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96400000011

第11章 镇海楼拾遗(1)

镇海楼拾遗

自屏山南麓逶迤而上,一路呼吸早晨新鲜的空气,踩石阶爬缓坡,两三个拐弯到了山顶。这是一块近圆形的空地,周围树木葱郁,参差不齐,却不遮挡阳光。机关后勤人员在此略加修葺,便成了一个别致的小花圃。

伸伸懒腰,向东边望去,一轮红日已嵌于树木之中,飘浮的乌云忽而拦腰而过,旭日益发耀眼。依屏山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路上来至此已精神抖擞。只是,远处那耸立的几栋高楼,灰蒙蒙的水泥色,猛然让我觉醒,这是城市包围中的山色野景。园丁出于好心,用生锈的铁丝网把这小花园与周边的树木隔开,让我顿生铜雀春深锁二乔之感。

俗话说得好,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起先,知道这个地方的人不多,后来名声逐渐传开,早上来散步和晨练的年长者便多了起来,或踽踽独行或结伴而来,但都一脸祥和。每次我爬在半坡上,都有人陆续下山了。渐渐地,这个地方越发让人觉得有几分说不出来的神秘感。

最近,在媒体举办的寻找福州文脉的活动中,我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这竟是镇海楼遗址所在。明洪武四年(1371)驸马都尉王恭主持重筑福州府城时,在屏山巅修建一座作为各城门楼样板的谯楼,名样楼。从楼中可望内海,故又名镇海楼。此楼曾是当时福州地势最高的楼,与杭州吴山、广州越秀山的镇海楼齐名,长期被视为省城的标志性建筑,海外闽籍侨胞心目中的风水楼。曾为中山纪念堂,在“十年动乱”中被拆毁。

宋代诗人陈轩称赞福州“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诗人可能时常登上屏山镇海楼高瞻远瞩,饱览榕城美景之余,乘兴作诗并为后人代代传吟。

通向山巅遗址有一小段石径,乍看路上石板错落有致,没有太多区别,但若你是细心的行人,偶尔会发现有一两块雕花石刻铺在脚下,长年累月经过客践踏,与其他石料几无两样。除此以外,很难找到任何与镇海楼有关的残垣断壁。

仁者乐山。我寻常跋山从无敢有征服臆想,更多的是带着对大自然朝圣的虔诚。以往,我觉得屏山以古迹文化为著,隐隐约约中还有许多懵懂。从这次意外发现之后,每次我登屏山便多了几分敬畏,更是把对越王山之包容万千的崇拜落到实处,如同投入母亲怀抱,再回童年家园,人与自然相互间血脉相连。

白驹过隙几十年,榕城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锦绣福城。当初的镇海楼不复存在,后人再也领略不到“登楼可远瞰闽江南北两港及层层案山”的先前壮观。但我每次至此,步履都变得小心翼翼,不忍踩到那楼台遗留的石刻,就怕惊扰这段酣睡几百年的山楼梦幻。

华林寺小记

屏山绿树依依,华林寺依南麓而居。

古寺东西方向几经拆迁绿化,视野空旷宜人;相比之下,南北显得有些局促。山门面南而立,华林路横行而过,几步之遥车水马龙。斜对面是繁忙的建筑工地,那耸立的塔吊似乎要把手伸进寺内。紧挨大殿背后是突兀的机关办公大楼,中间仅以一矮墙和小路隔开。

一进山门,可见回廊配殿相连,正中矗立华林寺大殿。大殿单檐九脊顶,经取样考证为千年以前的原构,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工艺可谓炉火纯青。在整个架构中竟没有用到一颗铁钉,这是她的独特所在。经考证,华林寺大殿对日本镰仓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面对远古建筑瑰宝,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扁圆形的青石浮雕柱墩对称排列,谦逊地俯伏在寺院十字通道上,与堆积在殿后古朴的石柱、石臼和粗犷的饮马槽,琴瑟互诉着吴越国福州郡守鲍修让兴建的越山(屏山)吉祥寺院,曾经有过的宏大规模和精湛工艺。那巨柱红漆斑驳脱落,连同帝王名相的残碑石刻,都无声无息地在风雨中衰老,于漫漫时光中湮没。

芳草萋萋千百年,王谢堂前旧时燕。光阴似箭,我时常害怕有一天突然老去,于是便卖力笔耕,奢望能有一两篇留与子孙读。朋友说,这年头你还有空闲诗情画意。其实,写作于我能起调节放松作用,也是灵魂的唯一伴侣。习惯成自然,假如有一段时间不写就郁闷得很,如一生劳作的农夫突然过春节歇久了,闲出了腰酸腿疼的毛病。至于收获多少倒不必介意,因为春天他已播下种子,并一直在辛勤耕耘。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此地,唯有隐约渗透而入的车笛声,偶尔提醒着来客此乃喧嚣都市的清静所在。

时是阳春二月,尾端带黄的竹叶茂盛而恣意地泻在红墙绿瓦之上,一如午夜出浴的少妇,退却粉黛,懒洋洋地蛰伏在沙发里,有一两分憔悴,却是真实容颜。

这是我第二次拜访这位历史老人。环绕两圈后,我于大殿前仰视那云海波涛般的斗拱,思潮顿时被唐宋风雅所左右;在大殿内仔细端详风格不一的木构杰作,那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生动逼真,虽年代久远,却匠心独具。于是,想起改革开放后,木匠祖父耄耋之年再度出山,率众老专家南下广东参与修建木构庙宇。星移斗转,祖辈都已回归自然,他们留下的手艺是否也让后人这般想起?

华林古寺因山而威,榕城屏山有寺则名。走出山门,两个守门老者在明媚春光中专心玩牌,闲逛的我倒像是打破了古寺一向的肃穆与寂静。如今,我想一天也没有几人会走入寺内。门口的那一对石狮,虽历经沧桑却执着而矜持地守护这一方静谧与神秘。

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近代第一才女林徽因,20世纪30年代起便在诗坛和建筑界双负盛名。而当年,假如她回故乡闽侯路经此处,必定流连忘返,赞叹不迭。若真如此,我想华林寺也必将因佳人的足迹而更添姿彩。

办公室绿萝

日子不紧不慢地走向年底,与平时并无两样。面对辞旧迎新,人们很难做到不慌不忙,男女老少心里揣着各自的想法和期待。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盘点整年得失,机关单位里的员工更是如此,密密麻麻地填表,滔滔不绝地发言,不痛不痒地自我批评。早上起床,我梦幻初醒恍然大悟,一年忙到头,我其实就只做好一件事,即美化办公室环境,养了一棵绿萝。

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说是养,只能说是照顾和看护,因为它的生命力已是足够旺盛的了。现在,它的一枝藤蔓一字排开,足足有一丈多长,颇为威武壮观。客人看着犯呆,有人问,这是假的吧,甚至农林专家也这样怀疑;也有人打听,这绿萝养了好多年了吧,不然哪来这样长的藤蔓?

其实,从单位搬进十五层高的新办公楼至今才一年多时间。城市的三山构成三角形,中央垂直线是中轴线,中轴线两旁的建筑物高度严格受限。我的办公室在十一层,南面靠窗,附近楼房的屋顶基本在眼底,视野还算开阔,经常是阳光明媚。刚搬进来时,特意交代搬运工把绿萝也带上来,于是在地面生长的绿色植物,通过电梯不断上升,最后安置在我办公桌旁边,离窗户仅一米距离。

很长一段时间里,新楼房都弥漫着甲醛的气味,人待久了容易头昏困倦。为此,我们便到茶叶店,讨来许多茶叶边角料,堆放在墙角桌下,用以吸附房间散发的异味。对搬进来的绿色植物,大家同样寄予厚望,这株绿萝便充当起净化小环境空气的先锋卫士。草木有情,为人分忧。这样一来,我反而有些不安,坐班八小时之外,关门回家,留下它在黑暗闭塞的环境,担心如此下去不利于它的生长。

我的担心并非多余,在起先的一个多月里,它似乎停滞生长,萎靡不振,有两片叶子逐日变黄,我悻悻然摘掉它,直接归罪于这室内的不良空气。之后,我高度警惕,开始悉心照料起来,尤其注重通风,最大限度地打开窗户,让排气扇尽可能地运转,确保房间里所有生命有一个良好环境。

尽管现代楼房窗户是半敞开式的,但依旧有南风徐来。遇上风和日丽的日子,它便有将近一个上午时间,浸淫在灿烂阳光之中,开动它茂盛的绿叶机器,进行神奇的光合作用。办公室比较干燥,自来水从地下抽上楼顶水塔,在重力作用下从水管汩汩而出,来自大地深层不可或缺的液体,先上而下,弯曲回转,就这样滋养着远离土地的植物,陪伴和关怀着水泥丛林里的人们。

我从家里带来一个塑料瓶,每次到洗手间都装满水,每过一两天给绿萝浇点水,或者把办公室剩下的茶水倒进去,干湿交替,适度把握。阳光、空气和水,加以温情有加的注视,时常随手擦拭叶片上的灰尘,让绿叶笼罩在暖洋洋的阳光里,熠熠生辉。

绿萝叶茂根深,它的根系悄悄从盆底钻出来,还好下面就有一个塑料托盘,可以承接渗漏到底部的水分。从它的潮湿与否,可以适度掌握浇水分寸。藤蔓一个劲地攀爬,很快爬到了中央附着筒的顶端,并向南边窗户横伸出“橄榄枝”,微风吹进来,若隐若现颤动着。看它这样生长下去,大有往窗外探头“红杏出墙”的意味啊。

可不能让它挡住墙边的过道。思量一番,我把花盆往里转半圈,这藤蔓便一百八十度掉头,并刚好降落在办公桌挡板之上。一直以来,我从没有给它施加过任何营养液,只是经常轻轻拉扯引导。于是,每长一小段,用透明胶带稍加固定,它往下伸一条气生根,向上冒一片绿叶,还时常挂着晶莹的小水珠。在同事们啧啧赞叹中,它似乎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表扬和鼓励的声音很受用,日积月累地不断生长发育着。

有一天,我不小心把它脆弱的尾梢折断了,只剩下底部一层皮勉强地连接着,似乎透明的血液在慢慢渗出,并痛苦呻吟着。我不禁吸了一口冷气,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深深痛责,心想,这下它不会再延伸了!不甘心就此了断,抱着几分希望,我用透明胶带给它包扎固定住,以免造成更大伤害。接连几天,我不时都要去看望它,如好友般嘘寒问暖。它沉寂了几天,休养生息,蓄积起更大的力量,又开始顽强拼搏,一点一滴地重新生长了,而且蔓条更为粗壮,犹如小孩子的手指一样。打断腿脚吃更胖,我想起农村人常说的这句话,历经磨难却越发坚强不屈。

在办公桌拐角处,同事把它沿着挡板,顺势折弯九十度。没想到过了几天,它却直愣愣地竖立起来,像胜利的旗帜一般展开绿色的叶片,让大家又是惊叹不已。同事想让它保持原状,继续匍匐前进,用胶带把它往下压。不料,它却长出S形曲线,一如风姿绰约的少妇。

此时,我再回头看看那曾经的伤口,发现已经愈合了一半,留下一个明显的深褐色缺口,缺口处似乎调集足够能量,又迸发出一条分枝,毫不示弱地成长起来。

作为办公室里的饰物,绿萝朴实无华,谈不上奇花异卉,属于绿色植物中草根一族,但在它看似平静的外表下,脉管里却奔腾着汹涌澎湃的力量,让人感慨生命的顽强与神奇!尤其埋头于忙碌的电话、电脑和打印机里,进出于变幻莫测的机关生涯中,给予人们抚慰和启迪。

河道边

拨开窗户,探出脑袋,眼底是一条修葺完毕的河道。

小河依偎在这城市的祖山脚下,顺着山势蜿蜒蛇行,折为几个支流沁入城区中心,滋润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曾经的臭水沟,低矮的茅房,拥挤不堪的泥巴路,一切都已成为遥远记忆,现状慢慢让人爽心。河道刚铺设石板时,那场景好不热闹,工人们在一边清出大量乌黑淤泥的同时,也捕捉起许多勇猛的大鱼,让人垂涎欲滴,围观的老人家见过世面,劝说捕捞者最好不要食用,后来它们的去向便不得而知。

这是一个普通周末的清晨。此时,天空正下着小雨,雨点敲打着河面,清澈见底的河道荡漾着无数的涟漪,水面上的树叶漫不经心地晃动着。一只美丽而孤傲的白鹭,不知何时也不知从何而来,只见它呀时而小心翼翼探头探脑,时而欢快昂扬奔走在河中,追逐着河底若隐若现的鱼虾。宽敞的人行道上行人稀少,周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我一时觉得惬意无比。两年前为了改善生活搬家,这种感觉此时才认真品味,想想真是有点可笑。俯眼看去,河上神仙般的白鹭,前行后退抑扬顿挫之间,并非是贪图肚肠之饱,那神情自若的举动,绝对拥有一番无比愉悦的心境。

河道边交叉路口,经营着一家老牌小酒楼,以酸辣的菜肴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过客,以前饥肠辘辘的我也经常出出入入,呼朋唤友打发光阴。当然,每每我们坐定在装修优美的包厢里,惊叹于眼前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放开手脚大快朵颐时,也知道自己夜以继日地生产着大量废弃物。通常,大家认为那些东西蓄积并深藏地下,远离餐桌至城乡接合带,并将自然消失,过度关注显得有些多余。一向喜爱安静主张素食主义的我,如今居家与餐馆紧密为伴,目睹耳闻营业高峰时厨房的油烟与锅铲的噪音,从起先的横眉竖眼到无可奈何,再到逐渐习惯适应,人的忍耐承受弹性实在奇特。

同类推荐
  • 春:朱自清作品精选

    春:朱自清作品精选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以开拓者的胆识与笔力,以独具风貌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著而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清隽沉郁,文笔简约亲切,极富真情实感,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 回不去的是曾经

    回不去的是曾经

    本书是青年作家陈伟军的小说新作,以南方一座小城及一个村庄为底片,以苦难、人性和一个迷惘青年的内心挣扎为叙述故事的底色,讲述了随着主人公东南身份的变化,他对自己和生活的态度变化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变化,直面人生苦旅,直剖扭曲的人性,昭示了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 《人民文学》十七年

    《人民文学》十七年

    本书以回首前尘、发掘原貌的学理姿态,论证了一个刊物如何折射了一个时代,述析了前辈文学编者们在被动坚守与主动探索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总结了活生生的当代文学史中成功的与不成功的经验。
  • 唐诗宋词元曲(第十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十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治愈系散文集。由26位微博、豆瓣、人人网以及“一个”APP超人气作者联袂呈现,聚焦当下年轻人的心灵世界。韩寒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三毛说,生活不求深刻,但求简单。人生路上,我们都会经历迷茫,都会偶尔失去方向,都会刻骨铭心爱上一个错误的人,但你要相信,天空会放晴的,我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请追随我心,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热门推荐
  • 给人生加点忍耐

    给人生加点忍耐

    忍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艺术和取胜之道,不忍则难成大谋;忍耐是一种审时度势,而非甘于平庸;忍耐是一种能屈能伸的宽容和冷静;是一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蓄势待发;是一种耐得住寂寞,抵得住繁华的淡泊释然;是一种直面挫折永不言弃的坚忍不拔;是一种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果敢……阿拉伯有句谚语:“为了玫瑰,也要给刺浇水。”可见,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美丽的花,就不得不去忍受那些扎在心头的芒刺,并在忍受中将其化为刺激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此,方能为自己博得幸福,博得成功。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本书精选的18本国学经典是教育专家和国学研究者的双重推荐之作,它们在国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们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书目。
  •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二卷)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二卷)

    本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反映着当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它们不仅能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更能教会你如何热爱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是编者编选此书的最大愿望。
  •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中华诗词中的经典名句,并配有解析,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树欲静而风不止”、“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等。荟萃了流传久远、脍炙人口、有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佳句两千多条,编选的典籍从孔子整理的《诗经》到民国时期的著作,历两千多年。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诗文词曲千古绝唱;开卷有益,领略宠中华民族文化千年辉煌。注释准确疏通词义,言简意赅,权威考证。鉴赏精辟,深入浅出,优美精当,陶冶情操。
  • 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讲述了成功人士应具有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全书共分八章,分别讲述了思维方式对人生命运的影响,成功者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体察事物的角度、人际交流的方式和管理下属的理念,以及使命感、创造性对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意义。
  • 别相信男人

    别相信男人

    女人对男人总是有点儿不放心。那么,男人真的那么“坏”、那么不值得相信吗?那么,作为女人,该如何看清身边的男人,远离不利于自己的他呢?本书通过清新隽永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故事,对男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挖掘,为女人总结了大量最实用、最有效的应对男人的技巧。希望本书的出版发行能为女人们识别男人、读懂男人提供有益的帮助。
  • 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从幼年到成年一生总是有很多的难题困扰着我们,甚至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苦不堪言。当我们遇到人生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去求助于别人吗?有的时候别人确实能给我们很大帮助,帮我们解决一些棘手难题。但是,更多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事情我们实在无法向别人开口,只能让自己默默承受。那么你就让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自己吗?你就不想得到更好的解决吗?也许你会问到底该怎么办呢?答案是:问人不如问己,求人不如求己。本书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所遇到的各类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目的就是帮助这些人走出困惑,走出人生的误区,远离烦恼,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 嗜血剑

    嗜血剑

    以魔教为首的郑霸天终于在千年之后打破正道人士的三层封印,并使计巧夺天下第一神兵利器--嗜血剑!神州浩土将面临着血雨腥风,正道为首的三清门被灭门,雷松寺百余年从不收徒,月门被追杀,神弓城被灭。江湖之中又有谁能抵挡住魔教的残杀?正与邪、人与兽、情与义、佛魔道,笑看山河,笑看人生。几经沉浮,论最后英雄。故事讲述远古时代,一长相极为丑陋的傻子少年经历种种磨难,被天下所有人误会、正道诛杀!与正与邪,与人与兽,与情与义,与佛与魔与道而种下种种恩怨。
  • 大明传奇书生

    大明传奇书生

    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弥留之际,天下局势动荡,储君之争愈演愈烈,生活在当代的小白领,一朝穿越踏上大明历史的轨迹。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小小人物在这一场浩劫中,卷起了一场新的风波。
  • 福布斯写给未来的精英

    福布斯写给未来的精英

    福布斯说:“商业的目的是要创造幸福,而不仅仅是财富的堆积。”这本书不仅仅是交给你如何致富的,而且告诉你在财富中怎样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福布斯》杂志的创办人福布斯写给未来精英的一本书。一共包括100个小章节,每个章节告诉大家一个关于财富、幸福、快乐、事业、人生的大道理。物质成功并不一定会带来积极、活跃的人生,充满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如果人生目标正确,不但能获得物质成功,也能获得精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