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60200000010

第10章 杂感(1)

房子是囚人的

贾平凹

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乡下的要做棺、拱墓,城里的有骨灰盒。其实,人是从泥土里来的,最后又化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后,装什么呢?

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有点投案自首。

过去的地主富农,买房买地,现在一般的农民省吃俭用,第一个建设就是盖房,活着没有盖所房子,好像一个总统没有治理好国家一样,很丢人的。时下的房地产很热,大款们也是广置房产,都要囚,囚了自己,还要给子子孙孙都有囚的地方。

为了房子,人间闹了多少悲剧:因没房女朋友告吹了。三代同室,以帘相隔,夫妻不能早睡,睡下不敢发声,生出性的冷淡和阳痿。单位里,一年盖楼,三年分楼,好同事成了乌眼鸡似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与分房不公的领导鱼死网破。

人为什么都要自个儿寻囚呢?没有可以关了门、掩了窗,与相好谈恋爱的房子,那么到树林子去,在山坡上,在洁净鹅卵石的河滩,上有明月,近有清风,水波不兴,野花幽香,这么好的环境只有放肆了爱才不辜负。可是,没有个房子,哪里都是你的,哪里又岂能是你的?雁过长空无痕,春梦醒来没影,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属于你,就是这房子里的空间归你。砰地推开,砰地关上,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沏一壶茶品品清寂,没有书记和警察,叱斥老婆和孩子。和尚没有家,也还有个庙。

人就是有这么个坏毛病,自由的时候想着囚,囚了又想到自由。现在的官们款们房子有几幢数套,一套里有多厨多厕,却向往没墙没顶的大自然,十天半月就去山地野外游览,穿宽鞋,过草地,吃大锅,放响屁,放浪一下形骸。没房子的,走到公共厕所都在暗暗设计:这房子若归我了,床放在哪儿好,灶安在哪儿好。人都被上帝分配在地球上,地球又有引力,否则,在某个早晨,人都会突然飞掉。

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房子的,是一室的或者两室三室的——人什么都不怕,人只怕人,所以用房子隔开,家是一人或数人被房子囚起来。一个村寨有村寨墙,一个城有城墙。人生的日子整齐分割为四季一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每人每家的居住就如同将一把草药塞进药铺药柜的一个格屉一个格屉里,有门牌号码,以数字固定了——《易经》就是这么研究人的,产生了定数之说。人逃不出为自己规定的数字的。

有了房子,如鸟停在了枝头,即使四处漂泊,即使心还去流浪,那口锅有地方,床有地方,心里吃了秤锤般的实在。因此不论是乡下还是闹市,没有人走错过家门,最要看重的是他家的钥匙。有家就有了私产和私心,以前有些农民出门在外,要拉屎都要憋着跑回去,拉在他家的茅坑里,憋不住的,拉下来也用石头溅飞,不能让别人捡拾去。而工厂的工人,也有人有了每天要带些厂里的小么零碎回家的瘾,如钳子呀,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什么了,吃过饭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房间里,随心所欲地布置了,在外做什么职业,在内就表现什么风格,或者在外得不到的,在内就要补上。官人们的坐椅大,躺椅长,桌上有两副眼镜,看报纸一副,看人一副,墙上要有大的地图,书架里有领袖的装帧豪华的文集。款人们的房间里英文字母最多,以钱币叠成的菠萝挂在墙上,有一个壁橱是供了财神的,通有电光,遥感能发“财源茂盛”之声。想做艺术家的布置出了比艺术家还艺术家的氛围,有完整的盘羊头骨,有偌大的插画轴瓷缸,书不上架堆在桌上,纸烟拆开用烟斗来吸。那些自己做苦工偏要培养儿女做音乐家的,钢琴摆在窗下。病恹恹的,常年卧床的,挂龙泉剑在床头。而实在的人,过平常日子,家具是逐步添办的,色调不一,米袋子同浴盆、凉鞋、舍不得丢的吃过饼干的盒子塞在床下,醋瓶子、蒜瓣和《新华字典》共放于缝纫机面板上,墙上是全家照片镜框和孩子的三好学生奖状,他们今天把桌子移靠窗,明天床又东西向变为南北向,常变要出新,再折腾还是拥挤。

书上写着的是:家是避风港,家是安乐窝。有房子当然不能算家,有妻子儿女却没有房,也不算有家。家是在广大的空间里把自己囚住的一根桩。有趣的是,越是贪恋,越是经营,心灵的空间越小,其对社会的逃避性越大。家真是船能避风吗,有窝就有安与乐吗?人生是烦恼的人生,没做官的有想做做不上的烦恼,做了官有不想做不做不行的烦恼。有牙往往没有锅盔(一种硬饼),有了锅盔又往往没了牙齿。所以,房间如何布置,家庭如何经营都不重要,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沙发床上辗转不眠为好。生命的快活并不在于穷与富、贵与贱。

奋斗,赚钱,总算有满意的房子了,总算布置得满意了,人囚在家里达到人初衷了吧?人的毛病就来了!人又要冲出这个囚地,“情人”一词越来越公开使用;许多男人都在说,最大的快乐是妻子回了娘家;普遍流行起“能买来床,买不来睡眠,能买来食物,买不来胃口,能买来学位,买不来学问”……蚕是以自吐的丝囚了自己的,蚕又要出来,变个蝴蝶也要出来。人不能圆满,圆满就要缺,求缺着才平安,才持静守神。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原载《杂文月刊(选刊版)》2008年第3期

真实而生动的历史

韩少功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我的问题是这样:谁读过三本以上的法国文学?(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谁读过《红楼梦》?(约五分之一的学生举手)然后,我降低门槛,把调查内容改成《红楼梦》的电视剧,这时举手多一些了,但仍只是略过半数。

这是一群文学研究生,将要成为硕士或博士的。他们很诚实,也毫不缺乏聪明。我相信未举手者已做过上百道关于《红楼梦》或法国文学的试题,并且一路斩获高分——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坐在这里。问题在于,那些试题就是他们的文学?读书怎么成了这么难的事?

或者事情别有原因:是什么剥夺了他们广泛阅读的自由?

我不想拍孩子们的马屁,很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三十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十本俄国文学、十本法国文学、十本美国文学,都不是怎么困难的。我这一说法显然让他们惊诧了,怀疑了,困惑了,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三十年前?那不正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文革”的十年浩劫?……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没错,是禁锁是荒芜甚至是浩劫,从当时大批青年失学来看的确如此,从当时官方政策主体来看的确如此。但你们注意了:一具病体并非尸体,仍有不绝的生力,包括生力的逐步恢复和增强。“文革”不过是一场大病来袭,但如同历史上文网森严的旧中国和政教合一的旧欧洲,并不曾冷却民众的精神之血,无法遏制新文化的萌发、繁殖、积聚、壮大以及爆发,直至制度层面的变革。这才是历史真切而生动的过程。我们曾用这种眼光注意过很多复杂局面,包括宗教法庭与牛顿的共存,普鲁士帝制与黑格尔的共存,斯大林铁幕与肖洛霍夫、爱森斯坦、肖斯塔科维奇的共存,为什么独独乐意给“文革”随便贴上一枚标签?是什么人最习惯使用着这一类标签?

中国谚语: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原载《今晚报》2008年6月28日

石头上刻的字

钟叔河

王平的照片拍得和他的文章一样好,不久前他游开封,在仿古新建的“开封府衙”前,见到了刻在石头上的四句一十六个字:

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便将其拍成照片,在《文学界》杂志上登了一版,还建议“现在政府部门的大院里,都竖上这样一块石碑,让贪官们每天看看这十六个字,也多少心存敬畏”。

王平的用心是好的,但他的建议即使能被采纳,我看亦未必收效。

上面四句,是从五代十国时后蜀后主孟昶的《戒石文》中截取的,原文有二十四句,见《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兹录其首尾及有关句子如下: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看得出这是孟昶在“戒”他的百官:应该满足于爵赏和俸禄,民膏民脂不要无止境地榨取了,“上天难欺”,怕遭报应啊。这用心亦不可谓不好,但是“戒”住了没有呢,当然没有,孟昶称“朕”也只称到四十六岁,便称不下去了。

宋朝灭了后蜀等国,平定了天下,太宗皇帝从孟昶的二十四句中“拿来”这四句,颁行各府州县,刻石立碑,永垂诰戒。此举堪称漂亮,不像后来的僭主寡头,刚刚夺权成功,便忙铲碑换匾,也可能是他对赵家统治的合法性颇有自信,故不必急于抹杀前朝功德,大树自己威风吧。其后黄庭坚又会写字,所书碑文各地争相摹刻,成为北宋官衙一景。但朝廷想“戒”的事情还是“戒”不了,宋人笔记《瓮牖闲评》记有当时一例黑色幽默,便是在上面四句后面各加上一句,成为这样的八句:

尔俸尔禄总是不足

民膏民脂越吃越肥

下民易虐来了便捉

上天难欺他又怎知

用来形容《水浒》、《金瓶梅》中一干鸟官岂不正好。

只要“下民易虐”的状况不根本改变,民膏民脂之成为“官食”即无法避免,“戒”无论如何“戒”不了。虐民者谁,官也,一切由官作主,下民就“易虐”了。要使“下民易虐”改变成“下民难虐”,只有先将“官主”改变成“民主”,靠宣示“上天难欺”没有用。话早已说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谓畏惧的”,难道还会如王平好心希望的那样,看到石头上刻的这十六个字便“心存敬畏”么?

原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9月21日

学者们是怎样糟蹋白话文的

狄马

国门洞开,西学东渐,尤其是互联网出现以后,人们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手段变得更为便捷。一个人,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获得客观而公正的资讯。

当然,官话还在讲——世界上有官就会有官话——但底气已经不足了;谎言还在继续,但听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要让人们相信并为之服务的价值仍然是正确的,必须要说服他们当中最优秀的,至少要让一般老百姓觉得,在他们群体当中,即使是那些教育程度最高的,甚至是那些留过洋的偶像级名人也和他们持有的目标价值一样,他们才会心安理得地付出。大学教授,多如牛毛的博士、硕士,各个学术机构里的作家、学者,就这样戴着浆洗过的假发披挂上阵了。

这是一种更为隐蔽、更为精巧的宣传策略。这个策略的实施步骤是:1。管理部门通过控制出版和“核心期刊”来控制这些作家、学者的发表权;2。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根据这些作家、学者发表的数量和级别来控制他们的职称与官位;3。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的后勤部门根据职称与官位发放猪肉、房子和逢年过节的赏钱。

这些机构和团体,或者拿一些无聊的命题,比如杨贵妃是不是处女,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东西,咖啡为什么要加糖……来转移这些作家、学者的注意力;或者以不胜其烦的注释、索引和关键词来消耗他们的时间。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学术论文”、“学术规范”都是以“学术语言”来实现的,因而控制和修订这些“学术语言”的标准才是问题的关键。

要以一两句话来概括这些“学术语言”的无聊、枯燥与乏味是十分困难的,但大致说来有这么几条:1。简单的东西复杂化;2。感性的东西概念化;3。熟悉的东西陌生化;4。个性的东西平面化;5。腐朽的东西神奇化。比如,张大娘进城卖鸡蛋,他们说“论张氏高龄妇人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货币与鸡卵的等价兑换”;两条狗在野地里交配,他们说“两只犬科哺乳动物在地表的裸露处以身体语言表达情爱进而实现生命的创造与传递管窥——兼与某教授商榷”……我手头拿一本社科杂志,随手一翻,就翻到这样一个标题——“结构性拆解:潜规则撒播与新官人叙事”。请问诸位,你们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眼前这种装神弄鬼、凌空蹈虚的学风是由当下的学术体制造成的。但实际上顺着体制的高杆爬到高位,吮到甜头的,又没有一个不是自鸣得意的。因而,就当下的学术环境而言,这种体制和这种学者是互为塑造的:有这样的个人,这样的体制就会畅行无阻;有这样的体制,这样的个人就会如鱼得水。诚然,不是所有学界中人都喜欢“学报体”,就像在文言时代,也未必人人喜欢八股文一样,但端着体制的饭碗,捞到里面油水的,即使是那些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人,又有几个真正走出来了呢?

我读文学史,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至少在中国,都是由落榜生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是因为这些文人士大夫在得意之时不可能、也不想撇开八股文用白话写作。原因很简单:“白话”不是科举应试语体,用今天的话说,不符合“学术规范”,不能升官发财;“小说”也不是科考项目,不能评职称,更不会发在“核心期刊”上,掏版面费也不行。只有等这些文人士大夫走到穷途末路了,才不得不放下架子,向民间寻找灵感和素材,从而写出了伟大的作品。

胡适在他的《口述自传》里有一个结论: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认为“一种文学的活力如何,要看这一文学能否充分利用活的工具去代替已死或垂死的工具”。在他那个时代,“活的工具”当然是指白话文,但问题是白话文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使用,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阉割和袭用,已逐渐又露出了死相。“死的工具”不可能产生“活的文学”。中国人要想写出“活的文学”,必须要敢于抛弃因袭的重担,用活的语言表达活的情感。

什么是活的语言?就是老百姓人人能听懂,人人能看懂的语言。当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识字者,包括那些号称精英的知识分子都不敢使用自然语言,用一套莫名奇妙的语汇书写历史时,无论他是怎样不由自主,都表明他已经和魔鬼签字画押。因为语言不是单向度的符号,说到底它是思想的前夜。因而,就一个时代来看,语言就是人,语言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抛弃虚假做作的语言,就是抛弃一种外在于自己的命运;用活的语言说人话,做人事,就是撕毁和魔鬼签订的字据,创造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命运。

原载《杂文月刊》2008年第8期

忽然想到(有删节)

——说粗鄙化

陈四益

柳鸣九回忆钱锺书,说在大楼门口遇到,钱先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后生晚辈。

这是一种优雅。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同学生交往,他们总是谦和容让,循循善诱,即便冒失者有些语言冲撞,也不曾见他们疾言厉色,更不要说动手动脚把学生扭送校方了。

同类推荐
  • 解放洛阳

    解放洛阳

    敌为固守洛阳,修了无数明碉暗堡,使洛阳堡垒化,又派出悍将“邱老虎”镇守,这样,我军志在必得,敌人死守不弃,战斗岂能不烈?
  • 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

    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

    丁立梅十年经典散文自选集完美收录丁立梅经典散文和新作80余篇上百篇文章被设计成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连续十年被选作中考试题丁立梅十年经典散文自选集,分为“幽幽七里香”“初心”“住在自己的美好里”“追风的女儿”“爱如山路十八弯”“时间无垠,万物在其中”“人间岁月,各自喜悦”等八辑,收录丁立梅经典散文和新作80余篇。丁立梅文笔细腻,清新温婉;作品清新,意境隽永。在看似平淡寻常的小场景小事件中,传递着爱与感动。带你细品用音乐煮出的文字,用文字感怀温暖的人生。上百篇文章被设计成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连续十年被选作中考试题。作者简介丁立梅,笔名梅子。江苏东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音乐煮文字。
  • 唐诗宋词元曲(第三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三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唐宋八大家(第二卷)

    唐宋八大家(第二卷)

    韩柳三苏王曾欧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
  •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一直被视为纪伯伦一生的巅峰之作,自出版以来赞美始终不绝,被人誉为“小圣经”“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等。纪伯伦因此书声名大振,被世界认识、关注。此书收录了《先知》、《先知花园》、《先行者》等多部散文诗集,讨论了爱、婚姻、施予、悲欢、自由、时光、善恶、美、死亡等多个世界之源问题,承载了纪伯伦最厚重也是最成熟的思想,而散文诗中的语言优美绝伦,因此《芝加哥晚邮报》称:“真理在此,用黎巴嫩式的美、音乐和理想主义表现出来的真理。”
热门推荐
  • 爱心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爱心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掠情99日:千金的神秘富少

    掠情99日:千金的神秘富少

    为躲追杀,他化身业内顶尖牛郎,玩心大起时跟她的一纸契约,却不料惹火烧身,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他本是中东首富之子,身份神秘,行踪诡异,为重新夺回她,他暴露了霸道本性,势要将不择手段进行到底!“从今以后,她就只能是我的女人,谁动她,我动谁全家!”她问,“如若我动你呢?”某男扑上来,“我让你动……”
  • 爱情x友情x少年时

    爱情x友情x少年时

    爱情的缘起缘灭,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所以想见一个人的时候就去见他吧,喜欢的时候就使劲地喜欢吧,也许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机会或这种心情了。
  • 催眠启示录(爱伦·坡中短篇小说选)

    催眠启示录(爱伦·坡中短篇小说选)

    爱伦.坡关于小说创作的著名理论是“效果论”,即力图在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具体的创作和思考要围绕这种预期的效果。 这个小说选本《催眠启示录(爱伦.坡中短篇小说选)》,既有侦探类,也有恐怖类、神奇类、心理类、象征类等,能够大致囊括他的总体风格。 《催眠启示录(爱伦.坡中短篇小说选)》收录了《威廉.维尔逊》、《被藏起来的心脏》等文章。
  • 超级店主养成攻略

    超级店主养成攻略

    孙子越每年都去做好事,孤儿院的孩子见他不敢哭,养老院的老人见他不敢言,流浪的动物见他四处跑散。陶然:你为什么还要去做好事?孙子越:……陶然觉得,这世上,她最大的金手指不是系统这个萌物,而是孙子越这个男人。
  • 落跑弃妃:王爷爹地是混蛋

    落跑弃妃:王爷爹地是混蛋

    【正文完】他有爹?当然有啦,他爹是琉璃国的祸害?当然啦,他爹就是个混蛋嘛!他爹曾经想把他打死在娘胎里?他知道的啦,娘都说了,妖孽的思维和正常人不一样,咱们要理解。哈?他爹满城满世界的找人他和娘?吼,找得正好,他早想和妖孽爹地过过招~
  • 少年祖师

    少年祖师

    一个修真者很强大,一群修真者更加强大,这是一个建立强悍的修真军队,争霸修真界的另类故事。“敢打老子的主意,灭!”“什么,你是金丹期,不好意思,老子最看不惯,灭!”“孩儿们,拿起你们手中的飞剑保家卫国吧!”一个少年,有人叫他主子,有人叫他掌尊,有人叫他老板,但,更多人则叫他祖师爷,一段热血沸腾的修真传奇。
  • 感动心灵的美文:快乐男孩卷

    感动心灵的美文:快乐男孩卷

    本书根据青春转型期少男的心灵成长的需要,以塑造美好心灵、提升道德品质和培养文学兴趣为宗旨,选取百余篇精短美文,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课外文学阅读精神食粮。
  • 霸倾狂后之妖孽异皇快走开

    霸倾狂后之妖孽异皇快走开

    她是被无良老爹丢下,无奈成为新皇,因是上古混沌灵珠之身,被各界老变态(等等)惦记着...直到一日,误惹了某腹黑妖孽,结果一路无赖跟着要负责,接着就被吃得连渣都么有!嘤嘤嘤某女蹲角落里:“作者大银你偏心,为毛....呜呜~为毛我不是在上风!!”某作者无良飘过:“本作者爱咋咋滴,你看着拜吧
  • 激发孩子潜能的智慧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激发孩子潜能的智慧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国民阅读文库·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系列从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内容涵盖了勤奋、坚强、自信、乐观等诸多与孩子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方面,人选的故事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明了,版式活泼多样,容易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能够起到极好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对于提高孩子的文化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大有帮助。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大事业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生命需要鼓舞,心灵需要滋润。《国民阅读文库·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图书的故事极具启蒙意义,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开发孩子的潜能,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为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愿孩子们拥有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本书由韩震担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