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海水,晶莹透亮,肉眼看上去,里面什么也没有,把它放在显微镜下,嘿,真是别开生面了!看哪,有的像闪光的"表带",有的像细长的"大头针"、扁平的"圆盘",甚至像精致的"铁锚"……令人眼花缭乱。这是些什么呢这是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身材短小,大多数只有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厘米,肉眼是看不见的。它们的游泳本领也不高,有的根本不会游泳,只是随波逐流而已。但也别轻看了这些小个子,它们的繁殖能力可强呢!如果在适合的环境下,一个浮游生物的个体,任其发展,几天工夫就可填满整个海洋!即使受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其数量仍然可观得很,它们可称得上是海洋里的大家族了。
浮游植物占浮游生物的绝大多数,它们多半形态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是地球上资格相当老的一种低等生物。尽管这个家族的成员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但最主要的是硅藻一家,它占了浮游植物的百分之六十。其他是腰鞭藻、裸石藻、海球藻和硅鞭藻等。
硅藻的细胞很有趣,它如同透明的水晶箱,又好比一间小小的"房屋","墙壁"上雕着各种式样的花纹。它们喜欢一个个连接起来,组成各种形状的群体,显微镜下看到的"表带"、"大头针"、"圆盘"、"铁锚",就是这种硅藻。
浮游植物靠太阳光和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生活。每当春季来临,明亮而温暖的阳光使这些微小的植物苏醒过来,浸润在初春异常肥沃的海水中。优越的自然条件,给浮游植物的生长带来良好的时机,于是,它们迅速繁殖,没过多久,就铺满了广阔的海面,把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染成黄的、绿的、棕红的……没有阳光,浮游植物不能生存,所以它们必须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海洋表层。那么,它们有使自己呆在表层而不沉到海底去的本领吗?有!你看,它们当中有些长得体态轻盈,身体里90%以上充满水分;另一些则长了许多突起物和刚毛,长成球形,或者长得像降落伞,尽量扩充身体的表面积,以便增加浮力和摩擦力,使它们毫不费力就可长期漂浮在水中。
浮游植物的个体虽然小得微不足道,却是海洋中原始食物的生产者,要是没有它们,海洋里的大生命恐怕也就无法生存了。尤其是硅藻,营养丰富,容易消化,不仅浮游动物、小鱼小虾和贝类喜欢吃,许多大家伙,像鲸等也都直接以它为食料。浮游生物的多寡,明显地决定着鱼类的产量,这是无可置疑的了。每年春天,对虾和许多鱼类都喜欢来我国渤海、黄河口一带产卵,就是因为这里风平浪静,水温适宜,浮游生物非常丰富的缘故。
海洋细菌也是浮游植物,比硅藻还要小,5万个细菌连接起来才只有1厘米,实在小得可怜,然而它们对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们能分解死亡的生物尸体,变成各种营养盐,而这些营养盐正是浮游植物生活的必需品。由于细菌的作用,才使海洋里的营养盐循环不息。细菌还是小型浮游动物和各种幼虫的食料。海洋里要是没有细菌,浮游生物就不可能大量繁殖,其他海洋生命的生长也会大大受到限制。
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基础饵料,哪里浮游生物多,哪里就会有大的鱼群,所以可以根据浮游生物的分布情况来寻找渔场。这么大的海洋,怎样才能及时了解哪里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呢?在过去这是很困难的事,现在有了人造卫星,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用卫星跟踪,就可立即知道哪里有浮游生物聚集,它们的动向如何,这对于渔业生产是十分有用的。
以色列科学家经过研究,说是浮游生物能够呼风唤雨。这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浮游植物的叶绿素可以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浮游植物多了,吸收的太阳光也多,大部分太阳光在海面被吸收了,进入水下的阳光自然就少了。进入水下的阳光少了,海水的温度就要降低。因此,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就能影响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改变了,海洋的蒸发量也会随着改变,从而天空的云量也会改变。天空的云量起了变化,气候状况特别是降水量也会变化。所以研究人员说:"西太平洋里的浮游生物群变化,也能引起印度下雨。"
浮游生物不仅是鱼类的基础饵料,也是人类食物来源的一部分。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资源。比如海蜇、毛虾、磷虾、糠虾,就可以直接作为人类的食品,或制成虾酱。
有些浮游生物还有吸收水中的有害物的本领,所以有净化水质的能力。
浮游生物固然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但也不是所有的浮游生物都有益,有些浮游生物对鱼类反而有害。像蓝绿藻、鱼腥藻等,当海水中的营养过剩时,会大量繁殖,使局部海水变色,形成赤潮,危害很大。
为什么赤潮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呢?这是因为有一些赤潮生物含有毒素,这些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其他海洋生物吃了以后,就会引起中毒死亡;而另一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黏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腮上,妨碍呼吸导致死亡。人要是吃了含有毒素的海产品,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再说,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其尸体在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鱼、虾、贝的大量死亡。总之,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正常的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为什么海洋里会发生赤潮呢?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残留的农药流入海洋造成的。
现在,赤潮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等工业发达国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以及我们中国,赤潮发生都很频繁。我国周围的四个海区赤潮的危害也不小。2006年,全海区100平方公里的赤潮区域就发生过31次,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区域也发生过7次。赤潮高发区集中在渤海湾、长江口和浙江中、南部海域。
利用浮游生物的有利一面,防止有害的一面,并化害为利,是提高海洋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