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是翻译,特别是“中译外”。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翻译工作的作用之于外交、外宣、外贸以及所有的对外交往与合作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下,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中国图书“走出去”这一重要的国家项目中,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中国图书“走出去”是国家战略,也是中国出版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中面临的一项挑战。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早就漂洋过海,传遍了世界,不仅对同属东方文明的周边地区,也对与我们有着不同文化渊源的世界其他地区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当然,这种文明的对外影响是与中国当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应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概念。在国际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也表现为一种国力与文明之间的较量。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在不断增强,这种硬实力的增长有目共睹,诸如GDP的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的连年顺差,“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家喻户晓的名词;而我们的软实力,诸如表现我们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产品,对外的交流与影响却十分有限。这使得我们的国家形象在国际上受到很大影响,我们自认为的国家形象与国际认可的国家形象存在较大的距离。
一般说来,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存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否平衡的问题,有的国家差距大一些,有的国家差距小一些,甚至没有差距。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有对外推行本国文化的计划,因为文化输出对于保护、发展和扩大本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塑造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也是如此,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长期从事出版及出版管理工作,现在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要通过对外出版工作,通过推进版权贸易和实物出口,来增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中国出版业要担起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大责任。而长期以来,中国版权贸易逆差的情况与中国的地位不符,与中国的发展现状不匹配。以图书为例,每年中国出版图书20万种以上,应该算是出版大国了,但在出版贸易上无论是实物出口还是版权贸易一直都是逆差,2005年版权贸易进出口的比例为7:1,进口是出口的七倍(以前的差额更大)。版权贸易逆差是中国出版业长久以来的心结。中国政府和中国出版人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并通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从200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始,情况有所改善。在2006年9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首次实现了版权贸易顺差,输出1096项,引进891项,输出引进比为1.23:1。10月,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展团版权输出再创新高,累计输出1936项,引进1254项,顺差再现。虽然仅仅两个展会的顺差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版权贸易将进入顺差时代,但较之2005年的7:1,以及1999年逆差高峰时的15:1,2006年的版权贸易逆差明显缩小。
如果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中国在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我们可以为此另外开一个研讨会。今天我们只说其中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与其他诸多因素相比,可谓举足轻重,这就是翻译问题。目前,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中国和外国的出版机构都承认,能否用地道的外文、用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中文原著的意思,是中国图书在国际市场上有无立足之地、有多少立足之地的关键。在座的许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例子,摘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桂冠的《受活》,在2004年底就分别与日、法、意、英四国出版机构签订了版权输出合作协议。但直到今天,四个译本无一问世。作者阎连科说:“老外一看本子,都缩回去了,说翻译不出来。”很多中国出版物都有与《受活》类似的经历,由于找不到好翻译而使外文译本难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美国汤姆森学习集团共同出版的《汉语900句》于2006年8月30日首发,该书将向全球50个国家推广使用。汤姆森学习集团亚洲分支机构高级销售经理透露,这本书最初的译本因为不够地道,几乎全部返工重来。现在的译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还有不地道的地方。
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20万种,但这些书很难被国外出版商见到。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最多,但使用汉语的国家却几乎最少,这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大障碍。中文的难度让很多外国人却步,所以,翻译一直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障碍,同时也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必经之道。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就是一项强有力的措施。目前,该计划已经纳入中国“十一五”文化发展重大工程。
这个计划是以资助翻译费的形式鼓励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自2004开始试验,2005年启动,到2006年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机制和操作平台。我们有一个由28家国内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组成的工作小组,有一本英文季刊CHINA BOOK INTERNATIONAL和一个网站“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3月份,我们与谷歌联手开通了这个网站,希望我们的翻译专家经常光顾这个网站,里面有专门的翻译名家栏目,推荐的还不够多,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翻译在里面出现。“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自实施以来,共资助20多个国家的五十几个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资助项目近500个,资助金额超过2000万。
海外市场确实需要中国图书。我们在法国图书沙龙有成功的先例。很多不为国内出版界熟悉的海外中小出版机构也都表现出对中国图书的兴趣。英方公司CEO Alan Greene先生用“huge”(巨大的)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图书在英国市场的前景。他说:“中国文化、中国图书在我们国家很流行。但是,中国书需要用我们喜欢的方式走近我们的读者。”Greene建议,中国图书输出到国外时要改变图片小、文字多的版式,还要提高价格以便与英国市场保持一致。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外国人习惯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前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逐步扩大,但翻译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阻碍着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特别是在欧美地区的进一步推广。中国出版的外国书籍多来自欧美,但中国大部分图书的出口目的地是东南亚。文章说,形成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翻译质量差。由于中文与西方语言截然不同,因此推出细致而准确的文学译作所花费的时间令中外出版商望而却步。
美国教授乔舒亚·库柏·雷默在《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一书中,关于中国的文章最为精彩。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直接关系到该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资本”,而“声誉资本”的缺乏会增大改革的风险。对中国而言,一、会增加经济改革的成本。二、会增大货币和金融改革风险。三、会延缓农村改革。四、会增大国际压力。五、会伤害中国的企业。我认为还应当加一条,会增加与国际沟通的成本,加大与国际打交道的风险。所以,无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有多么漫长,打破翻译的瓶颈有多么艰难,我们还是要义无反顾、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地去推动。
中国要成为出版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现在我们也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契机。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汉语热”加速升温,像美国已有2400多所中学开设了汉语课,这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带来了无限的生机。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版人将会奉献出更多精品佳作,并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达到世界各地。最近,中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的外交思想。在以武力与暴力解决国际冲突的种种国家政策已经被证明陷入困境的今天,充满东方智慧的“和谐世界”理念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应当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中国文化能不能“走出去”?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外宣出版物的宣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在翻译的效果上。这就给我国的翻译界提出了一个重大题目。这个题目,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我们还可以称之为机遇、挑战、平台、广阔天地、时代的呼唤,等等。如何做好这个重大题目,我是外行,可是外宣工作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离不开广大翻译工作者的支持。所以,我今天仅仅是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角度,想说说对翻译事业的一点儿期待。
作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推动者,我希望翻译界为文化走出去作出更多的贡献:
1.推荐优秀翻译。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是使用的地域却相对有限,而且由于汉语与西方文字分属不同语系,差别较大,学习汉语对外国人而言非常困难。因此,中译外翻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外国有需求的书需要我们译成外文,或至少要将摘要译成外文才能走向市场。我们在国际图书市场上操作不力,表面上讲是我们的对外供应意识不足,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中译外的人才非常匮乏,特别是那些具有外宣意识,了解如何向外国人解说中国形象的高级翻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要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得多一些,远一些,我们就更加需要更多的中译外翻译,尤其需要高级翻译。希望翻译界老中青三代中能够有更多的人才投身于这个事业。
2.制定规范翻译词汇,如京剧、北京、龙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对外开放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就,翻译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一些涉外出版物、对外宣传品、商品广告、各地旅游点的介绍等译文中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质量问题,错译、语法不通、拼写错误、违反习惯说法,比比皆是,甚至有些译法在国外公众中传为笑谈。希望翻译界更加重视对外宣传中翻译词汇的规范化工作。(例子:八大山人,优生优育)
3.建立联系。外国汉学家属于比较理想的译者。苏童新作《碧奴》在15个国家的译本将陆续问世。据拥有该书中文版权的重庆出版集团介绍,该书的英文版由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德文版由海德堡大学汉学家翻译,日文版由日本汉学家饭宗岗翻译。其他版本如法文版、斯洛文尼亚文版等也均由国外出版机构寻找外国汉学家担纲。国外的汉学家既精通自己国家的语言,又了解中国文化,并且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目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以资助翻译费的形式助推中国图书走出去,但仅仅靠这一点是不够的,“推广计划”还将建立外国翻译家库,吸引海外汉学家对翻译中文图书的兴趣。这方面也需要翻译界的帮助和支持。
4.寻找作者。最近,我们委托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主题图书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出版情况的课题,其中,外国汉学家以及翻译家同时又是作家的不少,译协与他们的沟通比其他人优越,可以从中发现作者。我们希望与这些既了解中国、对中国友好的又愿意撰写中国的作者建立联系,并给予适当方式的支持。
总之,希望各位专家与我们一道,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疏通渠道,搭建平台,并在这个过程中,振兴我们的翻译事业。
(在中译外论坛上的演讲,2007年4月6日)