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22400000027

第27章 “转益多师是吾师(7)

从章太炎与胡适对王国维的不同评价中,我们也可看出一味看重门派之争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20世纪20年代前后,章太炎和王国维的学术地位不相上下,但章氏因早年参与革命,名声自然大于王国维,至于胡适之学术,则一直就受到章太炎的轻视。“整理国故”运动开始后,这一本为胡适和章门弟子联合提倡的运动,很快因双方见解不一出现分歧,门户之见是其内在原因,也因此胡适、傅斯年等开始有意扬王抑章。如傅斯年于1928年写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公开批评章太炎为“尸学问上的大权威”“不特自己不能用新材料,即是别人已经开头用了的新材料,他还抹杀着”。这里说的“新材料”,就是当时发现不久的甲骨文。傅斯年对章太炎报以轻视,却大力赞美王国维,特别是对其善于利用新出土之新材料,利用现代西方学术观念和方法所进行的研究,傅斯年给予极高的评价:“近年能利用新材料兼能通用细密的综合与分析者,有王国维先生的著作,其中甚多可为从事研究者之模范。”至于章太炎,众所周知他对甲骨文表示怀疑,由此对王国维、罗振玉的研究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评。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晚年对胡适及其疑古派主将顾颉刚颇为不满,与王国维趋于一致,似乎表明他对甲骨文的态度有所改变。其实从根本上看,在胡适与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之间,章太炎自然更看重王国维,认为后者的研究才是真学问。而王国维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就是针对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认为他们疑古太过,也可以视为是对章太炎之学说的暗暗呼应。1933年3月15日,章太炎在无锡师范学校演讲《历史之重要》,批驳胡适等人学说,认为“讲西洋科学,尚有一定之规范,决不能故为荒谬之说。其足以乱中国者,乃在讲哲学讲史学,而恣为新奇之议论”。并直斥疑古派为“魔道”:“夫讲学而入于魔道,不如不讲。昔之讲阴阳五行,今乃有空谈之哲学、疑古之史学,皆魔道也。必须扫除此种魔道,而后可与言学。”与胡适相比,王国维对材料的重视似乎超过对方法的重视,他所使用的方法看起来简单,其实却是20世纪“发现之学”(黄侃语)兴盛的根基所在。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所取得的成就早已被学术界承认,也就在事实上证明“古史辨”派确实有过分疑古的弊病。

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胡适一派自新文化运动以来长期占据文坛的支配地位,其所受杜威之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在白话诗发展过程中,因过于追求通俗和实用而导致诗性的淡化,以及语言的粗鄙化和形式的过度自由化。而中国现代整个文学变革进程中体现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除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外,也与胡适等人对杜威实用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利用有关,对此“学衡”派和陈寅恪等人早在五四时期就有深刻的预见和批判。可惜他们的意见一方面没有进入当时国内文化学术界的关注范围,另一方面即便在“五四”之后,也由于被简单地视为门派之争,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三次“谢本师”风波看现代文人之门派传承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曾发生过三次有名的“谢本师”,即章太炎“谢”俞樾,周作人“谢”章太炎以及沈启无“谢”周作人。由于这三次恰恰发生于以俞樾为太师爷的同一门派内部,而格外引人注目,几代人之间的“冤冤相报”在当时都曾成为文坛大事。中国文化传统特别讲究“师道尊严”,所以声明“谢本师”,是很严重的事情。这个“谢”是“辞谢”、“谢绝”,“本师”是指正式投拜的师尊,有别于一般说的老师。关于这三次“谢本师”,民国文人张慧剑写有《三〈谢本师〉》一文:章太炎初为俞曲园弟子,后既向心革命,对学术之认识亦一变,遂作《谢本师》之文,否认此一重师弟关系,文载《章氏文钞》中,谲丽可诵。

周树人、作人旅东京时,从太炎学古文,崇拜先生甚至,作人以古文译欧人名作甚多,即系受太炎之影响,后虽参加陈(独秀)、胡(适之)文学革命之壁营,渐与其师异趣,然师生之谊未绝也。迨太炎依附孙传芳,投壶复古,作人乃仿太炎谢俞氏之例,亦作《谢本师》文,载《语丝》周刊,大诋太炎。

抗战发动以后,北平群鬼幢幢,作人亦被累于日妇,不能自襮其清白,舆论甚不恕之,于是北大某生尝从作人习文艺者,亦作《谢本师》之文,以作人施于太炎者施之作人焉。

四十年间,读此师生三代之《谢本师》文,佛说“不可说”“不可说”,吾惟深叹中国文人之脆薄易折而已。

对于这三次“谢本师”学界早有各种评论,在此只想引出一个话题,那就是在当代中国文学逐渐被边缘化、被市场化,在当代中国文学急切呼唤大师出现的今天,强调文坛呈现一个健康、生动和富有活力的门派传承局面是很有必要的。文学的发展繁荣既需要创新,也需要传承,任何文学大师的诞生都离不开对前人文学成就的吸收和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很多文学新人一味标榜自己创作和理论研究中的创新性和独创性,以为单凭自己的想象力就可以创作出杰作,这在某些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尤为突出。很多刚刚开始从事网络文学创作者以此作为拒绝学习前人的理由,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殊不知真正的创新并非如此简单,很多人自以为是的所谓“创新”,其实不过是对前人成果的改头换面而已。另一方面,以往我们对模仿的理解也有偏颇,否定的一面过多。其实,真正能够模仿好并不容易。从文学的历时性角度看,模仿就是对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而好的模仿难度不下于创新,或者可能就是一种创新。陈寅恪当年在研究元稹与白居易的诗歌时就曾指出:“故微之之拟古,实创新也。意实创新而形则袭古,以视新题乐府之形实俱为一致,体裁较为简单者,似更难作。”

文学传承不仅需要有名师更需要有高徒,二者不可或缺。文人之师生关系,究其本质,今日之老师,无非昨日之弟子也;今日之弟子,则明日之老师也。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学史上弟子成就超过老师者也屡见不鲜。师生之角色本就是这样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任何为师者,其身份都带有“来自过去”的印迹,而这个“过去”其实又带有更早的“过去”的印迹,文化传统因此得以延续。作为弟子,也必然带有“走向明天”的因子,因为他们的希望在于拥有未来,而他们的弟子又必然拥有更遥远的未来,他们是中国文学走向辉煌之真正的希望所在。于是,文学的师承关系,在历时层面体现为比较明晰的代代相传状况,而在共时层面则体现为过去与未来在现在、在当下的碰撞与交融。因此,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只有首先解决好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才能获得繁荣。

在今天,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就是师承与同门关系日渐淡薄和异化,具体表现为:文学创作上无流派,学术研究上无学派。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基本缺失,师生关系日益功利化和淡化;另一方面是同门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变成为生存、为争夺所谓的学术制高点和话语权的明争暗斗。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强调对健康师承、同门关系的关注,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陈寅恪早就指出:“凡学问上之大争端,无世无之。邪正之分,表里粗精短长之辨,初无或殊。中国程朱、陆王之争,非仅门户之见,实关系重要。程、朱者,正即西国历来耶教之正宗,主以理制欲,主克己修省,与人为善。陆、王者,正即西国Sophists,Stoics,Berkeley,以及今Bergson皆是也。一则教人磨砺修勤,而裨益久远;一则顺水推舟,纵性偷懒,而群俗常喜之。”姑且不论陈寅恪对程朱陆王的评价是否正确,单他认为门派与学派之争还是利大于弊这一点,应该还是有道理的。自然,门派与流派、学派紧密关联但又不尽相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健康发展的文学流派和学术流派,而不是基于小团体利益、党同伐异的门派。从促进文学繁荣角度说,我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中,如果要真正做到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必然需要出现更多的流派和学派,需要更多具有鲜明风格的创作和理论研究群体。在这个意义上,加强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变革进程中的师承与同门关系,确实很有必要。

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大众文化的迅速繁荣,纯文学已经日渐“边缘化”,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纯文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打击,健康而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更是近于绝迹。为此更有必要强调建设新型师承与同门关系,以抵抗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至于如何建设新型的门派传承关系,笔者以为可以从“老师”和“弟子”两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是“为师者”的态度,对此不妨看看一向被视为青年导师的鲁迅与胡适的看法。1925年5月11日,鲁迅作《导师》一文,后发在5月15日的《莽原》周刊第四期。一般认为,此文是针对胡适等有“导师”癖好者而写的,讽刺意味甚为明显。鲁迅指出:“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不过,鲁迅虽然对胡适冷嘲热讽,但实际上他自己也“好为人师”,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至于胡适,则不仅不拒绝做青年的导师,还自认为是一种责任。胡适晚年最引以为豪的就是罗尔纲所写的《师门五年记》,以至他常常把此书作为送给朋友的最佳礼物。其实胡适愿意做导师的想法早在美国留学时就已出现,1914年夏天,一美国友人问胡适对美国传教士的看法,胡适回答说:“吾前此颇反对此举,以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英文所谓Proselyting者是也。年来颇觉传道之士,正亦未可厚非。彼等自信其所信,又以为其所信足以济事淑世也,故必欲与世人共之,欲令人人皆信其所信,其用心良可敬也。”胡适知道自己治学好博而难专精,却并不因此否定自己可以为师——“吾生平大过,在于求博而不务精”,其所以如此,“每以为今日祖国事事需人,吾不可不周知博览,以为他日为国人导师之预备”。自己还没有毕业,居然就准备着要做导师,这也就不奇怪胡适回国后,为什么会以青年导师自居,并决定“自今以往,当屏绝万事,专治哲学,中西兼治,此吾所择业也”。遗憾的是,随着20世纪最后一批文化大师的离去,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面临着求名师而不能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还是需要胡适的“好为人师”,而且这样的老师越多越好。

其次,就“弟子”而言,如何继承师说又同时坚持真理,如何维系与同门的关系而不用担心在文学观和学术观方面开展的争论会伤害到其利益,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西哲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可以将此作为判定师生之间、同门之间发生论争时的是非标准。虽然在具体实践中这种判定十分困难,如当年发生在章氏门人之间的三次“谢本师”事件。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就是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不能带有狭隘的帮派意识和营私的企图。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对师承与同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促进不同文人群体之间和同一群体内部同门之间的良性竞争,就有可能可以促进不同风格流派的出现和发展,最终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在今天,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文人之间出现了借助电子信息交往的新形式。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和短信的使用等取代了传统的书信和电话往来,并直接导致文人面对面交往机会的减少。这些变化对文人之日常生活和门派传承产生了怎样具体深刻的影响,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

不过研究师承和同门关系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通过它来促进对中外文学遗产继承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恢复和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统”和“道统”,恢复和重建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形象,从而重塑中国当代文人的文学观和价值观。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指出:“学统,在西方,虽说是希腊精神的传统,虽说是源远流长,然从文化生命之发展方面说,究非西方所可独占。一切学术文化,从文化生命发展方面说,都是心灵的表现,心灵之创造。学统之成是心灵之智用之转为知性形态以成系统的知识(此即学之为学)所发展成。自知性形态以成系统知识言,这是无国界,无颜色的。故科学就其成为科学言,是无国界无颜色的。这是每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在发展中所应视为固有的本分事。”

同类推荐
  • 安徽泾县

    安徽泾县

    以泾县至今留存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为线索,以本地历史人物、民间风情为介质,凸显中国古代汉民族文化的经典与细腻。即使泾县独有的宣纸和花砖,也只是依附于当地深厚文化蕴藏的两道风景。这种深厚蕴藏,使得李白于泾县桃花潭赠汪伦诗,也显得十分寻常。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 汉民族发展史

    汉民族发展史

    本书以研究汉民族发展源流为对象,对汉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特征、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审视,综合了几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材料翔实,并有不少创见,填补了民族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可供学者、大学生和关心改革与民族前途的读者研究、参考。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绵山故事与传说

    绵山故事与传说

    同窗好友融亮及青年作者的又一新作《绵山故事与传说》即将付梓。融亮约我作序,并说:“这件事是你我一起策划的,非你莫属。”看来义不容辞,只好从命了。我和融亮是大学时代的同学。他生长在“三贤故里”(“三贤”指春秋晋国贤臣介之推、东汉太学生领袖郭泰、北宋名相文彦博),是听绵山的故事传说长大的。他小我三岁,当时还是个内秀腼腆的小伙儿。他才思敏捷,学习刻苦,成绩骄人。
热门推荐
  • 都市之全能圣皇

    都市之全能圣皇

    圣界的帝王,全能圣皇。因他是圣界的之主,掌握圣器圣皇玉溪,许多人起了偷窥之心,来围攻全能圣皇,寡不敌众的他被人杀死,可是他的一楼圣魂入了轮回转世投胎,十八年后的他的前世记忆意外觉醒,得知他是被人陷害发誓一定要报仇,可是实力弱小的他不得不重新修炼成圣。可是成圣的道路上总会有一些绝世佳人来陪伴她左右。从此他在校园、商场、都市、修炼界等...都留下他的名声。
  • 豪门斗爱:首席情深深

    豪门斗爱:首席情深深

    “沈太太,这是我的所有动产不动产,全部改成了你的名字,银行卡密码全部是你的生日,跟我回家吧!”“值钱的留下,其余的扔垃圾桶!”盛浅予高傲的撩了撩长发,看也不看单膝跪地的男人。男人站起来一把将她揽进怀里。“你干什么……和你不熟!”盛浅予炸毛。“沈太太,我就是最值钱的。”盛浅予无语:“呵呵,您老还真是回望自己脸上贴金。”“妈咪是我的!”突然冲出来萌萌哒的小萝莉,伸出软软的小手掌:“想要我妈咪,我要……我要五十块!”男人爽快的将小萝莉抱起来,把手里的文件袋塞进她怀里,“成交!”盛浅予彻底无语:“……”宝贝,你这么坑你亲妈真的合适吗?
  • 忆往昔别来无恙

    忆往昔别来无恙

    除了青春我们什么都没有!青春是一场落寞的狂欢!你越来越懂我,我越来越了解你。怎么反而不爱了呢?做朋友吧!也好。
  • 诱惑

    诱惑

    在生活中,再平凡的人,只要是男人,都可能会遇到权力、金钱、美女这人生三大诱惑。有的男人在权力面前倒下了,还有的男人在金钱面前倒下了,但更多的男人,都倒在了美色面前。因为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可能对权力不屑一顾,视金钱犹如粪土。可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世上有哪个男人不喜欢美女,经受得住美女的诱惑呢?本书的主人公,是都市茫茫人海中极平凡的一个男人。可是再平凡的人,他也有机会遇到美女,甚至遭遇美女的诱惑。且看他在这种诱惑下,是如何挣扎和沉沦的吧!
  • 畜德錄

    畜德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月落夜语

    月落夜语

    她是来自异世的一缕幽魂,一步步走向强大,只为了守护的人。他是百姓眼中不受皇室器重的冷漠皇子,铁血之下,柔情只是尚未遇到她。兜兜转转,第一眼,便齐齐心动。他说,你不敢赌。她说,我可以用自己的所有来和你赌,除了感情。因为一旦沦陷,便不可自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奇缘之伍家族的阴谋

    异世奇缘之伍家族的阴谋

    一个叫流遇见的男生,因为他深爱的人死了,而后又在偏僻的山里,寻到了一个上古神器,因而发现了,一个由伍家族的绝世阴谋……………
  • 逢遇篇

    逢遇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邪少霸宠:契约妻

    邪少霸宠:契约妻

    一份契约,铸就一份爱情,言姝然背紧贴着墙,手里拿着契约书瞪着男子愤愤警告:“第三页第二十条规定不可以触碰对方”男子双手撑着墙,将她圈住,俯身邪邪一笑,一张俊逸的脸瞬间在她眼前放大,鼻尖与鼻尖似是只隔着一片蝉翼,一股温热的气息萦绕她脸颊。不知何时男子手里多了一红色小本子,嘴角勾勒出的弧度愈加明显,与言姝然拉开一些距离,将红色本子摊开,富有磁性的声音响起:“我有结婚证,亲爱的老婆大人”许一生之诺,承一世之情。
  • 黄河古道2:活人禁地

    黄河古道2:活人禁地

    黄河勘探队50年来守口如瓶的诡异经历!74年前,蒋公炸开黄河郑州花园口大坝,破堤时三只蛟龙浮出水面;61年前,黄河三门峡段发现百米之深的地壳裂缝,下面用铁链吊起了一个铜鼎……1960年,一支神秘的黄河勘探队,途经郑州、三门峡,在太行山下发现了一具奇特的人形棺材,谁也不知道,它将揭开数千年来隐藏在黄河底的诅咒与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