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93200000034

第34章 恋爱篇 此恨绵绵无绝期:民国婚恋(18)

徐訏和邵洵美是朋友,经常出入邵家。单纯、天真、美丽的绡红深深吸引了比她年长24岁的徐訏。为达目的,徐訏先赠书,后写信,辞藻美丽,词句烫人,十五岁还在读中学的邵绡红简直不敢读第二遍。在写第四封信时,徐訏约对方见面。带着紧张、害怕、慌乱当然也有一丝骄傲的心情,邵绡红准时赴约。徐訏先领着她在一个小吃店吃了包子,然后两人便去公园散步,走着走着,徐訏突然抱住这个十五岁姑娘要吻她,绡红吓坏了,本能地把徐訏推开,徐訏却轻声说:“别怕,别怕嘛,在国外……,这是没关系的。”邵绡红后来说,这句话像毒刺一样刺伤了她,瞬间,徐訏的形象在她心中一落千丈。她愤愤不平地回忆道:

“原来,他是那么随便!他把我跟美国一些轻佻的姑娘一样看待!那几封信里,我视为世间少有的那些诗,我原以为是他独为我而吟,现在看来,对于他,一位大作家,一位大诗人,或许只须信手写来,无需动真情的。他是随意挑逗姑娘的情,是在寻找感觉,构思小说情节吗?难道他对我下这番功夫就是为搜寻下一本小说的素材?是借以燃起他写作的激情?”

尽管是十五岁的姑娘,也明白自己是受了欺辱,于是,掉过头,大步向公园外走去。徐訏自知失礼,默默地知错地跟在后面。

后来,得知详情的邵洵美狠狠地将徐訏训斥了一顿。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徐訏和一位小学女教师葛福灿结婚了。葛福灿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结婚后,就辞职呆在家中,忙于家务和照料丈夫的生活。那段婚后岁月,对徐訏来说,是舒适而宁静的。不久,女儿出生了。但徐訏却变得忧心忡忡。作为一位信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他觉得在新社会很难找到立足之地。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得以离开上海,去了香港。他和妻子说好,等自己在香港立足后,再把她们母女接去团圆。然而,在上海苦等四年之久的葛福灿,最终只等到徐訏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徐訏在香港爱上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少女,两人的关系已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也许这时候,热恋中的诗人才想起自己是有家室的人,想结婚,必须先离婚。

木已成舟。葛福灿虽万分痛苦,心有不甘,但还是在协议书上签字同意离婚。当有人问她为何同意离婚时,她以一种大度的口吻说:“我想到他一个人在外,没有人照料哪能行呢?所以我同意离婚。”平淡、温厚的话语背后却是满腹的辛酸和无奈。

在徐訏心目中,除了爱情,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作为有妇之夫,他竟会向异国女性求婚;作为长辈,竟敢情挑朋友未成年的女儿;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却在香港谈情说爱,全不顾病妻弱女在上海如何苦度岁月。

因为信奉爱情至上,唯我独尊,只要遇到自己的喜欢的女性,他就会毫无顾忌地爱我所爱。在他的寻爱之路上,此起彼伏的是旧人的眼泪和新人的欢歌。

当然,还有一首首哀婉凄迷的诗。

朱安:“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鲁迅的婚姻是旧时代的产物。母亲为他挑选的妻子,他极不满意,但因为不想伤母亲的心,他违心地接受了这一特殊的“礼物”——朱安。婚后,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成亲后,鲁迅只在新房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就搬进母亲房间。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一去多年。

回国后,鲁迅和朱安虽在北京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两人并未同居一室,相互间的交谈也少之甚少。

朱安私底下曾吐过苦水:“老太太(鲁母)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

话都几乎不讲,又何来肌肤相亲?

鲁讯也曾对密友谈过自己的生活:“Wife,多年中,也仅仅一两次。”这里的“Wife”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指性生活。

平心而论,鲁迅和朱安之间的差距委实太大,一个是满腹经纶的海龟,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村妇。不可逾越的差距,带来了无法消融的隔阂。

不过,朱安一直在努力,她想以自己的勤勉、温顺、贤淑来挽救自己无望的婚姻,赢得丈夫的温情。

然而,终归没有受过起码的教育,又一直生活在闭塞沉闷的生活环境中,她的一些努力反而加深了两人间的隔阂,加剧了婚姻的破败。

鲁瑞曾问儿子:“她有什么不好?”鲁迅答:““和她谈不来,和她谈话没味道。有时还要自作聪明。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她说是的,是的,她也吃过。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就是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到?这样,谈不下去了。”鲁迅摇头,叹气:“谈话不是对手,没趣味,不如不谈。”

朱安原本是想迎合夫君的,但因没文化不得法,反而弄巧成拙,落下话柄。

从外表来看,朱安似乎过于普通。她矮小迹近侏儒,消瘦几近干枯,不过,在她的身上却蕴含着乡下女子特有的温婉、善良和坚忍。尽管鲁迅几乎从来没给过她一张笑脸,她依然把丈夫的衣食起居当成头等大事,对丈夫的照顾永远是无微不至。曾住在鲁迅家隔壁的俞芳曾回忆道:

“大师母(朱安)每次烧粥前,先把米弄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并托大姐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店去买糟鸡、熟火腿、肉松等大先生平时喜欢吃的菜,给大先生下粥,使之开胃。她自己却不吃这些好菜。”

朱安不识字,但她知道鲁迅的“写字”是神圣不可打扰的。所以,她白天都在厨房忙活,几乎不去书房,以免打扰丈夫。有时,同院的俞家小姐妹吵闹,朱安也提醒她们不要吵大先生,甚至低声下气恳求她们:大先生回来时,你们不要吵闹,让他安安静静地写文章。

朱安和鲁迅很少交谈,她并不知道鲁迅爱吃什么菜,但她自有办法。她从饭菜的剩余来判断鲁迅的口味,假使一道菜吃剩得差不多或吃光了,她就揣摩鲁迅一定喜欢吃,下次就多做一点。这一细节显露出一个女人的细腻,一个妻子的苦心和一份难以诉说的深爱。

鲁瑞知道儿子不喜欢朱安,但儿子毕竟是儿子,当母亲的舍不得责怪。怨气,偶或控制不住就发泄到儿媳身上。

鲁迅在北京时,即便在严寒的冬天,也只穿单裤(有人说这是抑制性欲),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嗔怪朱安:“无怪乎他不喜欢你,到冬天了,也不给他缝条新棉裤。”于是,朱安奉老太太之命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后,偷偷放在鲁迅床上,希望他能穿上,可鲁迅却将棉裤扔了出来。老太太不甘心,又托孙伏园劝鲁迅穿上,鲁迅回答:““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

鲁迅的话,冠冕堂皇,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对朱安来说,这句话却像一柄匕首,闪着寒光。有妻子的人,却坚定不移地过着独身生活?听到这样的话,朱安的心只能像冰窖一样凉了。

于是,阴冷的砖塔胡同上演了这样一幕。

一次,鲁老太太寿诞,家里请了些宾客家宴。开席之前,朱安穿戴整齐走了出来,跪在亲友面前,说:“我来周家已许多年,大先生(鲁迅)不很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说罢,叩了头,退回房中。鲁迅对朱安的这次突然“袭击”很不以为然,对朋友说:“中国的旧式妇女也很厉害,从此所有的同情,都被她争取了去,大家都批评我不好。”

鲁迅的这句话我不敢苟同。朱安是个老实、本分、木讷、寡言的乡下女人,她做出这样的举动完全是被逼无奈,并且,这次过激行为,恐怕耗尽了她一生的勇气和智慧。这是一个泡在苦水中的女人,向命运作孤注一掷的抗争,尽管是无望的;这是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弃妇,向夫君作破釜沉舟的回击,尽管是徒劳的。

朱安没有放弃,她孜孜矻矻地努力着,她望眼欲穿地等待着,期盼命运能发生转机,期盼自己温热而柔软的心能感化另一颗冰冷而坚硬的心。然而,她等来的却是鲁迅和许广平同居的消息。于是,一切的努力都化成泡影。她命中注定只能凝固成一座望夫石,供后人凭吊、洒一掬同情之泪。

彻底陷入绝望中的朱安,说出这样一番话:““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墙底的蜗牛,多么精彩的一个比喻!它概括了朱安的一生,那么传神,那么一针见血!在饱尝了孤独、凄楚、绝望之后,朱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宿命,并通过“蜗牛”这个比喻将其活生生展示在世人面前。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墙底的蜗牛”这个意象浓缩了朱安漫长的凄楚的一生。是一辈子的苦熬,炼出了这个比喻。真正的蚌病成珠。

鲁迅去世了,鲁母也去世了。北京砖塔胡同只剩下朱安一个人,形影相吊,茕茕独立。尽管上海的许广平对朱安的生活时有接济,但在物价飞涨的动乱岁月,朱安的生活常常陷入困境。不得已,为了活命,朱安想到出售鲁迅的“遗物”——藏书。得知这一消息后,上海的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许广平、内山完造等纷纷写信劝阻,还推举唐弢和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唐弢、刘哲民见到了朱安。唐弢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会面经过:

“那天宋紫佩陪着哲民和我去到西三条二十一号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朱夫人和原来侍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见到我们,两位老人都把手里的碗放了下来,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朱夫人身材矮小,狭长脸,裹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包头,看去精干。听说我们来自上海,她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宋紫佩说明来意,我将上海家属和女友对藏书的意见补说几句。她听了一言不发。过一会,却冲着宋紫佩说: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谁也没想到,朱安会把自己说成是鲁迅的””“遗物”,但我们却不得不叹服,“遗物”这个词用在这里显得精准无比。事实上,没有任何词能像“遗物”这样准确道出朱安的身份、地位、处境以及她一生的意义所在。

我想,心如死水的朱安,已经能坦然接受她作为“遗物”的残酷命运。让她凄楚和愤懑的是,即使作为鲁迅的遗物,她也是所有遗物中排名最后的,最微不足道的。你看,当鲁迅的遗物(藏书)将要被出售时,整个文化界都不安了,竟然派人克服重重困难,从上海赶赴北京解决这一问题,而当同样是鲁迅遗物的她,面临生活的绝境时,却没有人风尘仆仆赶到北京予以救济,相反,人们总是说,因为交通不便,汇兑困难,无法给她寄去最低限度的生活费。

经过文化界人士的劝说,朱安终于变得深明大义,她终于决定,宁死也不卖鲁迅的遗物。身染沉疴后,她这样对来访的记者说:“我的病是没有好的希望了,周身浮肿,关节已发炎,因为没钱,只好隔几天打一针,因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也不愿去移动它,我尽我自己的心。”

不卖遗物,不愿接受来路不明的捐助,许广平的接济又是那么有限,而且还是断断续续,那么,朱安怎么活下去?只有苦自己了,也就是把裤腰带勒紧再勒紧了。营养不良,当然就抵挡不了病魔的侵入,终于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灰暗的一生。

其实,为了生存,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出售鲁迅的藏书,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倘若鲁迅地下有知,对朱安出售藏书的想法,他即使不赞成,但也不会反对。鲁迅临终遗言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朱安去世后,有记者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朱夫人寂寞的活着,又寂寞的死去,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鲁迅先生原配朱夫人病逝了,她无声无息地活了六十九个年头,如今又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确曾做了一件让人钦敬的事,鲁迅死后任凭穷困怎样地逼迫她,也不忍卖掉鲁迅先生的遗物,当我们凭吊与瞻仰这时代的圣者的遗物时,谁能不感激朱老太太保留这些遗物的苦心呢?”

其实,朱安出于生活所迫,是想卖掉鲁迅的遗物的,只是,劝她的人多了,她才于心不忍了。原本穷困的她只得更加俭省地生活,病了,因为无钱,得不到正常的治疗,这一切,加速了她的死亡。

众多文化界人士想保护鲁迅的遗物(藏书),劝朱安顾全大局,节衣缩食,这一点无可厚非。——朱安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过,众人的热心与朱安的妥协,在我看来是有违鲁迅初衷的。如果鲁迅知道,为保护他的那些藏书,一个困苦中的女人,生活变得更为困苦,他会作何感想呢?

鲁迅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可有些人为什么一方面背着鲁迅语录,一方面却做着鲁迅根本不赞成的事?

同类推荐
  • 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本丛书凡八卷,收录牛撇捺从1986年到2011年间创作的文章1007余篇。这些作品体现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旨趣和思维状况,体现作者视野开阔、秉笔直言、针砭时弊的创作风格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杂文家的社会批判精神。《民族情怀》是该丛书之一。
  • 绿原笔谈

    绿原笔谈

    本书收录了《回族文学民族特点初探》、《新时期回族文学的发展》、《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传统》、《当代回族小说创作论》、《回族文学的自觉与发展》等文章。
  • 观潮手记

    观潮手记

    本书选取了国内十七位著名文艺评论家的评论作品,主要是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期的论作。选本中既选有见于以往评论集但颇具学术价值、代表评论家本人一定时期学术成就的篇什,也选有尚未编集出版的近期评论新作,涵盖作家、作品评论和专题理论研究与探讨的文字。丛书展示了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期我国评论界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概貌和对许多著名的和新起作家的创作成就及有关见解。
  • 活着的学问

    活着的学问

    但我被自己雇佣了,这就毫无办法。被别人雇佣可以偷懒耍滑,可以请病假,被自己雇佣就只有拼命干了。
  • 地火

    地火

    本书故事情结波澜跌宕,险象环生,壮怀激烈,字里行间催人泪下,歌颂了在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公安干警、人民群众反腐败斗争的精神风貌,是时代的一个缩影。
热门推荐
  • 娱乐皇朝

    娱乐皇朝

    李峰一名普通的酒吧驻唱歌手,却在一次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在个世界里,他有感受到了很多以往没有感受到的东西,更让他开心的是,在这里他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明星。(故事纯属虚构。)
  • 剑帝倾天

    剑帝倾天

    一个经脉全断的少年,偶然吃下九品丹药,使身体再次恢复经脉修炼,以剑!以拳,以气修炼称帝。让我们看着一位少年成为剑帝的故事吧!(本人乃是十三岁目前,小说嘛,还要看有没有时间些。)
  • 时光荏苒曾非君

    时光荏苒曾非君

    时岱岱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舞台剧,充满了笑、泪、悬念和意外。她爱过谁,她即将爱上谁,她最终会爱谁,而谁爱过她,谁即将爱上她,谁最终会爱她。她不清楚,演对手戏的男演员也不知道,甚至坐在台下的观众也不一定会知道。也许,只有作为编剧的命运才会知道,究竟这一出剧要怎么演绎下去。可是编剧虽然决定了结局,却决定不了她心中的起起伏伏和点点滴滴,如果她早知道,她一定一定,一定一定,在那时候,也说爱他
  • 宋殇

    宋殇

    宋王朝与文天祥是格格不入,却也是密不可分的.少年时无法无天的他,刚刚步入朝堂便几次三番遭遇生死劫难。若不是追月公主,他或许这辈子也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青年时临危受命的他,不计前嫌、弃文从武为宋奔波,然而他的付出换来的只是宋王朝仅四年的苟延残喘……
  • 我的狼人老师

    我的狼人老师

    他是叱咤草原的狼王,他是侠骨柔情的汉子,他是暴力自恋的老师,他是暧昧多情的花痴。高远说我只一普通人。
  • 执手江山:嗜血女皇戏美男

    执手江山:嗜血女皇戏美男

    二十一世纪金牌杀手——莫离忧,代号——嗜血暴君,经历双重背叛后,落入圈套身亡。穿越异世,成为离王,看她如何步步为营,在吃人不吐骨头的朝堂上,登上那宝座!发誓再也不相信爱情的她,遇上了一个比她更无赖的“邪尊”,两个倔强的人,最终只会伤人伤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曾经混过的青春

    曾经混过的青春

    谁不曾年轻,谁不曾怀揣梦想,当青春已逝去,回首往事,兄弟情,朋友义,热血澎湃,悠然在目,刀在手,跟我走!一声怒吼,记载了成长的脚步。
  • 魔晶时代
  • 剑道之神

    剑道之神

    一剑断江海,一剑毁山河,一剑斩日月,一剑摧星辰。起剑神,踏剑神,破剑神,护剑神。崛起于草根,为了小小的梦想,闯出一片大大的天空。我若为人则人无敌,我若成神则神魔惧。天宽地广任我闯,宇宙方圆在我中。我一入道天道憾,我刚破道星河欢。看天才方不争,一步一步跨凡入神。赤手摘日月,一剑开星辰……
  • 破茧而出的疼痛

    破茧而出的疼痛

    关掉手机,你最想念的人是谁?终于你不再出现在我的梦里,而我也不会再去试图想念曾经丢失在碎梦中的人。“沈皓,你不许再想她了。”当黑夜在心尖漫漫成了一道很深很深的伤口,我意识到,我输了。“沈皓,你还想她吧?很想,很想,很想……对吗?”失意未尽的重逢,我却想起他就地老天荒。不知道如今的她,是否仍旧单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