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连结西方
发现维纳斯
宁夏大麦地位于中国西北边疆,属于亚洲内陆地区。这里发现史前岩画25000多个。从全球范围看,大麦地岩画在题材内容、图像特征、制作技法、位置选择等方面与欧洲同类型的西方岩画有着惊人的相同相似性。特别是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的发现,呈现出东西方文化在大麦地交流融合的奇特现象,反映了史前时期的东西方文化
是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大麦地北邻阿拉善左旗,是良好的牧场,遇上天旱,邻近的阿左旗羊群需要越界放牧。1986年下半年,左旗天旱,希望向中卫草原移牧,我同意。因为看草场,我途经大麦地,看到一幅女性岩雕裸像,中心部位有三大块组成,初看像一朵花瓣,再仔细观察,是个人形。后经长期思考,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个女性裸像。
大麦地岩雕女性裸像敲凿在高60厘米、宽50厘米的红砂岩山体岩面上。裸像通高26厘米,宽17厘米(包括手),身阔最宽处在双乳下部,乳房的长度约占胸腹的三分之一、双乳的宽度与身阔最宽处等同。裸像体态矮小丰腴,头圆无耳,眉眼明显,张口露齿。两只乳房硕大饱满,腹部滚圆似孕,臀部宽肥显露。两臂纤弱,右臂里曲,抚于肚、腹之间;左臂弯曲上举,手持角形器。两腿细小,并立而站。岩晒泛黑,敲凿沟槽开口宽阔,边缘不齐,凿坑深浅不一,凿痕几与岩晒同色,画面极其古老。回想着读大学时见过的欧洲崖壁画图像,似曾相识,我惊呆了!
此后的许多年里,我查阅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有关雕塑女性裸像资料,从年代学、地层学、类型学逐个进行了对比,认为其质地、体态、形象与奥地利石雕维伦多府维纳斯、曼顿维纳斯、特别是与法国岩棚浅浮雕洛赛尔维纳斯等奥瑞纳文化的女性小雕像一模一样。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大麦地岩雕女性裸像是欧洲洛赛尔维纳斯、维伦多府维纳斯等史前维纳斯的岩画翻版,我将大麦地岩雕女性裸像称之为中卫大麦地史前“岩画版维纳斯”。
1996年,我从克罗地亚回来,对欧洲地中海文明的深切感受,我不愿再让中国大麦地史前“岩画版维纳斯”继续埋没于荒山野草之中。我忍不住了,撰写了《破译石头上的密码》,其中介绍说:“北坡那副神秘的‘维纳斯岩画’,是典型的史前石雕女性裸像的翻版。先民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孕妇特征:体态丰腴,两只乳房硕大饱满,腹部隆起,臀部肥大,五官省略,手臂纤细,双腿并立。她与奥地利维伦多府出土的石雕女性裸像堪称为孪生姊妹。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把史前石雕女性裸像称之为“维纳斯”。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为爱和美的女神,也称为生育女神。这是探讨原始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及意识形态的珍贵资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石雕女性裸像最早发现于欧洲,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年代最早的为奥瑞纳文化期,距今三万年左右。我国近现代的考古学家、艺术史家一直企盼在中国大地上发现史前‘维纳斯’。这里发现的岩画版史前‘维纳斯’在国内外尚属首例。”我终将大麦地史前“岩画版维纳斯”首次公布在宁夏日报主办的《新闻大世界》第3期上。但是,出乎意外,并未引起谁来重视。2002年,岩画维纳斯的资料又载入我出版的《岩画探秘》一书。2003年秋,宁夏画报社的陶克图先生邀我到大麦地,他们一定要去看我说的那位“小美人”,即岩画维纳斯。多年来,为了“她”的安全,我是不愿到 “她”那去的,更不要说带上生人去。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我还是把他们领了去,他们拍了照。陶克图先生约我写了篇介绍大麦地岩画的《北山探秘》,他整理后以“阿韬”的名义与他拍的“小美人”照片同时发表在《宁夏画报》2004年第1期上。岩画维纳斯在画报上的位置确实是委屈了“她”,因为“她”的身价绝不是《宁夏画报》上的那个位置!
记者的眼力是独到的。2003年冬天,新华社记者刘泉龙、肖敏邀我到大麦地考察岩雕女性裸像,他们的信息可能是从《新闻大世界》《岩画探秘》上得到的。事隔一年,他们撰写了《史前岩画版维纳斯惊现宁夏》一文,连同所拍照片刊载在2004年10月17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10月18日新华社记者刘泉龙又在《宁夏日报》头版上做了深度报道。随新华社记者肖敏、刘泉龙的岩画维纳斯报道,众多媒体在显著位置纷纷报道,确实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新华社公布的中国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的凿刻形象,与西欧法国石灰石浅浮雕洛赛尔的维纳斯雷同,与奥地利石灰石圆雕维伦多府的维纳斯相象。以岩石为质地凿刻的这种相同形象的史前维纳斯,迄今为止,全世界仅有以上三件,以岩画形象出现的史前岩画维纳斯仅有大麦地岩画维纳斯和法国石灰石浅浮雕洛赛尔的维纳斯这两件。随后,宁夏电视台李军、江波、刘鑫等制品人邀我以岩画维纳斯为中心制作了《芦佳相约》《大麦地岩画》《交流大麦地岩画》《人类的大麦地》等片子,站在人类史前文化艺术的高端介绍了大麦地岩画维纳斯。
“围剿”维纳斯
万万没想到,大麦地岩画维纳斯红了,我在宁夏倒了霉,惹了一屁股骚!
《史前岩画版维纳斯惊现宁夏》热播后不到两个半月,《银川晚报》记者曹海英、被曹记者称为宁夏“考古泰斗”的钟侃、西北二民院岩画研究所招聘的“研究员”李祥石等人,对我本人和大麦地“岩画维纳斯”发动了轮番轰炸,进行扫荡扑灭。
从2004年最后一天开始,《银川晚报》陆续刊登了曹海英写的《宁夏维纳斯----一个美丽的猜想?》(2004年12月31日)、《史前维纳斯有待商榷》(2005年2月2日)、《考古泰斗质疑近期宁夏三大考古“卫星”》( 2005年3月4)、 钟侃写的《科学需要严谨》(2005年4月1 日)、李祥石写的《也答周兴华先生》(2005年4月1日),上述5篇文章对大麦地“岩画维纳斯”“是真?是假?”提出了质疑。
学术争鸣是正常现象,但质疑者总得说出点符合专业常识的话语和证据。令人困惑的是,以上文章远离史前考古学的常识,远离史前维纳斯的学术资料与研究成果,在没有提出任何史前考古证据的情况下,就给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这一学术观点戴上“凭空炒作”、“胡说八道”、“痴人说梦”、“无稽之谈”、把我对 “岩画维纳斯”的研究讥讽为“低层次的猜想和臆想”,“对于岩画本身的研究意义并不大”,并给我戴上了“既有了扬名之器,又有了炒作之资”等帽子,对我进行人身攻击,对“岩画维纳斯”这一学术观点极力贬损诋毁,大刀阔斧地予以封杀。钟侃还危言耸听地说:“近期宁夏文博界考古界混乱之声在全国都少有,胡说八道的现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利用媒介胡言乱语者虽为考(古)文博界从业人员,但并非考古专业人士,对于一些考古界基本常识不懂,不负责任,不计后果,不仅不能很好地宣传宁夏,反而适得其反,对宁夏考古学术界、对宁夏的文化形象有所损害。误导读者不说,引起宁夏考古界浮夸之风,弄不好造成很不好的国内影响甚至国际影响。”说句实话,我看了质疑岩画维纳斯学术观点的这些人的言论,就立即明白了他们根本不懂这方面的文化常识,他们所谓的岩画研究观点,都是望图猜想或找一些历史知识任意比附。
从2004年12月31日到2005年4月1日,诸位考古“泰斗”、岩画专家、岩画“研究员”李祥石等与报社记者联手,在《银川晚报》上指名道性,对我发起围剿,记者毫无理由地对我进行人格污辱、名誉侵犯(见《解读岩画与文明探源》)。报社相关人士还要求记者们每人写一篇文章对我批驳,当时还不给我辨解的话语权。随后,那个自我吹嘘、自以为是的岩画“博导”,不但在《中国文物报》上发文攻我,还径直打上门来,在宁夏岩画研究院主办的《宁夏岩画研究》也发文攻我。直到2012年,李祥石还因新华社对岩画维纳斯的报道把我列入了“有争议的人物(李祥石:《解读岩画》251页)”。
面对“考古泰斗”、岩画“研究员”、岩画“博导”对大麦地“岩画维纳斯”的极力诋毁否定与对我的人身攻击,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岩画发现史上一个令人伤感的著名风波。
1879年,西班牙的索图拉将他发现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的看法报告了著名考古学家维拉诺瓦,并将其断代为旧石器时代的作品。他的这一重大发现,当即成为西班牙所有报纸的头版消息。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欧洲一些著名的史前学者,竞说索图拉的发现有“诈骗行为”,是“拙劣玩笑”。索图拉的发现及其观点被怀疑、轻蔑、粗暴地否决了。就这样,认同与否决,争争吵吵了二十多年。随着洞穴岩画的陆续发现,伴随着对岩画遗址科学发掘、科学验证、科学研究水平的逐步提高,索图拉先生的这一历史性发现,终于被科学界、学术界承认了。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也终于成了扬名全球的史前艺术殿堂。从此以后,岩画中的人类史前史不断地前溯,不断地改写。各大洲、国家、地区出版的史前史,凡涉及早期人类社会文化艺术及意识形态内容的,莫不以史前岩画作为开宗明义、灿烂辉煌的第一章。也就是从此以后,那场持续二十年的反对风波,变成了考古学术界永远的耻辱!
这段广为人知的历史,在岩画等科学的发现、研究上,余波从来不息,有时还在重演。
风波诡谲
大麦地岩画维纳斯问世了,“版砖”打的我晕头转向,弄的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到底招惹谁了?
肖敏、刘泉龙报道岩画维纳斯之前,我与岩画界任何人无一字之争。肖敏、刘泉龙报道岩画维纳斯之后,外地没有质疑我的,法国、意大利还邀我参加其国举办的这类史前人像国际研讨会及索要研究资料。眼光独到的区内外传媒邀我协作拍摄岩画维纳斯片子,还将岩画维纳斯收入著述。我推介的是中国几万年前的死人死像,我又没招惹现代的活权威,也没侵犯谁的肖像权!为什么对我围剿?
直到2013年,我看到2005年《新民周刊》记者在大麦地采访李祥石的问答后我才明白:打倒周兴华说的大麦地这个跑到北方民族大学与女大学生抢着 “穿马甲”的维纳斯(李祥石:《解读岩画》187页),请来李祥石在灵武岩画区发现的那个圈圈式的“女阴符号”维纳斯(李祥石:《发现岩画》2005年1月,208页)。因为李祥石说大麦地这个维纳斯不像个女的,“是一个微笑的胖老头。因为似有胡须,秃头,另外身穿马甲,细腿”,“你摸摸,‘她’的嘴唇上有什么?毛糙糙的,是胡子嘛。女人怎么会有胡子的呢?要我说,是个胖老头”,“都说是女的,你也说是个女的,哎,女的有吸引力嘛(《新民周刊》)。”
2005年,《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李祥石,李祥石说“上次新华社也是”他李祥石“领着来”报道岩画维纳斯的。在李祥石的眼中,岩画维纳斯是个丑陋的人:“头部肥胖,无颈项,属于五官缺耳,上肢短小,下肢细而而外撇(《解读岩画》186页)”。李祥石想象的漂亮女人维纳斯,有的是,她是十八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维纳斯,蜂腰肥臀,很俊美,生殖能力不知,只是辈份太小,且无记载她属于生殖女神。在李祥石等“专家”看来,维纳斯应该是蜂腰肥臀,很俊美的女像,大麦地那个“丑陋的”女性裸像,怎能叫做维纳斯?在我看来,请不要嫌弃岩画维纳斯的体形,几万年前,她是人见人爱,男女都崇拜的生殖女神!在欧洲,她是国家、民族文化源头的神圣象征,在我们这里怎么就成了几个人的众失之的,被糟蹋得一塌糊涂!我更不明白,李祥石眼中这么丑陋的大麦地岩画维纳斯,可李祥石为什么说是他“领着”新华社记者到大麦地报道的,报道她的什么?我真不知道李祥石是何时领着新华社的哪位记者到大麦地报道岩画维纳斯的,发表在何年何月何报上?我无语了!
《新民周刊》记者写道:
“东方史前维纳斯”
在大麦地无尽的沟壑里,跟着李祥石不停地爬坡,不停地走路。李祥石再次停下,问我:你看看,左边是什么?
一块耸起岩石平平的斜面上,刻着一个胖胖的、非常写实的人形,脸庞上是似笑不笑的表情。2004年10月18日,“宁夏首次”公布“发现岩画版史前‘维纳斯’”的消息,并配发了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在当年的12月16日,新华社宁夏分社再度作深度报道:
文物考古学者在大麦地岩画分布区发现凿刻在岩石上的岩画版史前“维纳斯”。这幅珍贵的岩画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孕妇特征,体态丰腴,两只乳房硕大饱满,腹部隆起,臀部肥大,五官省略,手臂纤细,双腿并立。
这一形象是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雕女性裸像的翻版。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是爱和美的女神,也称为生育女神。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把史前石雕女性裸像称之为“维纳斯”。它是探讨原始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及意识形态的珍贵资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石雕女性裸像最早发现于欧洲,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奥地利维伦多府曾有过实物出土。
李祥石说话了:上次新华社也是我领着来的,见到的人,都说是维纳斯,是个女的。这下可不得了了。她胸脯大大的,肚子也很大,还有一个刻画得很明显的肚脐眼,这是在表达古代先民的女性生殖崇拜。“可我说不是,你摸摸,‘她’的嘴唇上有什么?毛糙糙的,是胡子嘛。女人怎么会有胡子的呢?要我说,是个胖老头。”
听随李祥石的“指向”,我非常小心,也非常轻微地触摸了人像的这个“部位”。我半开玩笑地说,也许这不是胡子,她是在笑,这个刻出来的痕迹,是笑的时候张开的上嘴唇,下边是下嘴唇。李祥石也笑了:都说是女的,你也说是个女的,哎,女的有吸引力嘛。
我说:再讲了,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场合,说她是维纳斯,肯定要比胖老头叫得响;到大麦地来看维纳斯的人,肯定会比来看胖老头的人多。“女士优先,一万年以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记者 陆幸生撰稿:《震撼目击“大麦地”》 《新民周刊》 2005年11月2日)”
大麦地岩画维纳斯报道之后,李祥石一边与报社记者联手讨伐大麦地岩画维纳斯与我,一边在灵武岩画中寻找他能称之为史前维纳斯的图像。找来找去,2005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女阴”符号,并经他再三审视,将这个“女阴”符号比附为欧洲“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即《岩画探秘》中的“维伦多府的维纳斯” “劳塞尔维纳斯” (即《岩画探秘》中的洛塞尔的维纳斯) ,并将这一“女阴”符号说成是“母系世族社会的代名词”,还说“这一个发现使我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态度”。李祥石的所谓“女阴”符号,无非就是一个圈圈而已。李祥石竟然将这样一个“圈圈”式的“女阴”符号比附于欧洲最著名的两个史前维纳斯。众所周知,在石器时代或近现代的原始部落及传统信仰中,人们只是将形象的“女阴”符号视为“生殖崇拜”对象,但至今未闻谁将圈圈式的“女阴”符号说成是史前维纳斯的。李祥石封杀大麦地岩画维纳斯,自己在灵武岩画中找到了一个圈圈式的“女阴”符号,并将其称之为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劳塞尔维纳斯”云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对于大麦地岩画区的一幅实实在在的岩画女性裸像,李祥石 1993年说它是“类人面” (见《贺兰山与北山岩画?)。 2004年10月新华社报道了我关于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的研究观点后,李祥石却将这幅人形女性裸像时称“可以把它说成是史前维纳斯”,时称“也可以说这是 一个胖老头”,时称还可以“推断那就是个部落酋长(见《银川晚报》2004年12月31日)”。2012年,李祥石与时俱进,说大麦地这幅女性裸像“上半部丰满,穿着马甲……装饰奇特,别有风味,穿着时新,还向人招手呢……此人穿上如此合身又时尚的马甲,这身装扮和行头好似一位民歌高手(《解读岩画》187页)。”像李祥石这种“研究员”,随意性太强,使人真不知其所云!确实是“猜想空间太大”,真假无准,真不知让人信他那句!他是赶时髦,编故事,信口开河,还是缺这方面的学术常识……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欧洲维纳斯家族
全球旧石器时代晚期出土、发现的各种维纳斯雕像多为裸体,根据其体形部位的完整与省略,可分为两种形态:
第一种是写实型维纳斯。这类维纳斯的典型特征是体态矮小丰腴,五官省略,乳房硕大饱满,腹部滚圆鼓起,阴部显露,臀部宽阔肥大,手臂纤细,双腿并立,如洛赛尔的维纳斯、维伦多府的维纳斯等(见《大麦地维纳斯之谜·史前维纳斯家族认证》)。
第二种是象征形维纳斯。这类维纳斯的共同特征是夸张强调了与女性生殖孕育有关的器官,如乳房、肥臀、大腿、阴部,省略了与女性生殖孕育无关的一些部位,如头、臂、脚,致使女性裸像具有夸张性、抽象性,出现了头、臂、脚缺略不全,身躯部位用抽象形态示意的造型现象,如:裸像或无头、无臂、无腿;或仅有一臂,臂有的上举,有的摸腹、抚乳;或双腿合并成棒状、上粗下细的锥状。
例如:
意大利基沃察石雕女性裸像,发现于基沃察地方,砂岩雕刻,突出女性双乳、大腹的生殖、孕育特征,膝盖以下省略。学界称之为基沃察维纳斯。
乌克兰加加利诺的牙雕女性裸像,出土于顿河河谷台地旧石期晚期的加加利诺遗址,系猛玛象牙雕刻,共7件,其中两件双乳硕大,肚腹隆起,双手抱腹,臀部宽肥,造型似维伦多府的维纳斯。其它的体形瘦长,头部似球,双乳、腹部凸出。学界称之为加加利诺的维纳斯。
法国莱斯皮格的牙雕女性裸像,出土于比利牛斯山莱斯皮格洞穴奥瑞纳文化层,系猛玛象牙雕刻,高14、7厘米,它的头部、颈部、胸部、小腿细长瘦弱,突出特征是腰腹部、臀部滚圆凸出,特别巨大的两只乳房托挂在腰腹上。从正面看,双乳下垂如袋,双手平放在乳房上;从侧面看,上身扁平,头部前倾,乳房凸出。学界称之为莱斯皮格的维纳斯,现藏巴黎人类学博物馆。
捷克摩拉维亚的牙雕棒型女性裸像,出土于多尔尼·维斯托尼斯旧石期晚期遗址,系象牙雕刻,高8、5厘米,人体简化成棒状,在棒的中间略上部位刻制两只隆起的长袋形大乳房象征女性。学界称之为摩拉维亚维纳斯。
捷克摩拉维亚的牙雕叉型女性裸像,出土于多尔尼·维斯托尼斯旧石期晚期遗址,系象牙雕刻,高8厘米。人体上身简化成棒状,代表胸腹,无头无乳,端部有一小圆孔;下身简化成叉状,叉开的两根上粗下细的锥状棒,代表女性宽肥的臀部和双腿,象征女性形象。学界称之为摩拉维亚维纳斯。
意大利特拉西美诺石雕女性裸像,用冻石雕成,高3.7厘米,出土于特拉西美诺湖畔。其造型无头、无臂,腿为示意,特别突出胸部、乳房、腹部等与女性生殖孕育有关的器官。学界称其为特拉西美诺维纳斯。
大麦地维纳斯家族
对照欧洲出土的以上象征型史前维纳斯形象,在中国大麦地岩画区中,除写实型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外,还新发现了一些象征型史前岩画维纳斯,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马步叉腿维纳斯(载《中卫岩画》A343),凿刻于自然岩面上,岩面高30厘米,宽20厘米,距地40厘米。雕像无头;双臂短小,左臂斜伸,右臂上曲;双腿与腹胯部呈直角马步叉开,大腿肥粗,小腿呈纯锥状,叉型站立,特别夸大女阴。此岩雕女性裸像与捷克叉形棒状“摩拉维亚的维纳斯”、“ 巴比伦乌尔的原始母神” 的正面形象完全相同。
二、大乳维纳斯(载《中卫岩画A74》),凿刻于自然岩面上,岩面长30厘米,宽50厘米,距地30厘米。雕像头部前倾,下卷如发,颈部细长;腹部滚圆如球形,由三个袋形板块构成,中间袋形板块为胸腔,两侧的袋形板块为双乳房;左臂细短上扬,无右臂;双腿合并为棍棒状,下端上卷似足。此岩雕女性裸像站立形态与法国莱斯普格维纳斯、乌克兰科斯丹克维纳斯的正面形象相同;也类似于前苏联科斯秋基出土的猛犸獠牙制成的妇女小雕像;躺倒形态与马尔它岛新时器时代泥雕“安睡的女人”类同,亦是一熟睡的史前维纳斯。
三、弯曲叉腿维纳斯(载《中卫岩画A847》),凿刻于自然岩面上,岩面长80厘米,宽40厘米,距地40厘米。雕像省略胸部以上,腹胯下部中间极力夸大显示女阴,双腿弯曲叉开。此岩雕女性裸像与“巴比伦乌尔的裸体原始母神”、捷克叉形棒状“摩拉维亚的维纳斯” 的正面形象雷同。
四、无腿维纳斯(载《中卫岩画D99》),凿刻于新井沟自然岩面上,岩面长25厘米,宽35厘米,距地40厘米。雕像头部五官写实,仅缺右耳;颈部细弱;胸腹由两只扁圆袋形大乳房构成,双乳上部雕刻一横形短沟槽,示意胸腔部位;胸腹下部是极力夸张显露的女阴,女阴中间还雕刻一竖形短沟槽,似为性交示意;女阴两侧以下无腿。此岩雕女性裸像与乌克兰“加加利诺维纳斯” 中无腿维纳斯 的正面形象相同,又具有亚洲西伯利亚类型的维纳斯的面部细节特征。
新发现的大麦地象征型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成员,其平面图像的女性典型特点、孕育特征与欧洲等地的史前维纳斯完全相同或相似,其中个别成员保留有亚洲史前维纳斯头面部的一些凿刻细节。从全球史前维纳斯产生的文化环境及其造像特点看,大麦地象征型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是全球史前维纳斯家族谱系中的重要成员。
大麦地象征型史前岩画维纳斯发现于距今二至三万年的大麦地岩画区,与大麦地写实型史前岩画维纳斯为邻,对比已考定年代的欧洲象征型史前维纳斯,上述岩雕作品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作品。从大麦地象征型史前岩画维纳斯保留、强调、夸大的女性生殖器官看,它们与欧洲写实型史前维纳斯、亚洲大麦地写实型史前岩画维纳斯都具有女性典型的生殖特征,同属全球旧石器时代晚期维纳斯家族系列。
大麦地象征型岩雕女性裸像的发现,说明大麦地写实型史前岩画维纳斯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特例。原始社会发展到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对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神”崇拜,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史前维纳斯在一些地方、一些著作中也被称之为“母神”、“原始之神”、“大母神”,这些女性裸像就是“原始母神”,“大母神”、“母神”的偶像。这就是当时各种女性裸像产生的社会基础与观念成因。只要经历过原始社会的地方,发现各种质地、形态与工艺的史前维纳斯都是事出有因,理所当然。
史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在全球范围内,石器时代的文化具有同质性。中国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原始女神、大母神、母神)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这一观点的客观性,普遍性。大麦地岩画区及其毗邻地区,还遗存有石器时代的遗址、石器、陶片、玉片。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麦地,是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聚集地区,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朝拜圣地。这里遗存发现的密集岩画群与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正是原始社会母权制社会的真实写照与印证。
大麦地岩画区写实型岩画维纳斯、象征型岩画维纳斯的先后发现,组成了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将欧洲史前维纳斯家族与亚洲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纳入全球史前维纳斯谱系来看,各地史前维纳斯作为全球史前维纳斯家族的一员,每个成员在年代学、地层学、类型学上都可以作为同类女性裸像断代分析的证据使用。这种证据,对史前维纳斯家族成员来说,它们即可以互证,也可以引以为自证,具有共同的年代、地层、类型证据者,即为史前维纳斯家族所认证,因为它们都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产。大麦地象征型岩画维纳斯家族的发现,同世界各地的象征型维纳斯一起,为确认大麦地象征型岩画维纳斯与大麦地早期岩画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提供了既丰富又客观的实物见证。
大麦地除本文列举的象征型史前岩画维纳斯外,还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岩雕原始女神(见《中卫岩画》A22、A145、A333、B25、B26、D155)及其变形的兽类女神(见《中卫岩画》A207、A230、A439、A719、A723、A889、D185),它们与世界各地发现并为学界公认的史前原始女神,兽类女神同质、同形。史前原始女神、兽类女神亦被学界一些专家称为史前维纳斯。
东西方维纳斯分布带
史前维纳斯是原始社会母权制氏族社会时代人类创造的一种用以崇拜的标志性造型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在亚、欧两大洲之间有一条奇特的分布带。
(法)勒内·格鲁塞在其名著《草原帝国》“上古时期的草原文明”中写道:现在已知最早的欧亚之路是北方的草原之路。在旧石器时代,奥瑞纳文化沿着这条路径西伯利亚——在安加拉河上游,离伊尔库次克不远的马利塔地区曾经发现了一尊属奥瑞纳时期的维纳斯雕像----进入中国北方,泰亚尔·夏尔丹注意到,在华北甘肃宁夏附近的水洞沟黄土坡和陕北榆林地区西南的萨拉乌苏河都有奥瑞纳式文化遗址。同样,马格德林文化似乎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中国东北(多伦诺尔、满州里和海拉尔),以及在河北省都有它的代表物。请注意,勒内·格鲁塞在上文所说的伊尔库次克、马利塔地区均在贝加尔湖附近,古属中国“北海”领域,今属西伯利亚地区。16世纪上半叶,西伯利亚还是中国清朝的版土。这里发现的奥瑞纳时期的马利塔维纳斯,古代尚在中国境内。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史前维纳斯,地处北方草原的欧亚大陆上,它与该路上马利塔地区发现的维纳斯难道不是如出一辙,同属一个家族,同在一个中国清朝领域内吗?马利塔的维纳斯早就亮相于古代中国,现今发现的大麦地维纳斯并不孤单,大麦地还有各种形态的史前维纳斯群像。史前维纳斯,国际学术界也称为“母神”、“大母神” 、“原始母神”,还有一种“兽类女神”,也被学术界称为史前维纳斯。
亚洲东部中国发现的大麦地“岩画维纳斯”,是用敲凿的技法雕刻在红砂岩自然山体岩面上,其造型采取自然主义的方法,表现出女性体态、生殖的典型特征:头圆、肢瘦、双乳巨大、肚腹鼓圆、臀部宽肥,强调女性裸像的形态逼真,具有明显的写实性,是一种写实型的史前维纳斯。大麦地“岩画维纳斯”前与法国洛赛尔维纳斯、西伯利亚马尔他维纳斯有交流影响,后与中国内蒙古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妇女小裸体像、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石雕维纳斯有传承脉络。大麦地岩画区还有一种象征型史前岩画维纳斯,它们与原始型史前岩画维纳斯一起组成了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
从大麦地“岩画维纳斯”家族的遗存地向西,沿河西走廊进入中国新疆天山腹地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区,就出现了具有西亚、中亚、中欧、东欧、西欧、北非造像风格的象征型史前维纳斯分布区域。
中国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女神裸像群雕凿在红砂岩山体岩面上,其工艺技法为浮雕与减地阴刻相结合,造像特点是头、腿收缩,身躯位长,夸大臀部,特别强调女性的生殖三角区与双手动作。岩面上也雕凿有男性裸像,但通观画面布局,是以女性裸像为中心、为至尊的。图像具有明显的象征性。从这里继续向西,就先后进入了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亚半宁半岛。这一地带发现的象征型史前维纳斯逐渐增多,其造型与中国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石雕女性裸像形象相同相似相类,如:伊朗苏萨石雕女神柏尔提斯、塞浦路斯泥雕女神、美索不达米亚赤陶女神、巴比伦乌尔的赤陶女性小雕像、腓尼基赤陶女神、爱琴群岛的女性小雕像,希腊克里特赤陶女神、色雷斯泥雕女神、埃及前王朝时代的赤陶举臂女性小雕像等。这一地带除以上象征型史前维纳斯外,还发现有一种与中国大麦地象征型岩画维纳斯相似的雕刻女性裸像。这类雕刻女性裸像亦属于史前维纳斯系列,其造型采用想象的方式,将女性裸像与孕育、生殖有关的器官再加以提练、简化、浓缩,使之成为女性孕育、生殖的变形特征,使造像更具抽象性。这种更具抽象特点的象征型史前维纳斯,以骨雕具多,如捷克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摩拉维亚维纳斯等。上述地带出现的各种质地的相同、相似的雕塑女性裸像,谱写了爱琴海、地中海、非洲文明的最早篇章。
欧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维纳斯,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洛赛尔维纳斯、奥地利维伦多府维纳斯、莱斯普格维纳斯、曼顿维纳斯、意大利格利马狄维纳斯。上述作品都是写实型维纳斯,绝大多数集中在西欧,是不可移动或可移动的雕可作品。在以上维纳斯中,时代最早的当数法国洛赛尔维纳斯,是不可移动的浅浮雕作品。
东亚中国的大麦地“岩画维纳斯”与西欧法国的洛赛尔维纳斯,从它们各自的出生地与两个出生地之间的史前维纳斯分布带来看,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在时代背景与艺术造型上,东亚中国的大麦地“岩画维纳斯”与西欧法国的洛赛尔维纳斯都遗存于史前文化环境中,都敲凿雕刻在山体岩面上,双方造型的样式、体量、特征、风格、工具、技艺都相同相似,都属于写实型史前维纳斯系列。但是,从空间距离上看,中国大麦地“岩画维纳斯”位于东半球,傍太平洋;法国洛赛尔维纳斯滨临西半球,傍大西洋。在东亚中国与西欧法国这两个原始型史前维纳斯的中间地带,大量分布的是象征型史前维纳斯。据研究报告,这一地带的维纳斯大多数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或稍后一些的作品。史前维纳斯的这一分布特征,反映着其内在含义与史前经济基础、社会进程、观念形态、文化渊源、文化传承、人类迁徙诸方面的关系。
雕塑女性裸像在东亚与西欧之间的广泛分布,说明这一文化现象的古老与悠久,反映着这一地带史前时期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进程方面的一致性,证明人类在生理、心理、思维、创造才能方面具有相同性、相似性。女性裸像在空间分布上的同时性,反映了文明创始、艺术起源的多元性;在造型方面的差异性,反映了艺术创造、文化发展方面与时俱进的多样性、丰富性。
据《水洞沟第五次破译“远古信息”》报道:水洞沟遗址先后出土文物已经超过四万件,其中绝大多数是石制品,并呈现出独特的东西方文化类型“共生”的现象。水洞沟出土欧洲技术传统类型与亚洲技术传统类型的两类石器“共生”的现象,与大麦地发现的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极具互证性。水洞沟出土的莫斯特和奥瑞纳类型石制品是对大麦地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客观存在的技术佐证;大麦地发现的史前岩画维纳斯家族,是对水洞沟出土莫斯特和奥瑞纳类型石制品必然性的实物验证。
在中卫岩画的毗邻地区,有水洞沟旧石器遗址。对水洞沟遗址较早的说法是属于旧石器中期,后来又将其定为旧石器晚期。近年,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这里先后出土的文化标本共有4万多件。中国考古专家认为,这里的多数石制品属于欧洲旧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技术传统的类型。欧洲来水洞沟考察的科学家说,这里有相当比例的标准的勒瓦娄哇石器,与欧洲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勒瓦娄哇文化、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是依次属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文化。对水洞沟出土石制品的研究证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水洞沟地区就有原始人类在繁衍生息。从古人类学对原始民族活动范围的研究中,我们知道一个地方的原始民族,其活动范围一般在500华里以内。中卫岩画距水洞沟遗址在400里左右,应在水洞沟原始居民的活动范围内。反之,水洞沟遗址也在中卫岩画区的原始人类的活动范围内。因此,中卫岩画中所反映的原始信仰、原始巫术、生殖崇拜等精神和物质的文化形态,可与水洞沟出土的石制品的文化类型互相验证;可与制造使用水洞沟石制品的原始人类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技术传统互相验证。
从中卫岩画所在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的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可以看出:旧石器遗址与史前岩画毗邻;石器工具与史前岩画毗邻;旧石器岩画与新石器岩画毗邻。将史前遗址、石器工具与岩画的题材、艺术风格、制作技法进行统一的分析研究,中卫岩画的题材所反映的史前内涵昭然若揭,中卫岩画中出现的具有西欧、中亚题材、风格技法的大麦地维纳斯等图像,可谓有据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