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22400000028

第28章 “转益多师是吾师(8)

在这里,我们把“学统”理解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系统,这个系统曾经在20世纪被人为中断和妖魔化了,如今正需要恢复其本来面目。至于“道统”,一般理解为指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在这里我们借用它来指整个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系统以及知识分子群体所认同的价值系统。毋庸置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其成就是巨大的,但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对于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悠久的文化传统,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中国文人群体近年来逐渐丧失了发出自己声音的能力,更不要说发出有独特风格特色的声音了。当代文学的媚俗现象日益严重,文人正常和健康的门派传承关系受到来自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强大干涉和扭曲。个中原因固然复杂,但在一味强调反传统的同时,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因素是否也被一并破坏了?笔者认为,文人之健康门派传承关系的被忽略或者被异化,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文人门派传承的演变及其在今天的特点和意义,呼唤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师承与同门关系,必将有利于催生更多的文学流派和学术流派,有利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最终有利于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复兴。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个民国时期大学中的例子,看看当时的文人是如何尊师重教的。那是1938年,大半个中国已经陷于日军的铁蹄践踏之下,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贵州。在时任校长的竺可桢先生率领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短短数年竟成为当时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大学之一,并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梅光迪彼时任教于浙江大学,后又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随学校一起颠沛流离,对于这一时期的生活,他在书信和日记中均有生动详尽的记录。此处要说的是他对国学大师马一浮和柳诒徵的印象。

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梅光迪这样评价马一浮:“他是杭州著名的学者(Kaoshih),并且由于清高和独立,一直拒绝接受任何职位(他56岁了)。当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曾多次礼聘他,但都未成功。去年,蒋委员长邀请他到南京谈话,遭到他的断然拒绝。他说,如果蒋想要得到他的建议,就应该自己到杭州来。前年,我们学校也试图请他来,但他拒绝了。”此处及以下梅氏引文均出自梅铁山主编:《梅光迪文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有关书信部分。从梅光迪的语气中,可见他对马一浮极为敬仰,对其气节尤为叹服。

作为著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抗战的爆发,激起了马一浮的爱国热情。他打破“平生杜门”“未尝聚讲”(《泰和宜山会语?卷端题识》)的守则,在避难途中,应当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之邀,第一次出山讲学。对于这次讲学,他是这样说的:“其意义在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认识,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社会乃可以担当大事。”(《泰和宜山会语?引端》)可见他把对学生的爱国教育,贯穿在了这些讲座之中。其实,整个抗战时期,也是马一浮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的主要学术思想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发表的。

马一浮离开浙江西行,本属无可奈何之举,因为他本来是从杭州避居开化,但日军占领杭州又逼近富阳后,他知道开化也非安居之地,才希望去四川寻找一个既可以避难又可以讲学的地方。于是,1938年2月,马一浮写信给当时在江西的浙大校长竺可桢,委婉表达了愿意到浙大任教的愿望。对此,竺可桢在其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四点半至迪生处谈马一浮事。因去岁曾约马至浙大教课,事将成而又谢却。现在开化,颇为狼狈,并有其甥丁安期及门生王星贤两家合十五人,愿入赣避难,嘱相容于浙大。迪生及哓沧均主张收容,遂拟复一电,聘为国学讲座。”马一浮在接到浙大方面的邀请后,随即复电应允此事,并与当年3月29日来到浙大。从1938年的4月到1939年2月,马一浮在浙大讲学近一年,其讲稿后编为《泰和宜山会语》。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为浙大写了校歌,此校歌至今仍为浙江大学使用。

对于马一浮在浙大讲学的详细情形以及浙大方面给他的优厚待遇,梅光迪在其书信中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记录:“我们为他找到这里最好的房屋,以其他任何地方的教授都梦想不到的礼节接待他。他不会像其他教授那样讲课,而是一周两到三次公开对全校师生开讲座。另外,他还单独给一些资质很高的学生做单独指导,这些学生一周去他的住处一到两次。总之,我们以古代对待大师的标准对待他。”根据梅光迪的记录,浙江大学确实给予马一浮很高的待遇,生活上也极力优待,尽管是在战争时期。例如当时浙江大学仅有两辆黄包车,却可以为马一浮随时待命,如果路途远一点,则校长的汽车就可以随时为马一浮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梅光迪字里行间对马一浮所享受的这些优待,没有一丝不满,相反觉得马一浮完全配得上这些待遇。

在介绍了浙江大学给予马一浮的高规格接待后,梅光迪如此评价马一浮:“他是我们传统文化最好的典型,同时又明了现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事情,虽然其中很多他都不赞成。我们确信这样一位人物的存在定会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准,升华我们的学术氛围,而且对我们精神素质和风气的促进也是巨大的。”这样的评价由于是来自梅光迪写给家人的书信,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也许是觉得浙江大学在战时能够拥有马一浮这样的大师的确难得,梅光迪多少有些得意地写道:“他的到来使我们倍感荣幸,他的到来表明他认为我们值得他的相伴,由于他从来没有去过其他任何地方,这完全是艰难时刻的万幸。这也会让其他大学嫉妒我们,因为他们即使努力过,也没有请到他。”

梅光迪在另一封写给家人的信中还描述了他主持马一浮讲座的情形。为了让马一浮做讲座时比较舒服,他特意嘱咐当马一浮在讲课的时候,必须有一壶茶一直热着,并一直有专人为其倒茶。此外,他还专门为马一浮准备了一把舒服的藤椅。为了让讲座可以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梅光迪在做开场白时,特意为听众制定了一些看起来有些苛刻的规定(在今天这些规定依然值得我们借鉴)。这些规定是:当马一浮进入教室的时候,所有听众必须起立,直到马一浮坐下为止;在讲座期间,听众不得制造任何噪音,甚至连咳嗽也不行,不然就会被立刻赶出教室;最后,当讲座结束时,听众必须再次站起,原地目送马一浮离开教室后,才可以离开。令梅光迪满意的是,他制定的这些多少有些苛刻的规定竟然都被遵守了。这固然与马一浮个人的渊博学识有关,但梅光迪认为也与马一浮彼时崇高的威望和迷人的形象有关。梅光迪认为通过聆听这样大师的讲座,会让那些在新式教育下养成懒散作风的年轻人,形成一种新的精神体验。至于,马一浮先生的个人魅力,在今天是否还能让我们的“90后”入迷,我就不知道。面对当下国人的精神状况,马一浮老先生倘若健在,又会说些什么呢?

当然,梅光迪会如此推崇马一浮,也和他与马一浮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多一致有关,其他不说,就对儒家的态度而言,两人几乎都对孔子及其《论语》推崇备至。先看马一浮的评价。他认为《论语》一书,其大义“无往而非六艺之要”。他认为《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章为“明生死之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章为“于迁流中见不迁,于变易中见不易”。“予欲无言”章为“显性体本寂而神用不穷”等,为“易教之大义”。马一浮以为“六艺之旨,散在《论语》,而总在《孝经》”。由此他也十分推崇《孝经》一书。而梅光迪不仅对孔子有极高评价,且视角也与众不同。例如他在《孔子之风度》一文中就为世人描述了一个多情有趣的孔子形象。梅光迪写道:“孔子多情人也,其高足弟子,皆终身形影相随,患难与共,非师弟间情感之深,何以至此。”的确,打开《论语》,我们看到的都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真情:子路去世,孔子悲痛而哭;颜渊之死,孔子更是大恸不止;而他的弟子则以为孔子守墓三年方式回报,子贡更是长达六年。读过《论语》的人大都该记得其中这样的诗意文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相知如此,夫复何求?不过,梅光迪评价《论语》,另有其他独到之处,例如他认为楚狂接舆与长沮桀溺两篇,书写情景之委婉凄恻,人物性情之生动,当为《论语》的压卷之作。的确,这两篇文字,在表现孔子之生不逢时而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方面确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读后令人怅然。

同类推荐
  • 民族移民(兰州历史文化)

    民族移民(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她的文脉传承。挖掘整理、弘扬光大使其绵延不绝,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存于地面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多,因此,通过文字记载,保存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 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

    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

    本书是作者李岗在多年研究生教学材料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产生背景,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跨文化传播原理和模式,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化的认知要素和文化类型,语言与跨文化传播,非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传播,视觉符号与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为一种理论观照。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 一杯饮尽千年

    一杯饮尽千年

    本文围绕樟树几千年的两大特色“药”和“酒”,展开对樟树历代文化、民俗的追述。而“药”又是紧紧辅佐着“酒”而展开,表现了樟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民情和上层文化形态。作者累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历史史实,穿插一些个体的历史想象,使得这部地方文化散文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作者文笔沉稳,语言畅达,诗情盎然,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散文。本文围绕樟树几千年的两大特色“药”和“酒”,展开对樟树历代文化、民俗的追述。而“药”又是紧紧辅佐着“酒”而展开,表现了樟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民情和上层文化形态。作者累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历史史实,穿插一些个体的历史想象,使得这部地方文化散文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动力。历史进入21世纪,在产业经济的作用下,“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萌生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也首次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这一重要文件之中。
热门推荐
  • 小魔女进化论

    小魔女进化论

    一个不能修炼的废材少女,却有着无人可及的强大精神力。在这个强者为尊的魔法世界,美亚卡说,不能修炼?那又怎样,真天才不修炼!契约魔兽?她挥挥手,十万魔兽大军任她驱使。制药炼器?太小儿科,她已经让世间所有物质随她心意。赚钱是娱乐,捉弄人是兴趣。且看她如何收魔宠、造神器、享美男,寻回失落的记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珠风云录

    天珠风云录

    有人疑他:“你非神灵,怎无过错?”他道:“对与错,没有绝对的界限。”有人讥他:“赶尽杀绝,是善是恶?”他笑:“善与恶,自有后世人评说。”温馨往事如云烟,生离死别一念间。芸芸众生谁敌手,提刀独行天地间!本书书友群:黑马营,397266961
  • 瘦身进行时

    瘦身进行时

    在本书中,作者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以多年来临床行医的大量例证为依据,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轻松地、逐渐地减肥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通俗易懂,切实可行,是现今社会中受肥胖困扰的人们的一剂良药。
  • 民事错诉规制研究

    民事错诉规制研究

    从国内外总体情况来看,研究民事错诉的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深度还严重不足,我国司法实务界对民事错诉认识的态度还相当保守。这表明了民事错诉的理论还不够成熟,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在我国民法典的起草过程中,由王利明教授和梁慧星教授分别主持起草的“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编草案建议稿”中,都曾将民事错诉行为列为侵权行为之一。遗憾的是,有关民事错诉的相关规定没有出现在正式公布的民法典中。这恐怕与民事错诉的研究不够彻底有一定关系。
  • 手刃天下如涅槃:王妃绝色临九天

    手刃天下如涅槃:王妃绝色临九天

    【已完结!】她,本该带着秘密死在现代,却意外穿越。一身杀手功夫,足睥睨天下。他,本该一世清欢无忧和乐,却未离命运。背负一身谜团,信手负天下。他,绝色天下,冷酷之下,却是对她的无限柔情,前尘许他又负他。她和他聪明无双,他和她共许江山,看霸道王妃,绝色皇帝,天真名士,谁得天下,谁许真心。
  • 噬血金刚

    噬血金刚

    人死之后,不落轮回,而是来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阴界,且看一个获得了最低级的武道传承者一步步走上强者之路。PS:建了个群,欢迎大家加入(120091265)
  • 地狱门徒

    地狱门徒

    带着前世的记忆,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却置身什么也做不了的质子囚徒,是像猪一样的吃喝拉撒,静静地等待着临头的那一刀,还是鼓起勇气抗争命运,争取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一切都在那人的出现之后变得不一样了……
  • 倾尽天下之江山此夜

    倾尽天下之江山此夜

    周帝白炎死在称帝十载后的一个雪夜。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帝不喜奢华,逼宫夺位后便废弃了前朝敬帝所建的华美宫室,而每夜宿在帝宫内的九龙塔,死时亦盘膝在塔顶石室几案前的蒲团上,正对着壁上一幅画像。倘有历过前朝的宫女在,定会认出,那画上颜色无双的女子,正是前朝敬帝所封的最后一位贵妃。原来在倾国的十年之后,白炎终究追随那人而去。他身后并未留下只言片语。于是所有关于周朝开国皇帝的谜团,都与那悬于九重宝塔之上、隐在七重纱幕背后的画像,一并被掩埋进厚重的史书里。
  • 寄永道士

    寄永道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战天之神

    战天之神

    一个少年究竟如何登上战神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