。四个月后,“九·一一”事件发生,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大楼在飞机残酷的碰撞声中轰然倒塌。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从此美利坚随之也蒙上了难以消除的惨重创伤和耻辱。十多年来,世界一直不平静,世界在动荡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在的美国怎样了?我们该怎样认识当下的美国?我读罗毅(笔名韧之)的《走进美利坚》就有一种重新走进美国的感觉。

罗毅先生退休前是我省一家国企的资深高管。从基层做到集团老总,他熟知中国国情。退休后利用探亲的机会,时常往返于中国与美国之间。为了让国人了解到一个真实的美国,他满怀赤子之情,敏于思考,勤于笔耕,尽量将美国的社会实况,以一种平实的心态娓娓道来,让读者身临其境,心触其情,人入其事,去更深层地思考如何面对世界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已经许多年不见罗毅先生了,我想他在太平洋的彼岸,还能如此心系家国,笔倾挚情,可以想见他的精神世界之丰富,人生景观之绚烂。我想有缘得到《走进美利坚》这书的读者,自然会是一次有益和有趣的阅读……

2012年4月1日

就新书《走进美利坚》出版发行

2012年4月在长沙《文化沙龙》发言(提纲)

各位:晚上好!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我们面对面地交流。

(一)我这本介绍美国社会的新书《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最近出版发行了。

我不是搞文学的,虽写了这本书,那只是就事论事。准确地说,我是一个国企管理者,干过几十年国企管理。从管十几个井下工人的值班长,到管十万“湘军”的集团公司老总,是我人生的主要经历。

我写美国社会,是基于有机会从内部较长时间观察了解美国。在地球那边看到、听到那么多,觉得他们的许多具体做法,对我们探索改革开放之路有启迪。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爱”与“忧”,这些感慨不告诉国人觉得不吐不快。书中的主要内容,以通信形式早前就和很多国内朋友交流过。

这本书直接讲的是美国社会与其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

例如教育。中国、美国都非常重视教育。教育是家庭的企望也关乎国家前途。近些年不少中国家庭把孩子送去美国求学,有报道说眼下美国的外籍学生中国占20%;中国报端常见“某某高中生被美国多所大学争相录取”。这反映中国基础教育的确培养人才,也有美国高校招生规则与招录方式的不一样,书中作了介绍。

又例如,报道称“美国贫困人口近年创新高”、“每六、七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贫困者”。如此高的贫困率,美国社会能稳定吗?美国是不是也把“维稳”当作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同类推荐
  • 梦醒了的人生

    梦醒了的人生

    本书主要内容讲:娜拉走后怎样;人生的足迹;著者自叙传略;我的第一个师父;我的种痘;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女吊;父亲的病;琐记;忽然想到;致萧军;藤野先生;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范爱农;杂忆;《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通信;我和《语丝》的始终;妇女与儿童的发现;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对人生的沉思等等。
  • 饶信文化赋

    饶信文化赋

    本书用赋的形式,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饶信大地为对象,赞扬文化遗产之珍贵,讴歌历史人文之豪迈,刻画贤达名士之神韵,抒发民风民俗之独特,见证人民的智慧和学识,记录这块土地的风雨兴衰,反映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性变化和奇迹,旨在让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和对这块土地的眷恋。作者注重挖掘传统、理顺文脉,着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散文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散文

    徐志摩以诗闻名,但梁实秋认为,徐志摩的散文成就更高。作为一个唯美主义作家,徐志摩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韵味。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他注重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使语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诗意盎然;他还在白话中加入一些欧化文句,从而形成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读之使人经久难忘。本书包括“云游心踪”“人生随感”“风雨故人”“日记书信”四个部分。
  • 春天巴士

    春天巴士

    本书内容是作者十年之间的诗歌选,以抒情为主,涵盖了亲情,爱情,友情中的各种细腻感受,主题多以生死,轮回,自由,传说为主,穿插现代人的情感状态和矛盾纠葛,最终指向人与人之间的珍重和内心的宁静。
  • 巨匠光华映钱塘:夏衍研究文集

    巨匠光华映钱塘:夏衍研究文集

    夏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赛金花》《秋瑾》《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等。本书集合了全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为夏衍研究的论文集。
热门推荐
  • 一个水做的我

    一个水做的我

    世界本没有黑暗,光的出现黯淡了黑。你我本没有彼此,利益的出现隔阂了爱。末日之恋,是成全爱还是成全你?
  •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东方出版社授权电子版权。
  • 宇宙大流氓

    宇宙大流氓

    这是一个生与死的较量,在这里他们只有永无之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存下去,他们永无止境反复不停的做着相同的事情。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曾国藩出身耕读之家,资质平凡,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为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力挽狂澜,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他的思想谋略精华、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堪为成功楷模。本书结合曾国藩的思想精华,介绍了曾国藩在面对现实环境、处理具体事务时的超人智慧和谋略,对当代人成功为人处事、迈向成功有着非同寻常的启示。新书着重阐述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曾国藩把其中的精髓归结为两个字:“柔”与“刚”。曾国藩的许多经典思想如知行合一、明强挺经都离不开这两个字,这也是他处世智慧的关键所在。
  • 贵族校草溺爱拽校花

    贵族校草溺爱拽校花

    许菲菲走错包厢,被流氓校草韩轩被强吻!更可恶的是,韩轩就纠缠着她不放,他霸道阴冷,却对她宠爱无限!
  • 生命高于一切:企业安全生产第一法则

    生命高于一切:企业安全生产第一法则

    无论何地,安全第一。安全不是挂在嘴边,而是要放在心里。对于安全生产,企业能做到就是从制度上下功夫,加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以及在生产中的执行力度。要让安全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要让安全知识普及到生产的方方面面,具体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为了你,为了我,为了大家,让我们携手前行,牢记“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的使命与责任。
  •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不仅仅是一部旅游书,它还是一部关于英伦文化的“大观园”。《三联生活周刊》《ELLE世界时装之苑》《南方人物周刊》资深主笔王星、李孟苏、黄景路、王年华娓娓讲述你所不知的英伦故事。全书总体上分为两部分:A面,上流贵族阶层;B面,市井伦敦。内容共四章,分别从贵族和平民两方面讲述故老伦敦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包括英国皇室的渊源、贵族生活、贵族运动、新旧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及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市井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为读者呈现出与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更为亲民的英国皇室、贵族及与之和谐共存的传统却不保守、轻松、自由与日趋繁华的市井生活,并由内而外解读了伦敦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上流与市井泾渭分明,有阶层没斗争;对王室真心敬爱,有君主无专制。此外,《伦敦AB面》收入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一手照片,囊括了大量珍贵素材,包括珍贵的白金汉宫全景图、英国王室成员的日常照片以及众多伦敦实景唯美照片,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审美和可读性。
  • 嫡女医妃:逆天大小姐

    嫡女医妃:逆天大小姐

    一夜之间,情人,妹妹齐背叛!苏离被丢弃,被人凌辱,被毁容。竟都是他们的阴谋,可恨她竟蒙在鼓里。情人亲手掐死她与他的孩子。挑断她的筋脉,他的眼中只有妹妹。而她却是落了一个被挖眼珠,割舌断脉,砍掉四臂,成为人彘,一把火烧的下场。她不甘,不甘心这一世全被妹妹给操纵。再睁眼,她竟回到十四岁那年,一切重新来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蔷薇丘比特

    蔷薇丘比特

    爱情受到诅咒,蔷薇开满人生,你我背对在桃色乌云下,玫瑰色的影子紧紧相拥……纵然被丘比特的钝箭射中,蔷薇仍旧盛开,虽然你我彼此刺痛,仍是最美的霞光……无论流言如何,你都是我真实的蔷薇……桃色乌云下的蔷薇丘比特
  • 古塔迷障

    古塔迷障

    弥耳镇只是滨海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城镇,可是却有一个奇怪的传说。传说在弥耳镇上有一众生塔,这座塔在平时只有七屋,可一到月圆之夜,就会莫名其妙地多出一层来,不过,至今都没有人看见过这样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