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11800000007

第7章 华夷混融的大走廊

——东西方古族的大走廊

炎黄古族的摇篮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两岸的绿洲地带,生态环境自古以来就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其境内广泛分布的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西山岩画、大麦地岩画、香山岩画、灵武岩画、贺兰山岩画,充分显示了宁夏史前文明的多元融会与灿烂辉煌。

汉代《白虎通义》说:“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伏羲、女娲、神农同被尊为华夏太古三皇之一,被视为华夏人类的始祖。据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伏羲、女娲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伏羲、女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始制嫁娶等,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伏羲、炎帝、黄帝族群早期均活动于黄河上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屦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蛇身人首。”庖牺氏即伏羲氏,相传生于成纪,即今甘肃秦安县。宋代罗泌《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遁甲开山图注》说:“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成起即今甘肃成纪。仇夷山即今甘肃陇右仇池山。《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姬水之地名多在宁夏、甘肃境内。宁夏中卫香山古有姬家水、姬姓村落、姬姓居民,姬姓水名、地名、居民一直延续至今;甘肃临夏有姬家川,应与姬姓水名、居民有关;也有说姬水即今渭水上游。以上各说不管具体指何处,但大都在陇右地区。姜水即羌水,见《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姜水(羌水)源自陇右自无问题。据此,姬水、姜水均在今陇右及其毗邻地区,也就是说,伏羲、炎帝、黄帝均出生繁衍于陇右及其毗邻地区。香山地属陇右。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以上说明,中国大西北显然是伏羲、炎帝、黄帝族系的发祥地,是炎黄族群早期活动的地域。炎、黄族系沿着祁连山地、河西走廊由西向东进入黄土高原走近黄河岸边的第一座神山就是“崇吾之山(今宁夏中卫香山)”。

炎帝是华夏古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集解·皇甫谧”曰: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烈山氏,指放火烧山、石刀垦田,即刀耕火种的时代。一般认为,烈山氏属于炎帝神农氏族系。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性,……长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谓之炎帝。”姜、羌同音, 姜水即羌水,《汉书·地理志·陇西郡》载:“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姜水(羌水)源自陇右自无问题。据古文字、古史学家丁山教授研究,炎帝族群起源于昆仑山系,早期繁衍生息于华夏西北的昆仑地区,其后裔逐步向东南迁徙。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易·系辞下》载: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山海经·西次三經》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唯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都,及帝之囿畤。有鳥焉其名曰‘鸫’,是司帝之百服。”這里的“帝”就是黃帝。《山海经·海內西經》说:海內昆仑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庄子》中說: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 《庄子·天下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庄子·至乐篇》: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大荒西經》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由上可知,黄帝族群起源于昆仑山系,早期繁衍生息于华夏西北的昆仑地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史记·五帝本纪·孔颖达疏”说:“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姬、氐同音,姬水即氐水。《汉书·地理志》说:“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今称狄道,西周前称陇西邑,战国、秦朝称狄道,今属陇右地区。《国语》胥臣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以上说明,陇右地区是黄帝族系早期迁徙繁衍的主要地区之一。

古史中的伏羲、炎帝、黄帝并非专指两三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三个乃至更多的族群。伏羲、炎帝、黄帝族群徙居于黄河上游,繁衍生息,其名号成了这些族群的世袭称号,他们传宗接代,分支很多,其后裔自许为炎、黄子孙,从黄河上游向中下游直至沿海发展。《史记·三代世表》说: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史记·五帝本纪》说: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诗地理考》说: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国语·鲁语》载:“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这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由是俱说:西戎北狄,皆属炎黄后裔也。

伏羲、炎帝、黄帝族群的先民来自何方?这应与人类的迁徙路线有关了。在研究人类起源方面,有“非洲说”和“亚洲说”。古人类学家卫奇先生认为,最早的人类迁徙至我国的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从青藏高原北侧进入我国,另一条是从青藏高原南侧进入我国。广西百色发现的距今80多万年的手斧等石器,为最早的人类从青藏高原南侧进入我国提供了实物证据。

宁夏是原始人类从印度半岛沿青藏高原北侧进入我国西部河套平原的必经之路,中卫地区是原始人类进入河套平原的首站落脚处。中国北境宁夏黄河北岸中卫地区发现的类同于广西百色的这批砍砸器、手镐、手斧等石器,又为最早的人类从印度半岛沿青藏高原北侧进入我国提供了实物证据。

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说:“夏,商,周并不是三个相续的朝代,而是三个不同的部落或民族”。 据王国维,顾颉刚考证,“夏”是夏后氏的自称,“大夏”与“吐火罗”对音近似,“夏族”来源于印欧语系。夏禹族系的先族最早活动于青藏高原即是明证。周族与夏后氏同为西戎系统。周灭商之后,便以夏的继承者自居,自称“有夏”。 李济在殷墟发掘简报中发现殷墟中含有高加索人种成分,说明华夷混融构成了华夏地区早期文明的人种来源之一。

戎狄种族的家园

宁夏位于大漠南北交流的古道要冲,中西交通的丝路枢纽。漠北是古代狩猎、遊牧族群的活动范围;漠南很早就是中原王朝的农耕腹地、京畿所在。北面是贯通亚欧的草原之路,遊牧民族的铁骑与农耕民族的武备经常在这里交流碰撞;西面是河西走廊,直通中亚、欧洲,西方人称之为亚欧经贸往来的丝绸之路,华夏人视之为中西交通的西北关防要道。

五帝之末,周族兴起于大西北,时称西周之国(《山海经》)。 周王自称“西土”“西土之人”,这在商周古籍中多有记载,《尚书?周书》说:“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封,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 “逖矣,西土之人!”《逸周书》说:王维厥故,斯用显我西土。《穆天子传?卷二》载:“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 “西”是相对于中原一带的地理方位,上古时代,它主要指黄土高原西北的西域一带。

周族姬姓,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支古老族群。《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周人始祖后稷,其母为姜嫄(姜、羌同源),周人显然出自羌人部落。先周时期,羌人属于西戎,同殷商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的“羌方”以及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羌戎”同属西戎中的一支。这一点,从周人、羌戎与犬戎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证实。周人在其始祖时期即与姜姓羌人世为婚姻,姜姓为炎帝氏族的後裔。因此,周人祖上与炎帝族的羌人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青藏高原的羌人是周人的血缘亲族。从《尚书》记载看,周族尊崇夏人,与夏人同祖,本为夏人之一支。《国语?鲁语》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夏人本古氐人。“氐”“狄”同音。周族先祖实为戎狄族群之一。孟子明确地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孟子?离娄下》)。

夏朝时,周族由西北向东南逐步推进。殷商早期,周族臣服于商。《诗?商颂?殷武》有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朱熹《诗集传》谓:氐羌、夷狄国,在西方。《国语?周语》载:祭公谋父曰: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周人先祖“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豳”即“邠”字,是说周人先祖从西域走出河西走廊后居住在今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地区。从不窋时代开始,周族已东渡黄河,势力范围从河西达于六盘山东西,今甘肃庆阳是其据点之一,宁夏中卫香山自在其内。到大王亶父时代,“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由于戎狄的进攻,周族才跟着大王亶父从今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地区迁移到今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居住,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甘肃、陕西的泾渭地区。周族从今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地区南下迁至今陕西宝鸡地区,是在戎狄的进攻下才逼迫南迁的。这说明大王亶父时代,戎狄分布在今庆阳地区的西北、东北一带。今宁夏固原地区位于庆阳西北境,自当是戎狄分布的区域。这是周人走出青藏高原进入河套平原的第一站,他们与河套地区的戎狄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今宁夏位于殷商西北边境。活动于殷商西北边境的许多族群,是今宁夏地区的早期先民,如鬼方、义渠等。《逸周书》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其中记录了商周时期与周族杂居或与其毗邻的许多族群。这些族群,多由殷商时期的族群演化分合而来,概称之为“九夷、八蛮、六戎、五狄”。例如,见于西北方面的有:正北方的“义渠”,正西的“昆仑、狗国、鬼亲”等, 正北的“空同、大夏、莎车、姑师、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韯犁、其龙、东胡”等,

还有“氐、羌”“山戎”“犬戎”“匈奴”“东胡”。晋人孔晁注释说:“东胡,东北夷”,“匈奴、东胡,北狄之别名也”。”还说 “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猃狁”。《易卦?爻辞》就有“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

周族先祖活动于西域。《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关于赤水所出,《山海经?西山经》说:“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四流于大杅。”这就是说,赤水与河水、洋水、黑水同出于昆仑之丘。西周之国在赤水之东,也即在昆仑之丘的毗邻地区。著名的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丁山教授考证说:以周人先祖实行 “火葬习惯、大事纪年、与‘七日来复’”与殷人比较,殷人则实行“王在位纪年、十日为旬、与夫棺葬”,周人和殷人在这“三重重大事实迥异”。由此丁山先生得出结论:“余知成王以前,周人文化,实与古代波斯印度成一系统,决非偶然之事。……孟子尝称文王为‘西夷之人’,由今考之,西夷殆及西域矣。穆王西征,与大王妻元女于赤乌氏,固皆周人来自西域之旁证。”

殷商早期,周族臣服于商。《诗?商颂?殷武》有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朱熹《诗集传》谓:“氐羌、夷狄国,在西方。”商纣王时代,周族取而代之,建立了周朝。《国语?卷一 ?周语》载: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

西周早期,周都镐京(今西安西边)的西北一带有鬼方、玁狁、犬戎等戎狄部落。《后汉书?西羌传》说,周文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史记?周本记》记载,周文王伐犬戎,伐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都是与其西北境的戎族部落作战。周“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周朝建立后,为了确保“镐京”的安全,周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所谓“泾、洛之北”,大致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庆阳北境和今陕北一带。这就是说,上述地方,是戎狄分布的区域。周懿王时,猃狁崛起,王室衰微,戎狄交侵,成为周朝西北部的严重边患。《诗经?小雅?采薇》说: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西周时期,经过周武王的征讨追伐,戎狄部落已被驱逐到泾、洛之北,今甘肃镇原、庆阳、宁夏固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周朝重新控制了。周人收复了祖先的“故地”,所以《括地志》说:原、宁、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秦、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公刘、不窋居之,古西戎也。“原、宁、庆三州”,以今地言之,即固原、镇原、庆阳地区。这就是说,西周时期,固原已属周朝管辖。

商周时期,周族与西域戎狄互通来往,持续着血缘关系。《穆天子传?卷二》说:赤乌氏之先,出自周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诏以金刃之刑,贿用周室之壁。封其嬖臣长季绰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为周室主。……赤乌氏,美人之地也,宝玉之所在也。《孟子·梁惠王》载:“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日本日本地理学界的泰斗、著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小川琢治研究,周穆王西游的“西王母之邦”在大宛。舂山,在今新疆哈密西北,赤乌氏或汉乌孙之旧名,必然西域之民族。周穆王西游,周先祖大王亶父其将元女嫁给赤乌氏,这都说明周族亦属戎狄族群,与西域戎狄持续着政治、经济、文化与血缘关系。所以,傅斯年说:云周之号称出于后稷,一如匈奴之号称出于夏氏;与其信周之先世曾窜于戎狄之间,毋宁谓周之先世本出于戎狄之间。

周朝建立前后,香山及其毗邻地区属周族的活动范围。周族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发展,直至入主中原,最终建立了周朝。周穆王西游河宗氏之邦就在香山地区。随着周朝的建立,上述许多族群或与周族共处,或与周族毗邻,或与周族交流,或与周族纷争。据东汉经学家服虔说,唐虞时代的山戎演化为商周时代的东胡,商周时代的东胡演化为汉代的鲜卑。商周时期,猃狁、犬戎、月氏、义渠、东胡诸族先后往复活动于陇右、河西地区,香山地区自然有戎狄族群的踪迹及其后裔。

印欧种族的侨乡

先秦时期的许多文献中经常说到殷、周时期的“鬼方”。鬼方是殷、周时期居于其西北边境的族群,其活动见载于殷墟甲骨、《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青铜铭文中。

殷墟甲骨卜辭常有“鬼方”的记载:

已酉卜,方貞;鬼方昜,亡 (禍)。

己酉卜,宾贞,鬼方易,亡祸,五月。(乙)6684

己酉卜,丙(贞),鬼方易,(亡)祸,五月。(甲)3343

鬼告不乎宅商西(H11:8。周原歧山卜辞)

古代文献常有“鬼方”的记载: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易·既济》)。

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年,克鬼方,氐羌来宾(《今本竹书纪年》)。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古本竹书纪年》)。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易·未济》)。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礼记·明堂位》)。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蘮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集解”徐广曰 :一作“鬼侯”。邺县有九侯城 。“正义”《括地志》云:相州滏阳县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盖殷时九侯城也(《史记·殷本纪》)。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诗·大雅·荡》)。

及子季历 ,遂伐西落鬼戎(《后汉书·西羌传》)。

青铜铭文有 “鬼方”的记载:

唯八月既望……鬼方子□□入三门,告曰:王令盂以□□伐鬼方,□□□馘□,执酋三人,获馘四千八百又二馘,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辆,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八羊,盂又告曰:□□□□,乎蔑我征,执酋一人,获馘二百卅七馘,俘人□□人,俘马百四匹,俘车百□辆,王若曰:□。盂拜稽首,以酋进,即大廷,王令荣讯酋,荣即酋讯厥故,□伯□□鬼獯,鬼獯虘以新□从,成,折酋于□,王呼费伯令盂以人馘入门,献西旅,□□入燎周庙。……用作□伯宝尊彝,唯王廿(或作:卅)又五祀(《小盂鼎》)。

从殷、周两代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战争中,看出鬼方是一个疆域大、势力强的部落邦国。

对鬼方活动区域的考证,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王国维说:鬼方地在汧、陇之间,或更在其西,盖无疑义;郭沫若说:鬼方活动在今陕北、内蒙及其以北的辽阔地区;陈梦家说在晋南;王玉哲说在山西南部;宋亦箫在《大夏( 吐火罗) 新探》中说属印欧人种的大夏、虞氏人在五帝时代的前期曾活动于晋南, 尧舜时因受东边蒙古人种势力的挤压, 北迁阴山河套一带。他认为,殷周时代的鬼方, 与五帝时代的印欧种系大夏、虞氏, 有着相同的活动地域,等等。

鬼方活动区域究竟在哪里?在所有文献中,对鬼方地望有记载的,唯有《古本竹书纪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这一句。周原甲骨H11:27有“于‘伊’、洛”三字,李零读《周原甲骨文》释“洛”为“伊、洛、瀍、涧”四水之一的“洛水”。此“洛水”据《说文》认定为今陕西境内发源于定边县的北洛水。“落”“洛” 音同,“落水”即“洛水”。依周原甲骨H11:27的“洛”字,“周王季伐‘西落’鬼戎”可为“周王季伐‘西洛’鬼戎”。 从“周王季伐‘西洛’鬼戎”的记载看,鬼方地处“西洛”。据此,近年有学者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是指今陕西境内发源于定边县的北洛河。但是,“周王季伐西落鬼戎”时,周王城在今陕西歧山周原,而北洛河地处其东。对周原而言,北洛河就成了 “东洛”“ 北洛”。无论是“东洛”,还是“北洛”,都与文献记载的“西洛”方向相反,沾不上边。

关于“周王季伐西落鬼戎”的西洛水。《山海经·西次四经》载:(刚山)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清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考证,刚山之尾,今甘肃笄头、大方、六盘、须弥诸山,与陇州山迤逦相接,故曰尾也。洛水,今宁夏清水河,北流至灵州鸣沙堡入黄河。《山海经》载“洛水”出于“刚山之尾”而“北流注于河”。在陇山山脉中,“北流注于河”的唯有今宁夏清水河,故清水河古代亦称“洛水”, 古文献也刊为“若水”或“苦水”,“苦水”系“若水”之误刊。“ 洛”“ 若”音转,“洛水”即“若水”,均指今宁夏清水河。《西次四经》之“洛水”,正在周原之西,称之为“西洛(西落)”,与“周王季伐西落鬼戎”完全相符。清水河源出六盘山北麓,则“刚山之尾”当指今六盘山北麓。六盘山北麓即香山地区,确系清水河所出所经。所以,香山亦属“刚山之尾”,统称则为“刚山”,香山系“刚山”之音转。由上可以断定,周王季所伐的“西落鬼戎”之国在今宁夏清水河流域,亦即在今宁夏陇山、香山及其毗邻地区。此考证与王国维说“鬼方地在汧、陇之间,或更在其西,盖无疑义”的结论完全一致。这就是说,殷商时期,今宁夏中卫地属鬼国。

关于“鬼国”的地理方位。“西落鬼戎”所建的国家史称鬼方或鬼国。《山海经·海内北经》载:“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对此,《文献通考· 卷三百四十八·四裔考二十五》说:“鬼国在駁马国西六十日行。其国人夜游昼隐,身著浑剥鹿皮衣,眼鼻耳与中国人相同,口在项上,食用瓦器。土无米粟,啖鹿豕及蛇。”关于駮马国的地理方位,《元和郡縣圖誌》卷四载:“賀蘭山,在保靜縣西九十三里。山有樹木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爲賀蘭。其山與河東望雲山形勢相接,迤邐向北經靈武縣,又西北經保靜西,又北經懷遠縣西,又北經定遠城西,又東北抵河。其抵河之處,亦名乞伏山,在黃河西。從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約長五百餘里,真邊城之巨防。山之東、河之西,有平田數千頃,可引水灌溉,如盡收地利,足以贍給軍儲也”。由此可见,先秦时代,賀蘭山之西为駁马国的活动地域。鬼国原在賀蘭山西六十日程,约在河西走廊西端。商周时代,他们从河西东进到今宁夏清水河流域,亦即今宁夏陇山、香山及其毗邻地区。

关于鬼方的种族问题,沈兼士先生在《“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余太山先生在《犬方、鬼方、工方与玁狁、匈奴同源说》均指出鬼方为异种之人, 有印欧人种之嫌疑。关于鬼方为印欧人种的看法,郭沫若评价“新颖翔实, 可为定论”。陈寅恪读后复函说“欢喜敬佩之至”。 宋亦箫亦说鬼方是一支印欧种族人群。他们是早在五帝时代前期就已东迁而来并在尧舜时期部分迁离西去的吐火罗民族( 汉籍名之为大夏、虞氏等) 遗留下来的后裔。春秋战国时期, 他们被改称赤狄,继续活跃于北中国, 成为当时的一股强大势力。其后裔在长期的互为婚姻中, 赤狄的大部渐渐融入了华夏族群中(宋亦箫《鬼方种族考》晋阳学刊 2008 年第4 期)

今中卫岩画中有“人面蛇身”的龙图腾和 “身著浑剥鹿皮”的人物图像,这抑或这就是鬼国先族的图腾标志、鬼国先族的传闻实证。

双重遗传的后裔

殷商时期,其西北边境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族群或部落联盟,其中不乏徙居于今河西走廊至新疆的古西域人。这些族群或部落联盟,在甲骨文、金文及古文献中被称作“方”或“邦方”, 如:鬼方、御方、井方、危方、土方、吕方、苦方、龙方、马方、蜀方、盂方、羌方、羊又方、辔方等等,他们是商朝的内附或外患,《易卦?爻辞》就有“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逸周书》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其中记录了商周时期与周族杂居或与其毗邻的许多族群。这些族群,多由殷商时期的族群演化分合而来,概称之为“九夷、八蛮、六戎、五狄”。例如,见于西北方面的有:正北方的“义渠”,正西的“昆仑、狗国、鬼亲”等, 正北的“空同、大夏、莎车、姑师、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韯犁、其龙、东胡”等,还有“氐、羌”“山戎”“ 犬戎”“ 匈奴”“ 东胡”。 晋人孔晁注释说:“东胡,东北夷”, “匈奴、东胡,北狄之别名也”。”还说 “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猃狁”。 《史记·大宛列传》说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眼,多须髯。《汉书·西域传》说: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人皆深目,多须髯。颜师古《汉书注》说乌孙青眼赤须。

对于繁衍生息于大西北的上述西域族群的血统,复旦大学与吉林大学合作的两项DNA研究揭示了他们的遗传特征。研究小组在距今3980年的小河墓地提取了30个古代人的骨头样本,在距今2500年的且末墓地提取的36个样本,他们在进行遗传特征分析时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古时的西域人不仅有印欧人的遗传特征,也有东方人的遗传特征。

以往的研究专家说,根据史料记载,中西方的交流是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才开始的,距今近2000年。但从新近的研究成果来看,小河墓地距今约4000年,也就是说其实早在4000年前,尚无文字记载的时候,东西方人就已经开始进行往来、混居,并且有血缘互动。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期刊《体质人类学》上(2010年4月15日 北京科技报《古西域人具有印欧人与东方人双重遗传特征》)。

研究专家说,西域古代居民是东西欧亚大陆人群的混合人群,东西方交流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许多。《纽约时报》日前刊登了一篇关于罗布泊“楼兰美女”身份之谜的文章,该文作者引用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结论,称“楼兰美女”在遗传学上属于东亚人种。昨天,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金力教授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证实了这一说法。他同时表示,根据他们的研究,东西方人种至少在4000年前就已经接触、融合,“新疆古代居民是东西欧亚大陆人群的混合人群,东西方交流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许多。”

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后形成了两个种群——黄种人与白种人,这两种人如何又碰在一起?东方与西方何时又再次相遇?在DNA技术出现之前,学者只能从考古和文献中获得蛛丝马迹,而如今依靠最先进的DNA技术,能从人种上测算出东方与西方的接触年代。

据金力教授介绍,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之前用7年时间,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边上的小河墓地和且末墓地中的干尸进行了DNA研究。小河墓地距今4000年,且末墓地距今2500-3000年。“我们提取了小河墓地的30个古代样本,并提取DNA,其中23个样本提取获得成功,在做成功的20个样本中,读出18个样本是C线粒体,C线粒体代表典型东亚特征,其人群主要分布在东亚。也就是说,小河墓地中的古新疆人在DNA上有典型的东亚人特质,而这一墓地的墓制等方面又有典型的欧洲和中亚特征。这说明,至少在4000年前,东西方人种就已经在现在的新疆地区进行了文化和族群上的交流,这比以前我们所认为2000前东西方开始交流的年代早许多。”金力说。所以,研究中心得出的结论是:“新疆古代居民是东西方欧亚大陆人群的混合体,时间至少在4000年前。”而在备受瞩目的“楼兰美女”的身份问题上,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得出的DNA测定结论是,虽然她在外貌特征上是典型的北欧人种,但线粒体却显示是东方人,而线粒体遗传于母方。对于这一结论,研究各方都比较兴奋,但目前还没有正式公布这一结论,“根据人类学研究惯例,还需要第三方重复验证,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做。”金力解释说(石剑峰《东方早报》2010年4月2日)。

从宁夏考古出土的古代人骨研究中,也可揣测出一些白种人迁徙的端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康信研究员,长期从事骨骼人类学的鉴定与研究,多次在宁夏古代墓地鉴定人骨。从他已鉴定过的人骨资料来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古代种族成分上曾有过不同类型的某些异动。例如从新石器时代的东亚类群到青铜时代的北亚类群的出现,以及汉代以后的更晚时期又是以东亚类及其变种的出现。这些都代表了欧亚大陆东部人群内部变化的局部反映。但同时,宁夏在地理上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东延的一部分,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不少有西方文化色彩的遗存,尤其在固原地区便有这类遗存发现,因而不能不存疑于文化载体的人口中没有西方人种的渗进这样的人类学问题。他在固原九龙山——南塬墓地鉴定的北朝、隋唐出土的48具人骨个体中,其中10具人骨个体除一具女姓头骨因残缺而无法证实其种系外,其余均属于西方种族成分,占48具的20.8%,从中窥测在这个历史阶段已经迁移至此的西方人口或已有相当规模了。据他推测,宁夏境内的这些西方种族大概是秦汉以后的较晚的时后陆续进入,由少到多并有相对集中在固原地区的现象(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宁夏固原九龙山一南塬墓地西方人种头骨》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012年4月至7月,为配合“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卫常乐汉代墓地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24座,分石室墓、砖室墓、土坑(土洞)墓等多种墓葬类型,出土了陶器、漆木器、铜钱及少量的车马、明器等260余组件随葬品。据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发掘的墓葬时代从西汉中期延续至东汉早中期。墓主骨骸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骨骼人类学专家韩康信先生鉴定,属蒙古种近代东亚类型,M7墓室西棺内人骨经初鉴属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在该区域同时期墓葬人骨鉴定中罕见(王玉平《中卫常乐汉代墓地惊现白种人骨骼》宁夏日报2012年7月18日)。常乐汉代墓地位于中卫市香山北麓沙坡头区常乐镇山前台地上,俗称“半截子山”,汉魏至西夏时期香山地区属鲜卑族群活动范围,有白色人种亦属正常。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鲜卑为“白虏”,即指其为白色人种。《晋书·苻坚》载记:慕容冲进逼长安,坚登城观之,叹曰 :“此虏何从出也?其强若斯!”大言责冲曰 :“尔辈群奴正可牧牛羊 ,何为送死!”冲曰 :“奴则奴矣 ,既厌奴苦 ,复欲取尔见代 。”坚遣使送锦袍一领遗冲,称诏曰 :“古人兵交 ,使在其间 。卿远来草创,得无劳乎?今送一袍,以明本怀。朕于卿恩分如何 ,而于一朝忽为此变!”冲命詹事答之,亦称“皇太弟有令 :孤今心在天下,岂顾一袍小惠。苟能知命 ,便可君臣束手,早送皇帝,自当宽贷苻氏,以酬曩好,终不使既往之施独美于前 ”。坚大怒曰 :“吾不用王景略、阳平公之言 ,使白虏敢至于此 。”平阳太守慕容冲系鲜卑族,苻坚之子苻晖屡为冲所败,坚让之曰:“汝,吾之子也,拥大众,屡为白虏小儿所摧,何用生为!”晖愤恚自杀。《晋书》和《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为“黄须”“黄头”,并称其为“鲜卑奴”,称其母为“燕代人”(今河北山西一带),说晋明帝与其母貌相类似。《北史·徒河慕容廆传》载“西人呼徒河为白虏”,“徒河”即鲜卑徒河慕容廆,史称其为“白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虽以蒙古人种为主,但也混杂有鲜卑、羯族等白色人种。《晋书·四夷传》记载大宛国“其人皆深目多须……”,记载康居国“风俗及人貌、衣服略同大宛”。《魏书·西域传》说自高昌以西,诸国人多深目高鼻……《北史》说高昌以西各国,皆深目高鼻,康居国深目高鼻,多须髯。《北史·恩幸传》说:胡小儿,眼鼻深崄。

隋唐宋金时期称白色人种为“黄头”“紫髯绿眼”。 《旧唐书·西域传》称疏勒、护密人碧瞳,与波斯、大秦相同。同书《回鹘传》称黠戛斯: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旧唐书·室韦传》《新唐书·室韦传》《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室韦诸部中有“黄头室韦”“黄头部”,室韦是蒙古诸部的先民。《新唐书·李多祚传》记载: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唐代张说在《苏遮幕》中说: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 杜甫在《悲青阪》中说: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岑参在《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说: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李白在《幽州胡马客歌》中说: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李端《胡腾儿》诗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张籍在《永嘉行》中说: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说:紫髯深目两胡兒,鼓舞跳梁前致辞。 李贺《龙夜吟》说:卷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吕岩在《七言》中说: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儿手指天。以上说明“黄头发”“紫髯绿眼”是鲜卑等白种人的特征,这些白种人徙居于华夏地区的很多。宋辽金时期,东北蕃南下西进,中国北方成了契丹、女真、西夏人的天下。《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中“多黄发,鬓皆黄,目睛绿者,谓之‘黄头女真’”。《松漠纪闻》记载:“黄头女真”“髭发皆黄,目睛多绿”。《契丹国志·诸蕃国杂记》记载: “黄头女真” “髭发皆黄,目睛多绿”,这显然是白种人的特征。

蒙元时期称高加索人种为“绿睛回回”,亦属白色人种。成吉思汗和他父亲也速该出自“勃儿只斤”部,“勃儿只斤”的含义在古突厥语中为“棕色眼睛的人”,在现代蒙古语中有“棕色眼睛的人”和“兰色眼睛的人”两种说法。蒙古大军征服了高加索各部落。高加索的阿速人皮肤白皙,眼睛蓝色或绿色。被征服的阿速人组成阿速军,从蒙古军进人中原,被称为 “绿睛回回”。 这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些部队多驻扎在北方,北方人群中含有高加索人种成分不足为奇。

白种人原居于欧洲及与亚洲交界─乌拉尔山至大高加索山一带,故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高加索人种肤色浅淡,眼色蓝碧、碧绿或棕色,头发有黄色、棕色或黑色,鼻子窄而高。高加索人种人口多,流动性强,分布广泛。考古材料证实,公元前三世纪以来,白种人从欧洲、中亚、西域通过漠北草原和河西走廊一直流动到今天的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宁夏等地。这些早期的白种移民及其后代与蒙古人,西夏人,契丹人、女真人逐渐同化,融入华夏族群,演化成了中国的北方人。

禹迹考异

夏禹发祥崇山考

崇山不是嵩山

据古文献记载,夏兴起于崇山,夏禹之父鲧封于崇,禹建都于阳城(《国语·周语上》《帝王世纪》)。

先秦崇山非汉代中岳嵩山。《汉书?地理志》颍川郡条载:“郾,郏,舞阳,颍阴,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 “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即先秦称崇高(今嵩山)为“外方山”,时无崇高(今嵩山)之名。“崇高县”为汉武帝时置,中岳“嵩山”以汉《说文解字》“嵩”通“崇”而被注家释为“崇山”,但今河南登封称“崇山(今嵩山)”实出自汉武帝时代,非先秦崇山。

先秦“崇山”之名远早于今河南登封汉代“崇山(今嵩山)。《帝王世纪》引《山海经》载: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畢沅云:《墨子?節葬篇下》云:“堯北教八狄,道死,葬蛩(qiónɡ)山之陰。”則此云狄山者,狄中之山也。 王充注《论衡》说:尧帝于冀州,或言葬于崇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 “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以上崇山均不在今河南登封中岳嵩山,而在狄中之山,即北狄所处之山中。狄山一名崇山,为帝尧之葬所。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夏朝“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含四百三十二年。”商朝 “三十一王。是见居位者实三十王,而言三十一王者,兼数太子丁也。自汤传位至纣, 凡六百二十九年。”周朝 “自克殷至秦灭周之岁,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鲧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随着朝代更替,部落迁徙,崇国也在不断迁徙。《史记·周本纪》载: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正义”注: “皇甫谧云:崇国,夏鲧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诗经》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国之地也。”禹都阳城、安邑、平阳,史有明载,这是夏禹族群后裔进入中原、建国夏朝以后的事了,将其遗址考证在中原、山西有踪可寻。中原地区与“崇”字有关的地名、国名,应是随着夏禹族群后裔从其在西北的始兴之地“崇山”世代迁徙带至中原的。所以,用殷商、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与“崇”字有关的地名附会夏禹族群始兴之地的“崇山”,时空距离太大,且无任何证据可资验证,不靠谱居多。

夏禹发祥地寻源

对于夏禹始兴之地的崇山所在,历来都是要么从“崇”字的音、形、义猜测附会为中原地区的篙山、高山,要么将其注释、考证为商周时代中原地区的崇国、崇地。将夏禹兴起之地的崇山注释、考证为商周时代中原地区的崇国、崇地,并无言之有据的连系,所以至今没有定论。对于阳城的所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在箕山北十三里”,又说“在嵩山南二十三里”,今人研究倾向于在河南境内伊水、洛水流域的为多。阳城应为大禹族群后裔自西北向东南迁徙途中的都城之一,但非大禹族群始兴之地。

《史记·夏本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考证夏禹始兴之地的崇山所在,应从黄帝族群、顓頊族群、大禹族群自西北地区的青藏高原向东南的中原地区世代迁徙的道路上寻找。

大禹出生地望。《史记·六国年表》载:禹兴于西羌”。《盂子》说, 禹“西夷之人也” 。《吴越春秋?无余外传》载:禹“家于西羌”。贾谊《新书》说:大禹出自西羌。《盐铁论》载:禹出西羌 。《帝王世纪》载:“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以上记载说明,大禹出生在西羌地区是一致的。大禹出生的具体地方,《艺文类聚》卷六引战国墨家的《随巢子》佚文说: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马骕《绎史》卷十二引《随巢子》云:禹产于崑石,娶塗山,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塗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载:玉山“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又载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宋洪兴祖引《河图》曰:“昆山出五色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昆山即河源所出的昆仑山,《轩辕之丘、昆仑之丘均位于“西山经”,按地理方位,昆石应即昆仑山石,这与大禹出生在西羌的地望是一致的。

崇山寻源。《史记·夏本纪》索隐说:“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黄帝族系从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走近黄河岸边的第一座神山就是“崇吾之山”。《山海经·西山经》载:“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瑤(去王)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虫焉)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狀如禺而文臂 ,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有鳥焉 ,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西望帝之搏兽之丘”,即说崇吾之山是炎黄古族采集、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在崇山“南望瑤(去王)之泽”与《帝王世纪》引《山海经》“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地望相同,“瑤(去王)之泽”即“尧之泽”。此处“尧之泽”应即帝尧之葬所,在狄山、亦即在崇山。《山海经》载“稷泽”为“后稷”之葬所,与河西走廊峚山、丹水、桃水地望毗邻。“尧之泽”在崇山亦与黄帝族系早期活动于河西地区相符。先秦文献中,与黄帝族系最早的繁衍生息之地、大禹出生地望、大禹族群始兴之地的“崇山”在族系源流、地理方位和地名上有渊源关系的唯有崇吾之山。

关于“崇吾之山”的神山所在,根据中科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与中科院研究员、著名自然科学家郭郛的考证,“崇吾之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香山呈现东西走向,主峰海拔2360多米,突起于群山之上,气势磅礴,石器时代的岩画等文物遗迹丰富多彩(详见周兴华、马建兴著《塞上古史钩沉》)。

崇吾之山是祁连山余脉的东缘。黄河流出青藏高原,从黑山峡冲出峡谷,在沙坡头拐成了一个月牙形的大湾进入中卫平原,向东流去。香山就位于甘肃、宁夏黄河东南岸的这个大湾中。这个大湾,就是今沙坡头旅游区南区。据研究,“该大弯曲的形成始于黄河第Ⅴ级阶地的形成时期,成型于黄河第Ⅲ级阶地形成之后,约在距今10万年~28万年之间”(师亚芹、冯希杰:《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4期),这正是早期智人出现并走向晚期智人的时期。这里是从祁连山地、河西走廊走进黄河边的第一块可猎可牧可耕之地。通过这一地区的古道,就是名扬中外的丝绸之路西段,即从西安经固原沿清水河过黄河到中卫,再从中卫西行,在中卫境内经荒草湖、碱碱湖、沙坡头、孟家湾、长流水、一碗泉、甘塘、营盘水进入甘肃河西走廊,通往凉、甘、瓜、沙诸州。在以上所列8个地方的古道两侧,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陆续发现了大面积的新旧石器遗址、遗迹。近年,我和朋友们又在岩画所在的大麦地、蒲塘墩、骆驼山、通湖山、水稍子、西山新发现了许多石器时代的遗址遗物,主要是大面积的石器和陶片。从中卫至营盘水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南滨黄河,北邻沙漠,中间是丝绸之路。在这块土地上,原发现的和新发现的遗址、遗迹均与史前岩画连接成片,都很密集,其中长流水旧石器遗址居中偏东,范围很大。从大量散见的地面遗物看,自旧石器、新石器至历史时期,这里一直是人类的聚落遗址。由此看出,自西域东出河西走廊后,从营盘水至香山的这一狭长地带一直是史前人类频繁活动的密集中心。

崇吾之山及其毗邻地区,现已发现的史前岩画有宁夏中卫香山岩画、大麦地岩画,甘肃靖远吴家川岩画、景泰岩画等。香山岩画区遗存于宁夏中卫黄河南岸。黄河南面与香山岩画区毗邻的即是甘肃靖远县吴家川岩画、黄河红山峡野麻岩画、景泰县黄河岩画。大麦地遗存于宁夏中卫黄河北岸。黄河北岸西与大麦地岩画毗邻的还有沿祁连山脉的河西走廊岩画长廊,如甘肃景泰县红水岩画、寺滩岩画、山丹硖口岩画、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嘉峪关黑山岩画等等。上述岩画分布地带,依山形地貌划分,均在陇右地区;依山脉走向划分,均属祁连山余脉北方岩画。以上岩画中的许多形象、图像都是《山海经》所记载的各个图腾氏族、图腾神的原始版本。《山海经》中复制辑录的各种图像,都来源于上古社会刻制在山林木石上的史前岩画,反映的是上古社会的内容。《山海经》记载的崇吾之山的族徽、图腾图像,在陇右地区的史前岩画中都有。史前人类通过在坚硬岩石上的凿刻涂抹,以图画形式记载了他们的生存斗争、经济生活、社会实践和思想观念,再现了史前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

崇吾之山岩画代表的陇右、河西地区的史前岩画是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的图画语言,是人类文字创生的源泉,是炎、黄古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上述地方的史前遗迹,大多与炎、黄古族在祁连山地、河西走廊、陇右地区的早期活动有关;上述地方产生的文化形态,多属以西王母、盘古、女娲为代表的西方昆仑神话传说谱系。以上说明,崇吾之山是炎、黄古族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中国西北地区是以龙图腾崇拜为标志的炎、黄古族的发源地。

崇山地望辨正

崇吾之山是夏鲧崇伯始封之地,是夏禹兴起的崇山。

《国语·周语上》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说文解字》崇亦作嵩、作崧。旧说据此将“崇山”说成“崇”,将“崇”说成“崇高山”,将“崇高山”说成今河南省登封的嵩山,将嵩山说成崇山,将嵩山南麓的阳城考证为禹都,将阳城考证为夏禹兴起的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宋人不同意崇山即嵩山之说。《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左氏传》曰:‘赵穿侵崇是也。’”傅斯年先生亦对崇山即嵩山之说提出质疑,他说,《左传?宣公元年》载:“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杜云:崇,秦之与国)。吾以求成焉。’冬,赵穿侵崇,秦弗与成。”据此,傅斯年先生说:然则春秋时晋秦界上犹有以崇为号之国,此亦可知崇在西土(傅斯年《夷夏东西说》)。

崇山在“西土”的什么地方?傅斯年说的晋秦界上的“西土”,应是晋国的西境与秦国西境的接壤地带。春秋时期晋秦西境见诸《史记·匈奴列传》:“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闲,号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挠诸﹑绲戎﹑翟﹑嵵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晋文公降伏的赤翟﹑白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 :“潞州本赤狄地。延﹑银﹑绥三州白翟地”。晋文公夺取的“河西圁﹑洛”之地,《史记集解》徐广曰 :“圁在西河,音银。洛在上郡﹑冯翊闲。”“地理志云圜水出上郡白土县西”。《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 :“白土故城在盐州白池东北三百九十里 。”又云 :“近延州﹑绥州﹑银州,本春秋时白狄所居,七国属魏,后入秦”。

1983年,宁夏彭阳县发现的“二十七年晋戈”(《文物》1986年8期), 銘文為“二十七年晉上容大夫”。吳良寶先生指出此銘文應是加刻的魏國銘文,“晉”指魏國,铭文纪年在魏惠王时。沈融定铭文为魏文侯时所刻。其中的“上容”學者或釋為“上谷”(苏辉 张翀:2007年先秦史研究概览《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12期)。晋戈发现于宁夏彭阳县,铭文纪年为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或魏惠王(前400年 ~ 前319年)时期,这证明秦境西北的今宁夏彭阳县西北至西河(宁蒙黄河段)一带为晋、魏领域。宁夏彭阳县 “二十七年晋戈”的发现,也破解了魏武侯“浮于西河”的河段所在。《战国策·魏策一》载:魏武侯(前395年~前370年在位)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关于“西河”所在,唐张守节“正义”云,“西河,即龙门河也。”此解沿袭至今,吾久疑之。如果晋、魏疆域以龙门河的“河山之险”为界,则晋境仅限于龙门河以东,这样,三家分晋时则赵、魏无地可分,那么,赵筑高阙,魏塞固阳也就成了空中长城。宁夏彭阳县 “二十七年晋戈”的发现,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今宁夏彭阳县西北的陕北、河套地区皆属晋、赵、魏疆域,魏武侯“浮于西河”的河段应在今宁蒙黄河段,西河本应指此。从魏武侯浮于宁蒙黄河段(西河)看,说明晋秦西北疆域在今宁夏西南的彭阳一带相接,崇国在今宁夏西南的晋秦“西土”上,这才能产生赵穿说的 “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的战略。所以,“正义”将魏武侯“浮于西河”注释为“龙门河”实为将《礼记·王制》所说的东河(晋陕黄河段)误为西河(宁蒙黄河段)。从以上记载考证看,三家(韩、赵、魏)分晋前,晋国的西境已达今河套至陕北延﹑银﹑绥地区及宁夏西南彭阳、固原一带。三家分晋后,魏筑河西长城固阳塞,已达今内蒙古包头附近,赵武灵王筑高阙塞,已达今内蒙古狼山西端。河套陕北至宁夏西南彭阳、固原一带原系三晋旧疆。秦据关中,晋国西境与秦西北境域在宁夏西南彭阳、固原一带接壤,崇国方位应在此接壤境域之西北。

秦穆公势力所及的“西戎八国(或称益国十二)”,大致在北地、陇西一带。其中崇吾之山属陇西地区的大山,紧挨河套西南岸边,“其地周环约五百余里,东南接壤灵州胭脂川,西南与靖远柴薪梁、高峰子、芦沟联界。山巅高约十里,旧建香岩寺。其山地可耕牧……旧称七十二水头是也”,“前明为庆藩王牧场(《古中卫县志》)”。香山遗存有石器遗址,遍布史前岩画,现已发现10余处,敲凿形成的动物岩

画占了绝大多数,这属岩画序列中的早期作品。崇吾之山(香山)广泛分布的史前岩画证明,这里是史前及历史时期都是人类的繁衍生息之地。

秦“西戎八国”或“十二国”内部,所属部落“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崇吾之山地区必有“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的方国,以“崇”为名号的方国即属其中之一。崇吾之山与晋国、秦国西北边境直接接壤,正属春秋时期晋、

秦“西土”,故赵穿才策划了 “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的战略,发生了《左传?宣公元年》“赵穿侵崇”的战事。“赵穿侵崇”的崇国,应即位于崇吾之山地区的 “崇国”。

晋秦西土的“崇国”与鲧、禹父子有源流关系。崇吾之山的名称出自《山海经》。崇吾之山是远古时代炎黄古帝采集、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是黄帝族群、顓頊族群、大禹族群从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走向黄河岸边的第一座神山,是从黄土高原向中原迁徙的必经之地。崇吾之山的史迹发生在三皇五帝时代,崇吾之山遗存的旧石器遗

址、史前岩画、新石器遗址、原始聚落遗址都是史前人类在该地区活动的历史见证。

崇吾之山是大禹父亲崇伯鲧的始封地。《国语·周语上》记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此崇山即《山海经》记载的崇吾之山,即夏兴起的崇山,祝融降临的崇山。《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 ‘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崇吾之山在秦晋西土,此即大禹父亲崇伯夏鲧的始封地,《春秋传》称此地为崇伯鲧。崇吾之山(中卫香山)石城、土城基址很多。《吕氏春秋?郡守》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夏鲧是中国建城的始祖,夏鲧所建之城是中国第一城。20世纪80年代我在香山工作时,当地群众世代相传香山古有碾伯县,遗址尚在。我请人带路,到碾伯县遗址实地考察过。当时所见,是几处坍塌的石块磊砌房屋基址,还有些陶片。回来后查阅史料,碾伯县为清代建制,今称乐都,与香山无关,也就撂下了。现对照石块磊砌房屋基址重新思考,香山的崇伯鲧是否讹传为碾伯县了,因为清代中卫知县黄恩锡由青海碾伯县调任而来,时称黄恩锡为“黄碾伯”, 黄将碾伯县地名带入中卫,地名越近越好记忆,讹传也是有可能的。此虽为猜测,但崇国在香山所在的晋秦西土史有多证,《春秋传》又说崇伯县建置于此,崇伯县讹传为碾伯县也不谓无据。《春秋传》说夏鲧封崇伯,崇国在秦晋之间,春秋战国时期崇国之地才变为崇伯县的。由此可知,崇国、崇伯鲧的族群当为崇伯夏鲧后裔的一支。

崇国与秦国关系特殊。赵穿说“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这是因为秦先祖与夏禹族群先祖在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秦先祖伯益是协助大禹治水的功臣,还与大禹共同编辑了《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赵晔《越王无余外传》)。一个弱小的崇国位于秦境西土,秦国不但不侵吞它,还要保护它,这是为什么?《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秦始皇巡游会稽祭祀大禹陵, “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史记·周本纪》)。秦国对崇国的特殊待遇,很可能是秦国历代帝王敬仰大禹的丰功伟业,知恩图报,才使秦西境的弱小崇国作为崇伯夏鲧的始封地被保留下来,延续其后裔,使夏鲧世代享受祭祀。

综上考证,崇吾之山即夏禹父亲崇伯鲧的始封地崇山,亦即夏禹兴起的崇山。殷、周时期的“鬼方”“西落鬼戎”即活动在夏鲧崇伯的始封之地,曾建立了鬼国,鬼国与鲧、禹父子始兴之地有源流关系。鬼国在今宁夏陇山、香山及其毗邻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晋秦西土的“崇国”,曾建置过崇伯县。作为鬼方、鬼国、崇国、崇伯县的所在地,崇吾之山遗存的许多石砌城堡遗址,这里应有崇伯夏鲧所建中国第一城之孓遗。

同类推荐
  • 烽火燃

    烽火燃

    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背后不为人知的一段秘辛;一起灭门惨案引出皇室储位争夺黑幕,继而有了一场小人物奋斗史,百死不悔的兄弟情义纠葛住两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旌旗所指十万忠魂剑锋所向,苍生福祸就在一念之间。解析宋初史实延伸合理剧情,且看唐齐如何纵横天下!
  • 穿越易经

    穿越易经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一条永不枯竭的智慧河。但几千年来易经之所以变成谁也看不懂的“天书”,山人尝试使它回归常识,由浅入深,人人都能看懂。历史文化是经过政治裁剪选择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历史文化不可复制,但可以品读。山人尽平生之学,穿越时空隧道,复活诸子百家,古今圣贤,激活易经产生的生活原生态过程,使得读者诸君,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去品读感悟易经,汲取智慧灵感。本书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画卷,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路圣贤,伏羲、神农、周文王、老子、鬼谷子、孙子、诸葛亮、……都将在书中复活,用他们的深奥思想文韬武略演绎诠释着易经的真谛……
  • 揭开萧妃娘娘的面纱

    揭开萧妃娘娘的面纱

    红颜祸水,搁谁身上都屈!唯独冯小怜!北周高纬帝的淑妃、右皇后!冯小怜横空出世是迷!冯淑妃名小怜,大穆后从婢也,人从哪里来?冯小怜出身是奇!虽然是从婢,却奇迹般地拥有很多技能,技来是何方?冯小怜进宫是宠!冯小怜抓住高纬的心,越过三千佳丽,宠从何处得?冯小怜事齐是祸!冯小怜慧而狡黠,祸从何处说?冯小怜是谍!南北朝后三国时代,关陇贵族北周代表宇文泰与北齐高欢争夺天下,宇文泰屡败屡战,会不会使奸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冯小怜是不是另一版式的西施……欲知真相如何,笑看《谍.妃》为你精心铺展爱的痴迷与疯狂
  • 大历史的边角料

    大历史的边角料

    本书从作者五年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随笔中择选72篇精华之作,集中体现其对各类问题的独到观点,突显张鸣式说史之魅力。本书为张鸣精选集丛书之一。 本书作者从其五年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随笔中择选出72篇精华之作,集中体现了作者他对各类问题的独到观点,突显张鸣式说史之魅力。书中,你可以揭密义和团的难解之谜,文学戏剧的意外影响,关于辫子与革命的零碎故事等。
  • 汉雄

    汉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年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没人可以随便欺辱大汉的子民,没人可以在大汉的国土上任意的抢掠杀戮。无论我们的敌人有多么的强大,汉家的血脉终将激励着我们拿起刀剑,争取属于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要让这帮草原鞑子领教汉家儿郎的勇武,用他们的尸山血河铸就大汉民族的辉煌。云啸向天怒吼,大汉雄起。龙王书友QQ群:282022096,欢迎各位朋友共同讨论篡秦的发展。
热门推荐
  • 末世骇客

    末世骇客

    机械带来的末日,全宇宙人类的噩梦!两个世界中的两个种族之间的碰撞角逐……(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
  • 九零后公民

    九零后公民

    这是作者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分为爱情篇、社论篇、闲情篇、自我篇、校园篇,全程记录了作者近年来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见闻与感悟。
  • 王爷无耻:溺宠一品小狂妃

    王爷无耻:溺宠一品小狂妃

    世纪的国际神偷,携带万能的神偷包穿越成软弱可欺的落魄小姐。想淹她,橡皮筏搭救。想杀她,高科技武器伺候。再惹她,炸药分分钟把你炸成狗。只是某邪魅无耻的王爷,整天缠着她做什么?邪魅王爷勾唇一笑:“想妃妃”洛小安气得小脸通红,“你怎么不想入地狱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物皆驭

    万物皆驭

    未来是什么样的?没人知道。但在这里,未来是绚烂多彩的,也是为了生存和竞争,而残酷无情的。生物科技的发展,促使人类发现,只有不断的进化自身,才能够在这个多元化的宇宙中,拥有存活下去的资本!那么,站在人人都以修炼、强大、进化的人类金字塔顶端的,自然是武力至强的强者了?不!但丁会告诉你,武力强悍?那只是在战场上杀杀虫子罢了。站在人类金字塔顶端的,是技师!而位于技师职业的顶端……神师,则可万物皆驭!
  • 问号空间

    问号空间

    随机的技能,随机的物品,随机的怪物,随机出现的胜利条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随不到!一个完全靠脸的空间,‘手黑’就意味着死亡。兄台你的人品准备好了没?
  • 鹦鹉洲

    鹦鹉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圣战九天

    圣战九天

    万年前,腾龙大陆就被分割两处,一处坐落在龙头,一处坐落在龙尾。龙头一方被人称之为龙源神州,这里大多居住着靠劳作、经商和畜牧为生的平民,可当中也不乏一些想要依靠修炼达到永生不死的修行者,因为在传说中,但凡修行者能够承受最后的天罚考验,便可御剑腾空并拥有永生不死的躯体。不仅如此,更能穿越腾龙之躯横跨整个大洋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也就是腾龙大陆另一端龙尾处,紫灵圣地!也正是有了这一群修行者的存在,才为龙源神州带来了多许色彩,但也隐隐充斥着腥风血雨的争斗。故事的开篇,就在这强者为尊的龙源神州拉开帷幕……
  • 重返18岁屌丝版

    重返18岁屌丝版

    一个快30岁的要步入中年的男人在事业不成功外加女友抛弃的情况下,却意外穿越时空回到了18岁重新的生活。
  • 农业学大寨始末

    农业学大寨始末

    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的虎头山下。在互助合作运动中,贾进财和陈永贵,积极带领农民组织起来,走上集体化道路。1947年冬,陈永贵被吸收入党,迈出了他政治旅途的第一步。贾进财是大寨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主动“让贤”,成为颇受后人赞誉的一段佳话。大寨村的成绩和陈永贵的才干不仅受到昔阳县委的表扬,也开始引起晋中地委的重视。本书将向您介绍大寨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 一度空间

    一度空间

    在灵异的空间里,什么都不存在。灵异的奥秘就是在你看来,什么都不可能的事实却总是在你眼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