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74600000005

第5章 宋太祖的“祖宗家法”

作为开国君主,太祖在统一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也没有志满意得、忘乎所以。平定南方诸国后,各国的金帛财宝源源不断地运至东京,宋太祖将它们作为战备物资,全部收贮在内库,从不随意挥霍。太祖本人有射猎和蹴鞠(踢球)的喜好,刚作皇帝时,他常常技痒难耐,时不时邀上几名手下游玩一次。一天,太祖正在后苑射鸟,有大臣跑来说有急事求见。太祖接过奏章,发现里面并不是马上要办的事,不禁有些恼火,训斥了那名大臣几句。那大臣却答到:“奏章里的事虽然不是很急,但总比射鸟急吧。”太祖听他反驳,就更加恼怒了,随手抄起一把玉斧,掷向那人,那人门牙被撞掉了两颗,并不作声,只是跪在地上,将牙齿捡起来装在衣服里。太祖问:“你想拿这个来控告我吗?”那人说:“不敢!不过陛下既为天子,一言一行自然会由史官记录在案。”宋太祖一听这话,恍然大悟,作为天下主,一言一行至关重要,他赶紧将那位大臣扶起,向其表示歉意。以后,太祖慢慢地将射猎和踢球的嗜好戒除了。

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在他统治期间,采取了“布声教”的策略。布者,广施恩德也;声者,严威也。即所谓恩威并用。

太祖非常懂得笼络人心。陈桥兵变后,太祖初入皇宫,看见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小孩,乃世宗的儿子。太祖问旁边的赵普、潘美等人怎样处置才好,赵普说应该斩草除根,潘美在旁默默不语,太祖便问他的看法,潘美仍是个敢应声。太祖说:“夺了人家的皇位,还要再杀人家的儿子,我实在是有些下不了手啊。”潘美这才说:“臣也曾在世宗手下当官,我劝您杀此遗孤,对不起世宗;劝您不杀,您又会认为我不忠于您。”太祖摆摆手,“你把这个孩子带回家,就当是你的侄子抚养吧。”

一日太祖举行国宴,世宗朝留下来的翰林学士王著喝醉了酒,在宴席上大声喧哗,有人看不下去,劝他收敛一些,他却突然跑到皇帝的屏风前放声大哭。太祖并没有发火,只是派人将他扶了出去。有大臣说,前朝遗臣在宫中痛哭,是因为思念周世宗,应予严惩。太祖不以为然,说王著只是一个书生而已,我知道他的为人,这事就不用再提了。王著酒醒后,非常后怕,见自己并没有被杀,从此就死心塌地效忠太祖了。

作为一个武者,赵匡胤知道纵兵掳掠必将引起民众的反抗,所以在对外征讨中,太祖都要告诫军士不要滥杀。平灭后蜀时,宋将王全斌在城中杀人较多,还放纵将士掳掠财物,引起后蜀民众反抗,被太祖惩治。曹彬围困金陵时,太祖三番五次传旨:“勿伤城中人。”金陵城内百姓性命财产得以保全。平定江南的消息传到朝廷,群臣都上朝称贺,赵匡胤一反常态,流着眼泪说:“百姓受割剧之苦,以布声教安抚他们。可是攻城的时候,必定还有百姓在刀兵中丧失性命,这是我所感到悲痛的。”

赵匡胤在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也采取了“布声教”的策略。党项族居住在宋廷西北边陲,该地节度使李彝兴欲与宋政权通好,便派遣使者向向宋廷贡良马300匹。赵匡胤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立即命玉工赶制一条玉带回赐李彝兴。为了制作这条玉带,赵匡胤特意询问党项的使者:“彝兴是腹围是多少?”使者回答说:“彝兴的腰腹很大。”

“呵呵,看来你们的元帅是一个福人哪。”太祖随即命玉工打造一条“大如合抱之木”的玉带。

使者将玉带带回党项,李彝兴十分感动,表示要效力于宋廷。后来,宋军进攻北汉时,李彝兴果然给以了大力支持。

为了保持边境安宁,赵匡胤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悉心绥抚”,对于那些不能遵此办理的臣,不管有多大的功劳,都予以撤换。灵武节度使冯继业经常出兵夺取羌人的羊马,引发骚乱,赵匡胤即罢免冯继业,改用段思恭驻守灵州。段思恭矫正了冯继业的过失失,按赵匡胤的旨意对羌人悉心绥抚,使边境安定下来。段思恭也由此受到赵匡胤的丰厚奖赏。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的局面,使赵宋王朝能够长期巩固下去,太祖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措施。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军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开始,之后,三项主要的改革措施相继推出:

第一,建立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三衙掌握着禁军,但是没有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却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这样就使得调兵权与领兵权各自分离,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随时可以平定外地叛乱,而外地的军力联合起来也足以抗衡京城驻军,这就使得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

第三,兵将分离。采用“更戍法”,驻屯京城的禁军和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使将官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当然也就不能率兵与朝廷对抗了。

为了消除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太祖采用了强干弱枝的方略,主要内容有:

第一,削夺其权。将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划为京师直属,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那些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太祖同样以“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

第二,制其钱谷,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全部上交中央政府。

第三,收其精兵,各州长官需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善战的人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在地方上招募强壮的民众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使得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地方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已无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在官僚制度方面,削弱宰相权力。太祖即位后,宰相奏事仍然沿用旧制,坐在凳子上向皇帝陈述。一天早朝,他突然对宰相王溥、范质说:“我眼睛有些昏花,你们把奏疏送上前来。”在范、王二人立开座位的时候,侍卫悄悄地将他们的座位都搬下殿去。之后,宰相在皇帝面前也要像其他臣子一样站着奏事了。太祖不仅从形式上降低宰相的地位,而且将原属于宰相的军权交枢密院掌握,财权则交三司使掌握,宰相的权力仅限于民政。

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在百官中推荐“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如设立设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这样就可以使各部门长官相互制约。宋代官制中,“官”是品级,只是据此享受受俸禄;“职”是殿阁、馆阁学士一类的荣誉称号,同样没有实际权利;只有由皇帝或书省“差遣”的临时职务才能够执行实际权力。任官时职、权分离,名、实混淆,可以使任何官员都没有办法将权力、荣誉和威望集于一身,权利大的不一定职高,职位高的却可能没有权力。

为扩大统治基础,宋太祖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宋初时对科举考试的范围大大放宽,不管家庭贫富,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赵匡胤还规定了极为严格的考试制度,以防止权贵子弟舞弊。

太祖还着力于改变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延用名儒。针对五代时期文教不兴,学校荒废的情形,他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当国子监开学讲书的那一天,他还专门派人送去美酒等以示祝贺。

宋太祖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统治集团,原来只作为装点摆设的文臣开始逐步取代武将,在政治领域活跃起来。

由宋太祖主导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太祖所创立的这一整套也成为宋廷世代奉为圭臬的“祖宗家法”。

不过,太祖皇帝的这些防弊之政、立国之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杯酒释兵权”使武职官员成了形同虚设,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官僚机构重叠,互相牵制,造成“冗官”、“冗费”与日俱增,而办事效率又极为低下。到了北宋中后期,太祖皇帝的“祖宗家法”终于修这个国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

点评:

赵匡胤称得上是一代名帝,他的伟大功绩和他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

太祖本人心地清正,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不近声色,崇尚节俭,在他的带动下,宋朝在开国之初有效地扭转了五代以来奢靡的社会风气。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乱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太祖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后世有“宋朝是文人的乐园”之说。

宋太祖在开国之初,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施行的减轻徭役,兴修水利,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举措,迅速把宋朝推向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建隆之治”。

当然,宋太祖创制的“祖宗家法”也有不利的一面,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最终导致了宋朝长期积弱的局面。

相关链接:

赵匡胤小传

赵匡胤(927~976),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任禁军军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为殿前都点检。世宗死,恭帝即位,赵匡胤于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庙号太祖。

为登皇位可以不择手段,但治国平天下就不能只用诡计。

同类推荐
  • 铁腕权臣

    铁腕权臣

    他不会武功,天下顶尖高手却甘拜门下当一名普通家丁,给碗饭吃就行;他没有官场名分,当朝一品却托亲拜友要给他做门馆先生,食宿一定自理。然而这一切并不是他的最高理想,他要依靠穿越者的绝对优势,开启一个异族统治的败亡之路!
  • 犹太思想家传奇

    犹太思想家传奇

    本书介绍了50位犹太人,包括商业家、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诸如洛克菲勒、巴菲特、海涅等一批伟人和名人,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骄人成就,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 镜钰的旅行与健忘

    镜钰的旅行与健忘

    镜钰,一名患有失忆症的青年,看似衣衫褴褛却身怀一本能够帮助他化险为夷的华丽宝书。无尽的旅行看似毫无目的,但他的失忆却与王国的命运仅仅相连。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他邂逅了一群形色各异的同伴,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却成了扭转镜钰命运的关键因素。
  • 乱世秦歌

    乱世秦歌

    大秦第一猛男,嫪毐;战国第一小受,龙阳君;华夏第一阉贼,赵高......在这硝烟四起的战国末年,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穿越两千三百年前,究竟是何人唱响这乱世秦歌。
  • 大周

    大周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我是赵括,我不再是曾经的我。战国的战火,因我而平息。灾难的子民,我将带领你们走向和平。(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绝对是本人查了资料,恶哈哈,装逼开始了。)
热门推荐
  • 大道凝仙

    大道凝仙

    三千大道,谁人高歌,踏星握生死。追星辰,逐日月,仙人岂能无快乎?凡超脱大道,凝聚真仙。一少年,寻父亲脚步,一步步踏上仙途。炼体,练气,夺天地灵气,化真元,铸元神,炼虚无,化神,问道,飞升!仙人真的无忧?唯有仙晓得。吾亦化天道,揭天地生死局,让谁为仙,谁便是仙!
  • 一路有你:没什么了不起

    一路有你:没什么了不起

    远方究竟是一个地方,还是一种信仰?当天下被共同的信仰背叛时,有人痛哭,有人仇恨,有人淡然,还有一群人,对信仰的背叛无所谓,他们一直在追随自己的心···
  • 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提升孩子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却是可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事。因为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就意味着孩子的未来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只要您的方式方法正确,一切都有可能!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一句句中肯切实的话;没有什么绝世妙方,有的只是一条条行之有效的对策;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个精当有力的例证。总有一句话说到您的心坎上,总有一条对策适合您和您的孩子,总有一个例子让您似曾相识。读完这本书,提升孩子的成绩指日可待。
  • 彊村老人评词

    彊村老人评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鬼夫难缠

    鬼夫难缠

    一串玉石手链,意外的将我和他紧紧的纠缠在一起。从此以后,我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挖坟、斗小鬼周游在各种牛鬼蛇神之中。不仅如此,我还成了那位爷的保姆、丫鬟兼暖床的工具。可素,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怎么可能就屈服在那“阎王爷”的淫威之下?就在我要卷铺盖卷儿跑路的时候,却被一双白白嫩嫩的小手给抱住了腿:“麻麻,你要去哪儿?”黑白无常和牛头马面,更是齐刷刷的喊着:“嫂子。”怎么看我都看掉进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大坑。我只能流下了两条宽面条泪……
  • 枷锁华年

    枷锁华年

    光的照射下的现实不一定是现实,而,夜幕下的现实往往是真的现实。
  • 云谣集杂曲子

    云谣集杂曲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暗夜战纪

    暗夜战纪

    因人陷害入狱,却遇到了一心为了暗夜精灵复兴而努力的暗夜少年,看似巧合的监狱相遇,命运的齿轮已经旋转。当我手握权柄,让鲜红蔷薇重新绽放在这个大陆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一个种族的复兴!
  • 邪王溺宠小娇妻

    邪王溺宠小娇妻

    这年头,真是奇怪的很。明明都听说,人死了之后,是会看到白光的。那不就说明,看到白光之后,她就应该死了么?为什么却是穿越了呢?还穿越到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这也就算了,可为什么一穿过来,就已经嫁人了?!说好的美男无数呢?为什么看到的都是王的后宫美人儿?而且,王居然还说,她是在欲擒故纵?去你的欲擒故纵,姑奶奶要是看上你,需要欲擒故纵么?姑奶奶只会直接,生扑!“笑笑,来吧。”某邪王媚笑。“来?来什么?”某女疑惑。“你不是说生扑么?本王等着呢。”某女无语,“王,你的节操呢?”“已碎一地。”某邪王依旧淡定无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第四卷)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第四卷)

    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书”,中国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这种说法。李渔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清代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被公认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本书将这四部书进行了新的编排,选取其中的经典篇章予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