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90400000007

第7章 远古飘来的音符——战国曾侯乙编钟

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曾国国君曾侯乙将一套精美的铜制编钟埋入地下,两千四百多年后,当人们将它从地底下发掘出来时,其神秘的光环照耀了整个世界。

编钟为谁而造

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地带的湖北省随州市,在1977年以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京广铁路上的火车每天都呼啸着从它身边飞驰而过,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就在1977年的秋天,这里却传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随县郊区擂鼓墩发现大型古墓。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加让人欣喜若狂的消息,那就是在这座墓中发现了当今世界上第一套最为完整的战国编钟。那么为什么这里会出现古墓,古墓的主人是谁,他为何如此喜好编钟呢?……历史的谜云难以飘散。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入,神秘大墓的主人终于浮出了水面,原来,此墓主人就是古曾国的国君——曾侯乙。

那么曾侯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位期间都做过什么事情,为什么人们对他在位时曾国的事情一无所知……这一连串的疑问,都隐藏在浩瀚的史籍和新出土的各种器物中,需要我们去一层一层地揭开。

曾侯乙生活在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曾(随)国也是在这样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中逐步走向消亡的,曾侯乙就是这个时代具有戏剧性的一个国君。他出生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灭吴国后的第二十个年头(公元前456年),曾侯乙的父亲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他一味地依赖楚国的庇护,随着楚国西进计划的实施,曾(随)国成为楚国第一个要吞并的小国。曾侯乙即位做国君的时候,遇到前所未有的外患,他试图励精图治,但国力太弱,经过几年的抗争,他最终屈服,公元前420年,曾侯乙向楚国称臣,曾(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后来的十几年时间曾侯乙开始纵情声色。他强纳民间少女充实后宫,并听信佞臣谗言,放逐伯勤等忠臣,国力日趋衰落。曾侯乙想让曾国万世永存,于是每月派人送曾国的一个美女给楚王,还四处给楚国的重臣送礼。无形中削弱了曾国的地位和实力,以至于曾侯乙死了(公元前400年)不到三年,楚国便借口曾(随)国不朝贡,出兵灭掉了曾(随)国。

曾侯乙的真实形象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了,但传说曾侯乙长得相貌平平,身材也不高,只有1.61米左右。但他非常有力气且是有名的神箭手,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件事情:曾侯乙一次去郊外打猎,突然遇到一只野猪,慌乱中,他随手从箭袋中拿出一支箭射出去,野猪应声倒地,当随从去搬运野猪时,才发现原来曾侯乙误把一支稻杆当箭射出去了,可见其力气之大。

让人称奇的是,这个曾侯乙还是一位酷爱音乐和乐器的国君,当时楚地音乐繁荣,曾国也不例外,上自国君,下至百姓,都擅长音乐。这就容易解释,为何曾侯乙要将这套编钟作为自己的陪葬了,因为他想死后也能享受阳间的一切美好音乐,可惜故人已去,余音难求了。

揭开编钟的神秘面纱

1978年5月23日午饭时分,抽水机还在抽取墓穴里的积水,工地上只留下了不多的几个人,负责看守抽水机的冯光生忽然看见了什么。当积水终于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六十五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编钟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总长度超过10米。

如此豪华的乐器阵容,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不禁眼前为之一亮。古代人们的乐器制造水平实在是出人意外,于是不少的疑问又随之而来,这些乐器都是些什么?它们沉睡在地下数千年,还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吗?现代人怎样才能利用它们演奏出动听的音乐来?……

吹开尘封岁月的泥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精美多样的古代乐器组合。墓中的乐器,计有青铜铸编钟六十四件,加上楚王所赠的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编磬三十二件,质料为石灰石、玉石等,出土时完好的只有九件;另有由青铜或木、竹等造鼓四件(分柄鼓、扁鼓、建鼓)、瑟十二件、琴二件、笙五件、排箫二件、横吹竹笛二件,共计八种一百二十四件。绝大部分出自中室,仅十件出自东室。编钟、编磬皆立架悬挂,编钟靠中室西壁和南部,编磬靠北壁,建鼓靠东壁,瑟、笙、箫、笛列于钟、磬之间。

这些乐器里尤以编钟为尊贵,曾侯乙墓中的编钟共有三种形态。一种为钮钟,它们的上部有方形钮,故称为钮钟。这种钟有十九件,形体均较小,表面光素,没有花纹,只有铭文,这种钟均悬挂于编钟架的最上层。第二种为甬钟,因上部伸出有较长的甬柄,故称为甬钟。共有四十五件,其中三十三件悬挂于编钟架的中层,十二件悬挂于钟架下层。根据钟体有枚、无枚和枚之长短,又分长枚甬钟、短枚甬钟和无枚甬钟。钟体上伸出三十六个乳钉状长枚的,称长枚钟;钟体上无枚的称无枚钟;钟体上的枚呈螺旋圆泡状,短矮,称短枚钟。甬钟上的纹饰均很精致复杂,并均有铭文。第三种为镈钟,仅一件,即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那件。镈钟下部的口是平的,上部为双龙组成复钮。这一件镈钟不只形状与其他的钟不相同,铭文内容也与其他的钟不一样,无一字涉及音乐,说明它与其他编钟不是—套的。通过其他钟与编钟架的铭文(刻文)的研究还发现,这一件铸钟是后来加进去的。为了加进这一件镈钟,把这一套钟中原来最大的一件挤掉了。即出土时挂镈钟处,原应是镈钟左边的一件,并把原有的钟一件一件往左挪,挪至最后一件的大钟没有了位置,便摘下来。这样也就更可想象曾人对楚王所送之镈钟是何等重视。镈钟的测音也表明,它的音质纯正优雅,只是与这一套钟不是一个基调,故不能配合使用。

整套编钟出土时候保存完好,只有个别有些小的问题,如上层第一组第3号钟,因横梁悬钟的部位有豁缺,故该钟掉落于椁室。中层和下层也有个别挂勾断损,致使中层第一组有二件,第二组有一件,第三组有二件,下层第一组一件,第二组四件,也掉于椁室。幸好钟体部完好无损,出土后只对这些挂件稍作修复,又都能挂于架上。这么笨重的家伙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简直是个奇迹,同时也为我们彻底揭开两千多年前的音乐之谜打开了大门。

探寻编钟发声的奥秘

如果说实物乐器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知道古代乐器的真实面貌,那么这些沉睡了两千多年的乐器能否发出声音?即使能发出声音,是否还是两千年前的那个原音呢?揭开所有这些谜团需要一个关键的物证,那就是乐谱。

寻找乐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是写在竹简、帛书或者其他什么易腐烂的物品上的文字,我们是很难找到比较完整的乐谱的。难题的解决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考古工作者很快就从编钟身上找到了一些铭文,可是在没有系统的解读完这些铭文,我们还不能轻易地得出这些就是古乐谱的结论。

解决问题的契机从释读第一行铭文开始了。每一件钟上都有铭文,除上层第一组六件钟和下层的两件钟外,铭文皆错金,至今仍金光闪闪,富丽堂皇。同时编钟架横梁挂钟的部位和悬挂钟的挂件上,还有刻文(铭文)。编钟架横梁的刻文内,涂以朱彩,加上编钟架的彩绘,与金光闪闪的钟上错金铭文,更是交相辉映。因此,整套编钟铭文,实际应该包括钟体(每个单件的钟)、钟架(横梁)、挂件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更便于我们对编钟乐理的研究,并加深对编钟的理解。

钟架刻文与悬钟的挂件上的铭文(或刻文),共有九百二十七字,主要是标明此处(或此挂件)应挂什么(音)的钟。每个钟上的铭文少者三字,多者达九十字,共有二千八百二十八字。铭文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铭记,除钮钟以外,全部甬钟的一面钲部,皆有“曾侯乙乍(作)持”五字,表示为曾侯乙所制作和享有。二是标音,甬钟和钮钟均有一面的正鼓、右鼓或左鼓(大多数为右鼓),标有这两个部位所应击发乐音的名称,即阶名和变化音名,如中层三组6号钟,正鼓为宫角,右鼓为徽(图一八)。三是关于乐律乐理关系方面的内容。铭文中许多关于乐律方面的记载,不少涉及到音乐史方面的问题,有些是过去中外学者长期争论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如我国古代的十二律产生于何时,我国何时开始有七声音阶等等,都能通过编钟铭文得到解决或得出更明确的结论。所谓十二律,是我国古代的律制。律,即是指音调。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竹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我国传统的十二律即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中吕(F),(7)蕤宾(#F),(8)林钟(G),(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A,“射”读yì),(12)应钟(B)。

既然铭文已经释读完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古代关于音乐的说明,于是好奇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演奏起了音乐,一切疑问在悦耳的音符中消失了,曾侯乙墓中“交响乐团”使用的整套编钟,经过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和试验性演奏,证明它虽在地下埋藏了二千四百多年,音乐性能不仅依然保存,而且仍然很好,音色优美,音域很广,变化音比较完备,其音阶结构与现在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音阶属同一音列,中心部分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故它能演奏古今乐曲,包括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而且它还涉及到我国古代乐器与传统乐律学中的其他有关领域,包括乐律史地位、水平的重新估价与诸如音阶、调式、变化音体系、唱名体系等方面的理论和运用的评价等。仅从编钟的全部标音体系来看,就可知道近代乐理中的大、小、增、减等音程概念和八度位置的概念,早在两千四百余年以前,我国就有了自己民族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了我国音律学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曾侯乙编钟真可谓我国古代文化音乐艺术的瑰宝,是华夏之邦优秀的民族音乐财富。

编钟铸造工艺之谜

每一位看到这套编钟的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套编钟是用什么方法铸造的?有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六十五件钟、镈都是用组合陶范铸造的,陶范铸造痕迹如披缝等均历历在目。并据此认为一个甬钟的整个铸型分为四个层次,由一百三十六块陶范和泥芯组成。因此,进一步根据铸缝推断,排除了蜡法铸造曾钟的可能。

事实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吗?当人们试图运用此种方法复制这套编钟时,才发现实际情况却与之恰恰相反。看来编钟另有他法铸造。

经过专家们孜孜不倦地研究,最终发现了编钟的铸造工艺。原来,这套编钟是采用模料为铅锡合金的综合型易熔金属熔模法生产出来的。其特点是综合了陶范法和熔模法两者的长处,故铸件也不同程度地综合了两者的特征。用组合陶范分铸熔模,然后组焊成形,再进行纹饰加工,最后熔模铸造。由于这种铸造工艺能够有机地综合其他工艺的成形技术,因而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方法在曾墓中卓有成效地运用,表明它经历了长期的经验积累,因此该方法应是青铜时代普遍存在的实用方法,这并非无根据的假设,有关的例证我们下文还将提到。综合型易熔金属熔模法为我国先民所独创,因主要基于以铅为主要熔模材料,故可以简称“漏铅法”。

那么“漏铅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按照严格的试验,我们终于揭开了编钟的铸造工艺之谜。

第一步,制模范,铸铅模:制纹饰分范,翻制纹范的范盒对纹饰的要求不高,以不影响分型为原则,勾勒出大体轮廓即可。重要的是,主体钟范须做成水平状。

做成水平状的优点是:(1)简化铸型,利于纹饰分范批量生产,亦可根据钟型大小任意裁切。(2)利于装配,大幅度提高分范组合尺寸精度。(3)便于分范相互锁定,防止移位。(4)利于铅液充盈,提高纹饰的复印效果,以便减少纹饰后期修饰的工作量。需注意的是,这一操作过程都是在泥范全部定性后才能实施。

以曾钟测量数据来看,各组甬钟、钮钟的尺寸对应关系十分稳定,其中有近半数的尺度比值几乎完全相同。据此分析,古人在铸制同一号钟体熔模时已经采用了“半永久”型模范,以一范铸数模,重复使用。侯马出土的装配式平面铸钟模范就是确证。可见,当时的人们在熔模生产上已经掌握了现代的统筹方法,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实际效益,出土的钟范很具体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内涵。

第二步,钟模成形:将铸好的钟模放在胎床上弯曲成合瓦状。这也是现代制铅工艺中的常用方法。为防止整形中花纹密布的钟体表面拉裂和内壁压皱,必须在模体内壁加工出大斜度洼沟。从原件来看,合瓦钟体的外圆弧度和内壁曲波线并非规整划一,显然是为了确保钟模两侧端面精确合拢所致,具有人工弯曲的明显特征。

有人认为:“隧是经铸后磨错形成的半圆形沟槽,其磨错量为壁厚的六分之一。”主要作用于调音。这不切实际,仅仅依靠人工用砺石在钟腔(硬度一般为布氏100)狭小的空间内磨错出数道又宽又深的沟槽,其工作量和难度当比“铁杵磨成针”有过之而无不及。钟铸成即定音,至多只能进行微调。倘若音调过于不准,怎么办?《吕氏春秋·仲冬记》载,师旷曰“不调(diào),请更铸之”。

第三步,组装焊接:由于整体钟模是由镴焊组接成形,故金属焊迹在熔模后仍得以保留,反映到成品钟上使其置换成了铜焊遗迹。我们把这种焊迹称为“假铜焊迹”。过去人们每当谈及古代焊接铜器,常据表面现象认为古时已具备有铜焊技术,至于具体如何实施,则道不出所以然来,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谜。现在看来是镴焊所致,大体不谬。

第四步,用青铜刀具进行钟模表面纹饰精加工。

第五步,制成品铸型,漏铅铸钟:在模外糊泥制范,在模腔填泥制芯,经过烘炉熔模并烘型,出炉后浇注,青铜编钟即告成。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经考查曾钟尚不见合范铸缝,因而我们暂且认为曾钟最后铸造采用的是浑铸。

这样生产出来的铸型,制造的产品,理论精度应与铅模别无二致,当可达到曾钟所需的设计要求。因采用的是组合泥范铸制熔模,模上当然也就有铸缝,使用熔模法复制的曾钟证明,钟上复印的块范铸缝历历在目。

同类推荐
  • 明时月

    明时月

    两宋和明朝,是我一直神往的朝代。不能亲身体验,那就虚构一个自己去体验吧。这次是明朝,书中的我小富及安,胸无大志,上马不能安国,下马不会执政,偏偏又生于明末乱世。靠自己的小聪明赚点钱,揽点权。巧妙的扇动蝴蝶的翅膀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保证,这部作品将充满趣味,充满生活气息。
  •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

    文艺青年穿越北宋庆历年间,建银庄,开矿山,励精图治;抗西贼,惩辽蛮,波澜壮阔。看强宋如何从他手中崛起。这里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这里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这里有敢对着仁宗皇帝喷口水的包黑子,这里有头角峥嵘的王安石。
  • 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本书是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部,作者通过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把与中国南海海洋文化相关的神话、传说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分为神话篇、神采篇、神秘篇、神奇篇、神韵篇、神圣篇六部分,用通俗易懂语言,图文并茂形式,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中国南海文化的神奇和神韵。
  • 明末锦绣

    明末锦绣

    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一个明末宗室的奋斗历程!这本书算是一本小清新的穿越文吧!如果杀人放火、夺人妻女也算小清新的话!!
  • 伪宋

    伪宋

    背运的数学专家意外穿越时空,别人穿的都是开元康乾,他却好死不死落在宋末的女真窝里。别人回去驱除胡虏反金复宋,他却莫名其妙变成渤海人给大金当起雇佣兵。别人为功名利禄不惜负却天下人,他却站在家国民族的十字路口迷惘徘徊。他重情,却得不到情;他重义,却被人指为不义。倒霉的主角偏偏好运连连,灭大辽,擒天祚,攻北宋,俘太子,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在力与欲之间他会不会迷失自我?是甘为异姓马前卒,还是慷慨弹剑许家国?命运把他抛到历史的风口浪尖,他又如何对待命运?
热门推荐
  • 半仙缘

    半仙缘

    “我不懂修仙,半仙诀是我编的,我编不下去了……”一个没有五行灵根的平凡少年,被一条书虫忽悠成身具半仙之体的修仙奇才。“练我的‘半仙诀’吧!我保你见仙大一级!”,这样的诱惑谁都无法抵挡,从此任斌以强悍的转灵术破碎仙庭,开创符箓流、炼器流越级轰灭修真者的成功战例,从而改写整个仙界格局,仙凡皆同路,无谓分尊卑。在任斌的带领下,凡人逆袭仙界的传奇序幕,正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展开……谨以本书向全体字幕翻译组成员致敬!
  • 神灵传之时殇

    神灵传之时殇

    后世突然出现的时光裂隙,让宋无言不得不把弟子送回到出现问题的时代。穆心禅一出现,就遇到了纨绔邵瘦石,成功的沦为囚徒。后被强行安上邵瘦石表哥的身份。魔神信的意外觉醒引发了变动的开始,魔族蠢蠢欲动,妖族被信引诱逐渐堕落,沦为信取回自己身体的工具。穆心禅带着贪财小气的二把刀制器师表弟,强行拜自己为师,寻找父母的半妖澹台云,耍赖混入队伍意图保护穆心禅免于被妖族骚扰的白见初,吃货蛮族蛮擎苍,另外一个初入人界的灵族吃货禾青一起踏上了寻找祸乱之源的道路。
  • 天武神话

    天武神话

    天地三界,浩瀚无尽,百族林立,群雄争霸。热血激烈的天骄对决,绚丽多彩的武术碰撞,一位位天之骄子,强势掀起,如星辰般绽放光辉。一位来自星尘大陆重生于天界的青年,能否在这个乱天动地,却精彩绝伦的热血世界,谱写出一曲属于他的神话之歌?天之道,武之极,动乾坤,创神话…………武道之路,谁主浮沉?
  • 天姿仙色

    天姿仙色

    鹰击长空,鸢逐银日。少年徐恪,本是一名资质平庸的氏族弟子,磨难重重,麻烦不断,金手指?没有,全然是被别人金手指玩弄,传家宝?没有,遗传长得帅算是吗?好不容易遇见了一位花仙子,却是吃他的喝他的,甚至还睡他,这样的人生该当如何是好?但是,请让我们点击立刻阅读,且看他如何步步飞升,叱咤风云。且听风吟:有志不在年高,窥天非为吾罪,大乘不在于早晚,登仙又岂吝风云?
  • 傲世玄天

    傲世玄天

    欲执棋,先入棋,剑破棋局,与天斗,与地争,剑指玄天!游靳东,本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四灵体,不知为何,四大灵根皆被封印,幸遇到恩师,以血肉之躯为自己破解大地灵根的封印!从此命运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孤身一人闯凌霄,不达目的不罢休;冲天一怒为红颜,黑发转而变白发;为报师恩上琅琊,杀遍琅琊又何妨?百世轮回灵魂醒,历经磨难终重生!
  • 重生壕宠,老公太凶猛

    重生壕宠,老公太凶猛

    她重生成破产千金。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他强行绑到民政局登记结婚。“女人,取悦我,我就饶了你。“这男的疯了吧!传说他富可敌国,那她岂不是可以继承很多“遗产”?可是竟然连零花钱都不给她?传说他冷酷霸道,这倒是真的!就连在床上都不许她睡觉!喂喂,我只是个重生的,圈养报复什么的请不要找我啊!
  • 大魔金仙

    大魔金仙

    一个地位卑微的魔宗杂役,却能窥破长生的奥秘,掌控无边的法力……大魔金仙一群:(109461710)感谢輄辊友情提供!!
  • The Fathers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Fathers of the Constitut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茕绝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觉和尚颂古

    茕绝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觉和尚颂古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篡心皇妃

    篡心皇妃

    一纸休书,一场抄家,相府嫡女一遭被夺身份名性,沦落乐坊。深宫挣扎,夜夜喋血,他给她无上荣宠,却在新婚之夜将她装入冰棺推给一个太监为妻。黑暗中他的气息萦绕颈间,渐渐浓重:“真心?”他慢慢俯身去剪那噼啪作响的灯花,“有啊。”他偏过头来,眼神一如初时深情,“我骗你时,用的……都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