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90400000006

第6章 追寻千古一璧的踪迹——和氏璧

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藏,那么它来自何方?又是谁发现的?它现在还在吗?如果不在了,那它又去了何方呢?

和氏璧的来历

和氏璧的来历颇有些神奇。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砍柴的樵夫,名字叫卞和。卞和祖辈都是当地有名的玉工,擅长辨识玉石。他常听老辈人讲,大石脑北边的五道峡内有只美丽的凤凰常在那里栖身。凤凰是吉祥之物,“不落无宝之地”,卞和便经常在凤凰出没的峡谷里流连。有一天,卞和在山上打柴,忽然发现了那只凤凰。只见它口含朱砂在一块石头上抚来抚去,等到太阳跃出山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在凤凰待过的地方留下了一块石头,有铜盆那么大,它的纹路、光泽都与其它石头大不相同。凭着自己的多年见识和经验,卞和断定这块大乌石里一定藏着稀世珍宝,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把石头凿下背回家中。他坚信这块石头里边包含着一块硕大的质地极好的宝石,可以雕凿成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他想,国宝自然应当归国家所有,不能据为私有。于是第二天,他就携带这块璞玉专程来到楚都郢城,准备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哪里认得什么璞玉不璞玉,只好叫玉匠们进行鉴定。没想到他的这帮玉匠也都是些冒牌货。他们本不识货,看了两眼就一口咬定说:“分明是块普通石头,哪里是什么宝贝!”

昏庸无能的楚厉王勃然大怒,吩咐武士砍去卞和的左腿,作为欺骗国君的惩罚。

后来,楚厉王死了,他的儿子楚武王登基做了楚国国君。卞和又柱着拐杖来献宝。楚武王又让玉匠们鉴别。这些滥竽充数的玉匠,也都是比前任好不了多少的蠢货。他们煞有介事地回奏:“大王,那是块顽石,不是什么宝贝!”

卞和遭殃了,因为武王也昏聩无比,又叫武士砍去他的右腿。

又过了一些年,楚文王继了位。卞和仍坚持献玉,不改初衷。可是,他已经失去了两条腿,无法行走。只好让人抬到山下楚文王经过的地方。他拦道痛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又哭出血来。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楚文王派人问他:“你为何长哭不止?是不是受两次惩罚感到冤枉?”

卞和止住哭声回答说:“我死不足惜,失去两腿算什么!明明是国宝却被说成是石头,忠诚为国却偏偏被说成是欺骗。我是为此而悲伤。”说罢又献上璞玉。使者回报楚文王。楚文王不再轻信玉匠们的结论,而是交到玉房,让匠人凿开璞玉,亲自验看。果然,里边是块通体晶莹剔透的硕大美玉,全无一点儿瑕疵。于是雕成了以卞和命名的和氏璧,成为名闻天下的瑰宝。卞和因此也受到了善待。

“和氏璧”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可就在这时,和氏璧竟失窃了,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人们纷纷寻找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玉,但终无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条件、有机会偷窃和氏璧。楚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人无奈,只好将张仪释放了。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完璧归赵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赵国出现了,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

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外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玉工鉴定后,方知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将这件珍贵宝玉强夺去了。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襄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觎之心。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想要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葡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儿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和氏璧变身传国玉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归秦始皇所有了。李斯《谏逐客书》书中说:“现在陛下拿到了昆山之玉,还有随和之宝,可喜可贺呀!”这里提到的“随和之宝”就是“随侯之珠”与“和氏璧”两物,说明和氏璧已经落入始皇之手。秦王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他命令能工巧匠将此玉雕琢成为玺,玉工孙寿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

和氏璧成为传国玉玺后,历经一系列奇事,这些都记载在《史记》这本文献中。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天下,他乘坐的大船抵达洞庭湖时,忽然风浪大作,有人向秦始皇提出建议说:将传国玉玺扔下去以平息风浪。秦始皇采纳了这个建议,便将传国玉玺丢入湖中。说来也怪,洞庭湖竟然立即风平浪静。

八年后,秦始皇巡狩到华阴,有人拿着这个玉玺挡在秦始皇车马必经的大路上,捧着和氏璧对秦始皇说:“我现在将这个传国玉玺还给祖龙(皇帝称“真龙天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而称“祖龙”)。”始皇帝派人收下玉玺后,这个献玉玺的人却突然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不久,秦始皇东巡时病倒于途中,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始皇以此玺为天子之权的象征传给扶苏。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玉玺传给二世胡亥。

传国玉玺失踪之谜

秦始皇死后,刘邦就挥师进了咸阳,秦朝灭亡,秦朝末代皇帝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汉朝开国后,此玉玺便代代相传,成为皇位交接的表证。

然而正是因为和氏璧成为了传国玉玺,这使得传国玉玺的命运多变,时而神秘失踪,时而乍现人间。如此多变的命运,是否能够最终保住和氏璧呢?如果不能,那和氏璧最终流落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去探寻和氏璧的最终归宿吧。

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为我们探寻国宝的下落提供了相应的线索。传国玉玺在西汉一朝平静地度过了两百多年,到王莽篡汉时,王莽命大臣王舜向汉孝元太皇太后(王莽的女儿)索取传国玺。王莽的女儿身为汉朝的皇太后倒心向着汉室,被逼不过,一怒之下将玉玺摔于地上。从此玉玺缺了一角,王莽只得令人以金镶之。

东汉光武帝刘秀打败了王莽,夺回传国玺,此玺又成了汉家天下的象征。

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至献帝时,董卓作乱。诸侯联军打败董卓,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时焚烧宫室民宅,发掘陵墓坟冢。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大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挂一锦囊,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启匣一看,里面是一玉玺,四寸见方,上镌五龙交纽,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程普告诉孙坚,此乃传国玉玺,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做皇帝的运)。孙坚当时就心动了,乃托疾归江东,企图别图大事。盟主袁绍得知此事,要孙坚交出玉玺。孙坚矢口否认,二人几至动武,联军也从此分裂。袁绍索之不得,便通知荆州刘表,要他中途截击孙坚,抢夺玉玺,于是又展开一场“夺宝大战”。

孙坚得了玉玺后并没给袁绍、刘表抢去。然而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为了向袁术借兵,将玉玺抵押给了袁术。《山阳公载记》及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述的却是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棺归里之际,把她劫为人质,攫取了传国玉玺。说来也是一报还一报,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也从其妻处夺取了玉玺献于曹操。曹丕废汉自立,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玺,并自作聪明地在玉玺一侧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汉传国之玺”。只不过过了四十五年,这颗玉玺又传到了司马炎的手中。司马炎倒没有再在上面刻上什么“晋受魏传国之玺”的字样。要是都像曹丕这么刻下去,后来抢得皇位的皇帝们恐怕就没地方去刻字了。不过,后来的皇帝们不管这颗玉玺上有没有地方供他们刻字纪念抢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颗玺了,因为这颗用和氏璧刻的传国玉玺传传传丢了!

这颗玉玺由魏、西晋相传,经前赵、后赵,又落入前秦苻坚之手。后苻坚为其部将姚苌俘获,姚要他交出玉玺,苻坚说已送给东晋了。作为一个敌对国,苻坚没有理由去向力量比前秦弱得多的东晋献还玉玺,其实此时玉玺已下落不明了。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颗传国玉玺应是失落在某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后人当中。

姚苌自己要当皇帝,觉得不能没有传国玺,于是在他建立后秦国时,就伪造了一颗“传国玺”。他这一招启发了所有想当皇帝的朋友,与此同时,后燕慕容垂也伪造了一颗。东晋司马家族素以正统自居,见此情形,也连忙伪造一颗,却把文字刻错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他们还顺便编造了一则故事,说这颗假玉玺是冉闵的部将蒋干送来的。

后秦的那颗“传国玺”在刘裕灭后秦后被带回了建康(今南京),东晋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销毁了它。东晋的那颗后来流入北齐。因为后燕的那颗在亡国后已辗转落入北周,北周灭北齐后,又将东晋假造的那颗“皇帝寿昌”玺毁了。于是,三颗假玺只剩当初后燕慕容垂制的那颗,假到此时也就算真的了。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玺的记载。以后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颗,但却没了传国的玉玺。虽然后来的王朝也多有声称发现传国玺的,但那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编造出来骗人骗己的。

其实江山不是靠玉玺来决定是否“既寿永昌”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制玉玺的人江山隔世即亡,那些得玉玺的也从没有一个“既寿永昌”的。而且,既然已经推翻了人家的政权,却去接受人家的传国玺,也多少有点儿荒谬的味道。我们中国人历来纠缠于正统、非正统之争,因此,迷信这些传国玉玺的神话。其实“正统”是最难把握的,传国玉玺到后来都变成了三颗,你说哪一颗是正统的?

和氏璧是月光石吗

“和氏璧”从玉玺丢失算起已失传了1000多年,它到底是何宝物?产地又在何方?已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认为:“和氏璧具有色变、色幻诸特性,则与拉长石、月光石相近。”但当时章先生未能在荆楚之地找到拉长石和月光石的实物。据其推测:该地有“辉长岩等,固得产拉长石;有花岗岩,亦得产月光石;但也不排除绿松石的可能”。“和氏璧”作为地质界的一桩历史悬案,直到1984年,湖北省地质矿业厅高级工程师郝用威经过整整26年的研究,在全国地史学术会上报告了他追溯“和氏璧”的科研成果,终于揭开了笼罩在“和氏璧”上的千古迷雾,断言它是产于湖北神农架地区(古楚国地)的月光石。

破译“和氏璧”花费了一个地质工作者26年的心血。1958年,郝用威开始采集神农架的岩石标本,他深入跋涉到神农架腹地,海拔3000多米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被眼前奇特的地貌深深地吸引住,南部为突起的台隆,北缘是一条北西走向的断裂带,像一条巨大的卧龙伸向远方。在长达1400米的地段内出现三个基性岩体,岩体边缘为细粒辉绿岩,向内过渡为中粗粒辉长岩,直到出现较为纯的斜长岩。斜长岩呈白色至灰白色,或略逞肉红色,各为自形晶,晶体巨大。经敲打发现有的斜长石晶体内包裹着另一种斜长石晶体,呈透明至半透明,像云雾状气液,作定向排列,在光线下发出变彩和闪亮光泽,并伴有晕彩现象。他揣摩着手中的奇石,隐隐感觉到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宝石,或许能填补我国矿石史的空白。凭着自己丰富的矿物学知识和天才感觉,他猛然想起春秋的楚人卞和三献楚王的璞玉会不会就产生于神农架?手中所握的奇石是不是“和氏璧”的原生矿?他仔细披阅了《山海经》、《水经注》、《湖北通志》等3000多册史书,试图揭开这一奇石的神秘身世。据史料记载:“和氏璧”是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色混青绿而玄,光彩射人”的特征。根据前人的推测,他撩开笼罩在“和氏璧”上的层层迷雾,把目光聚焦在了“月光石”上。

“月光石”乃长石之一种。“其内有无数结晶薄片,互相映射而放蓝白或珍珠光泽,又如秋月清辉,湛然莹洁。”郝用威将神农架奇石与史载“和氏璧”原貌及“月光石”特征参照对比,发现其颜色、变彩及闪光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为了彻底弄清楚神农架是否具有孕生“月光石”的地质背景和卞和抱璞的历史地理条件,1976年他再次赴神农架考察,又先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航空测量等手段,两次进入神农架勘探,证实该区具备孕生“月光石”的地质条件;他还根据历代古籍及清同治年间的《房山县志》(1866年)所附古县图所标位置,认定2700多年前,卞和抱璞于荆山的地点恰好是今天的板仓坪和阴峪河一带。历史的记载与今天科学的勘察竟如此吻合,证明历史上的“和氏璧”原生矿即为今天的“月光石”无疑。1984年郝用威在全国地史学术会上宣布了这一发现,在科研报告《和氏璧探源》中断言:“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就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至此,发现于2700多年前的“和氏璧”,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同类推荐
  • 三国铁骑踏天下

    三国铁骑踏天下

    本书已完结,同志们可放心阅读。
  • 医杀三国

    医杀三国

    一个对三国只有些许了解的外科医生阴差阳错回到了汉末,成为了医圣张仲景的儿子。他想要医治这乱世,但最后发现要医必先杀!
  • 中华龙起

    中华龙起

    王子萧,不学无术,大学毕业后由于大学生多如牛毛,就业形势异常艰难,数次遭人羞辱,便关起门来奋发图强,可谓日日小说不离手,夜夜电脑不愿走。在一次奇怪的穿越后,从此开启了无限美好的人生!
  • 神话之隋唐风云

    神话之隋唐风云

    挖墓,挖到一块刻有自己名字的墓碑,更有甚者石棺之中躺着的千年古尸也与自己一个模样。诡异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21世纪衰男魏易就碰到了这样的事情,在盗挖一座宋墓的时候居然让他穿越到了隋朝时期的运河挖掘现场。挖运河、泄天机、遇战神!瘟疫始、红颜病、药王至!魏易、李靖和孙思邈邯沟三结义,至此魏易的故事慢慢展开,甚至被一代谏臣魏征误认为弟弟。中华民族抗日第一人是谁,是魏易。又是谁叫三藏法师西去取经的,还是魏易。总之魏易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新人创作,求收藏支持]
  • 祸害大清

    祸害大清

    卢一峰是我大清第一祸害!不杀此贼,朕誓不为人!——某个自称在一天之中射死三百一十八只兔子而被誉为兔子终结者的小麻子如是说。卢一峰是个大祸害!这个祸害不除,我们大清永无宁日。——包衣奴才和铁杆汉奸们都如是说。卢一峰就是祸国殃民的千古奸臣典范,吃着我大清的禄米,拿着我大清的薪俸,可是每干一件事,都是为了挖我们大清王朝的墙根,掘我们大清王朝的屋基,祸害我们大清王朝的每一位良善臣民,忠心奴才!强烈建议当局给这个奸臣贼子铸一座跪像,跪到我大清太祖太宗陵前,让我们大清子民鞭笞唾骂!——某个无比吹捧大清酋长的清史砖家痛哭流涕的这么说。卢胖子是好人。——普通老百姓这么说。祸害一群:120675695,二群:71488590,狼友群:4568159(已满),狼友二群:139884917
热门推荐
  • 无概念少女绮丽谭

    无概念少女绮丽谭

    鬼?前世?这究竟是些什么梗啊,好端端的学院生活竟然会如此多灾?被诅咒的少女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凄美笑容背后的冷漠又是为了谁。那血泊中的娇小身躯,呢喃着密语的美丽脸庞,该走的路,究竟是……
  • 每天一个推理故事

    每天一个推理故事

    这是一场由遗产引发的谋杀案。凶手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完美的时间差、证人、证据和不在场证明。然而机关算尽仍不免百密一疏,看机敏的马普尔小姐如何同警察一起,剥丝抽茧,一步步揭露凶手导演的这场"狸猫换太子"的戏。
  • 一生只想靠近你

    一生只想靠近你

    5年前,他们爱着,5年后,他们恨着。终究抵不过那熊熊重燃的爱,艰难在一起后,却徒然发现5年前的一桩桩事环环相扣,那次车祸,那场金钱交易……最终含恨,背道而驰。5年后的他们,已不再懵懂,又将谱写出怎样一段痛彻心扉?
  • 魂穿红三代的生涯

    魂穿红三代的生涯

    十四岁的星弄出生农村,从小跟着有一手好秀活的奶奶长大,身边还陪着一个能写一手好字的爷爷,十四岁那年因为靠了个中考状元被眼红她很多年的大伯家堂哥推到屋子后面的鱼塘里面。从此一个农村十四岁一窍不通的小女孩一夜之间变成一个二十六岁身份不低的红三代,故事展开了。
  • 仙雄无双

    仙雄无双

    人有人雄,鬼有鬼雄,仙,自有仙雄!且看一代少年,如何历经千辛万苦,披荆斩棘,成就无双仙雄。欲持三尺青锋,扬天地正道;图快意恩仇,遨天地世间。
  • 腹黑总裁要定你

    腹黑总裁要定你

    无良上司陷害,她无奈之下只能到夜场买醉,却偶遇了冰山总裁。本以为他们的交集就到此为止,男人却甩来一张协议,将她紧锁在婚姻牢笼中。“你想不想报复你的可恨上司?”男人的话诱惑至极,她点头画下卖身契。一场游戏,两人却越陷越深,他的明月光回来,她终成了他的累赘。她要离开之际,却被男人狠狠抱在怀里,霸道宣称:只有我让你走,你才能离开。
  • 千家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千家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 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千家诗 ”这个书名更是广被采用,例如清代有《国朝干家诗》、民国间有《醒世千家诗》,当代又出现《官厅湖畔千家诗》、《岭南千家诗》 、《外国千家诗》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足见“千家诗”的影响。 《千家诗(双色注音版)》为“国学启蒙书系列”中的一册。 在《千家诗(双色注音版)》一书中,编者韩震等人采用活泼插图的表现 方式,编选相关的精彩故事,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青少年在诵读中 轻松快乐地亲近《千家诗》,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千家诗》的魅力,在阅 读中积淀文化底蕴,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从而受益一生。
  • 星辰誓言

    星辰誓言

    一株草可斩星辰,一粒尘可填大海,一滴水可洪荒泛滥,一声吼可震动八方,一个人可独战天地......在这里强者如林的时代,实力就是一切,弱者只能被揉捏......主角身负这血海深仇,他该何去何从?
  • 三千浮世录

    三千浮世录

    人生如同白纸,你写什么就出现什么,故事里的这些人物也一样,他们的人生,并不是只有我能做主。
  • 告诉你一个达尔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达尔文的故事

    精选了达尔文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达尔文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