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共82章)
↓↓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总论(1)
第3章 总论(2)
第4章 总论(3)
第5章 总论(4)
第6章 总论(5)
第7章 审计准则(1)
第8章 审计准则(2)
第9章 审计准则(3)
第10章 审计准则(4)
第11章 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1)
第12章 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2)
第13章 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3)
第14章 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4)
第15章 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5)
第16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1)
第17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2)
第18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3)
第19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1)
第20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2)
第21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3)
第22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4)
第23章 计划审计工作(1)
第24章 计划审计工作(2)
第25章 计划审计工作(3)
第26章 计划审计工作(4)
第27章 计划审计工作(5)
第28章 风险评估(1)
第29章 风险评估(2)
第30章 风险评估(3)
第31章 风险评估(4)
第32章 风险评估(5)
第33章 风险评估(6)
第34章 风险评估(7)
第35章 风险应对(1)
第36章 风险应对(2)
第37章 风险应对(3)
第38章 风险应对(4)
第39章 风险应对(5)
第40章 审计抽样(1)
第41章 审计抽样(2)
第42章 审计抽样(3)
第43章 审计抽样(4)
第44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1)
第45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2)
第46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3)
第47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4)
第48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5)
第49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6)
第50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1)
第51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2)
第52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3)
第53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4)
第54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5)
第55章 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1)
第56章 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2)
第57章 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3)
第58章 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4)
第59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1)
第60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2)
第61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3)
第62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4)
第63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5)
第64章 货币资金的审计(1)
第65章 货币资金的审计(2)
第66章 货币资金的审计(3)
第67章 完成审计工作(1)
第68章 完成审计工作(2)
第69章 完成审计工作(3)
第70章 完成审计工作(4)
第71章 完成审计工作(5)
第72章 审计报告(1)
第73章 审计报告(2)
第74章 审计报告(3)
第75章 审计报告(4)
第76章 特殊审计领域(1)
第77章 特殊审计领域(2)
第78章 特殊审计领域(3)
第79章 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1)
第80章 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2)
第81章 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3)
第82章 参考文献
同类推荐
初级会计电算化(第二版)
本丛书共分六册,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基础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初级会计电算化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全书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Email这样写,谁都会赞
经常收到行文繁琐、让人不知所云的邮件?邮件发出去好几天没有回音,询问之下才知道对方不知道“你”是谁?随意地回复全部,才发现收件人里有“炸弹”?……Email看似是谁都会的雕虫小技,却并非你以为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当下,Email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你的形象。本书以Email日常写作应用时常出现的错误为例,切实有效地阐述了不同情况下对应的Email写作和背后的人际交往法则。读透这本书,让你的邮件沟通变得轻松高效。初级会计学案例与实训教程
《初级会计学案例与实训教程》(作者张玉红、孙志胜)编写的目的是方便教学需要,尤其是方便学生的学习需要,旨在满足普通高校本科财会类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学习参考的需要。本书体现了最新的会计准则,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各章节内容的安排上,都与教材保持一致,以便学生结合教材更好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热门推荐
29岁小美女的养颜经
《29岁小美女的养颜经》给读者介绍了各种养颜方法,有内有外,有吃有养,希望姐妹们通过内外兼修,达到美颜养生的目的。衷心的祝愿姐妹们通过阅读《29岁小美女的养颜经》能了解到、学到自己想要的美颜养生方法,并且用一种养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身边的一切。责任胜于能力(国企员工读本)
畅销100万册,著名实战管理培训专家为国企员工再次倾力打造“责任”读本。责任永远是国企健康发展的动力和基石。当责任感着眼于全社会时,国企就会成为真正的大品牌;当责任感着眼于国家与民族时,国企的核心精神已经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是真正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