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0300000013

第13章 缺乏论据的“兄终弟及”

历史反光镜

兄终弟及,字面意思就是哥哥死了,弟弟跟着接管哥哥的所有。在原始社会,甚至哥哥死后,妻子也可以由弟弟“接收”。而所谓叔嫂之间的不伦之恋,在哥哥去世之后也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但是,在这里讲“兄终弟及”主要是讲王位继承之说。兄长死后,把王位传给弟弟,而传给弟弟时一般是按年龄的长幼依次来继承,我国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春秋时的鲁国、宋国等实行过这种继承制度,宋、元时也偶尔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

其实,面对至尊无上的权力,人性的泯灭之事就会经常上演。而所谓的手足亲情,好像只存在于孩提时候,打架站一边的就是兄弟,不管血缘关系有多深,那都是纯真的手足之情。当长大了接触了种种诱惑之后,这种感情就会变得很淡薄。而兄终弟及语出《公羊传》:“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再次翻开历史,在众多的“兄终弟及”事件中,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的那出“烛影斧声”,可说是最蹊跷、最让人疑窦丛生的。

赵光义的登基,始终没有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交待。宋太祖赵匡胤虽未立太子,但也从未说过要把弟弟赵光义立为皇位继承人。而赵光义后来拿来作为证据的杜太后的“金匮预盟”,也是漏洞百出,根本经不起琢磨。反倒是“烛影斧声”闹得沸沸扬扬,很难圆场。

公元976年10月20日,宋朝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猝然离世。可是,赵匡胤一向身体健康,正史中也没有他患病的记载。一个健康人忽然地猝死,这不禁令人浮想联翩?问题是他的尸体也不是在出事现场发现的。那他怎么就突然死了呢?死前他与何人见了最后一面呢?而何人在他死后占到了最大的便宜呢?而结果发现,见到最后一面的人和能占到便宜的人就是同一个人——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那这也就说明了这个人的嫌疑很大啊!其实,赵匡胤猝死后,赵光义马上就继承了哥哥的帝位,着实留下了很多疑点,这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宗悬案。

据记载,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的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两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是深夜。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可赵匡胤却就在当夜忽然去世了。而据记载,当晚的情形如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按照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住在宫里的,那他为什么敢违反规定在寝宫留宿呢?是赵匡胤让弟弟留宿的,还是赵光义自己另有目的留下了呢?

而在赵匡胤猝死后,由赵光义宣布自己成了皇权的接管人。面对这些来自各方的猜忌,他也拿出了所谓的证据——“金匮预盟”。

据《宋史》记载,建隆三年,赵匡胤、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病重,赵匡胤一直在旁服侍,不离左右。杜太后临终之时,把宰相赵普宣入宫,当着赵普的面,杜太后开始向赵匡胤发问:“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吗?”赵匡胤“知书达理”地回答道,是仰仗祖先及太后积下的恩德。杜太后却说,是因为周世宗立了一个7岁的小孩当皇帝。假如后周有个年长的国君,你就不一定能拥有这片江山了。所以,为了大宋朝的千秋基业,你应该在死后把皇位传给你弟弟,为国家选一个年长的君王,这才是江山社稷之福。于是,赵匡胤便答应了。杜太后便让赵普做见证,并让他写成誓书藏于金匮之内,这就是“金匮预盟”。

除此之外,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这便成了赵光义继承哥哥皇位的“合法”依据。但如果真是如此,为何找不到这份盟约的原文呢?而且“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中也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再者,既然“金匮预盟”是合法的凭证,为什么不在赵匡胤刚死、赵光义登基时拿出来诏告天下呢?明明那时候宋王朝上上下下都无法理解赵光义的“兄终弟及”,若这时拿出来岂不正好可以抚慰民心?把如此重要的“证据”迟迟拖了5年,才由赵普密奏,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面对着大家的猜忌,是赵光义慌了手脚把“证据”忘了?还是历时5年终于编造出了一个“妙计”?

而且,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正值壮年。赵光义23岁,赵匡胤的次子德昭11岁、四子德芳3岁。杜太后怎么会要求儿子在盛年时立下传弟的“遗诏”呢?难道他咒自己儿子早死吗?倘若赵匡胤寿终正寝,那身为兄弟的赵光义也应该是半个身子进了棺材的,这又怎么能将皇位传给一个垂死之人呢?这显然唐突无比。

而另有记载,说赵光义、赵匡胤兄弟手足情深,由感情出发可以讲得通“兄终弟及”之事。

《宋史》中就有记载兄弟二人手足情深的往事。有一次,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为其治病时,赵光义若觉得疼痛,赵匡胤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以身试药,可见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确实深厚。

又据说,宋太祖赵匡胤亲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赵光义留守都城。对于军国大事,赵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赵匡胤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他都不听,赵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关系,才使他改变主意。可能赵匡胤真的很欣赏弟弟的政治才能,况且比起群臣,自然是他们兄弟关系比较亲,说的话感觉就会比较可信。赵匡胤还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光义龙行虎步,自出生时就与普通人不一样,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说:“福德吾所不及。”但是,这些能作为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依据吗?说到亲,难道兄弟间能有父子间亲吗?

就算赵匡胤对弟弟百般疼爱,皇位也由弟弟承袭,而对这样的好哥哥,赵光义又是怎么“报答”的呢?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对侄子的迫害,丝毫看不出他对哥哥的感情。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亡,次子赵德昭被赵光义怀疑谋立,无奈自刎而死。秦康惠王赵德芳最小,却“寝疾薨”,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年仅23岁,有人说是被赵光义害死的。就连赵匡胤的遗孀宋皇后死后,赵光义也没按皇后礼仪发丧,更让人觉得他的即位很不光明磊落。

按照惯例,新君即位后先沿用旧有年号,到第二年再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却在即位后,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如果兄弟两人关系真的如此之好,又何必急着宣布他哥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呢?难不成是急着给自己“正名”?

另外,尚在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前,他就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亲信了。他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之久,正是韬光养晦之时,他在此期间组织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据说,光晋王的幕府成员便有60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与朝中不少文武百官都搞好了关系。其中,包括很多赵匡胤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这两人都与赵匡胤关系密切,而在赵光义即位之后都升了官。而赵匡胤之前重用的忠臣,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却都被调到京师附近做官。如果他的王位继承人之说合法,这番的苦心经营,又作何解释呢?是等待时机成熟,就上马篡位呢?还是说真的很巧合,赵匡胤早有传位于他的打算,他的这番努力都是自己瞎操心?

但是,这件事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杀兄篡位”的说法,于是,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

据说,宋朝王位传到宋高宗赵构时,赵构没有儿子。那么,将来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一种意见就占了上风:“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想法非常不满,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了,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把他带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烛影斧声”的真相,并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出现转机。”于是,赵构便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

想来,大臣们说的也有道理,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祖皇帝,当后辈们自己没有了接班人,自然从源头找起,这好像也并不能说明赵光义做皇帝的来路不正。赵构的梦境内容到底是什么,我们也无从得知。况且梦境之说,也不能完全当作赵光义篡位的证明,被周围观点耳濡目染从而做了这种梦的可能也比较大。

宫廷政治从来都是诡谲多变,充斥着阴谋、欺骗、谎言、残忍得。赵光义的“兄终弟及”也不例外。就算缺乏根据,他也胜出了。站在了那个高位,而就算你有千万怒火,也只能自己发表下感慨而已,他依然“纹丝不动”地占有着那个众人觊觎的位置。谁有本事谁掌权,这是规律。

现代启示录

家长对孩子的干涉

如果“金匮预盟”是真的,那么赵光义的皇位就是他哥哥应他母亲的要求使他得到的。其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往白了说就是,你的一切都是你父母“创造”出来的。但是,一生的“所有权”都归父母的话,这样人生似乎也太悲哀了吧?如果赵匡义的即位,是赵光胤尊嘱了他母亲的遗愿的话,那么我们不禁要想父母对孩子的干涉真的要如此“无微不至”吗?

现在这个社会,信息空前开放。孩子们可以从网上、电视上、报纸上等多种途径看到许多新鲜名词,比如“人权”、“自由”等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意义的词汇。但这不影响到他们对这些的向往。一个10岁的孩子因为反感父母让他不停地补习,狠狠地摔门而去,临走前还摔下一句话:“我还有没有点自由了!”对于这种追求独立的孩子,家长们的“干涉”就困难重重了。

其实,如果孩子听话,大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就又会担心孩子没有主见,以后无法独立;如果孩子不听话,凡事都想跟父母对着干,家长们就又会害怕他变坏、无法无天。“可怜天下父母心”,尤其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想转移下注意力都没得转,从衣食住行,事无巨细地都想为自己的孩子打点好。

南南11岁,非常喜欢看书,一看到书就迈不开步,像是着了魔一样。小小年纪已经读了不少名著,阅读量之大,让老师们都吃惊。

南南极度偏科,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语文能考满分,数学却永远徘徊在60~70分之间。他爸妈一看,觉得苗头不对,认为他是看书时间太长耽误了学习。因此便不准他看“闲书”,让他集中精力学数学。

这“政策”出台没多久,父母就发现他回家晚了一个多小时。问他干什么了,他回答说在同学家做作业。但每次爸爸要检查作业时,他又常常说作业落在同学家里了。后来有一天,老师打电话给南南的爸爸,说南南最近常常个别科目作业完不成。爸爸火冒三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并且说以后要天天监督着他写作业。

可是没多久,南南放学后又晚很久才回家。爸爸怀疑他在外面上网,就出去找他。找了一圈没找到,却在小区旁边的街心花园里看到了他。他蹲在昏暗的路灯底下,捧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爸爸都快气疯了,上前提着他的耳朵就拽回了家。因为一时生气,爸爸把他看的那本书撕成了碎纸。南南先是哭着求爸爸别撕,看到满地的碎纸之后像是傻了一样,一句话不说地就回屋里去了,晚饭也没吃。爸爸以为他只是赌气,过两天就好了。没想到从那以后,南南像是变了个人一样。不爱说话,也懒得动弹,整天呆呆的。父母这才慌了,赶紧带他去找当医生的姑姑。姑姑看过后说,他没病,是受了刺激。

像南南的爸爸这样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多见。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进行“干涉”,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同大人一样,有着可贵的尊严和骄傲。如果忽视他们的想法横加干涉,即使初衷是为了孩子好,可最后只会给孩子带来危害。孩子毕竟还小,遭到父母的过分干涉后,会对自己的爱好产生怀疑,否定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就会变得没有自信。另外,还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就会出现像南南这样的情况。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作为父母都想把自己人生经验经历传授给孩子,希望孩子不要重复自己人生路上的挫折、错误。但有些事情,孩子们还是需要自己去磨炼的。只有让孩子自己亲身体验之后,孩子才能成长,而这种效果是单纯口头传授远远比不上的。

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干涉要加入引导、矫正的成分。听听他们的想法,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充分沟通之后,再从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目的出发去解决问题吧!

第三节朱允去了哪里

历史反光镜

公元1402年,明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战马嘶鸣、刀枪霍霍,肃穆的皇城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燕王朱棣率领他的军队走进了皇城,迎接他的是冲天的火光。他的侄儿建文帝朱允炆,就伴随着这场大火,消失在了公众的视线之外。“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

而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即位后改元建文。朱允炆上台后,跟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商量着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朱棣就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仅仅做了四年皇帝,就被叔叔赶下了台。

熊熊烈火是掩人耳目,还是朱允炆作为掌权者所选择的最惹人眼球的死法呢?

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燕王朱棣打入南京城后,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投降,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的大军入城,满朝文武也纷纷投降。建文帝朱允炆看大势已去,只得下令焚宫。朱允炆携皇后马氏一起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一起葬身火海。

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派人在宫里到处搜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宫人都说建文帝朱允炆已经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两具烧焦的尸体证明。只是尸体惨不忍睹,已分不清男女了。

朱棣看后装腔作势地哭着说:“果然若是痴欸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八天后,朱棣下令:“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有关记载备礼葬之的建文帝的坟墓在哪儿?究竟用了什么规模的“礼”呢?

但是,找到的那两具烧焦了的尸体究竟是不是建文帝夫妻的呢?既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自然无法确定。于是,很多人就相信他们说的那就是建文帝夫妻的尸体,也就有了许多种其他的说法。而且《明史》中的记载,前后也有矛盾之处。前面说“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而后面却又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其实,明神宗朱翊钧,这位好奇心颇重的皇帝也探讨过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问题。一天,十二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跟首辅张居正讨论起了这个问题。他问及朱允炆的下落时,张居正回答说:“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从张居正的回答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确切记载当时就不曾留下,而所谓的去向之说,也只是人们的猜测,并无事实依据。

听了众家之言,只能说大明宫的大火确有其事,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尸首已经面目全非,无法辨认了。而且有关“认尸”这回事好像也没有实施,并没有听说朱允炆的哪位至亲从他身上发现了某件代表他的身份的东西。就算当真发现了什么物件,有怎么能确定不是“移花接木”的计策呢?

而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没有死的话,他又去了哪里呢?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燕军破城而入时,朱允炆想要拔刀自尽,少监王钺拦住他说:“陛下不可轻生,从前太祖升遐时,曾留有一个箱子,并说‘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箱一视,自有方法’。”朱允炆一向乖巧懂事,一听明太祖留有遗言,自然会看个究竟。于是,他命人取来箱子,只见箱内放着度牒三张、袈裟、僧帽、僧鞋等物,并有剃刀一柄、白银十锭及一张纸,纸中写着:“允炆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会集神乐观西房。”朱允炆遵从祖父的指示,当即剃头落发。他除却皇冠龙袍,穿上僧衣,揣好度牒,便命人纵火焚宫以作掩饰。然后,一行人来到了鬼门。

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的一扇小矮门。建文帝朱允炆及甘心陪他逃亡的忠实随从就挨个从小矮门钻出。一出小矮门,竟已经有一个僧人守候在那里迎接他了。而且,此僧人一见到朱允炆就叩首称万岁,说:“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守候。”于是,朱允炆就安心上船了,之后就以一名僧人的身份活了下来。

这个传说在现在还留有“佐证”。而且,现在在西南数省还留有不少有关他的遗址和传说。据说,他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还作了一首诗: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而多年之后,一个自称是朱允炆真身的90岁高龄的僧人,又现身于广西一家衙门。这个和尚从云南一路到了广西,来到思恩府,对知府自称是建文帝。知府很害怕,连夜上报到皇宫,同时把这个和尚也送进了宫中。但是,当时是“靖难之役”过了38年,大臣们一算,建文帝如果活着的话,也不过是五六十岁。怎么可能90岁呢?明显这位老和尚冒充之前完全没有做任何调查,连年龄这种基本条件都能说错了。经过审问,最后才知道,他真名叫杨应祥,是河南钧州人。于是,杨应祥当即就被处死了。

冒充皇帝这种事自然不是小事,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出了皇宫,在全国各地被传得沸沸扬扬的。而这时正游离于广西的真建文帝朱允炆听到这个传言后,也被勾起了离家多年“游子”的念家情绪。于是,他就回宫了。而发生过一件冒充事件之后,当时的皇帝明英宗一听到就很慎重地派当年曾服侍过建文帝的宦官吴亮去辨认。来人左脚上有一颗黑痣,而服侍过朱允炆的吴亮一看就忙说这正是建文帝朱允炆。这种巧合毕竟不太大,于是,朱允炆就被迎回了宫内居住,直到老死。人称老佛,死后埋在西山,就是现在的北京西阜成门外海淀区一带。

可是这种说法仍遭人质疑,当年朱棣把皇宫围了个水泄不通。朱允炆一行人居然能安全地溜走,还没被人发现,实在说不过去。

而接下来这种说法,更传奇,而且还牵扯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无疑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一件了不起的壮举。他具有高度前瞻性的眼光,使国人终于见识了“外国人”。但有种说法,说朱棣的这一举动,真实动机是想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朱允炆。难道他对朱允炆的恨意深至骨髓,不惜耗费国家无法计算的财力、物力去找朱允炆。

当时确有资料记载,朱棣曾派专人寻访过朱允炆的下落,但牵扯上郑和下西洋这也未免太兴师动众了些吧?据说,当年朱棣看到那两具尸体,并没有真正相信建文帝朱允炆已被烧死了。《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记载,朱棣曾经派户科给事中胡濙跟认识朱允炆面貌的内侍朱祥一起,以寻访武当道士张三丰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

历时16年寻找之路,胡濙终于打探到了朱允炆的下落。他说,朱允炆离开紫禁城后削发为僧,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并且还说朱允炆并没有夺回皇位的打算,只想一心为僧。据说,胡濙回归之时,朱棣已经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就急忙穿上衣服,把他召到卧室里单独谈了很久。当他听到朱允炆并无夺位之心时候,终于放下了心口里的那块大石头。

如果说朱棣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朱允炆,可能确有其事。表现叔父对侄儿的关怀也好,怕朱允炆威胁到他好不容易到手的皇位也好。但说到郑和下西洋,就有点不可能了,毕竟他也不可能得到消息说朱允炆流亡海外了啊?即使听到了这个消息,然后就决定紧追不舍,作为一国之君和他在位期间的一番作为来看,也显得太不理智了吧?

那么,建文帝朱允炆有后人吗?其实,据记载,朱允炆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朱文奎,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燕军攻入南京时,他已经7岁了,但后来下落不明;老二叫朱文圭,燕军攻入南京时,他2岁,后被囚禁在中都的广安宫,朱棣称帝后就把他送回了凤阳老家关押起来。朱文圭被称为“建庶人”,明英宗复辟后,觉得他很可怜,于是就把他放了。明英宗下了指示,允许他在凤阳自由居住,并且还给了他几个妻妾。当时,他已经57岁了。据记载,朱文圭没有后人。

其实,建文帝的故事之所以被广为传说,可能跟民众对他的普遍同情有关。明成祖固然是一个文治武功、有雄大气魄的皇帝,但在封建正统观念中,他确实是篡权而立,就属于“乱臣”。特别是他当了皇帝以后,对反对势力大加清洗,诛十族、瓜蔓抄、设厂卫特务,更遭人诟病。相比较之下,宽仁的建文帝就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让人们对他更加怀念。

现代启示录

关于印象

朱允炆继承了祖父——朱元璋打下来的天下,成为大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在位时间不长,还被叔叔夺去了皇位。但他在即位之后,就马上意识到各大“藩王”对其皇位的威胁,大刀阔斧地施行削藩计划。可以看出他还是有些政治手段的。只不过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并没有那么好对付而已。于是,他在这场真刀真枪的对弈中,败下阵来。其实,朱允炆并不是坐等朱棣摘取他的帝位,先前也是做过一番努力的。但后世对其的印象总是敦厚老实的,而对于占有了皇位并功绩显著的朱棣的印象,永远是“逆臣贼子”的不老实之人。纵观朱棣的一生,他也可以说的上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为什么就没有改变“靖难”形成的“不良”印象呢?改变印象真有那么难吗?

而现实中也有不少为改变自己的固有印象而努力的人。1998年,一部名叫《还珠格格》的电视剧创造了多年来电视剧收视率奇迹,《还珠格格Ⅰ》在内地的平均收视率超过47%,当时有人预言,10年内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有可能赶上此电视剧。那时候,不分老少都看得津津有味。以至于现在湖南台还总会在暑期档把它搬出来全天放映。于是,小燕子就成了赵薇的代称,而且大家认为这个代称会一直陪伴她在荧幕中继续她的形象。但是,赵薇在这之后的改变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和姜文主演的《绿茶》中一人分饰两角;《天地英雄》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赤壁》中个性爽朗的孙尚香;直到《画皮》中的佩蓉,原来她也可以做个贤良淑德的古典女人啊!而且她还修读了导演,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剧本,她就可以有其导演处女秀了。

其实,娱乐圈的很多美女帅哥明星为了打破在观众心中的“固定”形象,都在努力做着改变,只是这些改变能走进人心的却不多。提起周星驰,永远的是搞笑;提起成龙,永远的是功夫。总之,搞笑,就是周星驰;功夫,就是成龙。以成龙为例,他从《蛇形刁手》成功之后,一直走着武打加搞笑的路线,从香港电影一直打进好莱坞。如果现在成龙主演了一部电影,期间没有任何打戏,你肯定无法适应这种转变。高中的物理课本中都学过惯性,而人们认识事物的时候也是具有惯性的。长时间内,一个人都以八九不离十的形象出现,人们潜意识里就已经认定了这种形象。如果之后再大范围内地改变,这样就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因为人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你就该那样了。这种惯性可以看做存在于人内心的本能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惰性。而惯性的认知就导致了印象越深,改变越是不能接受。

当你与人初次见面之时,对方心底就对你有了大体的描写刻画,这可以称之为初次印象。当你们相处久了,你处事的方法跟别人原本对你的描述不太一样,别人可能吃惊了一下,也就认可了。但当你形成二次印象之后,想要再改变,恐怕就很难了。因为,这期间形成的印象,是实体事件积累而成。所以,想好自己想形成的印象,一点点去努力吧!

同类推荐
  • 华夏八千年

    华夏八千年

    他从蒙元统治下解救华夏,他引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他开创了人类星际文明,他创造了华夏八千年体内文明与科技文明共同发展的传奇时代!
  •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民族救亡卷(1937-1944)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民族救亡卷(1937-1944)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民族救亡卷(1937-1944)》本书分为“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洛川会议等部分。
  • 滁州群雄录

    滁州群雄录

    时逢中统年间,成吉思汗的子孙开创四大汗国继承了草原民族优势和特性,攻城略地,杀戮征伐势不可挡,所有文明在蒙古铁骑开天辟地般地威势下颤抖,黄金汗帐的换了主人,骁勇善战的蒙哥汗王魂归草原,尊儒尚佛的汗王忽比烈应运出世,那些想做奴才而不得的汉民族精英,那些大儒,名士总算找到了主心骨,纷纷或奉诏入朝、或毛遂自荐,为他们心中四海宾服、功盖唐宗汉武的主子效命。一条条安国定邦的良策、开疆扩土的奇谋都由这些旷世大才提出并实施。当然至于那些同宗同族的人沦为三等、四等人,也早不是这些领了蒙古姓氏,晋身为一等人所要想的。汉家儿郎早已无当年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的血勇了。但是哪怕大势所趋,也总有几个南蛮子宁折不弯,死得其所。
  • 明末卫小宝

    明末卫小宝

    风流倜傥创二代变身明末底层小人物:没权、没势、没钱途,还饱受歧视遭非议、惹官司、被诬陷,还有俩活宝——一个糊涂的酒鬼老爹一个恨嫁的大龄姐姐穷得叮当响的卫小宝表示压力太大,希望立刻‘死回去’!但当他一脚丫子踩进了历史的烂泥塘后,才知自己当真错得离谱——比起‘和崇祯皇帝做搭档’,那些都算个啥!(PS:求点、求收、求评论;不点的您先收着养肥,不收的……呃……亲,还是收了俺吧~~)
  • 极品师爷

    极品师爷

    一壶酒,万卷书,宦海沉浮任漂流。官印在你身,学问偏我有。这首词说的就是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个特殊职业——师爷;师爷是明清时期官场幕僚的代名;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没落于辛亥革命前,自始至终,再我国历史上活跃了三四百年,声名延及国内外,成为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探寻恐龙的足迹

    探寻恐龙的足迹

    久远的时代,庞大的主宰者,神秘的史前世界,尚未破解的谜题。它们曾经是这个星球上的唯一霸主,它们曾经漬绎了波澜壮阔的进化史。恐龙对人类来说是一群神秘的生物,它们生存于几百万年以前,主宰地球达一亿七千年之久。迄今为止,人类巳经发现了上百种恐龙化石,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本书汇集了恐龙家族中的众多种类,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和特征,为你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恐龙盛会。
  • 超级玩宝专家

    超级玩宝专家

    鉴定中心工作的小职员陈锋,在被逼上绝路后,收到一个特殊的包裹......华美俊逸的瓷器,古朴厚重的青铜器,稀世孤品的手串,惊心动魄的翡翠鉴定,温柔体贴的女班长,豪门千金接踵而来。奇珍异宝,包罗万象,他的生活一飞冲天,走上了人生巅峰。
  • 古意

    古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求生传

    末世求生传

    末世来临,每个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 神女逆天:千世倾恋

    神女逆天:千世倾恋

    她,神女陌璃冰,神界最高执权者,冷情冷心,却美得令天地失色;他,魔皇蓒逸洛,邪魅冷漠,却惊得令天地变色。她为求突破,下界历练,却无意中遇到了他,本想无视之,可谁能告诉她,这个死缠烂打,无耻卖萌的男人是谁?他强势住了她的心,本以为可以厮守一辈子,可谁知,风云突变,真正的灾难才降临,她竟是……
  • 七呸诀

    七呸诀

    凌绝霸天,呸!执剑破天,呸!踏天成道,呸!逆天为尊,呸!什么?还敢弑天?呸!呸!呸!我的功法“人与天相融,心与道相似。我在即为天在,我之道便如天之道。”功法修成之时,天就是我,我就是天。你若凌天,便是欺我,你若踏天,便是辱我。无论你是争雄一界的魔君,还是笑傲乾坤的剑仙,胆敢踩在我的头上,嘿,那就等着瞧吧。
  • 古剑奇谭屠雪之婚

    古剑奇谭屠雪之婚

    百世山河任调换,一生意气未改迁;愿从劫火投身去,重自寒灰飞赤鸾;沧海桑田新几度,月明还照旧容颜;心剑魄今何在,留见星虹贯九天。继古剑电视剧热播后,(本银古剑中毒粉一枚啦)不由自主的为男女主最后的结局而惋惜,为了弥补这份惋惜,小唯作死的写了这么一篇同人文,欢迎大家吐槽(*^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